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基层调研报告合集10篇(第5/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20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7分钟

截至目前,全区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2,共组

建97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完成家庭医生签约16.2万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计生特扶家庭等重点人群签约

7.4万人。三年来,《X日报》、新X、红网和《X晚报》等省内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全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相关工作,获得媒体高度赞誉和肯定,其中X区"深化医改惠民生"经验在2018年

11月6日X日报市州版头条作宣传推介。

二、调研实施情况和结果

(一)问卷调研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抽样选择了60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

(含管理人员)和60名辖区常住居民,了解他们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看法。

1.医护人员对签约服务认知:83.3%被调查医护人员认为施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后,工作量增加明显;50%人员认为收入未达到预期;仅有30%人员认为现阶段本单位的签约激励措施能够很好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困难,

76.7%人员认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认识不足,签约推行困难;66.8%的被调查医护人员认为工作量大,人手不足;

48.3%人员认为目前中心的服务能力与居民群众的签约需求不匹配;28.3%人员认为本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激励措施不

完善,干多干少一个样。

2.居民群众对签约情况反馈:51.7%被调查居民否认签约家庭医生,主要原因是对签约服务不了解或者自身没有签约需求。回答已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中,79.3%的居民能够说出1种以上自己享受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75.8%的居民能够说出自己签约家庭医生的姓氏;但也有20.7%居民表示签约后没有享受过任何家庭医生服务。

3.居民群众对参与签约服务的态度:98.4%的居民持支持态度,但38.3%的居民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宣传还不到位;

24.9%的居民认为老百姓签约形式化,服务没跟上;13.3%的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不足。

4.居民群众对签约服务的实际需求:51.6%的居民期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定期提供健康管理、评估和咨询;40%的居民期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提供更多人性化的个性服务包;30%的居民期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提供优先诊疗服务;23.3%的居民期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提供上门服务。

(二)蹲点式、体验式和现场座谈调研情况

全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推行较为重视,组建了相应的家庭医生团队,实行划片区服务,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方案,同时也反映和暴露了诸多

机制、体制方面的瓶颈和问题(详见第四部分"存在问题和对策")。

(三)比较式研究情况

通过政策和文献检索,分别研究分析了国内广东、杭州地区和国外部分地区(英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具体做法。

广东:个性化服务包项目丰富。广东省从2016年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体系,制定了以不同档次服务包签约服务收付费标准、临终关怀、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区指导标准等系列政策文件和规范管理文件,以免费包为基础,向签约居民提供健康评估、精准康复评估与转介等多层次、适宜的个性化服务。家庭医生履约激励机制健全有效。根据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把有偿签约费按比例分配给家庭医生团队,收取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费用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70%-80%用于家庭医生团队绩效分配,与签约数量、有效签约、有效履约、服务效果挂钩。

杭州:家庭医生配备充足。配备了4200名家庭医生,超过了国家要求的每万人至少配备4名家庭签约医生标准,且在2020年将达到每万人5名家庭医生的目标。政策保障有针对性。落地了慢病长处方政策和降低签约居民转诊至大医院的门诊起付线政策。医生对适合开具长期处方的、病情稳定的签约慢病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可将开药量从原来的4周延长至最多12周。

患者可以在药房取药,也可以由第三方配送到家。那些首诊在社

区、通过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大医院的城乡居民医保患者,在就诊中降低300元的门诊起付线。重点培养全科中的亚专科。为了扩充家庭签约医生队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招聘全科医生,同时选出1到2位骨干培养全科中的亚专科,为患者提供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系统等专业的诊疗服务,患者在社区就诊率显著提高。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制度有特点:1、全民覆盖;2、按需提

供服务;3、国家税收付费;4、全民免费--只要符合居民要求,看病全是免费,医院里也没有收费系统。全科医生培养使用有体系:英国全科医生培养是5+2+3模式,10年50万英镑的培养费用均由政府投入。全国有全科医生4万多名,占医生总数的40%左右。全科诊所是合伙经营的私营机构,但是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源于国家投入。最终落实到诊所里每个全科医生的收入,约每年10万英镑,高收入水平有效地保证了全科医生岗位的吸引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民普及。居民可以任意选择任何一家诊所,但实际上多数都在5至8公里左右之内签约。国家实行全科诊所强制首诊,居民就近选择一家全科诊所签约,看病必须先去诊所,居民需去大医院看专科由全科诊所进行转诊,并向相应医院出具转诊信以及病人档案。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配套政策不完善

一是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付费机制未落实到位。家庭医生签约基础服务包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年40元,原则上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支付20元,医保基金应支付12元,个人自付8元。但目前医保基金按比例支付政策尚未落实,签约对象中也仅8.3%支付了个人自付部分,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仍然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二是药品配套政策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用药目录受到限制,一些慢性病患者从二、三级医院治疗后,无法在基层医机构获得相应药品,只能定期反复到大医院复诊,因此患者家庭认为签约家庭医生用处不大。三是医联体内双向转诊通道需进一步畅通。目前虽然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全覆盖,并都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但转诊后的"一增一减一免"医保政策并未落实,且仅有不到半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在上级医联体医院预留住院床位,能够拥有上级医联体医院给予的优先预约检查、检验,转诊通道不畅通不利于辖区居民看病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首诊。

对策:一是建议市级统筹,将医保基金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按比例支付政策落到实处,确保该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鼓励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家庭医生签约收费付费政

策,按标准向签约居民收取每人每年8元的签约服务费用,建立

经济上的契约关系,约束签约履约行为。二是建议省级层面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医联体建设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目录,满足基层用药需求。医联体内上级医院下转患者,明确了后续治疗用药方案,对国家制定分级诊疗病种或特殊病种用药和急(抢)救用药,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上级医院药品目录。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用药品目录不能满足诊治需求,可按照上级医院用药方案,在药品采购平台挂网采购。探索互联网+药事服务,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平台,提供便民利民的基层药事服务,以解决社区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品种、规格少,不愿意在基层就医的难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区域内医联体建设。通过与湘雅医院、省妇幼保健院和长沙市第一医院的战略合作,进一步促进优质资源下沉,畅通双向转诊渠道,正确上级医院向基层开放预留就诊、床位、检验等资源,提高签约服务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服务供给能力与居民群众实际需求不匹配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手不足,全科医生培养力度有欠缺。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团队的核心。经过多年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四个一批人才招聘,全区全科医生达到137人,但仍然无法满足家庭医生的数量需求,离国家标准

每万人配备4名全科医生的要求差距较大。二是街道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覆盖不到位。目前全区尚有清水塘、月湖两个街道没有设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不到每个街道办好一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这两个街道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对薄弱。

对策:一是继续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培训、返聘"四

个一批"建设,制定区级财政补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四个一批"工作的激励政策,综合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保障全科医生待遇,逐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问题。同时,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18年版)》要求,继续优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DR、彩超、全自动生化仪、心电图机、心电监测仪、便携式出诊设备、救护车等设备的标准化配备,综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供给能力。二是按照"每个街道办好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布局要求,重点推进清水塘、月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具体可以通过社会办医和上级医院托管等方式来填补机构设置空白,确保两个街道居民享受更为便捷有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制度不完善

一是"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

人员奖励"的两个允许政策尚未在基层落地。尚未建立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水平与绩效考核结果、医疗服务收入等因素挂钩的正常增长机制。全区仅青竹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增设了全科医生津贴,但未达到500元/月标准。二是全区目前出台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激励措施文件主要是考核家庭医生签约数量和质量,尚未就激励推广个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细化举措,因此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的个性化服务包品种相对不足,对居民群众而言缺少吸引力。2018年至2019年4月全区仅1838人购买了付费的个性化服务包,收入仅为3.94万元。

对策:一是从区级层面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综合考虑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情况、人员结构、事业发展等因素,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允许在当年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不包括人员经费)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增发当年奖励性绩效,增发部分纳入单位当年绩效工资总量,合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水平与绩效考核结果、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等因素挂钩的正常增长机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增设每人每月不少于500元的"全科医生津贴"。综合以

上措施鼓励人才下沉基层、留在基层、服务基层。二是从区卫生

健康局层面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主要负责人、管理团队酬薪挂钩。细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措施,鼓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做调研,结合群众需求和自身条件推出群众愿意购买的个性化健康服务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新举措,个性化服务包推广使用效果好的单位,在区级家庭医生工作经费拨付上给予相应倾斜,并在基本公共卫生考评上予以适当加分。

关于全区地下管网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分析

网络

调研报告 地下管网

城市的排水系统是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排水管网以及污水处理厂构成,为了保证车辆和行人的正常出行,改善城市的卫生条件和市容市貌,以及避免路面的过早损坏,必须充分发挥市政排水设施效能。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中心通过加强对排水管道、泄水井和检查井的管理与维护,基本保障了市政排水设施的安全运行。为了保证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中心进行了初步的相关调研,主要从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全区地下管网现状

(一)全区市政排水设施及维护的基本情况

1、维护设施量方面。现区域内市政排水管道总长约901km,其中管径小于600mm的排水管道长约492km,管径600mm及以上的排水管道长约409km;各类排水检查井25427个;无物业管理的开放式小区的老旧化粪池6017个。管网分布情况复杂。

2、维护模式方面。现我区的各类市政设施维护模式,主要

采取日常维护和项目化实施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房屋自有排水

体系、老旧化粪池及小型排水管道由我中心委托4家服务外包公司负责日常维护;而因受到技术、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大型排水管道则是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采取项目化的方式实施清淤、疏浚。

(二)排水系统管理各责任主体

根据排水管网的组成,我区域城市排水设施责任主体分别为

3家不同的单位,具体如下:

1、排水收集系统。该部分设施现管理部门为区住建局,维护部门为区市政中心。该系统主要承担城市雨、污水的收集,包括老旧社区的房屋自有排水体系、化粪池,以道路为载体的泄水井、检查井、雨、污水支管和主管、箱涵及公沟等。

2、排水连接渠道。该部分设施管理部门为区农业农村局。该职责划分主要是因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城区排水系统不能完全负荷,导致原城郊承担农水功能的大型箱涵、明沟及水渠,兼顾市政排水管道与排水终端的连接、转输功能。

3、排水终端。现我区共有泵站24座(含雨水排渍泵站、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3座,主要承担雨、污水的排渍和提升、污水处理的功能。其中由区农业农村局管理的泵站有13座,其余11座排渍泵站和3座污水处理厂则全部由市住建委进行管理。

二、全区地下管网存在的问题

我区现有以道路为载体的各类排水管网设施运行能力基本可满足一般情况下的防洪排渍需求。但是,由于受到相关技术资料及资金的限制,我中心在运行维护管理上也存在一定阻碍:1.在遇极端强对流天气情况下,我区城区防涝排渍应急处置能力稍有不足;2.部分老社区的排水设施建设年代久远,排水设施老化严重;3.部分新建城区管网对接原有排水管网管理混乱;4.部分城区重点施工项目存在私接滥改、偷排乱放的现象。

(一)应急处置方面

1、管网数据信息不清晰。大量管网新老系统错综复杂,特别是城市大开发初期建设的排水管道存在图纸不全,数据不清等情况,同时由于城市排水管网的图纸没有在一张图纸上显示出来,且图纸上只标注了管线的部分属性信息,其余的信息都以文本的形式来储存。这就导致在看图纸的过程中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只能将文本资料结合起来分析,不仅浪费时间还很难对全局进行掌控,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导致一旦遇突发性灾害天气等情况致无法及时进行有效处置。

2、管网维护设备匮乏,维护技术落后。目前我中心对排水管道的维护主要依靠人工对留泥井进行清淤,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强度大。由于设备落后,尚无能力对大型管道内的淤积进行

日常清理、维护。

(二)建设管理方面

1、排水设施老化、排水负荷加重。老城区的各类排水设施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虽然随着城市主、次干道的修建,各类主排水管道进行了提质,但位于支路街巷内的各类支管因未进行过系统化的改造,导致设施老化情况普遍。部分老旧社区化粪池和房屋自有排水体系,因在修建时的设计标准不高,化粪池容积有限、排水连接管道管径过小,随着城市人流密集度的增加,排水设施运行负荷加重,各类设施已不堪重负,造成跑、冒、漏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2、建设管理不规范,管网对接不合理。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建设以强调道路等路面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忽视排水管网基础建设,不能有效形成系统性的优质排水管网,例如中青路两厢排水体系、滨河路万家丽路桥下等;忽视管网系统建设的协调性,导致新老系统对接不顺:一是在我区已建成区,因房屋老旧,其自有排水体系不完善,居民私自进行改造后,就近接入市政排水管道;二是我区现有部分小区,因在修建时,市政排水体系未完善,导致其排水接入时存在错接现象。而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该类问题的处理,成为了新的难点问题。

3、施工排水管理困难,难以杜绝偷排乱放。因为缺少有效

的法律支撑以及有力的执法权利保障,管网"三护"制度难以对

重点项目形成约束。目前,我区在建的各类重点项目为施工方便将施工工地大量泥沙、混凝土搅拌车清洗残渣及灰浆水偷排进入市政管网,造成管道堵塞,难以清理,甚至造成永久性损坏,导致排水管道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埋下安全隐患。例如地铁五号线万家丽路捷奥医院前、朝正垸片区滨河路施工区域等。

(三)其他方面

社会公众保护意识不强,个别楼栋及私建用房未设置化粪池,直接将污水管道接入市政管网;部分市民和单位将生活及厨余垃圾倾倒至下市政排水井或排水明渠,造成管网内淤堵大量油垢无法正常走流,影响管网正常排水。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对策

下一步,中心将继续围绕对我区目前排水系统现状的分析,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中心目前的维护管理情况,对症下药,探索出最适宜的排水管理模式。

(一)摸清管网现状,建立排水设施信息系统

针对管网数据信息不清晰的问题,组织开展管网摸排调查,建立和完善我区排水管网信息平台系统,明确后期的更新和补充机制,并结合平台系统开发其它管理、维护等方面的辅助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加强排水设施日常监管

加强排水管理部门的衔接,一是加强我中心对于各重点项目周边排水管网的现状巡查、调查,对问题进行汇总;二是及时向市、区排水管理部门进行汇报,请求其督促相关单位对所造成的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排水管网的正常排水功能不受影响。

(三)形成维护工作新常态

在现有市场化服务公司的维护模式下,进一步加强排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力度,严格按照合同进行目标管理和考核。同时,针对老旧排水管道因日益老化出现的破损、坍塌等问题形成的小型排水堵点,采用维护和局部改造相结合的新模式,及时进行处置,切实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

(四)继续推行排水设施项目实施模式

近年来,按照市、区政府要求,结合我区排水系统实际情况,我中心陆续开展了排水堵点改造、大型管道疏浚和老旧化粪池改造项目,有效的缓解了因排水管道不畅出现的社区积水和城区内渍的情况。鉴于此种模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特别是针对老旧化粪池改造项目,由于需改造化粪池基数较大,因此我中心将继续推行该类项目的实施。

四、未来建设发展方向及建议

(一)超前意识规划管网

市政排水管网的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其在城市排水

系统运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设施蓝图一经实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难以改变,其影响是极为深远长久的,因此市政排水管网的规划工作中宜有远期超前意识,统筹安排,长远规划。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和规模都有很大发展。但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发展的问题,市政排水管网的建设同样也存在类似问题。城市迅速发展吸引人口流入,人口的增加必然使污水排放量快速增加,而一个区域的排水管网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其排水能力是相对固定的,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体现在城市道路排水管网普遍管径偏小,高峰期排水能力不足。但从工程实践来看,大范围的排水管网改造是极为困难的,不仅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还不可避免的会破坏大量相邻市政设施,且管线多位于地下,施工环境复杂,大量施工污染环境,对交通和人民生活都将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应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趋势,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从大局出发,综合考虑近期排水能力和未来将增加的排水需求,整体统筹规划,提高市政排水管网综合排水能力。

(二)科学设计管道工程

1、设计前"摸底"。城市道路下各种不同功能的管线很多,

错综复杂,根据管道埋设深度,地下管线的安排顺序通常自建筑

红线至路中心依此为:电力电缆→电讯电缆或电讯管道→煤气管道→热力管道→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等。如何合理安排管线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各类管线在平面或立面上经常发生冲突,如果没有摸清地下设施的理设情况,施工过程中将难以避免与其他管线交叉,不同地下管线的走向、坡度、高程很难重新调整,此时污水管网不得已采用"倒虹吸"处理,甚至有时障碍物与检查井交叉,倒虹吸不仅容易使管道堵塞,而且输水能力大为降低,管道达不到设计排水标准。因此设计人员宜对排水管线沿途的地下设施埋设情况详细摸清,使管线设计更合理、更科学。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地下设施数据管理系统,设计部门就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获得地下设施数据,经核实后用于设计工作。

2、集思广益听意见。市政排水管网维护管理部门人员掌握了管网运行中的第一手资料,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最为了解,设计人员如能参考管网维护及管理者的意见后用于设计,管网设计将更贴合当地实际排水需求。

3、因地制宜选管材。目前应用于排水系统的管材有金属管、钢筋混凝土管、各类塑料管、玻璃钢夹砂管等。传统市政排水管道多采用混凝土管,混凝土管材因制造简单,价格较低,而广泛应用于市政排水管网,但其存在抗腐蚀性差,内壁粗糙且管节短,

易渗漏,施工复杂的缺点,不适宜用于工业废水等排放用管道;

在国家大力提倡采用新材料新管材的环节下,各类塑料管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以UPVC管材为例,具有重量轻,装卸、施工方便的优点,且抗腐蚀性能好,导热性好,使用寿命长,管壁光滑,同等条件下过水能力优于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施工简便易于维修,但因其属于柔性管道,对回填材料及回填强度要求高,只有当管道与回填材料成为一体(管土效应)时才能最大发挥其效用,也因柔性管道本身承载能力有限,管道寿命受荷载影响大,故在快车道等车流量大的道路下应谨慎使用。因此,管材的选用应根据实际排水需求进行选择,才能实现经济性与实用性的双赢。

4、深勘察细设计。特殊地质条件地段管道往往需要基础加固、接口特殊处理等措施。但从实践情况来看,排水管道在设计前对管道沿线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勘察常因时间仓促而不够深入,这样易导致特殊地质条件(如淤泥、流砂、涌水)地段缺乏详细设计,由于缺少相应的详细设计,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就会采取一般地质情况的技术措施处理;由于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状况不明,施工人员无法作出相应的施工方案,遇到强涌水、强流砂、塌方等情况往往准备不足,不能保证施工质量。由于排水管网全部埋于地下,线路很长,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往往变化很大,如能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就能采取最有效的施工方法

保证排水管网的施工质量,为市政排水管网的良好运行和管理打

下基础。

(三)强化施工质量管理

1、重质量。施工过程是把设计成果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市政排水管网的施工过程中应把控好每道施工工序,严格标准,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从而保证管网达到设计排水能力,发挥良好的排水效能。排水管道工程大多数工序是隐蔽工程,如施工质量管理不严,存在"完工了事"的马虎思想,将留下巨大隐患。只要有一个部位"卡脖子"全线过水能力就会降低甚至完全堵塞。因此,须强化施工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2、强技术。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不仅可以加快工期,而且更能保证工程质量,比如污水厂厂外管网采用非开挖技术、顶管技术、降水技术等能够解决施工中较困难的问题,为管网以后充分发挥排水效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确保排水用户达标排放

排水管道排水不畅有时是由于用户将超标污水排人下水道造成的,部分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粘稠渣油、柴油、汽油、油脂、浮渣等杂物,生活污水中也有一些塑料制品、橡胶制品、丝网、纺织物等易堵塞管道的废物。油脂、渣油冷凝后犹如沥青一般,不仅堵塞管道,而且很难清掏,柴油、汽油等容易引

发火灾,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爆炸。建议新增的用户排水出

口与市政管网接口前必须增设沉泥井和拦物网。沉泥井必须设置在市政检查井前,深度自用户排水出口管底向下加深约1米,以使各用户的排水杂物沉淀后,符合要求后进人市政管网。各单位的食堂、饭店的污水出口处必须增设隔油池。以上措施可以为保证排水管网畅通打下良好基础。

(五)加强管网设施维护和管理

1、定期清疏管网设施和加强泵站管理。建议定期周期性对市政排水管网检查井、泵站、进水井逐个还段进行巡查、清理、疏通,从业人员应熟悉所管辖排水管线的来龙去脉,努力确保排水管网设施的完好率达到规定要求。建议泵站的设备管理养护实行定员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分工明确,采用量化考核打分制,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出现问题,及时发现解决,促进泵站管理水平整体向上提高。

2、采用先进的清掏技术和修补技术。城市的不断发展要求管道的清掏技术、修补技术也要不断进步,高效、安全、卫生、经济的清掏技术和管道修补技术才能让排水管网长久的高效运作,为居民的生活提供切实的便利。譬如采用清掏可以采用高压冲洗水车,吸泥车等清掏技术代替传统的人力清掏,不仅可以实现下水道疏通冲水、吸泥、运泥一条龙作业,还能大量节省人力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