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2月份调研报告合集37篇(第11/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9131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05分钟

(三)有力锻造了忠诚干净担当的税务干部队伍。税务总局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固本强基、凝神铸魂作用,在改革攻坚中锤炼干部、融合队伍,引领

广大税务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牢记使命勇担当、廉洁自律作表率。机构改革期间,各级党组织做深做细思想政治工作,精简12.1万名编制的任务按时完成,2.2万名干部自觉服从组织安排"由正转副",2.9万名超配领导干部提前消化到位,干部队伍保持总体稳定。各级税务局党委树立崇尚实干鲜明导向,多措并举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广大税务干部斗志昂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税务系统连续8年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推进"智慧税务"建设优化服务,持续整治纳税人缴费人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第三方开展的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得分逐年稳步提升,有关国际组织对我国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取得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以来,全系统涌现出3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2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7个集体和37名个人受到国家级表彰奖励,901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5000多个单位和9100多名干部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表彰表扬。

三、经验启示

税务总局党委通过构建"纵合横通强党建"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契合实际、务实管用的管党带队治税新路径,为各级机关在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必须着眼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促进机关治理和事业发展,高位推进机关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关党的建设是机关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必须走在前、作表率",这都要求我们把机关党建始终摆在重要位置。税务总局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机关党建的使命任务,把机关党建作为建设政治机关、完善机关治理、凝聚职工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保障,统筹推进税务系统党的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实践证明,只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机关党建各项工作,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始终,把服务中心工作和促进事业发展贯彻全程,才能实现从"被动抓"向"主动抓"、从"应付抓"向"深入抓"转变,推动机关党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有为有位、彰显价值。

(二)必须树立系统观念、加强整体建设,推动形成各负其责、各方协同、统筹推进的机关党建工作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落实党建责任制,坚持党组(党委)班子带头、以上率下、以机关带系统,机关党建工作才能形成强大合力。"税务总局党委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打出一整

套党建工作"组合拳",推动建立上下联动、条块协同、内部配合的工作体系,将机关党建融入具体业务和改革发展,将税务系统党建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形成了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实践证明,机关党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哪一层级、哪个部门、哪一个人的事,只有通盘谋划、一体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层层压实各级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党建工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用好"条"和"块"两种资源,激活各类党建要素,做到既同向发力、又各有侧重,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推动党建责任落地见效、党建任务开花结果。

(三)必须坚持常抓不懈、常态长效,不断健全持续推进机关党建工作的制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要搞好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空白缺位的抓紧建立,不全面的尽快完善,成熟经验及时推广。"税务总局党委紧紧围绕税收改革发展完善党建工作思路举措,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及时固化为制度,逐步形成一系列有机衔接的长效机制,为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证明,改革发展越是向深入推进越需要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建设,机关党建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锚定目标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确保事业发展到哪里,实践探索就推进到哪里,制度建设就跟进到哪里,才能推动机关党建从量变向质变转化,不断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

(四)必须聚焦突出问题、精准发力,推动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问题为着力点,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以增强精准性、实效性","要推进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税务总局党委坚持从影响税收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机关党建的薄弱环节入手,紧扣时代特点、部门实际和党员特征,持续推动机关党建工作守正创新,为税务系统党的建设向纵深发展注入动力。实践证明,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开拓创新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高机关党建工作质量的必然要求,只有瞄准业务工作难题,找准党建工作短板弱项,做到精确制导、精准发力,不断探索加强自身建设、有效发挥作用的方法载体,才能使机关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流动的旗帜坚强的堡垒关于张家口市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的调研报告

曹耀峰

(2022年)

张家口市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交界处,距北京市180公里。由于地缘相近,加之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长期以来,北京市一直是张家口市外出务工人员及高校大学毕业生等外出求职的首选之地,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流动党员。据统计,目前张家口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几十万人,在北京的流动党员有7000余名。

针对在京流动党员组织覆盖难、教育管理难、发挥作用难等问题,张家口市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教育管理和加强服务相结合的工作理念,逐步探索实践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持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让流动党员成为流动的旗帜,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一、创新组织设置,打造在京流动党员的红色家园

2009年由张家口市委组织部牵头,在北京成立了张家口市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县(区)一级根据流动党员在京分布情况,分别在昌平区、丰台区、海淀区等党员相对集中的区设立了16个驻区二级流动党委,建立了144个流动党支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对接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为在京流动党员建立了红色家园。

对固定的流动党员进行实名制登记,建立了在京流动党员台账,按照就近活动和便于管理的原则,把每名流动党员编入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下设的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

建设活动阵地。经与北京市委组织部协调,由张家口籍党员民营企业家、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书记梁登城投资近2000万元,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讲礼村建起了使用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张家口市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党员活动场所,设置了党员活动室、党委会议室、图书阅览室等,配备了办公设备,建立了工作职责、组织机构及各项制度。各流动党员二级党委也都由党委书记提供了固定的办公和活动场所,保障大批在京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有阵地。

注重思想教育。打破传统的学习教育模式,探索形成以"微信圈网上学、讲党课专题学、示范班集中学、交流会讨论学"为载体的"四学"模式,并将主题党日与组织生活深度融合,先后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和部分流动党员到延

安、井冈山、上海一大会址等地开展实地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参观"复兴之路"、"建国七十周年主题成就展"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吸引流动党员主动参与到党的组织生活中来。

探索双向共管机制。市县两级党委组织部门主动与北京市昌平区等10个区

(县)的党委组织部门对接,探索实行"异地组织、共同参与、双重管理"的双向共管机制,16个驻区二级流动党委分别到驻地街道社区党组织报到,推动流动党员就近融入流入地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党工委、昌平区小汤山镇党委先后将驻区流动党委列为党建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

实施帮扶关怀。张家口市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主动了解掌握流动党员遭遇重大挫折、遭受重大变故等情况,通过组织慰问、党员众筹等方式,先后资助大病和困难党员100多人。针对非京籍学生上学难问题,各级党组织积极作为,主动为符合就学条件的流动党员子女联系推荐学校,驻昌平区流动党委副书记建立"北京昌平向上学校",1700多名在京务工人员子弟就近入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张家口市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实施"关心关爱+互帮互助+复工复产"帮扶措施,帮助在京流动党员尽快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生活。

二、强化组织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主动参与首都服务保障。始终把拱卫首都政治安全作为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和驻京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重要政治责任,让流动党员在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中发挥作用。近年来,先后组织流动党员在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期间,参加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及流动党委驻地的平安志愿服务活动1.7万余人次,被称为"流动的红墙卫士"。同时,通过做好在京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引导工作,主动维护首都和谐稳定,展现张家口市在京务工人员的良好形象。

立足岗位服务北京发展。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连续10年开展以"争当爱岗敬业模范、争当合法经营模范、争当和谐相处模范、争当遵守公德模范、争当维护稳定模范"为主要内容的"五争当"活动,教育引导在京流动党员"处处当先锋",积极投身首都建设发展。驻昌平区流动党委被评为"慈善爱心党组织",驻大栅栏流动党委被评为西城区非公党建示范点;赤城籍流动党员梁登山创办的北京卓越华盛供热公司服务首都居民5万余户,被北京市评为"供热先进单位";流动党员杨帆被评为2018年"北京榜样"。近年来,共有600多个

党组织和流动党员被北京市各级各部门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联系京张助力家乡发展。充分发挥联系京张、服务两地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张家口的绿色蔬菜、燕麦、畜牧产品等农副产品宣传推介到北京;结合北京市实施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回乡投资、创办项目。近年来,先后引导126名流动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创办项目,先后为家乡引进项目500多个,累计投资达50多亿元。其中,驻通州流动党委书记张华带头迁回名下企业,不仅直接带动42家在京古典家具企业全部回迁,而且间接推动了蔚县特色文化产业园的成立。助力家乡脱贫攻坚,深入开展"三结对三帮扶"活动,先后与17个贫困乡镇、83个贫困村、700多名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让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积极倡导流动党员返乡任职,动员政治素质高、有致富领富能力的流动党员和优秀务工人员返乡参加村"两委"选举,目前共有64人进入村"两委"班子,33人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引领家乡发展的"领头羊"。

助力冬奥盛会开展争当"三员"活动。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认真落实张家口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组织党员深入到共建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冬奥进社区""讲好张家口故事"活动,当好冬奥盛会举办的宣传员;组织流动党员利用自身发展优势开展"六个一"活动,即提出一条发展建议、提供一条致富信息、传授一门致富技术、销售一批农副产品、介绍一个富民项目、引进一笔发展资金,当好两区建设的招商员;加强各党组织与驻地党组织的结对共建,加深与北京各类名企名校、知名医院、科研院所等的联系对接,组织开展人才专家对接洽谈,招才引智,为家乡发展搭建平台,当好协同发展的联络员。

三、健全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流动党组织建设水平

结合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工作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运行和保障制度机制,为扎实开展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夯实基础。

推行党建指导员制度。立足组织规范化建设,市委组织部设立市委在京津务工经商人员工委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各县(区)委组织部通过配备和加强人员编制,选配政治素质好、协调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熟悉党建业务的同志担任专职党建指导员,专门从事驻北京流动党委的党建工作。专职党建指导员兼任驻北京流动党委副书记职务,每月到驻北京流动党委实地开展工作不少于2周。明确了专职党建指导员的工作职责,将专职党建指导员的年度考核、

奖惩、选拔任用、调整等与流动党委年度工作情况相挂钩。

落实资金保障制度。市财政每年列支20万元,用于市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工作经费,各县区按照基础工作经费不低于5万元、党员活动经费每人不低于300元的标准,每年为联系指导的流动党委拨付经费,保障在京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创新手段培养发展党员。为破解流动人员"入党无门"和农村发展党员"后继乏人"等问题,张家口市以驻京流动党组织为平台,探索建立了"三推、三看、总预审、双公示"(个人自荐、群团推荐、联名推荐;流动党支部看入党申请人"动机纯不纯",到从业单位看工作能力"强不强"、单位评价"好不好",以申请人生活圈为重点,看其遵守法纪和社会公德情况"严不严";总预审,流出地、流入地两地公示)的发展党员工作法,结合"双向共管"机制,由驻京流动党组织对外出务工人员中的先进分子进行培养教育,由流出地党组织进行跟踪发展。

建立领导联系指导制度。张家口市委书记,张家口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先后多次到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听取汇报、调研指导工作。规定县(区)委书记每年至少到驻区二级流动党委调研一次,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每年到驻区二级流动党委讲一次党课,召开一次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把上述工作的落实情况列入基层党建年度考核和县(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专项述职的重要内容。

四、关于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的启示与思考

1.流出地组织部门高度负责,是做好流动党员工作的关键。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这些流动人口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党员。流动党员长期远离户籍地,工作和居住地不固定,其教育管理成为各级党组织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张家口市创新设置流动党员党组织,打造流动党员的"红色家园",为其他地方乃至全国范围内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实践中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创新设置了党组织,但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及下属党委、党支部具有临时性和特殊性,党员组织关系仍然保留在流出地党组织,党章规定的基层党组织具有的接转组织关系、收缴党费、发展党员等工作职能尚未实现,党建工作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

2.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过好党内组织生活,是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的好形式、

好办法。流动党员工作地、居住地不固定,工作时间也不易统筹,指定时间地点过组织生活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实际。为此,张家口市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及下属党组织,通过微信群、QQ群等信息化手段,及时开展党内组织生活,有效加强了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充分肯定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现代化手段的应用,目前大多注重的是形式的创新,而在利用现代化手段进一步拓展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不断满足不同受众需要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如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实时管理,可以借助大数据应用,自动向流动党员推送流动党员党组织及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方式,向流动党员党组织提供流动党员相关信息,提高"双找"效率;搭建统一的信息化应用平台,让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在一个平台上实现,既实现党内组织生活开展情况自动留痕,也可以防止敏感内容在社会上传播造成不良影响等问题。

3.长期以来,北京以相对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张家口籍人员、流动党员来京务工经商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张家口籍人员、流动党员也为北京的发展奉献了宝贵年华、智慧与汗水。张家口市驻京流动党员联合党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服务首都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得到了北京各方面的普遍认可与高度评价。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党员流出地、流入地和流动党委协作意识还有待加强,在党员教育管理、阵地建设、经费资金方面统筹协作还不够;在促进两地协同发展方面,不仅要发挥流动党员党组织、流动党员的作用,还要调动流入地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积极性,三方共同发力,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4.张家口市在京流动党员是全国流动党员情况的一个缩影。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面对全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议有关部门借鉴张家口市的有益探索及各地经验做法,搭建全国统一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提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强市富民的"定海神针"现代化建设的"先锋主力"江苏省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江苏省常州市市场监管局调研组

(2022年2月19日)

江苏省常州市市场监管局向市场监管总局报送的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报告显示,常州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呈现出数量多、生命周期长、发展水平高的特点。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占比达96.58%;存续久、韧性足,生命周期平均为4.5年,比全国高出1.6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00余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常州市民营经济为什么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原因是当地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知名品牌持续赋能实体经济,推动从"常州制造"发展壮大到"国际化智造名城"。这些经验做法,对确保微观政策持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具有借鉴意义。本版今日刊发该报告,以资借鉴。

2021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京举办培育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研讨会。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工在会上指出,微观市场主体的精彩活力表现,绘就了磅礴壮观的宏观发展格局;民营企业在税收贡献、生产总值、技术创新、吸纳就业、数量结构等方面形成"五六七八九"格局;市场监管部门将为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为贯彻落实张工局长的讲话要求,江苏省常州市市场监管局组成调研组,对全市民营经济进行了深入调研,以期从中找到常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密码,为市场监管部门精准服务提供决策参考,为全省乃至全国进一步振兴实体经济提供借鉴。

一、民营经济是常州经济的动力之源和韧劲所在

民营经济在推动常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名副其实的主体经济、活力经济、富民经济,地位举足轻重、作用不可替代、贡献功不可没。

一是民营主体占比高、活力足。民营主体总量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65.19万户,其中,实有私营企业20.33万户,实有个体工商户44.86万户,比上年分别增长7.48%、14.56%。民营经济占市场主体总量比重达96.58%,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绝对主力。二是私营企业存续久、韧劲足,年报率持续增长。近10年,常州市新设私营企业平均生命周期为4.5年,远高于中国私营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2.9年(数字来源于全国工商联《我国民营企

业发展报告》蓝皮书)。2020年全市私营企业年报率达到94.7%,环比增长2.4个百分点,连续6年持续提升。企业生命周期显著高于均值。

三是私营企业中制造业占比高、科技含量足。从行业看,截至2020年底,全市私营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达5.50万户,比上年增长3.66%,占全部私营企业总数的27.04%。从科技创新分布看,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通过率、申报数增幅、培育入库数增幅均居全省榜首。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00余家,比上年增长36.4%。

四是民营经济贡献大、公益奉献足。民营经济对常州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202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5096.7亿元,占全市GDP份额为65.3%,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7%,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0.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7%。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718.02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为75.9%。截至2020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共创造就业岗位258.68万个,比上年增长3.18%,成为拉动就业主要力量。

二、常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密码和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坚持党的领导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常州市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对民营经济的各阶段政策方针,结合市情出台具体实施举措,积极有效地保护和发展民营经济,大力推进"小个专"党建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常州市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发祥并不断丰富"苏南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常州民营经济"持续发展"根脉在于绵长厚实的工商业基因

一直以来,常州工商业发展都是国内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常州工商业持续发展,推动民营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到60年代,社队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形成民营经济的雏形。常州坚持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共同发展,其中,集体经济主要以社队企业为发展核心,大力发展工业企业,常州人"小桌子上唱大戏",成为"苏南模式"的策源地。

二是70至80年代,"一条龙"协作体系带动乡镇企业大发展。70年代,常州发明"一条龙"生产协作体系。以国有企业为龙头,兴办产业链上下游的乡镇企业。

三是90年代到新世纪,国企和乡镇企业改制触发常州民营经济第一轮发展

大潮。1979年,常州诞生全省首户个体工商户。1988年,常州首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诞生。90年代中期,常州开启乡镇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999年乡镇企业改制率达95%,大部分改制为私营企业。2001年底,全市私营企业突破1万家,累计完成营业收入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四是新世纪前10年,常州民营经济多元发展掀起第二轮发展大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全市逐渐形成以大型专业市场为载体、产业和地域特色明显、优势产业集聚的横林地板、湖塘纺织、邹区灯具、溧阳输变电等8个产业集群,并被省经贸委确认为省重点产业集群。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产业"成为民营经济新的投资发展产业。

2010年,全市民营主体突破20万户达22.47万户,民营经济产值、销售总额均超千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50%,民间投资占比突破60%。

五是新世纪第二个10年,常州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掀起一轮高质量发展潮。常州民营经济加速科技化、数字化转型,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壮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上市企业达到79家,隐形冠军200多家,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7.8%,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倍增,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1万余家企业触网上云,打响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品牌。截至2020年,全市民营市场主体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0757件,占全市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81%。民营经济成为常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常州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在于持续有力的扶持政策

常州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基因里自带"亲商、重商"文化。多年来,政府通过建立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两项机制",出台6轮《常州市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同心培育"工程和"健康关爱"工程"三大工程",建好综合服务、诉求表达、商协会组织、光彩事业、企业家精神传播平台"五个平台"。

(三)常州民营经济"裂变发展"的关键在于敢为人先的商事制度改革

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后,常州民营经济进入裂变发展阶段。全市共新设市场主体30万户,超过2020年底市场主体存量的一半;月均诞生市场主体4478户,较改革前增长近两倍。自2017年12月底突破50万户以来,短短3年半时间,

全市市场主体总量分别跨越60万户、70万户大关。

(四)常州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依托在于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

从"常州制造"转向"常州智造",再到"国际化智造名城",常州始终围绕制造业推进创新驱动,通过产业转型的高质量推进民营经济发展高质量。

一是产业链的"梯度转型"。近10年,常州确立制造业"三位一体"发展战略,重点以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产业链为抓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晶硅光伏、动力电池、轨道交通、智能电网、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国内市场份额领先。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列入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集群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动力电池产业领域,常州配套齐全,产业链完整,规模达100GW,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三。

二是工业互联"云赋能"。常州把工业与能源互联网作为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连续举办三届的常州工博会是江苏省唯一以工业互联网为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展会,带动行业龙头加速布局。航天云网、海尔卡奥斯、华为云、北自所、京东、阿里内容中心等相继落户常州。智能制造建设经验做法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重大软科学课题,成为我国区域智能制造十大推进路径之一。

三是资本链、产业链、创新链融通发展。连续14年举办常州企业成长与创新资本合作洽谈会,有2000多家企业通过"创洽会"获得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跟踪和投资。建设"龙城金谷"基金集聚区,确定了在5年内集聚超1000家资本机构、5000亿元资产规模的目标。实施资本市场"双百计划"和"科创苗圃计划",首批筛选580多家私营企业纳入"上市苗圃"针对性培育,推动资本市场"常州板块"扩容提质。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