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0年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1521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51分钟

2020年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年1月5日在随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尤为不易,发展成果尤为珍贵。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环境,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激发强大动力,立足让市民有品质生活、产业有品质成长、城市有品质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有效应对严重干旱,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品质随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实际利用内联资金、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0.6%和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增长3.6%。

(一)聚力产业新城,发展动能明显增强。以结构高级化、产业高端化、生产高效化为导向,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规模工业总产值、企业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发展质效为近五年最好。民营经济景气指数稳居全省前列。制造业加快转型。全力推进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建设,专汽产业产值逆势增长14%,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继续向轻量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新获批资质企业10家,省专汽质检中心投入使用。新增省级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争取国家工业强基、省技改无偿补助资金5221万元。泰晶科技成为全国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四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围绕打造应急、地铁装备、香菇、编钟文化产业基地,策划包装项目327个,总投资1193亿元。省应急产业研究院获批成立,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有望通过评估验收。与武汉地铁集团、中建三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谋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地铁装备产业基地。"随州香菇"中国农产品优势区推进建设,全市"集中制棒"突破3000万袋,品源现代香菇酱系列产品出口7500万美元,2019湖北·随州国际香菇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卓尔·青铜古镇开工建设。新能源产业加快壮大。随县万和、朝阳风电场建成运营,6个风电、4个光伏电站、2个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加紧推进。全市新能源总装机209万千瓦,发电量居全省前列。特色农业品质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新增"三品一标"28个,新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628家。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万吨左右,"随州香稻"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随县被评为全省"三农"发展进位显著县,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9.8%,我市获评全省服务业发展"贡献单位",曾都区获评"突出贡献单位"。万达广场开业运营,市农副产品物流园三期改造完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9.05%,续贷周转金、政银集合贷等为290家企业提供融资18.3亿元,汉口银行随州分行揭牌营业,新增14家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市场主体加快成长。出台帮扶政策,开展"大走访"等活动,解决企业面临难题。减税降费8.8亿元,落实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资金5.21亿元,设立20亿元县域产业基金和2亿元汽车产业基金。新增"四上"单位153家,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26万户、增长10.21%。

(二)聚力文旅名城,形象魅力持续提升。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整合炎帝故里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擂鼓墩文物管理处、市博物馆,筹备组建市曾随文化保护发展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力度加大。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通过省人大组织的专家评审。围绕"四园多点一走廊"布局,编制曾随文化大遗址走廊保护利用概念性规划,义地岗枣树林墓地完成考古发掘,义地岗墓群、庙台子遗址、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域旅游纵深推进。三潭、神农牡丹谷成为3A景区,西游记漂流、千年银杏谷等景区和大洪山百里画廊提档升级,神农部落、原石部落等项目初具规模,培育首批市级研学旅行基地11个。随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初评。全年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1%和14%。旅游营销渠道拓宽。连续11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编钟文化元素在第七届世界军运会精彩展现。"随心随愿随州城"城市宣传登上央视黄金档,炎帝故里景区被央视评为"年度魅力文化景区"。精准对接大武汉,旅游宣传走进地铁高铁站、重点商业综合体。

(三)聚力生态绿城,环境质量稳步向好。全省"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现场会在广水市召开,我市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全面推进改厕工作,将农村学校旱厕全部纳入改造范围,完成各类厕所建设5.9万个。精准灭荒9.26万亩,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矿山复绿1985亩。3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使用。镇村垃圾填埋场基本封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广水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试运行。中心城区新增绿地45.2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增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非法采砂有效遏制,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77.3%。3个镇获评省级生态镇,21个村成为省级生态村。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有力推进。

(四)聚力项目建设,投资支撑不断夯实。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汉十高铁全线通车,随州南站站前广场等配套设施同步建成,我市历史性迎来高铁时代。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期即将通水,我市鄂北岗地"旱包子"缺水问题将有力缓解。常森汽车部件、齐星驾驶室智能制造、科逸卫浴、意亚食品等一批过亿元项目竣工投产。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大随至汉十段完成路基铺设,107国道广水段改造基本完成。随州电厂加快筹建,城际空间站、吾悦广场、黄鹤楼酒业搬迁、东风马可迅铝轮、程力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项目开工成效显著。每月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全市新开工项目843个,比上年增加137个,其中集中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40个,总投资778.1亿元。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5个,比上年增加5个。民间投资增幅回升至12.4%。项目储备成果丰硕。纳入省级储备项目222个,总投资2764亿元。

(五)聚力改革开放,市场活力加速释放。重点领域改革协调推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区域性统一评价、"四多合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3550+100"改革目标基本实现。建成全市统一的数据中心,"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五级联通全面实现,"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入实施。不动产登记中心荣获全国百佳窗口。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取得进展。全面开放格局得到巩固。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开拓"一带一路"市场,与沿线48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出口降幅收窄,实现出口7.5亿美元,农产品出口仍居全省第1位。公用型保税仓开仓运营。14家企业在境外投资。招商引资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8个,成功引进国家能源集团、中车集团等一批央企、名企,促成新兴铸管收购全力机械、许继电气收购三铃汽车,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到44家。

(六)聚力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有效改善。突出规划引领,稳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城镇化率达到53%。城市功能继续完善。回龙寺公园、真武二路等完成改造,大润发人行天桥、市委党校新校区等投入使用,滨湖110千伏变电站顺利投运,完成7条黑臭水体治理,东西护城河改造、明珠东路、文帝大道及综合管廊等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不断优化。开展七大专项整治行动,环境秩序明显好转,10条背街小巷提档升级,9个老旧小区改造启动实施,创建7个"红色物业"示范小区。《随州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发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清人分类"全部完成。淅河镇、洪山镇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洛阳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3个镇入选全省首批"擦亮小城镇"建设试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五清一改"取得成效,铁路沿线环境逐步净化、绿化、美化,14个村入选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广水市观音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新改建农村公路627.2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15.13万亩。

(七)聚力保障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25亿元,占比保持在8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8%,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精准脱贫取得成果。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完成危房改造3773户,贫困人口医疗报销比例达90%以上,为2.88万贫困人口代缴养老保险,50个贫困村出列、4.3万人脱贫。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开展技能培训1.6万人次,发放创业贷款8000万元。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连续两年居全省前列。社保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扩面提标,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标准稳步提高。新建6家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4家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完成棚户区改造3143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847户。住房公积金扩面8000人,新增归集10亿元。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发放优抚补助资金1.23亿元。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投入8627万元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发放6942万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班班通"建设全部完成,两所学校入选省中小学数字校园试点。五丰学校、鹿鹤学校主体工程完工。高考改革、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2.7%,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取得进展,新增3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市中心血站搬迁新址,建成60个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文化场馆覆盖面稳步扩大。购买社会服务举办77项群众体育活动,建成19个省级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城市信用工作进入全国百强。社会领域、金融领域、政府债务等风险有效防范化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扎实开展大棚房、违建别墅清理整治,加强非洲猪瘟防控,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安全生产、市场监管、信访维稳等工作成效明显,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八)聚力主题教育,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57个民生领域工程专项治理基本完成整改,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全市机构改革总体完成,健全了政府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9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通过省复核验收。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12件、政协建议案提案165件。深入开展"转作风、优环境、促发展"专项整治和部门季度述职评议,严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民防、消防、民族宗教、援疆工作迈上新台阶,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和慈善事业呈现新活力,审计、供销、气象、邮政、烟草、无线电管理、公共检验检测、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辛勤耕耘方能岁丰物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生动实践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克难攻坚、拼搏奋进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随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随州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我们也清醒看到,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三期叠加"影响加深,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我市经济持续向好基础不牢,工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农业供给体系质效不高,新兴产业势强力弱,外贸出口尚未止跌回升,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面临困难较多,融资、用工等要素保障仍然趋紧,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财政支出缺口较大,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短板仍需补齐,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少数干部主动担当精神还不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综合施策,着力解决。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地级随州市成立2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势头不可逆转。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将更加彰显。国家逆周期调节发力显效,"六稳"政策举措持续推出,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加快实施,全省"一芯两带三区"布局赋予随州新定位。我们必须把握机遇、保持定力,争先进位、争创一流,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及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促调惠防保",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基地",推动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全力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凝心聚力建设品质随州,奋力在襄十随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担当作为。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6%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外贸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物价形势保持稳定,全面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和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更高品质推进精准脱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咬定目标,一鼓作气,确保完成剩余6040人脱贫任务。

着力巩固脱贫成果。坚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压实市、县、乡镇、扶贫部门、行业部门和驻村帮扶"六个责任"。全面普查脱贫成效,精准对标"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聚焦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继续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金融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政策落实。对纳入低保后生活仍然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按照不低于低保标准的20%增发补助金。

着力推进产业扶贫。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优质粮油、食用菌、乡村旅游、电商等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探索园区、基地、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有效方式,构建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发展1个以上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1个以上增收项目。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强化电焊、叉车、月嫂等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开展消费扶贫"六进"活动。

着力建立长效机制。坚持把缓解相对贫困作为长期任务,探索完善防贫保障、大数据管理、扶贫资金投入等长效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促进的贫困治理体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把解决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逐步构建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二)更高品质推进转型发展,致力打造产业高地。坚持把做优做强实体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建设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挺起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脊梁。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建设应急产业基地为重点,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实施重大项目引领工程,加强与国内应急产业联盟骨干企业合作,推进东风马可迅铝轮、专汽博览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全市应急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以上。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应急通信车、救援车、保障车等整车在研项目落地,加快道路除冰、泡沫灭火、开放除尘等核心零部件技术转化,打造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实施应急服务提升工程,支持省应急产业研究院建设,促进服务技术推广应用,培育应急体验、培训、动员等产业文化。以建设地铁装备产业基地为重点,组织开展"三大行动"。开展战略合作深化行动,深耕武汉、郑州等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持续壮大地铁装备产业。开展产业园区建设行动,加快引进电机、风阀等上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开展产品供给能力提升行动,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力开发新产品。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为重点,落实各项惠企帮扶政策措施,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力争新增规上企业50家以上。建立停产退规企业库,引导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力争复产15家企业、新增5家以上混合所有制企业。

夯实项目投资支撑。抓谋划、强储备,紧盯国家宏观政策和重大战略实施,围绕"四大产业基地"建设,谋划一批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抓建设、强推进,持续开展每月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优化项目工作机制,积极争取专项债券,全力解决项目建设难题。推进乾星年产两万吨间苯二酚、武桥钢构及装配式建筑基地、正大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开工,加快四通专用汽车、香思里二期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健民叶开泰智能制药、品源现代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竣工投产,确保工业投资占比40%以上。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二期、先觉庙供水复线建设,开工建设随州电厂。力争全年在建过5000万元项目500个以上、过亿元项目300个以上。抓招引、强服务,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压实各级各相关部门招商责任。大力开展专班离岗招商,力争每个专班引进过亿元项目2个以上。举办寻根节和菇博会经贸洽谈会,积极参加世界500强对话湖北、华创会、进博会,着力招龙头、引总部,争创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化重大招商项目会商、决策、考核机制,推进欧亚达未来中心城、居然之家购物中心等签约项目落地,力争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80个以上、新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60个以上。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各类主体创新发展,发挥省专汽研究院、专汽质检中心、风机检验检测中心、"神农云"等平台服务功能。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技术迭代升级。扶持培育创新主体,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推动成果转化,深化市校合作,充实高校科研院所成果信息库和随州技术需求库,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精准对接机制。强化柔性引才,推进"聚才随州"计划,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举措,大力引进培养人才。

多途径促进融合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引导企业聚焦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售后服务等增值环节,做好强链、补链、稳链工作,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支持专汽企业设立境外分中心。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探索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实体经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企业上云",力争上云规上企业增长20%。推进军民融合,发挥驻军大市优势,围绕军队后勤保障、基建项目等,广泛开展供需对接,谋划打造广水郝店军民融合特色小镇。

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全力推进编钟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四园多点一走廊"主题文化展示区建设,有序打造以擂鼓墩、义地岗、叶家山、羊子山文化遗址公园为支撑的曾随文化走廊。加快青铜古镇建设,打造国家青铜文化展示中心。实施曾侯乙墓遗址修缮、叶家山墓地生态修复等工程,支持市博物馆申报国家一级馆,加强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利用。扶持壮大文化产业,鼓励创作文艺精品,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整合"炎帝""编钟"等地域文化资源,促进活化传承、合理利用,建成一批研学游基地、田园综合体、特色民宿和文旅融合示范工程。着力提升景区服务品质,加快补齐"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短板。发挥高铁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谋划推进高铁黄金旅游带建设,加强省域城际合作,促进线路互联、客源互送、市场互享。办好庚子年寻根节,打造精品编钟乐舞剧目。加快服务业提质升级,实施"互联网+服务业"行动计划,推进制造设计、信息、科创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健康养老、会展服务、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

增强县域经济支撑能力。用好县域产业基金和汽车产业基金,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新动能、激发新优势,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支持随县主导打造香菇产业基地,广水市主导打造地铁装备产业基地,曾都区主导打造应急产业基地,随州高新区完善"一区四园"管理模式、打造产业新城主引擎,大洪山建设品质旅游区。支持各县市区和乡镇、办事处在襄十随城市群中找准定位、特色发展,全力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

(三)更高品质推进城乡建设,致力增强区域支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动乡村振兴,让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甜头。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突出打造"两香一油"品牌,做大做强香菇产业,抓好基地建设,推广"集中制袋"3500万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香菇产业博览园,继续办好香菇博览会。做大做强香稻产业,力争"双订单"面积突破35万亩,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让"随州香稻"走向全国。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有序扩大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巩固提升畜禽、水产、茶果菜等特色农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新增"三品一标"10个以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挖掘拓展"农业+"功能,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田水利、农网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五清一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培育村级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家以上。做好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强乡村治理,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新风正气。

加强城市建管,让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生活便利。完成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全方位展现圣地风范、乐都风韵、时代风貌。围绕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市政功能设施完善,完成供水保障机制、公共交通运营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一批中心城区重点项目,推进城南片区基础设施、梁家河生态补水等工程建设,加快涢水大道、桃园路、明珠一路、星光五路等道路建设,改造提升汉东路、沿河大道北段,确保桃园大桥建成使用,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完善高铁片区配套功能,构建站前广场"七纵三横"路网。加快5G基站建设,推进5G商用和行业应用。全力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深化城管体制改革,健全"市区一体、以区为主"管理体制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实现重心下移、扁平管理,持续深化道路交通、经营秩序、环境卫生等整治。增加停车设施供给,完善智慧停车系统,着力缓解城区停车难题。实施增绿补绿工程,完成中心城区绿化30万平方米。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乡镇示范片区,加快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厂建设。支持各县市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强化污染防治,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加快构筑鄂北生态屏障、打造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高地。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重拳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施工扬尘、秸秆焚烧、餐饮油烟等大气面源污染,强化重点涉气企业监管,力争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以上。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加强府澴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建成小微水体管护体系,确保国考断面、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着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体废物规范管理。整合石材矿权,推动集约化开采和加工,促进石材产业转型发展。依法推行河砂统一经营,持续打击非法采砂。扎实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高标准完成三年目标任务。探索更加便利、卫生、实用的改厕模式,提升工程质量,全面完成各类厕所建设任务。强化37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完成全市所有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确保达标排放。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更高品质集聚发展要素,致力构建强大市场。坚持内外并举、多点发力,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努力建设消费新兴城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大力营造优质高效一流营商环境。抓好重点领域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活发展潜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一网通办、一站办理、一事联办、一次办好"。抓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行"互联网+监管",探索包容审慎监管。积极推进信用联合奖惩工作。更大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破堵点解难题,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建立企业减负会商机制,确保企业综合成本降低1个百分点。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政银企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力争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00亿元,余额贷存比提高1个百分点。全力开拓资本市场,引导企业债券融资,力争3家以上企业上市或挂牌。加快市级平台公司优化整合、转型发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