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4月调研报告-70篇(第73/88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8968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99分钟

队伍建设事关集团化办学执行力。集团按照章程制定五年规划,并细化到每一年、每个学期的发展目标中。目标确立之后,干部们组成不同的项目团队, 并选出适合的成员;集团将权力下放,提供必要的资源、资金支持,以绩效考核的方式评价项目的进展和成效。

(四)充分利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区域资源优势推动集团化办学

农科院附小教育集团在办学过程中,得到了海淀区教工委、教委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集团发展期,为了更好地促进各校区的均衡发展,区

教委于2019年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明光路校区的办学环境,把原来一个破旧不堪的出租小院变成了可以解决集团青年教师子女入园的附设幼儿班。幼儿班的建设同时也带来了政法路校区生源数量的增加,促进了集团的整体均衡,使集团的办学样态更加丰富。2022年,海淀区教委在全国第一个启动集团化办学质量评估工作,并出台了《海淀区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对海淀区各集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并引进奖励和退出机制促进集团化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此体系引领下,为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农科院附小教育集团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优势改善学生的活动场地,拓宽综合实践基地,创新校本课程、引进专家教师、丰富课后服务等,真正做到家校社协同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为集团化办学实现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任务提供了新思路、规划了新战略、制定了新举措。在新时代,农科院附小教育集团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德育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坚持问题导向,把落实"双减"政策作为重点,开展校内提质行动;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密切联系社会,引入更加优质的社会资源,拓展育人空间。

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杜堂村模式

农业银行武汉金融研修院课题组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速整体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但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其中关键在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推动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各地因资源禀赋不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做法有所不同, 但具有共性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把握住"土特产"三个字,结合当地实际,运用好中央和地方政策,引进人才,吸引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杜堂实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目前,国内不同区域结合资源禀赋等条件, 进行了多样化的特色探索。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道杜堂村根据自身情况,探索了一条特色发展模式,有效推进了乡村振兴,促进了共同富裕,具有借鉴意义。

背景介绍

杜堂村位于武汉市北部大别山余脉丘陵地区,距离市区70公里,全村共有13个自然湾,471户1748人。村域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58亩、山场1279 亩、水面435亩。2014年以前,村民主要靠外出务工谋生,全村抛荒耕地占比达85%以上,常年居住人口占比不足20%,房屋闲置率达85%。农民人均年收入仅7362 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8000元。人口空心化、村庄空心化、产业空心化、社会服务空心化等问题凸显,成为杜堂村发展的主要障碍。

2014年,姚集街道党工委动员有志回报桑梓的本地能人葛天才回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希望他与村"两委"一起,带领全村群众共同奋斗、苦干实干,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杜堂村积极响应武汉市委、市政府号召, 以"三乡工程"为抓手,即引导市民下乡、企业兴乡、能人回乡,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实现城乡要素连接互动,形成了以党建引领为保障、以农业底色为基

础、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以产业支撑为核心、以农民主体为动力的特色化发展模式,探索了一条特色化乡村全面振兴、村民共同富裕的道路。2021年虽受疫情影响,合作社分红约618万元,户均近5.4万元。2017年至2021年底,杜堂村共吸引游客约318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益2.8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3200余人,其中吸纳本村农民就业260人。

主要做法

以党建引领为保障,增强发展合力。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方面,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黄陂区创新提出党建引领"三乡工程"工作模式,紧紧围绕吸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引导杜堂村建立了"村党支部-村党小组-党员能人"组织体系,开办了"乡村振兴大课堂""三乡工程"红色驿站等党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带头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联村带动共同发展。根据"木兰花乡景区"产业发展需要,组建了"木兰花乡景区"杜堂片区党委,做实"一村带三村"的"四共三联"工作,即发展共抓、项目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产业联动、活动联办、人才联培,实行基层组织和村级经济以强带弱、抱团发展,推动杜堂村片区农村全面振兴。

以农业底色为基础,守好发展底蕴。一是贯彻落实XXXXXX重要讲话精神。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二是始终保持农业底色只增不减。立足农业农村现有基础,盘活农业耕地和农村房屋资源,打造生态和古朴村庄亮点,彰显农村特色。农业底色成为杜堂村最大的特色和最强的生命力。

以企业主导为关键,盘活发展资源。一是以核心企业为依托吸引市场主体。杜堂村依托万中集团,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乡村振兴,通过引进龙头企业, 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二是以合作社为载体改造闲置资源。成立武汉杜堂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的闲置房屋入股合作社后,由合作社对农房进行统一设计、装修和管理,形成农家乐、商业、文创、民宿四个街区,由合作社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运营。2017年以来,杜堂村成功签约市民下乡86人,签约共享农房77套,其中,经营民宿12家,农家乐8家,电商1家,画社1家,文化博物馆1家,吸引了卓尔书店等一线品牌竞相入驻,实现了农民的闲置资源变成有效资产。

以产业支撑为核心,夯实发展基础。注重产业项目开发。在农业生产和村庄居住功能的基础上,将生态资源植入旅游产业,突出乡土民俗、赏花旅游等

特色,开发农耕体验、赏花休闲等产业项目,建成以葛家湾乡村民俗文化街区为核心的休闲旅游项目。经过多年建设,杜堂村已成为当今农村人的梦想家园, 城市人的休闲之地。

以农民主体为动力,提升发展动能。杜堂村始终把农民的收益放在第一位, 引导农民深度参与家乡建设、经营和管理。杜堂村着力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鼓励农户将自家闲置房屋入股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土地流转收入。景区按田地每亩400元、林地每亩150元、山地每亩100元标准,每年支付村民土地流转租金164万元,全村人均增收938元。二是不动产增值收入。景区投资5100万元,开发农户的空闲农房235栋,其中77栋用于共享民宿、共享厨房、农村电商经营等,帮助空闲农房增值6000万元以上,户均增值12.8万元。三是景区打工收入。全村389人在家门口长年打工,每人每年4.2万元,加上其他各项增收,全村人均增收17828元。四是入股分红收入。村民按改造后农房评估价的10%保底分红,保底额度为2万元,超过保底线的按合同约定分红,村民每年可从景区公司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主要成效

创新了一种模式。通过"三乡工程",探索了具有特色的杜堂模式,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中部样本。"三乡工程"启动的2017年,杜堂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20元;到2021年高达31230元,增长61.6%。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据初步测算,村民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经营收入占比由原来的90%下降到现在的8%,务工、经商等收入占到60%,土地流转、房屋入股或出租等财产性收入占32%,上升最明显(见图1)。

实现了一个融合。通过多年实践,杜堂村实现了旅游休闲、生态农业、康居养老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全村建成苗木花卉基地1800亩,恢复农业土地生产功能1328亩。在农业生产功能和村庄居住功能基础上,全方位植入旅游文化元素,建成规划面积4.65平方公里的"木兰花乡"旅游景区、以113户农民入股组成的共享农庄合作社和1757亩的崇杰康居养老村。

推动了一个转变。杜堂村通过"一村带三村"推动了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转变,带动崇杰、柏叶、北门三个村12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如期实现精准脱贫目标;建档立卡贫困村崇杰村也于2021年实现脱贫出列。崇杰、柏叶、北门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17年的6800元、9680元和10320 元,增加到2021年的17400元、13260元和11580元(见图2);三个村集体经济

收入2021年分别达到10万元、10万元和12万元。以强带弱、"四共三联"机制把四个村"绑"在一起,抱团发展,携手向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探索了一条路径。杜堂村通过党建引领、能人回乡、产业支撑,发生了巨大变化:"破房"变新房、荒田变花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民房变民宿、乡村变景区,贫困村变成了美丽的小康村。杜堂村村民们实现了增收。探索了一条以农业农村为基础,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主体为支撑, 以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实现农村繁荣兴旺,农民富裕富足的共同富裕路径。

主要问题

投资周期长,旅游产业持续投入大。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基础设施建设初始投入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报预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 "木兰花乡景区"年均投入8000万元,累计已经投入逾5亿元,目前项目开发进程仅为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品牌及市场投入大。一个新兴旅游景点的品牌打造以及市场开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多方协同支持。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