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追求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1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追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党中央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又一次重要阐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将社会治理与共同体建设有机融合到一起,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的一次飞跃。因此,有必要梳理社区共同体的理论根源、实践机制、概念内涵和现实场景,为社区治理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

一、"两邻"理论:新时代社区治理重大理论创新

新时代社区治理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沈阳市沈河区多福社区视察时指出,社区建设光靠钱不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两邻"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广大社区工作者的欢迎和学界的重视,它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社区治理的新型人际关系,指明了建设社区共同体的目标,为建设社区共同体创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两邻"理论是中华传统睦邻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创新。从古至今,各种劝人睦邻谦让的箴言、家训、诗句等等数不胜数,成为"两邻"理论的文化渊源。其次,"两邻"理论是新时代社会治理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自2000年我国提出大力推进社区建设以来,理论指导实践的治理理念,贯穿了从"社区建设"到"社区治理",再到"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转变过程,"两邻"理论引导社区治理理论有机演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区治理之路跃然于探索中。

二、实践机制:构建新时代社区共同体治理体系

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制度,遵循社区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基本要求,是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实践机制。

(一)自治、法治、德治是构建社区共同体的有效路径

自治是法治、德治的核心基础,法治是自治、德治的边界和保障,德治是自治、法治的补充升华,三者有机融合,形构三位一体的治理结构。社区是民众共同的家园,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出发点。近年来各地创造的村(居)民议事会、有事好商量、民情恳谈会等形式,瞄准解决社区设施少、停车难、环境差、秩序乱等难点、堵点、痛点,坚持议事内容大家提、处理方式大家议、治理效果大家评,通过协商议事探索形成大家认可的议事方式和规则,推动社区遇事议事从习惯成为制度,提升自治水平。法治是构建社区共同体的底线,是自治和德治的基本立足点。社区村(居)大会(代表大会)、业委会、议事会等社区组织共同制定的村规民约、社区规范,是法治精神在社区治理的具体体现,把共同遵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社区大众的行动自觉,推动形成"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良好氛围。以法为基准线,大家就有了共同的价值观、是非观,社区共同体成员的个性也得到充分保护。德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法治所达不到的角落有赖于德治的润滑,新时代构建社区共同体,有"两德"亟待彰显:一是互助之德,这是社区德治之本。通过"铁脚板"+民情热线、QQ、微信等新形式搭建互助互动平台,既可为特殊困难人群提供助困送温暖、助聊送抚慰等便利服务,还可以促进居民交流互动、相互关爱;二是敬老之德,当下尤为紧迫。建立邻里互助养老、大院式养老、邻里互助点等养老新模式,引导组织老人搭伙吃饭、开展文体活动。

(二)共建共治共享是构建社区共同体的行为准则

推进新时代社区共同体,共建是共治和共享的前提,共治是共建和共享的主要方式,共享是共建和共治的目标导向。共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区建设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最基层的场景,要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激发社区共同体每个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摸准民众跳动的脉搏,汇聚团队的力量,变单兵奋战为"百团大战",提升社区生活的美誉度和大众的获得感。共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提高共治水平,关键是融合社区中不同治理主体,实行"五社联动",在为民服务的旗帜下,居民、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与社区有着依存关系的个人和实体共聚同一个目标,从而形成合力,达到补齐短板、提质增效的目标。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就在于,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社会总体福利,服务人民大众,而非服务少数群体和阶层。社区治理要把共享作为最终目的和评判原则,着力满足当前社区群众最急切的养老、教育等需求,发展社区助老、幼儿托育等服务,让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便利的公共服务。

(三)"四化"是构建社区共同体的基本要求

社区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是单一行政化治理向治理现代化的转变,四个方面合力勾勒和谐、公正、科学、高效的未来治理图景,缺一不可。社会化是构建和谐共同体关系的基础,新时代治理方式从管理向治理转型,参与治理的各主体之间权责对等,从传统高度集权、政府独揽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层级、社会共治转变,使人人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的主体。法治化是保证社区治理公正性的关键。社区不同主体在经济利益、行动理念和行动方式上差异化明显,法治化在社区治理面临不同主体时竖起一杆标尺,运用底线思维,在各主体最大化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治理的同时保障治理过程、治理目的的合法性与正义性。智能化是科学治理的趋势要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以提高组织运转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等各治理主体减负减压,提升服务水平。专业化是社区治理的必经之路,应在用人方式上充分吸收熟悉社区、热衷于参与社区事务的热心居民、意见领袖等"本地社区工作者",同时引入社会工作、公共管理、心理学等专业工作者,让热爱社区、专业对口的有识之士加入,使之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领头羊"。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