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材料合集22篇,含工作经验、调研报告、方案等(第3/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86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96分钟

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关口前移,减少医疗报销待遇的群体差异;

五是加大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普惠性的福利保障和社会服务水平,普遍提升农村人口的获得感。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网络

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正处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叠加期和历史交汇期,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区上下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思想,坚持把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最重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实事、最强的发展动力,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聚焦"三个落实",脱贫攻坚始终保持决战决胜状

创新"七看七帮"工作法,实施精准帮扶,确保扶在点上、

扶在根上、扶在效上。2014年至2019年6年时间,全区共减贫

9741户29917人(未脱贫10户38人,均为2019年新识别),

贫困发生率从2.9%下降到0.01%。一看居住环境,帮家园美化,

深入推动"三清一改",实现厕所、供水、厨房、圈舍、院坝、排污排水设施"六个建好",引导农户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促户户清洁、村村"清爽"。二看农房质量,帮住房安全,实施农房全面筛查、户户比对,全面推进贫困户C、D级危房改造,同步研究推动解决一般户唯一住房安全隐患,确保农户住上安全房、舒心房。三看就业状况,帮吃穿无忧,打造返乡创业园6个、扶贫车间6个,贫困对象转移就业1756人,公益性岗位安置1047名,对确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施政策兜底,做到应兜尽兜。四看子女入学,帮教育成长,建立教委、公安、镇村、帮扶责任人、学校、家庭六位一体"控辍保学"机制,通过"分段资助""送教上门"等方式,对9146名贫困户子女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实现零辍学、零失学。五看健康状况,帮诊疗到位,探索建立实施"四个百分百"医疗扶贫模式,全区所有贫困户全覆盖享受医疗保障,确保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误。六看水源水质,帮饮水安全,投入资金3842万元建成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86处,"一户一策"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水量、水质、供水保证率、用水方便程度四达标,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七看产业发展,帮收入稳定,统筹资金2100余万元,落实产业补助政策;选派523名产业技术员全程指导帮带,培育壮大草蔸萝卜、糯玉米、蜂蜜等10个主导产业;全方位联通生产、流通、销售环节,从土地出租、投工投劳、保底

分红等方面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长效增

收、稳定脱贫。

(二)聚焦"五大振兴",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任务落实落

以"两镇七村"为示范带动,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永

城镇中华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市乡村振兴重点村。

一是以三产融合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綦江区入选辣椒优势区、早熟梨优势区、生态畜牧功能区、花椒功能区、甜糯玉米功能区,26个产油大县之一,赶水草蔸萝卜基地获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峰镇成功创建全国中蜂成熟蜜示范基地,农户承包地确权颁证、农村"三变"、"三社"融合等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区农村经营管理站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二是以培训培育为重点,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900人,组织开展各类乡村技能培训186期7191人,打造市级充分就业村5个,建成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个。三是以宣传发动为手段,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移风易俗为工作切入点,确定4镇9村(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修订完善

381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并登记备案,建立村民议事会130个、道德评议会94个、红白议事会160个,全区无事酒大幅下降。四是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绘好乡村

振兴"底色"。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农村生

活垃圾治理、"四好农村路"列入全市分类示范县(区)。五是以乡村善治为目标,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开展"1+5+N"社会治理现代化队伍建设,推动"枫桥经验"在社会治理工作中深化创新,全覆盖开展村规民约"法律体检",打造"分钟法律诊室"93个,新华社等国家级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对标中央部署,对表市委要求,对照群众期盼,我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仍有一些不足,如:基础设施还需完善。綦江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67.6%、丘陵占

32.4%,有156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资金投入还需倾斜。在财力十分吃紧的前提下,虽然扶贫资金投入纵比增幅大,但与重点区县相比仍有差距。稳定增收还需长效。扶贫特色主导产业规模不够大、效益仍需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仍有难度。扶志力度还需加大。个别贫困户仍有"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还需持续激发。

三、几点建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精神,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以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全区各镇村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助力破解相对贫困,确保脱

贫攻坚战实现全面胜利。

(一)做好观念衔接,为乡村振兴奠定思想基础

一是注重理论指导的连续性,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精神实质,继承"精准"理念,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指导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二是要加强工作衔接,强化减贫工作与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试点,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

(二)做好规划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指导路径

要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规划应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编制衔接好区镇村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专业规划,统筹考虑乡村人口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因素。

(三)做好政策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要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一是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梳理现行扶贫政策,总结提炼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

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二是促进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

普惠性政策的转变。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社会保障措施。深化完善激活农村"人、地、钱"要素的政策措施,制定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拷入、公共服务"四个优先"专项政策,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避免"政策悬崖"问题的出现。

以"五大结合"促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融合

网络

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县幅员面积2414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6万人。2019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

35.8亿元,增长3.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万元,增长

10%,增速排名全省中高收入组第一位。我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资源优势突出、农业基础厚重、产业特色鲜明,加之经过去年成功脱贫摘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我县2019年顺利通过了脱贫摘帽省级考核验收,贫困人口减少至946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

1.24%,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必要条件、重要支撑。一是产业发展提质明显通过实施"三个一"工程,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56个、

家庭农场48个,规模化发展的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三大特色产业实现综合收入19.4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130元。搭建"园区+乡镇+贫困户"就业平台,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扶贫基地",集中解决6700余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加

快发展旅游业,直接带动10余个乡镇整体脱贫,让旅游产业成

为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

二是基础保障更加坚实

脱贫攻坚以来,筹集73.7亿元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新建公路537.1公里、供水管网4958公里,新改建乡镇中小学

99所、乡镇卫生院20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27个、村卫生室

271个、村文化室274个、通讯基站287个,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质的飞跃。实施贫困户住房安全项目11325户、非贫困户住房安全项目11470户,重点打造14个聚居点,补齐了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

三是乡风民风积极向上

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深入开展"尊法守法、感恩奋进、习惯养成"三大主题教育;创新"农民夜校+"模式,开展教育培训7800余场次、受益群众40余万人。通过"四好创建"带动法,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28个、市级"四好村"55个、县级"四好村"90个;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选树县乡村三级星级文明户2.4万户;发动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形成"脱贫靠大家"的强大正能量,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脱贫攻坚,我县已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较好的基础条件,但如何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

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体制机制方面

一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衔接度、同步度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断链,加强组织保障、加大督查考核、加快项目推进等方面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操作细则、相关配套政策需进一步研究细化,"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还未充分发挥,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格局还未完全形成。

项目规划方面

脱贫攻坚仅仅是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实现广大贫困村、贫困户基本达标,没有做到脱贫攻坚项目规划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统筹安排、一体部署。

要素保障方面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但目前我县农业科技人才、农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缺口较大,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受体制机制壁垒、信息渠道不畅等原因影响,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同时,长期居住农村人口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文化程度低、观念更新慢、致富意识弱、劳动技能差,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十分困难,成为制约农业产业优质高效提升的一大因素。

文明风尚方面

一是部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愿不强,还存在"等、靠、

要"的思想。二是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在部分农村地区仍然盛行。三是个别地区群众矛盾纠纷还比较突出,部分乡村还存在"乡村恶霸",甚至个别地区宗族势力较为庞大,基层治理的有效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五大结合"

我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正确指示,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揽,以脱贫摘帽成果为基石,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融合。

第一,做好组织保障的有机结合

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其余县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和县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两大办",统筹日常工作,确保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盘棋、一体化"式推进。

第二,做好体制机制的有机结合

将推动攻坚、助推摘帽一整套有效机制办法与乡村振兴"打包配套"使用,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暨脱贫攻坚月工作清单制、季度考核制、督查督办制。积极研究建立乡村振兴战略暨脱贫

攻坚决策议事机制、统筹协调机制、项目推进机制、事项跟踪

办理机制等,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推进。第三,做好战略规划的有机结合精准编制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方案,编制好县级

攻坚"路线图""施工图""任务书",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第四,做好项目包装的有机结合

坚持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统筹结合,将脱贫攻坚需提档升级的工业产业、农业产业、旅游扶贫、生态建设等发展项目,以及电力建设、水利建设、交通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基础建设项目,打捆编入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第五,做好要素保障的有机结合

一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继续深化实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工作,完善返乡农民工创业支持政策,激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二是解决好地的问题。推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继续深入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操作细则,并加大土地规划调整,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三是解决好钱的问题。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节余指标跨省域、市域、县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建立封闭运行的乡村振兴贷款风险金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规范工商资本下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网络

理论文章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贯穿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钥匙"。我们务必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

一、深度融合是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让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当前脱贫攻坚的战场在农村,脱贫的主体是农民,农村的出路从长远看仍在农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底线标志性任务。我市作为脱贫攻坚主战

场,必须要以脱贫攻坚总揽乡村振兴,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根本前提和难点堡垒,在高质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过程中,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牢牢抓住四个重点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是让农民群众生活富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抓产业振兴

要立足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及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大企业、大产业、大扶贫"三大"产业扶贫格局,着力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上作文章。

二抓人才回流

在社会生产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是人。要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乡土人才,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住、能发展",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回得来、能安心"。

三抓资源整合

要坚决贯彻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进一步整合资金资源,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让群众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

变股东",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四抓组织发动

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要依靠相信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把群众思想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实际行动。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把单打独斗的村民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坚决防止三种倾向

一要防止脱离实际

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当前县情、乡情、村情,做一些过度超前的事务。

二要防止脱离农村

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集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防止在农村大拆大建、城市化模式翻版的倾向,把精力集中在提高群众收入和乡村治理、环境整治上。

三要防止脱离群众

要防止出现"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情况。充分发挥我们党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做好做实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融合文章

网络

理论文章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农,天下之大业也。"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

第一,坚持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努力带动脱贫致富

让农民生活得更美好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结合贫困村以及贫困户的实际需求,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带动脱贫。我镇党委、政府结合本镇实际,按照县里提出的"三有三定三结合"产业发展模式,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扎实推进扶贫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真正融入脱贫攻坚工作之中,真正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

一是定品种

根据县里提出楠竹、油茶、青钱柳、光伏发电、养猪、绞

股蓝、蔬菜、杂交水稻制种和油菜九大扶贫产业,结合自身实际,优选楠竹、油茶、光伏发电、蔬菜四大产业。

二是定带头人

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镇党委政府深谙其中道理,主动作为大力培养扶持本地种植大户,选出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爱农村、爱农民的产业带头人,引导其参与到脱贫攻坚事业中去,为扶贫产业发展舔砖。

三是定利益链接机制

扶贫产业发展的重点将落在"扶贫"二字,这既符合政治大局的要求,又契合时代发展大局。如何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精准,确保产业种植大户与企业、扶贫专业合作社与企业、种植大户与贫困户、扶贫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之间多种多重利益链接机制的形成直接拷问扶贫产业发展。镇党委、政府科学制策,实行直接帮扶、委托帮扶等帮扶措施,以多种形式吸引广大农户参与到扶贫产业,尽可能的将扶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更多更好的惠及广大贫困户,又不降低产业带头人及非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基础,大力贯彻绿色理念

生态宜居是"三农"永续发展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二是改善乡村环境卫生

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健全乡规民约,落实环境卫生村民自治自理,切实打生态宜居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三是创新用人模式

在各村聘请4-6名数量不等的贫困户为保洁员,既帮助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报酬顺利脱贫,又能促进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

第三,坚持以乡风文明为引领,倾力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振兴乡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能让传统乡村文化被破坏、被取代。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充分利用公益广告、村务公开栏、文化墙等宣传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提高村民精神境界、道德素养。

二是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管好、用好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村级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和"村村响",提升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防止低俗文化占领市场。

三是完善村规民约

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成立红白理事会,开展道德评议,

构建乡风文明齐抓共管新格局。全体党员充分发挥党员"领头羊"、"头雁"示范效应,积极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风文明新要求,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以产业发展推动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网络

理论文章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产业兴,百姓富",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基础。当前,正值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转换期,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实现两者有效转换,加快推动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格局,对于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加快发展"一县一特",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结合资源优势,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需求,深入落实"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详细规划,以魔芋、茶叶、食用笋等三大重点农业产业和油茶、用材林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知名农业商标品牌的保护和扶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补齐产业短板,构建有效的农业产业融合体系,以产业优化升级带动贫困人口不断增收,促进产业兴旺。

二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

村现代化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

体经济;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

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引导小农户参与和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土地入股、股份合作、订单带动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建设产业发展专业队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

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新时代全县各级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

的能力和水平。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关键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促进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广大农民积极性创造性迸发出来。

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

网络

理论文章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力抓手之一。我们把贫困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后队变前队,实现脱贫与振兴双轮驱动,做好三个"强化"是当务之急。

一、强化"融合"思路,统好两个战役

强化有机融合的"指挥部"

着力优化部门设置,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职能融合。按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精神,适当提高该职能部门级别,加强"指挥部",实现精兵强将、精准布局、精准指挥。

优化政策体制设计

近细远粗,以倒计时的紧迫感,调整和推动有机融合的政策和制度。要尽快梳理出此类政策的漏洞,及时调整,细化、优化、实化。

突破各部门壁垒

现在各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政问题,导致政策相向不相合、条款相似不相连的制度"打架"局面。要破除信息孤岛,实现大政策、大职能、大信息、大相融的制度体系一张网和一致性,

在制度层面为有机融合提供保障。

二、强化"头雁"工程,打造"不走的第一书记"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