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合集20篇(第6/9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991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0分钟

高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环境卫生标准,作为

全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考评的依据。

2.对市民群众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

坚持"严管"在前,加大对乱停乱靠、乱丢乱吐、乱倒乱堆、乱贴乱画、乱牵乱挂、乱搭乱建以及行人闯红灯等问题的管理和处罚力度。充分利用媒体手段,让不文明的行为在闪光灯下露露脸、曝曝光,以"严管"管出好的文明习惯。坚持"厚爱"引领,选树环境卫生标兵、挖掘和推广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典型模范来示范引领做表率。

3.加强宣传引导,全方位动员参与。

强化思想引领、价值引导,持续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及新媒体等多手段全方位开展宣传。创造性开展党员干部志愿服务进小区活动和党员干部做好事活动,建议每月固定半天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干部不仅要自身参与,还要积极宣传动员家庭成员、左邻右舍一起参与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践行走遍辖区、走遍全城,督促动员全体市民争做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的参与者、推动者,让群众变"局外人"为"局中人",变"看你干"为"跟你干"。

(二)紧盯重点,分类施策

1.分类推进居民小区管理。

规范物业管理小区。住建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管,进一步严格实行新建小区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规范物业服

务企业进入和退出物业项目行为。完善落实物业服务分级定价

机制和退出机制,全面推行物业服务质量公示及物业服务等级第三方评定与街道社区参与评定机制。实行物业服务弹性调价机制,根据等级评定等次适时调整其收费标准并在所服务的小区进行公示,全面打造"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环境。对无故不交物业费的业主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如将物业费交纳情况与个人信用挂钩,对恶意不交物业费者可采取法律诉讼方式来解决,以确保物业服务费的收缴率。探索"三无小区"、老旧小区、散居片区多模式管理。将疫情期间在每个小区设立的小区党支部作为"三无小区"、老旧小区、散居片区管理的牛鼻子,探索以小区党支部为基础组建"红色业委会",党支部与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探索推进"一帮一"管理:即一个管理规范、党员志愿者多的小区,结对帮扶管理较差、党员志愿者少的小区;"一带一"管理:社区主导,鼓励物业管理较好的小区将周边的"三无小区"、老旧小区、散居片区纳入统一规范管理;"多合一"管理:打通无形的围墙,将多个"三无小区"、老旧小区、散居片区合并为一个大的小区,引进龙头物业规范管理。

2."整""建"结合,解决城中村、背街小巷乱象。

一方面,下决心、下大力气做好城中村、背街小巷的"减法"。街道办事处要对城中村、背街小巷现状进行摸底,依法依规打击和拆除违建;采取回购、置换等方式分类研究解决闲

置未利用宅基地问题。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精神,旗帜鲜

明地为基层依法依规打击处理违建等行为撑腰,尊重鼓励基层对闲置宅基地处置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争取上级项目政策推进城中村、背街小巷"换新颜"。积极争取、合理利用老旧改、棚改政策资金支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中村、背街小巷改造。要结合城中村、背街小巷的实际,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居民生活实际需要,合理配置停车场、公厕、广场、小游园等公共资源,切实完善城中村、背街小巷居住和营商环境。

3.探索推进闲置地"短期利用"和"长期托管"模式。

要围绕闲置用地,列出短期和长期利用清单,宜绿则绿,宜商则商,宜建则建。探索部分闲置用地建立临时停车场、临时市场等,缓解停车难、流动商贩管理难等问题。收储未利用地按照"谁储备、谁负责"的原则管理,鼓励把收储未利用地块托管给社区进行管护。

(三)标本兼治,常态管理

1.赋能街道。探索推进市、区直有关单位由街道统筹的"双重管理"权

责体系。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制度,推进市区两级城管、市场监管、公安、住建、交通等重要职能部门管理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可对应三个办事处设立集城管执法、物业管理、市场监管、公安交管一体的综合执法常驻机构,实行双

重管理。按照干部工作日志制度,对下沉街道的市、区两级执

法人员履职尽责情况进行严格管理。结合文明单位动态管理,给予街道、社区部分"不文明单位"授权名额,在文明单位评选中充分征求街道、社区意见。

2.畅通渠道。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大件垃圾、餐厨垃圾末端处理建设,

在咸安经济开发区静脉产业园合理规划设置集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处理、餐厨垃圾处理等一体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畅通垃圾末端处理渠道。在园区建成过渡期,可在园区临近建立定点"堆场",规划建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收纳中转站,防止违规偷倒、私倒垃圾等不法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

3.合力管控。探索推进法制化、智能化、高效化、公开化的环境卫生管

理体制机制。严格环境卫生治理执法,强化职能部门执法力度,不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整治,对违规偷倒、乱堆乱放等破坏环境卫生行为,实施顶额、上限处罚。强化公众监督,对市民举报第一时间受理,并在核准后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形成社会、公众、媒体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全面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环境卫生治理中的应用,将雪亮工程、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水供气供电、防洪防涝、生命线保障等城市运行数据进行综合采集、整合分析,

促进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形成综合性城

市管理数据库,让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督"五位一体"。

关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调研报告

网络

调研报告 民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扎实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加强村庄规划布局,引导农村社区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环境建设,把村容整洁摆在了十分重要位置,明确要求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始终把土地整治工作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土地置换安置小区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一些试点示范村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也有不少乡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其城管局所驻的镇村也不例外,村有4259人,1065户,16个村民小组卫生脏、乱、差较为突出的小组有:河边、学堂下、胡屋坪、老安置地、新屋、老屋、火车站及邱屋、杨屋等。虽然工作队进驻后与镇、村一起不定期进行装运,但由于经费、人员等问题的困扰及村民素质的问题有待提高等客观因素制约着多项工作的总体推进。"三送"工作队就此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现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环境卫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生活污水和垃圾数量也持续增多。现场观察到,农民生活污水和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就随意倾倒、随意排放,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越来越重,局部地区沟渠淤塞,污水横流。本村河边小组(老一中对面)有一个村委的简易垃圾池,周边300多户的生活垃圾全部倾倒在河边,大雨来时直接被大水冲走,由于车子进不去,给周边的村民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

(二)公共设施配套不齐全。

大多数村只注意农民住房主体工程建设,而对新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卫生、绿化、美化、亮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附属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

(三)管理机制缺失。

一是部分村级卫生队伍不健全,环卫设施不配套;二是大部分村缺乏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环境卫生长期处于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状态;三是没有形成村环境卫生工作机制,收集、处理垃圾(污水)的责任没有落实到位。

(四)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

目前村自来水水源大多为地表水,极易受到各类污染源的侵蚀,水质差,且大部分无处理设备;不少地方供水能力不足,严重影响农民生活用水。村处于城乡结合部,部分村民还未安装自来水,问题比较突出的如老屋小组黄日春等25户,要求安

装自来水问题多次与工作队联系,但由于目前火车站的自来水

压力不够,只能等到206国道改建后,新增自来水新管线方能解决。

二、主要原因分析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累积所致,其根源在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

一是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使得环境整治的重心几乎全部放在了城市,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视不够,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权益未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相比,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既无全面系统的措施,也无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使得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基础十分薄弱,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撑、监督考核等方面亟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投入不足。

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欠帐较多,加上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导致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虽然每年村有5000元的环卫经费,但到现在一直未到位,每次的垃圾装运都要村委及"三送"工作队先行垫付。

三是意识不强。

不少群众对环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卫知识作指导,尚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相

关部门环卫宣传教育力度不大,未能达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

导致农民参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统筹城乡发展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影响各地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此建议:

(一)将农村清洁工程列为市政府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农

村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造福百姓的基础工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实现村容整洁势在必行。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以统筹城乡发展和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进一步重视抓好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将农村清洁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民生工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善农民人居环境。

(二)坚持规划先行,研究制定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要科学编制乡镇、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村镇基础设施,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区域共建共享。要以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基础,认真编制农村环保规划和垃圾处理等专项规划,明确农村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延伸。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力度。

在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市、县政府应从城市建设维护费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乡(镇)、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中转补助;市、乡财政应对垃圾运输和养护保洁经费予以保证;村庄清扫保洁费用可适当由村集体(置换土地收益,建立部分集体房用于卫生所、超市等公益收益,部分土地出让所得)和农民自筹,也可设立"村卫生保洁基金"。从长远看,各级政府应将农村环保和环境卫生整治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年提高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农村环保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

(四)重视抓好项目资源整合。

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农村环境整治投入有限且涉及多个部门,建议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以市(县)为单位,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奖金,将农村环保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饮用水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清洁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农网改造、村卫生室建设等有机结合,聚合有限财力,集中区域,统筹使用,抓好试点示范,从而产生集聚效应。

(五)注重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节能减排和环

境保护工作总体安排,抓紧制定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和农村清洁

工程实施方案,将环境整治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乡村环卫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环保工作需要的监管体系和环境卫生保洁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六)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当前,应锁定有限目标,在统筹规划建筑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设施的同时,把垃圾集中处理作为新农村环境整治的切入点,加快推进覆盖市乡村三级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处理网络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完善收运系统,将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到城镇垃圾处理场处理或实行垃圾分片划区集中处理;在缺乏垃圾处理场的地方,鼓励农民开展简易、有效方式处理。

关于人居环境整治的调研报告

网络

调研报告 民生

为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进展和成果,反映农民的满意度和期盼,地方统计调查局课题组进行走访调研并开展问卷调查,形成本文。本文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与特点,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与特点

调查显示,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满意和较满意的村民达92.5%。农村总体呈现出"水净、村美、人和、民富"的宜居、宜业、宜养、宜乐的美丽乡村新风貌。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美村"意识深入人心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造福广大农村民众的重要举措,被越来越多的村民知晓并支持,"美村"意识深入人心。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生活垃圾分类,更为农村居民广泛认同、积极参与。调查显示,98.6%的受访村民表示知晓"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政策,99.0%的村民反映所在村有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96.2%的村民知晓垃圾应该分类。

(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环境整治,农村居民喝上了清洁安全的水,用上了清

洁的能源,走上了干净的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宅旁臭水沟、垃圾柴火满地堆"的现象,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被调查村中,生活垃圾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卫生厕所使用比率在90%以上的村分别有210、183和202个,占比分别达到90.1%、78.5%和86.7%。91.4%的村3年来一直开展植树造林等绿化行动。94.4%的村参与创建美丽庭院,其中近六成村的村民参与创建比例超过10%。

(三)美丽经济活力迸发

"千万工程"不断深化,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激发美丽经济活力。一是农村产业多样性,体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向。在受调查村中,村干部认为本村的主要产业是农林牧渔业的占84.1%,乡村旅游、养生养老产业的占38.2%,工业的占26.6%;二是收入来源多渠道。主要收入来源是"打工"的认同率最高,为91.4%,其次是农林牧渔业,为69.1%,第三是经营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为33.5%。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渠道。以丽水市为例,有90%的被调查村认同经营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与打工收入并列第1位,其次是从事农林牧渔业收入,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创业人才多样化,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调查显示,54.5%的村

有青年、乡贤返乡创业,43.8%的村引入社会力量、工商资本合

作发展。

(四)乡风文明展现新貌

长期以来,我们将乡村文化设施完善有机融合于人居环境整治之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增设了文化礼堂、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等文体设施,增加了乡村文化供给。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调查显示,有98.5%的村民愿意为改变村里的环境出一份力;有85.1%的村民愿意为清理生活垃圾、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改善村里环境的措施付费,其中,愿意每年为清理生活垃圾、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改善村里环境的措施付费100元以下的村民占70.9%,愿意付费100~

200元的占9.2%。村民对本村环境十分关心,在本次调查中提出意见建议近1800条,涉及村容村貌、文化传承、村规民约到乡村经济、乡村治理等方方面面内容,积极为实施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二、村民对高水平提升人居环境有新期盼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以来,农村面貌一新,农村居民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对于继续高水平、全方位推进人居环境提升仍有强烈期盼。

(一)期盼规划引领

调查显示,三成村民认为村庄建筑布局较乱,农房设计水平低,期望有统一、长远的村庄规划。在开放式问题答复中,

涉及村庄规划、布局方面的有280多条。在回答"您认为村里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变化最大的是哪些"的9个选项中,认为是"村里有长远发展规划,整体布局变好了"的只占9.6%,列倒数第2位。调查发现村庄规划主要有3个方面不足,一是规划水平低、落地难。村庄数量多、布局散乱。村内布局便利性、安全性、科学性等统筹考虑不足,功能分区不明,设施分布不合理等。二是规划滞后,居住区杂乱拥挤,农房设计水平低,式样老旧,功能不优,未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乡村人文元素彰显不够。有些村缺乏对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的挖掘,跟风模仿、千村一面,田园风光、乡土气息、自然生态不够凸显,美感和浙派建筑文化品位缺失。

(二)期盼管治融合

调查中,许多村民对加强人居环境的管理和维护有着自己的期盼,超过300条的意见建议涉及到人居环境的管护。调查发现,人居环境的管治融合还不到位,存在重项目建设、轻长效管理的现象。一是全过程的管控缺位。虽然有94.0%的被调查村开展了垃圾分类,然而"前段细分类、后端一锅烩"的现象仍然存在,村民对该项工作效果表示质疑。农民建房、建造三隔池,只有建设前的审批、缺少建设后的验收,建造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污染隐患。与此同时,未批先建、少批多建、乱搭乱建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管控存死角,未能全覆盖。人居环境整治目前的注意力大多放在农村户籍居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

污水上,对外来人口、生产垃圾和污水管控不力,导致外来人

口较多和生产企业多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较差。三是文明养犬呼声强烈。

(三)期盼资金支持

"建易管难"是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突出难题。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性投入普遍力度较大,效果也十分明显。但要持续维持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后续资金支持不可或缺,这也是农村居民的重要期盼。

1.后期维护费用高。

根据走访调研情况,各村的建设资金多由各级政府分担,而后期维护费用需由村里自行解决,环境保洁、公厕维护、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几项维护的年花费在几十万元到百万元左右,被调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仅为104万元,不足以支持村内各项开支。

2.资金来源单一。

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总体看资金来源单一,渠道不多。调查显示,98.7%的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和村集体,没有来自企业或社会团体的资金,五成以上的村民认为政府财政投入不够、缺钱是当前人居环境整治的最主要困难。各地均认为目前仅靠财政单一投入不能保障农村环境治理的需要,后续的维护资金来源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制约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瓶颈。

(四)期盼质量提升

1.垃圾分类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是垃圾分类工作涉及部门多、层面多、环节多,部门间缺少合理分工,容易造成监管力度不足和形成监管死角,远未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二是农村生活垃圾仅分为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类,因此存在可回收物和有毒有害垃圾混装的现象,造成可回收物回收困难,不利于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调研中发现,有的村想将可回收垃圾单独处理,由于缺乏支持而搁置。

2.设施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

调查显示,在"您最希望村内环境的哪些方面得到改善"的选择中,村民选择率最高的是"生活垃圾处理更及时、干净",占比为49.3%,远高于其他选项,希望"生活污水处理更及时、干净"的,占32.2%。超过四分之一的村民要求"整修、硬化村里道路"和"增加绿化美化"。

3.整治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受访的村干部对今后工作方向提出了建议。数据显示,在对问题"本村认为应当从哪些方面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多选,最多选3项)"的应答中,认同率最高的是"村庄风貌提升",为58.8%,其次是"修编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为52.8%,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卫生厕所提标改造"、

"道路、交通、饮水、电网、网络电商、综合服务等设施提档

升级"等三方面提升的村都在四成以上,要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健康体育、养老保障等服务城乡均等化"的为35.6%。

三、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思路和对策

(一)宣传引导,让"美村"成为村民自觉行动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要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更要提升村民"美村"意识、改善人居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等方面的"软环境"。村民是人居环境提升的主体,要通过宣传引导,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激发村民的责任心、荣誉感和幸福感,让"美村"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引领作用。调查显示,超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村镇干部是其了解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的主要渠道,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解读能力和转化能力,可以让政策更加深入民心。

(二)健全机制,让美丽乡村建设和管护成为常态

一是建立多元协同参与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整合全社会资源构建多方协同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政府、村民组织、企业团体、村民乡贤等各方优势,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各展所长、各尽所能。二是建立主体落实和制度落地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明确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主体、监督考核主体和指导维护服务主体,出台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

人居环境整治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常态。三是建立政府主导、

村庄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为环境整治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统筹各级各方资源,创新投融资机制,增强资金投入能力,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撬动、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捐资、投资、合作保护等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尝试将住户付费相关模式纳入村规民约,弥补保洁资金不足。

(三)科学规划,提升人居环境人文元素

一是要挖掘人文元素。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要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全力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增添乡村文化底蕴、乡愁魅力。二是要保留地方特色。在规划设计中,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汁原味",让村庄形态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走出一条特色化、景区化、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四)多方联动,让美丽乡村成为激发产业兴旺的新动能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转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使美丽乡村成为激发乡村产业兴旺的新动力。一是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二是要把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打造成"两进两回"的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是要把人居环境整治与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增加收入来源,使美丽乡村成为乡村经济的源头活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关于选调生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网络

调研报告 党建

根据大调研活动部署要求,干部监督、考核及人才工作调研组深入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单位,就选调生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选调生队伍建设及作用发挥情况

近年来,各级组织部门和用人主管单位高度重视选调生工作,坚持把选调生工作作为加快人才战略资源储备、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培养年轻后备干部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创新培养方式,积极拓宽锻炼渠道,主动搭建发展平台,让选调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选调生录用、培养、选拔、考核等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和相关部门职能作用发挥良好;各级选调生能够立足工作岗位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优势,在基层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意志品格、增长才干本领、施展才华抱负,对于进一步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坚持好中择优"选",储备优势人才资源。

紧盯录用"进口关",在选调生录取选用过程中积极主动

与省委组织部汇报沟通,紧密结合发展实际,择优选择知名院

校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类型对口、优势特长突出的优秀年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精心筛选经过基层乡镇锻炼、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村官进入选调生队伍。严格按照选调生分配要求,将博士、硕士、本科生和考录选调的大学生村官按照市县乡分级分配,在充分考虑各层级各部门发展需求基础上,根据选调生学历层次、专业类型和各自优势特长进行了最优调配,最大程度上确保了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为选调生扎根基层锻炼成长提供了最优平台。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