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关于“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与战略思考(第2/2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537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2分钟

2.完善区域粮食保障能力

"十四五"期间,要在压实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责任的基础上,明确其粮食面积底线和自给率,承担应有的粮食安全责任,降低主产区压力。把确保粮食自给的目标和发展粮食生产的相应举措,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严格督办地方政府抓粮完成进度,充分体现出中央粮食生产政策的要求和方向。完善跨区域供应链,不仅要在主产区建成集粮食仓储、物流、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还要加强产销区对接,鼓励主销区在主产区异地储存、加工粮源,缓解旺季运输矛盾,提高主销区粮食供给保障的稳定性。

3.打造应急保障体系

充实成品粮应急储备,科学调整应急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优化粮食应急供应、配送、加工网点布局,改建扩建一批规范化的粮油配送中心、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和应急供应网点,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强化应急处置功能,要在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加快建立健全涵盖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四级的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提升粮食应急供应保障水平。

(三)全产业链粮食产业经济建设

1.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引擎带动作用,加深"产购储加销"一体化融合程度,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以粮食产业园区和区域特色粮食产业为基础,依托粮食主产区和关键粮食物流节点,科学合理布局,推进粮食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打造一批优势粮食产业集群。增加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功能性食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居民膳食多元化。支持粮食加工转化企业对米糠、稻壳、碎米、饼粕等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引导粮食企业多途径探索粮油副产物循环利用,积极发展饲料加工和转化,顺应畜禽养殖发展需求,优化食品供给结构。

2.深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专业化粮食服务中心,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给、技术咨询,到产后的粮食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质检等服务,实现社会化服务环节的全覆盖。打造"一站式"社会化服务中心,创新服务模式。

3.加快粮食安全保障法律立法

国家应尽快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修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组织起草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配套修改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支持做好相关立法,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粮食安全走上法制化轨道。

(四)高水平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建设

1.拓展进口来源和方式多元化

从进口结构看,粮食安全观考虑的是减少对单一大国进口的依赖,扩大进口来源国,充分利用好"朋友圈"中的资源和市场,适时在国际市场购买缺口量大的粮食品种,调节进口结构,形成长效机制。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走出国门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或投资粮食加工企业,与当事国形成利益共同体。

2.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

要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倡议和活动,为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彰显大国担当,更好地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在确保本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依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培养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粮商",为全球粮食发展搭建公共贸易平台,打造高水平国际粮食供应链,开展高层次粮食对外合作,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彰显中国力量。

五、"十四五"高水平阶段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趋向

"十四五"期间国内经济转型加速、向现代化迈进。要牢固树立"坚持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指导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加强供给端管理,保持粮食总量安全,优化政策结构,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形成生产能力强、供给结构化、调控效能高、产业有活力的粮食安全新格局。

(一)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问题

一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我国粮价稳定、市场有序,再次彰显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正确性,为应对风险奠定了基石。保障粮食安全,要毫不松懈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指示精神,强化粮食安全意识,备豫不虞,藏粮于心,将"中国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稳。二是加快构建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粮食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加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构建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制度体系。以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考核为抓手,建立约束性指标,强化责任监督,完善粮食安全责任体系。加快制定和修订粮食安全相关法律,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健全粮食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快推进依法治粮。三是将粮食区域保障提升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层面。保障粮食安全是各级政府共同的责任。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的粮食安全战略全局观,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增加中央粮食事权和支出责任,把粮食区域保障要求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分区研究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明确主产区、平衡区、主销区各自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的责任和权利,主产区要多产粮,为国家粮食安全挑重担,平衡区要保障饲料用粮和稻谷小麦全口径用粮两个"基本自给",主销区要保障一日三餐口粮消费的"完全自给",共同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二)推动财政对粮食生产投入稳定增长

一是稳定增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粮食投入。要加大财政支持粮食安全的投入占比,逐步改变粮食投入基数偏小、财政中粮食投入占比偏低的问题。完善财政粮食投入的管理机制,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靶向目标,明确各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责任,整合粮食投入资金。二是以"新基建"筑牢粮食产业设施基础。抓住当前"新基建"的重大机遇,加大对粮食领域"新基建"的投入,用于加速粮食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化建设,加大对城乡分布式冷链、智能供应链体系、规模工业化生产基地、智能化粮食存储设备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在粮食产业中落地,推动粮食产业信息化发展提升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有效提高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防御、恢复和发展能力,为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三是进一步增加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规模。完善对粮食主产区的奖补机制,扩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规模,建立与商品粮挂钩的奖励机制,按理论上可调出的商品粮数量确定奖励资金体量。取消产粮大县支农项目的地方资金配套政策,加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粮食加工企业税收地方留成比例,补偿产粮大县为发展粮食生产所减少的财政税收和牺牲的部分机会收益,保障产粮大县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发展,从而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主动性。

(三)创新粮食支持政策与方式

一是充分依靠多层次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粮食安全领域。利用中央增发专项债的契机,将粮食产业振兴专项债列入发行支持范围,明确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支持振兴粮食产业重点领域,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冷链物流设施、资源整合与保护生态项目,加快补齐粮食产业发展短板。二是根据《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创新全产业链开发、区域整体开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粮食产业振兴基金等投融资模式,建立动态调整、协同创新、多方共赢的投资、融资机制。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途径,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粮食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社会资本稳妥有序地进入粮食产业,赋能粮食安全。

(四)进一步发挥金融保险兜底保障网作用

一是构筑补贴、保险与贷款"三位一体"的联动支持体系。建立增量补贴政策与保险、贷款调控政策的协调机制,增量补贴主要用于保险、保费补贴、粮农贷款贴息,形成政策合力。全面总结产量保险、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指数保险等新型农业保险试点经验,以政策性保险为基础,分品种、分步骤地增强保险保障力度,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品种的粮食保险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经营者参保率和保险覆盖的密度和深度。综合运用粮食生产者补贴、保费补贴、贷款利息优惠等政策工具,鼓励信贷、保险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开展投贷保贴一体化投融资模式试点,推动建立粮食补贴、保险与贷款联动机制。二是优化"保险+期货"试点模式,结合地区优势品种,因地制宜,创新开发针对不同产业特点适合不同地区生态情况的"保险+期货"产品,推进粮食产品期货期权上市,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范围及水平。三是支持粮食主产区政府开展农业经营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出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金融产品,逐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贷款体系,着力编织金融保险兜底网,充分发挥农业金融保险稳定器和减震器的功能。

(五)维护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

一是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的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东道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道路港湾、粮库仓储等基础设施,建立海外农产品生产、收购、仓储、加工、运输体系,建构全球粮食进口供应网络,开拓多样化粮食供给渠道。二是主动争取参与国际粮食贸易规则的修订改写,掌握话语权,促进形成农业国际合作新体系,实现国际合作为我所用。持续提升国际合作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分享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经验,为消除全球饥饿贡献中国智慧,维护、促进世界粮食安全。

更多资料请联系群主QQ215425891,网站www.sucai198.com每日更新海量写作素材,避免熬夜加班!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