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范文-34篇(第69/81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514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39分钟

思考四:坚持抓具体、具体抓才能抓出实效。在调研中,一些同志向我反映,转型升级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难抓到点子上、抓到关键处。在实 际中,我也发现有些地方讲转型升级要壮士断腕,但事实上往往连个"小手指" 都断不了,问题就在于缺少具体抓手。以治水为突破口,实现了抓具体、具体 抓,体现了既能"画饼"、又能"做饼",既抓宏观、又抓微观的工作要求。 在调研中,各地打出治水"组合拳"的具体实践和显著成效,让我愈发认识到, 领导干部抓细节、抓具体不仅不是缺点,而恰恰是优点。能不能抓具体、具体 抓,是检验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视角。各项工作抓具体就会深入,具体抓 就好落实。治水对省级层面来讲,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工作。只要我们打好打实 治水"组合拳",综合施策,水陆并治,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相信 一定能换来浙江产业的高层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新优势。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浙江,山河秀美的江南水乡,正经历一 次治水的洗礼。但这仅仅是破题、起步、开头,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还有不 少的困难需要克服,还有很长的路要坚持走。但我们相信,肯取势者可为人先, 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会用势者可成大事。顺势方能做事,取势、谋势、用势, 是工作规律,也是我们重要的工作方法。正是这样取势、谋势、用势,才有了 浙江生态省建设的十年坚持、十年领先、十年成效。当前,治水之仗可谓势所 必然、势在必取、势在必胜。我们要认时谋势,借中央力推建设美丽中国之势、借群众对治水的关切之势、借资源环境客观制约之势,借势为力,顺势而为, 打赢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这一仗。

落笔之时,正是浙江高温热浪肆虐之际。热火朝天的抗旱斗争,更加坚定了我们治水的决心!

兵团十四师蹲点调研手记:筑牢屯垦戍边的基石

时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 车俊

(2011年12月27日)

下基层蹲点调研,是干部的基本作风,是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形式,也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作方式。通过调研,我深深地认识到,兵团屯垦戍边的基础在基层,基石是一线职工群众,把握他们的关切、解决他们的困难、凝聚他们的信心,是关系兵团基础能否巩固、作用能否发挥的根本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兵团工作,必须切实从基层职工群众的期待和需要出发,通过迅速改善职工群众生活居住条件凝聚人心,打牢兵团事业的群众基础;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创新屯垦戍边实现形式,打牢兵团事业的发展基础;通过不断强化"兵"的责任和能力提升维稳戍边能力、打牢兵团事业的力量基础;通过着力推动文化融合和"双语"教育提升兵团文化软实力,打牢兵团事业的社会基础;通过切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兵团基层基础工作质量,打牢兵团事业的组织基础。

2010年5月底,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集全党之智,举全国之力,部署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2010年6月1日,我奉调从河北省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在这一重要历史关头,来到新疆和兵团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对于兵团,我以前有所耳闻、未曾目睹。到新疆和兵团工作后,我利用各 种机会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熟悉情况、研究问题。一年多来,到了新疆各地 州和多数县市,跑了兵团所有的师市和绝大部分团场。所见所闻,使我对中央 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对兵团的地位作用和贡献有了更全面 的了解,对几代兵团人创造的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有了更直观的感悟,对兵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肩负 的任务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使我对做好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再创兵团辉煌更 加充满信心。

兵团有着光荣的历史,王震将军概括为"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 大西北,屯垦在天山"。兵团的发展一直得到中央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1954 年成立以来,兵团人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新疆两大沙漠周边、边境 沿线的茫茫戈壁荒滩上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劳武结合、

屯垦戍边,由成立时的17.5万人发展到今天257.3万人、14个师、175个团场、2200多个连队、一大批工交商建企业,创造了不朽的人间奇迹,发挥了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战略作用。

地处和田的十四师,是兵团成立较晚、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实力较弱的师,所属团场差异大,周边环境复杂,维稳戍边任务较重。所属4个团场各具特色,47团前身是王震将军率领进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 曾经创造了17天行军750公里徒步横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和田平叛的壮举。一牧场前身是国民党部队军马场,后成为解放军军马场。皮山农场是少数民族聚居团场,99%的人口是维吾尔族。224团是根据中央稳疆兴疆、富民固边部署在沙漠中新建的团场。中央十分关心十四师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克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都来十四师视察指导过工作。

鉴于十四师的特殊地位和面临的发展困难,我到任后,就把十四师作为挂钩联系点,先后8次去调研。今年是兵团干部作风建设年,兵团重点开展了"兵师团万名机关干部下基层、知民情、送服务、解难题"活动,兵团党委常委带头,1.3万名干部分别入连驻户3-5天。今年6月2日到7日,我用5天时间在十四师蹲点,同职工群众面对面拉家常、交朋友,了解和发现了民生、城镇化、维稳戍边、文化发展、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而后也经常了解问题解决和工作进展情况。通过蹲点调研,使我进一步深化了对兵团整体工作和政策措施的思考。

"地窝子":沉甸甸的历史和责任

"地窝子",有些像延安的"窑洞",是上世纪50年代兵团创业时期军垦 战士们创造的一种半地下、半地上的简陋居住形式。有些资料讲的"地窝子"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已退出兵团人生活。但在昆仑山深处的农十四师一牧场一连, 我见到了真实的地窝子。经过数十公里崎岖山路,在一个叫小白地的维吾尔族 职工的地窝子里,我感受了它的阴冷潮湿、光线不好、照明条件差等现状,了 解到很多牧工都患了风湿病。他们夏季是随牧群在帐蓬中过夜的,我专程在牧 工帐蓬中住了一晚,当时山下人都穿单衣,山上还必须穿大衣、生火炉,且山 雨无常,盖两层棉被还觉得寒冷。在十四师,还有一些职工群众生活非常困难, 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47团四连的买色迪克?买提库完一家,至今还住在破

败不堪的"草把子"房子里,家中没有任何像样的家具。山区放牧的职工一年

四季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用不了手机,团场缺少医生和设施,职工看病 难,有了大病治不了。一些单位还在使用旱厕和水质不好、水压不高的手压井, 也有一些职工在喝涝坝水等等。看到、听到这些情况,我一方面为职工的坚守 所感动,感受到老一辈兵团人是在怎样一种艰苦条件和环境下创建兵团事业的, 感受到几代兵团人的牺牲和付出,同时更感到心情十分沉重。如果说过去解决 这些问题有很大难度的话,那么在中央加大支持、全国对口支援的今天,还不 能解决好这些问题,职工群众还过着这样的生活,我们就愧对党中央的关怀、 愧对职工群众的期待、愧对老一辈兵团人的牺牲付出。保障改善民生是兵团工 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兵团对南疆困难团场和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专门制定了支 持扶持政策,建立了各师间对口支援机制,像十四师一牧场就由六师支援。在 调研中,我就尽快改变职工生产生活条件问题作出安排,要求十四师和兵团机 关有关部门,结合团场城镇化,重点推进富民安居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协调资 金帮助像买色迪克等困难职工家庭参加连队集中住房,将山区牧工分两年迁入 山下定居,把进山道路和山区草场建设纳入今年兵团建设项目中,变游牧为圈 养,让"地窝子"在兵团真正成为历史。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