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第2/2页)
(五)优化激励机制,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
1.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升综合利用水平。秦岭北麓以保护为主,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促进秦岭生态系统的完善和稳定。渭北旱塬和山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应通过大力增加植被资源厚度,逐步增加物种资源,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黄渭洛三河沿岸开展退化湿地恢复,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中部平原区加大农田林网建设,开展村镇绿化美化,全域打造森林城市,以建设秦岭国家公园为契机,打造华山风景名胜区、处女泉、朝邑等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体验基地,形成一批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带,带动周边经济水平,让群众切实在生态保护中有获得感、幸福感。
2.加强政策扶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建立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增加生态投入。一是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森林生态建设投入激励机制、健全管理体制,遵循"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二是建议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等保护地日常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及科学研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绩效考评制度,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年度考核结果和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评价考核体系。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情况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内容,鼓励各地创建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示范创建实践中探索保护利用路径。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和终身追责机制。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或奖项,宣传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正面典型事迹,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着力解决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实行终身追责,努力实现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