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汇编(32篇)(第46/55页)
今年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和10%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能耗、碳排放强度和污染减排指标控制在国家核定范围内。
各位代表!在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特殊关怀厚重如山,全国人民的大力帮助、全力支持情深似海,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气贯长虹。我们要牢记嘱托、抢抓机遇,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积极应对"五期叠加"风险挑战,贯彻落实"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位的工作任务,警钟长鸣、警惕常在,科学精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们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在"稳"的基础上更加奋发有为地"进",尊重规律、把握平衡、筑牢基础、稳扎稳打,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区党委工作安排,一件件落到实处;把党和人民的重托,一项项化为行动;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变成现实!
三、2022年重点任务
2022年,我们要聚焦"四个创建"全面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重点支撑,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布局。做大做强拉萨核心增长极,提升首府城市首位度。夯实日喀则面向南亚开放前沿基础,打造林芝改革开放先行区,发挥昌都连接藏青川滇枢纽作用,巩固那曲、阿里生态功能区地位。推动"两江四河"河谷经济带建设。推进拉萨山南一体化发展,建设"五城三小时经济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区域联动。
繁荣发展铁路经济带。完善节点城镇物流、仓储和产业配套,推进青藏、拉日、拉林铁路沿线开发。围绕川藏铁路建设,提升重点县城及沿线小镇功能,夯实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通道基础。
加快建设边境沿线发展带。启动边疆明珠小镇建设,推进普兰镇、下司马镇、隆子镇、米林镇等兴边富民中心城镇试点,加快口岸建设,改善沿边发展条件,让各族群众同舟共济、安居乐业、兴边固边。
(二)抓根基支柱,培育壮大高原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坚持稳粮、兴牧、强特色,开展特色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和分等分级,加快绿色有机源头认证。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有条件的县区打造1-2个特色产业园区。引进和培育若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肉奶产量87万吨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5%以上。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建设金沙江上游和雅鲁藏布江中游水风光储多能互补基地,加快雅江水电龙头工程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和高海拔风电建设,有序推进"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力争建成和在建装机1600万千瓦。
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工建设扎布耶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推进铜矿开发扩能提质。加快建筑业、建材业转型升级,引导绿色健康发展。天然饮用水产销量增长20%。支持民族手工业发展,推动藏医药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冬游西藏""文创西藏"影响力,文化产业产值增长14%以上。优化旅游线路布局,打造G219、G318精品线路,推进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兴边富民深度融合,实现3A级以上景区智慧旅游覆盖面50%以上,力争4A级景区再增加4个、5A级景区再增加1个,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分别增长10%、13%以上。让文化旅游充分展现雪域高原的自然之美,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彩魅力!
加快发展高新数字产业。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布局,打造拉萨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和核心节点。加快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教育、医疗、交通、物流、矿山等领域培育15个5G应用示范,力争数字经济规模增长10%,加速西藏数字"蝶变"。
加快发展边贸物流产业。建设2个以上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构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网络。推进边民互市贸易区、边贸市场和边贸点建设,实施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实现边境贸易和进出口贸易双增长。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研发设计、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健康医疗、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新型消费热点,打造"西藏味道"美食街,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
(三)抓宝贵机遇,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加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支持配合川藏铁路建设,加快青藏铁路格拉段、拉日段电气化改造。推动实施17个川藏铁路配套国省公路项目,加快青藏高速试验段、G318西藏段提质改造和G219察隅至区界段建设,实施拉萨至日喀则机场高等级公路等14个重点项目。加快改造贡嘎机场T1、T2航站楼,开工建设第二跑道。升级改造日喀则和平机场。
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成投用格拉输油管道,加快川藏铁路供电工程二期项目,开工建设街需、冷达水电项目和雅中光伏基地,实现苏洼龙水电站投产发电,力争开工金上外送特高压直流通道,推进城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级,积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区。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推进宗通卡、桑德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设湘河、帕孜、旁多引水工程。启动满拉灌区节水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深入开展雅江中游山南段、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治理,拓出一江碧水,开辟绿色发展空间。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补齐城镇道路、给排水、天然气管道等设施短板,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发展人民防空事业。承接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及时开展城市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重点项目的前期论证。多措并举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
我们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民生的理念,抢抓国家"十四五"支持西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做实项目前期,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运一批,让更多项目在雪域大地生根开花,让高原高质量发展春色满园!
(四)抓巩固衔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返贫动态监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施扶贫产业提档升级、脱贫人口增收、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确保每个规模以上集中安置点至少有1个市场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配套产业,让群众稳得住、有就业、可融入、逐步能致富。
打牢农牧业现代化基础。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扎实做好粮食收储和青稞安全保障。推广良田、良种、良法,新建高标准农田75万亩、县乡级农牧业防抗灾物资储备库62座,推广青稞良种200万亩以上,加大油菜等良种推广力度,建设一批青稞良种基地和特色牲畜良种场。在适宜地区连片建设人工饲草基地11万亩。支持龙头企业试点农牧业生产托管,实施老旧大棚升级改造。培育家庭农牧场,建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9%、农畜产品加工综合转化率25%。
持续改善农牧区面貌。实施96个农村公路项目,实现95%的乡镇和78%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因地制宜推进农牧区户用厕所改造,提升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能力。统筹县域内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再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100个、巩固提升100个,着力解决乡村"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问题。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实施18万人的农牧区供水保障提升工程,着力解决高海拔地区季节性断水问题。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开展"树立农牧民新风貌"行动,引导群众更加讲卫生、讲文明、讲进步,培育时代乡风、传承良好家风、弘扬淳朴民风。
(五)抓内生动力,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创新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互联网+"模式,扩大"证照分离"改革和个体工商户"智能审批"改革覆盖面。落实"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努力实现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时间最短、审批效率最高、审批服务最好,市场主体增长6.5%。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监管体制,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行动,加强营商环境考评,严肃查处典型问题。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对中小企业销往区外的加工特色产品给予50%单边运费补贴。扎实做好"双清欠"和劳资纠纷化解工作。加强政府采购后续管理。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活动,实现招引规模和效益双提升。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和布局,确保总体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增长10%。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筹备开好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公平竞争。深化供销合作社、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强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有序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大"地球第三极"区域公共品牌推广力度。开展订单式产业援藏。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产业园区,促进优化升级、健康发展。加快拉萨综合保税区、吉隆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拉萨航空口岸和樟木口岸货物通道功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深化与尼泊尔等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办出一届务实开放、合作共赢的"藏博会"。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以拉萨、林芝为中心,带动辐射全区的科创新格局。加强前沿技术和高原适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成拉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中心,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国家技术转移西藏中心建设。发挥地震、气象、地勘科技作用,加大灾害防治。支持科普工作。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西藏,建成区级双创载体40家,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110家。让更多"千里马"驰骋高原,跑出创新"加速度"。
(六)抓急难愁盼,深入实施十大民生工程
促进就业增收。深化"N+3"岗位推介模式,实施5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进企业就业计划,推进区外"组团式"就业,确保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率10%以上、总体就业率95%以上。培训熟练技工技师500名,完成农牧民技能培训10万人。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60万人以上、劳务组织输出36万人,劳务收入50亿元以上。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创建100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深化"双减",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实施振兴西藏高等教育行动。落实好15年公费教育,稳定学生资助政策,教育"三包"人均标准再提高240元。
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深化"三医"改革,建好医共体,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政策,实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创建国家高原病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自治区医院,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拓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实现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全人群覆盖,实施妇女"两癌"筛查救治,开展13-14岁在校女生HPV疫苗、60岁以上老年人及在校中小学生流感疫苗自愿免费接种。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完成全部接种人群第三针加强免疫。传承发展藏医药。普及推广健康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切实守护好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丰富文化生活。深入推进文化"润边",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设立文化奖,举办艺术节,促进文艺繁荣。推动农牧区新一代直播卫星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和利用,做好非遗传承发展和申报工作。完善体育设施,加大体育场(馆)社会开放,办好第十三届区运会暨第五届民运会。
加强安居保障。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培育长租房市场,满足群众住房需求。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1个、棚户区5500户,建设公租房172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852套。实施5个海拔4000米以上县城的集中供暖工程。解决78所学校、13家区域中心医院供暖问题。试点推广高海拔农牧区热炕。
增进扶老育幼。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高龄老人健康补贴再提高200元。完善鼓励"三孩"政策措施,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全面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加强对困境儿童的关爱,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完善帮扶救助。支持工青妇工作,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推进帮扶救助、社会团体、疗休养、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落实困难群众价格临时补贴。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健全残疾人康复体系。
强化安全生产。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压实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责任,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全力做好"大应急、多灾种"预防和救援,完善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提示,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兜牢民生底线。实行农村居民收入保险试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人均提高3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人均提高5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人均提高10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年人均提高200元、农村年人均提高100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农村分散供养年人均提高150元,集中供养和城市分散供养年人均提高260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办好民生实事,要五年谋划、分年实施,小步快走、稳步推进,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七)抓重大责任,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充分运用"三调"成果,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强化资源利用刚性约束,严控"两高"项目。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规划建设。开展生态价值本底调查,发展碳汇经济,促进生态富民。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原绿色之路!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做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片区建设和管理。加快羌塘、珠峰、高黎贡山(西藏片区)等国家公园申建,推进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申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启动拉萨南北山大规模绿化工程,持续开展"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和乡村"四旁"植树行动,完成营造林112万亩,让雪域高原绿起来、美起来。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空气质量保持行动,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强化江河源保护。加强森林草原防火灭火。积极配合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督察,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确保天然水体全部优于Ⅲ类标准,实现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9%以上。
(八)抓守土担当,着力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
改善基础条件。完成12个公路项目主体工程,实现36个村通硬化路。推进边境地区基础测绘,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建设智慧边防,加强智慧广电固边,进一步消除电网覆盖盲区,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好海拔3500米以上县城、乡镇供氧工程。
强化固边支撑。建设美丽边城,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发展边贸、旅游、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鼓励支持群众抵边创业就业,促进边境地区社会繁荣稳定、民族团结进步。
落实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边境县定点帮扶,完善边境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动态提高边民补助标准,稳步高质量做好极高海拔生态搬迁。持续加强联防联控,守牢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
(九)抓支持保障,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稳定团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我们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贯穿全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打造一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文艺精品力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编译、史志、档案、文博事业新发展。推广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让我们一起向未来,共圆伟大复兴梦想!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落实"五个有利于",完善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常态化推进"遵行四条标准"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突出爱国守法、同心同向、适应时代,着力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深化平安西藏建设。保持对分裂破坏活动的高压严打态势,加强风险研判预警、危机管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推进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巩固深化扫黑除恶等专项斗争成果,深入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深入落实"八五"普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扎实做好信访工作,维护人民利益,促进公平正义。
各位代表!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我们将全面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继续做好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工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着力解决人民子弟兵"三后"问题,军民一心共筑牢不可破的国家安全屏障!
各位代表!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要巩固思想武装成果,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要坚持更高的政治标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提高各级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区党委实施办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不折不扣做好"六个表率"。我们要坚持更强的法治意识,坚持依宪行政、依法行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科学民主决策,更加主动地将政府工作置于全面监督之下,提高行政效能。我们要坚持更浓的为民情怀,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我们要坚持更实的担当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开展改进作风狠抓落实活动,说干就干、马上就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以实干实绩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各位代表!东风浩荡,正当扬帆起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党委坚强领导下,践行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8.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19日在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省长赵一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殊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再次亲临陕西,深入企业、农村、学校、革命旧址考察指导,赋予陕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大使命,出席十四运会开幕式并宣布开幕,给了我们最大鼓舞、最大支持、最大动力!全省人民倍感温暖、倍增信心、倍添干劲!
2021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运会和残特奥会首次同年同地筹办,首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圆满成功举办。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和"简约、安全、精彩"的重要指示,全省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开闭幕式亮点纷呈、赛事活动安全顺畅,做到了场场有观众、疫情零发生,十四运会超12项世界纪录、残特奥会超36项世界纪录,交上了一份"两个运动会同样精彩"的完美答卷,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新时代陕西的文明风尚、精神风貌、魅力风采!
2021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极不容易的一年。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多轮冲击,特别是去年底以来,西安遭遇了严峻复杂的重大疫情,全省经受了惊心动魄的防控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精心指导下,我们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以西安为主战场,扁平指挥、果断施策,尽锐出战、绝地反击,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夜以继日阻断疫情扩散外溢,用1个月左右时间实现了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降至个位数。我们坚持既尽力控制疫情,又尽心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和企业复工复产,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多措并举稳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精心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实现应考尽考,反思整改就医通道不畅等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
一年来,面对大事要事难事叠加的复杂局面,面对新情况新挑战交织的严峻考验,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基本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现生产总值2.98万亿元,增长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9%,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施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坚持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稳产、提质、育新、优能一起抓,在帮助企业纾困、稳定工业增长、扩大投资消费等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20亿元,清欠中小微企业账款20.52亿元,市场活力显著增强。西康高铁、西十高铁、引汉济渭二期等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延长-黄龙等4条高速建成通车,省级重点项目投资超全年计划11个百分点。围绕构建数控机床、光子、航空等23条重点产业链实施的一大批项目进展顺利,三星闪存芯片二期、奕斯伟硅产业基地、西安吉利汽车、彩虹光电扩产技改等项目正式投产,隆基15吉瓦高效单晶电池、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中兴科创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工业新增产能项目释放产值100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完成省外3900万吨煤炭合同保供任务,电力外送增长37%。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西安大唐不夜城、宝鸡石鼓文化城等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全面加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
(二)建强平台蓄积创新发展动能。举全省之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和"1+N"政策体系,设立规模2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常态化举办路演活动130多场,115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注册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38.6%,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2.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3.2%。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6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投入运营,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启动建设,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中国-中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顺利获批,2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投入强度增幅超过前四年总和。
(三)扭住关键力促改革开放提速。出台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开展"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活动,全覆盖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流程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实有市场主体增长12.1%。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一局一中心一公司"数字政府运行格局初步形成,89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好办"。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得到强化,处置闲置土地5.98万亩。全面启动陕西西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陕西交控集团成功组建,国电地电实现融合发展,省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金融保持稳健运行,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隐性债务稳定下降,全国首家省级资本市场服务中心成功组建,新增上市企业10家。加快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开通日韩过境货物测试班列,长安号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西咸空港、宝鸡综保区封关运营,关中综保区通过正式验收。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实质性运行,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展示大厅和金融服务平台建成,自贸区8项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丝博会、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重大经贸活动成功举办,开放招商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1.4%、引进内资增长23.8%,进出口总值增长25.9%。
(四)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国能锦界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建成投运,63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新建地热能建筑供热723万平方米。生态环境"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建立。秦岭视频综合监管系统上线运行,"五乱"整治深入推进,438座小水电整治全部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持续开展,黄河粗泥沙拦沙工程全面启动,河湖"清四乱"扎实推进,干流105个问题排污口完成整治,渭河入黄断面水质连续两年为优。汉江、丹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陕南硫铁矿污染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安全稳定。大气污染防治三项指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