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全国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2篇)(第33/55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6164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55分钟

四是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增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平稳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制定我省减轻企业负担十项措施,做好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工作,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400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5.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32.7%,政策性出口信保承保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强化电煤、天然气供应保障,综合施策疏导企业发电成本,有效应对电力供需矛盾。全力破解汽车、手机、家电等领域芯片短缺难题,推动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生产,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缓解外贸企业运输成本上涨压力。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实现省属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圆满完成南方电网公司我省股权确认工作。全省净增各类市场主体142万户、总量突破1500万户。

五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制造业"六大工程",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扎实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顺利运作,省实验室产业支撑和聚力引才效果显著,散裂中子源二期等5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获批建设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和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14%,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万家。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组建湾区半导体等百亿级产业集团,打造我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出台"制造业投资十条",实施"链长制",广州华星光电T9、惠州恒力PTA、肇庆宁德时代锂电池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中国电子集团总部迁驻深圳,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7家,累计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撑作用凸显、增加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强。在湛江等地布局建设若干大型产业集聚区,扎实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腾出超万亩土地空间。国家质量工作考核连续6年获A级,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9年全国第一。

六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69亿元、增长9%,粮食播种面积3320万亩、总产量1280万吨,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新增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5个、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6个,数字农业、休闲农业、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荔枝、菠萝等特色农产品产销两旺。强化耕地保护,新增高标准农田161.8万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85.9万亩、垦造水田5.2万亩。实施粤强种芯工程,推进种源关键技术攻关和种质资源普查,组建广东省种业集团。完善冷链物流、直供配送、农资农技网络,建成一批田头智慧小站。实施"九大攻坚"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新改建公路超过3300公里,改造危旧桥545座,新增集中供水人口525万,卫生户厕普及率超过95%,光纤接入用户超过1100万户,建成一批美丽宜居村和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统筹整合省级涉农资金300多亿元,创建广东金融支农联盟,创设广东乡村振兴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全域覆盖1127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连续4年获得"好"的等次。

七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强化政策供给、财政支持和项目支撑,"一核一带一区"建设迈出新步伐。统筹区域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认真开展"三区三线"划定国家试点工作。制定支持广州、珠海、佛山、东莞高质量发展,支持汕头、湛江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政策文件,制定支持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北部生态发展区、省际交界地区加快发展的一揽子财政政策,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沿海经济带产业支撑作用更加强劲,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着力改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条件,基本建成韩江高陂水利枢纽、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一期等项目,加快推进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粤东城际铁路"一环一射线",特别是湛江吴川机场、韶关丹霞机场顺利建成,极大提升粤西粤北地区便捷通达全国的能力。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布局,历史性实现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21个地市全覆盖。完善省内对口帮扶机制,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启动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加快建设。援藏援疆、对口合作工作取得新成效。

八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聚焦水、大气、土壤等重点领域持续攻坚,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大力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新建污水管网7658公里,基本消除国家挂牌督办的527条黑臭水体,高质量建成碧道2075公里,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89.9%,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90.2%。加大臭氧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成品油行业专项整治,实施天然气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提升内河航运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公交车电动化率达9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AQI)达94.3%,PM2.5平均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推进"净土保卫战",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4万吨,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145.8万吨/年。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192万亩,实现矿山复绿693公顷,治理违法建设2.5亿平方米,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077处,整治削坡建房风险点近4万户。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新投产海上风电549万千瓦、光伏发电225万千瓦、抽水蓄能70万千瓦。

九是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完成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公布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和39处历史文化街区,出台推进汕头潮州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行动方案,推进南粤古驿道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18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英德岩山寨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填补岭南文明起源阶段聚落考古空白。高水平建设"三馆合一"等标志性文化项目,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增效。话剧《深海》、粤剧《红头巾》等5部作品入选国家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影视动漫、出版印刷等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稳居全国首位。广播电视、参事文史、地方志、档案、社会科学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快社区体育公园、体育场馆建设,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省运动员在第32届奥运会、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金牌数和奖牌总数均居全国前列。

十是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深入推进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完成省十件民生实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5万元、增长9.7%。出台3.0版"促进就业九条",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389万人次,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4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9%。启动新一轮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1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各3所,高职院校扩招10万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5%以上。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速,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28.8万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5%以上,"双减"工作扎实推进,新高考平稳落地。加快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新增支持20家高水平医院、2家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基本完成中心卫生院、县级医院升级建设任务,启动实施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新建3个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7家国际健康驿站。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覆盖面不断扩大,将高血压、糖尿病等52种多发常见慢性病纳入门诊用药报销范围并不断提高报销比例,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实现直接结算。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机制。基本建成15分钟城市养老服务圈,三孩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完善。筹集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3万套(户),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超过1500个。扎实开展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全面做好拥军优属和安置就业工作,县、镇两级全部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突出毒品问题整治,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全面启动"八五"普法工作,积极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信访矛盾化解有力有效。积极应对多年未有的严重旱情,加快建设抗旱应急保供水工程。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联合国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项目落户广州。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妥推进恒大集团等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化解处置。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城镇燃气、危化品、建筑施工等领域安全风险,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7.1%,国家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考核均获得A级。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残疾人、统计、地震、气象等工作扎实推进。

过去一年,我们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严格执行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55件、省政协提案827件,推动28项人大重点监督事项和14项政协协商议政重大成果落地。坚持依法行政,配合中央依法治国办做好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工作,出台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率先实现行政执法"两平台"四级应用。加强廉洁政府建设,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坚持常态化过紧日子,推进审计全覆盖,政府作风持续转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关怀指导的结果,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掌舵领航、把脉定向,让我们在改革发展重大关口始终感到有坚强的主心骨,在面对复杂严峻局面时能够沉着应对,在遇到大风大浪时始终充满必胜信心。这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砥砺奋进的结果,各地各部门顾全大局、尽责担当,全省人民勤劳付出、共克时艰,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粤中央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马兴瑞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广东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需要持续攻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还需加大力度解决,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促进共同富裕任重道远。生态环境仍需持续改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有待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养老、托幼、住房等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统筹发展和安全任务艰巨。政府职能转变还需不断深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广州市发生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教训极其深刻、代价刻骨铭心,必须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二、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也将于今年召开,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综观国内外形势,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广东处在内外循环交汇点,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较强的创新实力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拥有1500多万市场主体、7000万劳动者、1.27亿常住人口共同形成的市场红利,拥有"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叠加利好,这是我们奋进新征程的优势所在、信心所在、底气所在。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坚持用好"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扎扎实实办好广东的事。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扭住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任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省委"1+1+9"工作部署,紧紧抓住"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进出口总额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粮食产量1268万吨以上;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AQI)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纵深推进"双区"建设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推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地落实

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入推进"湾区通"工程和"数字湾区"建设,拓展商事制度衔接、职业资格互认、标准对接等领域。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广佛环线、广清、深惠、广佛江珠等城际项目,建成佛莞城际广州南至望洪段等项目,提升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融合发展水平。抓好皇岗口岸重建工程,创新口岸通关模式。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大湾区大学建设,提升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功能,为港澳同胞在粤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条件。建设大湾区美丽乡村和都市现代农业。

全力建设好深圳先行示范区。围绕"五大战略定位""五个率先",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高质量谋划实施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高水平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建设,加快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推动深圳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提高超大城市治理水平。支持建设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

推动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强化省会城市、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宜居环境功能,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上新水平,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支持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和商贸物流体系,建成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加快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推动数字人民币、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等试点落户。建设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实施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提升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开发开放建设水平。

高水平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科学编制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推动出台横琴合作区条例以及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鼓励类产业目录、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建成"一线"横琴口岸(二期)以及"二线"海关监管场所,推动分线管理政策落地实施。组建合作区开发投资公司,吸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龙头企业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加快建设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中药新药技术创新中心,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推动高铁、城际等轨道交通项目与澳门轻轨衔接,抓好澳门新街坊、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建设。

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推动出台新一轮前海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新型管理体制。聚焦"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推动金融开放、法律事务、服务贸易、人才引进等支持政策覆盖至扩区后全部区域,提升深港服务业合作水平。建立健全竞争政策实施机制,推进跨境政务服务便利化。高水平打造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会展海洋城、国际人才港等平台,推进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建设。

(二)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全面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深港河套、珠海横琴、广州三个创新合作区和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学城建设。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推动省实验室提质增效,争取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新建和扩建一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携手港澳新建一批联合实验室,部省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加快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开工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人类细胞谱系、鹏城云脑Ⅲ等项目,打造学科集中、区域集聚的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加快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提升"从0到1"的基础研究能力。实施新一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扎实推进部省联动重点专项,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等项目组织形式,力争在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深入实施核心软件攻关工程,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加快试点应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信息光子、卫星互联网等产业加快发展。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企业创新普惠性支持力度,落实首台(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互相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加强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行业快速维权中心等建设。推动韶关、阳江、梅州、揭阳等地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制定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培育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实施制造业人才专项行动和人才计划。推动省内单位与港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引才联合体,加强与港澳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科研事业。实施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三)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切实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扎实抓好制造业"六大工程",健全"链长制",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用好"制造业投资十条"政策,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快建设广州华星光电T9、揭阳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抓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每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至少建设一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或制造业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广东强芯"工程"四梁八柱",加快广州粤芯、深圳中芯国际12英寸线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领域项目,实施汽车芯片应用牵引工程。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85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改。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小升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打响"广东质量""广东标准""广东服务"品牌。

打造高水平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珠海、汕头、佛山、中山、江门、湛江、肇庆等大型产业集聚区,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优先布局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深入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聚焦"工业改工业",强化产业用地保障。建设高水平产业空间,新规划布局一批省级产业园,鼓励各地打造特色产业园,促进各类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创新发展。启动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和应用,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广州、深圳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普惠性"上云上平台",探索推广一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应用场景,新推动5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5G网络珠三角广覆盖、粤东粤西粤北市县城区全覆盖,加大5G赋能行业应用推广力度,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强化4K/8K内容供给和应用推广,打造超高清视频产业集聚区。统筹数据中心布局,在韶关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大力发展科创服务、创新创意设计、商务咨询、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

(四)多措并举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交通强省建设,推进广湛、广汕汕、深江、深汕、珠肇、梅龙等高铁建设,做好漳汕、深南、广珠(澳)、广清永高铁和广深高铁新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抓好深中、黄茅海、狮子洋等跨江跨海通道和沈海、深岑、长深等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推进普通国省道和普通公路危旧桥、渡改桥升级改造。加快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建设,抓好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珠三角枢纽机场、珠海机场改扩建、惠州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汕头港、湛江港等疏港铁路建设和东江、北江上延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前期工作。实施"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加快建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潖江蓄滞洪区工程,开工建设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主体工程,实施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二期,确保引韩济饶工程建成通水。省市都要树立强烈的抓重大项目意识,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省直各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服务,省市协同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更大力度激发消费潜力。加快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规划布局若干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打造特色商圈和示范步行街,建设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扩大汽车、家电、信息等消费,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培育壮大新型零售、智慧餐饮、在线体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推进田头智慧小站建设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实施电子商务下乡进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广东供销冷链物流网等建设。

深入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机遇,稳步拓展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支持广交会创新机制、丰富业态、拓展功能,深入开展"粤贸全球""粤贸全国"活动。推动建设跨境电商示范省,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地市全覆盖,支持市场采购、转口贸易、服务外包、离岸贸易等扩容提质,启动建设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建设一批进口集散地,扩大工业中间品、大宗商品、高品质消费品进口规模,加快广州南沙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埃克森美孚、巴斯夫、中海壳牌等重大外资项目建设,支持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和研发中心。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试点,推动在湛江、茂名创建自贸试验区粤西片区。支持企业走出去,完善海外仓布局,加强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援助,建立健全涉外法律服务机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