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0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8篇)(第20/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837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28分钟

此外,玉林市印发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共划定环境管控单元98个,实施分类管控,划分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等三类。"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在广西"三线一单"数据共享及应用平台顺利运行,为资源开发利用、行业布局和项目审批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印发实施《玉林市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工作方案》,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管理规范化。

目前,全市建成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13个,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60.49%提升到2021年的62.3%。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以来,建成自治区级生态乡镇14个,自治区级生态村317个,生态村创建数量排名全区第三;共命名496个行政村为"玉林市级生态文明村";2021年10月,容县获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实干担当 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市人社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和省人社厅重大决策部署,服从全市工作大局,全面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加完善的人力资源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努力实现了更高质量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收入分配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

一、主要指标完成较好

(一)就业创业方面。2012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24万人,其中2012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344人,201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7416人,201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784人,201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2050人,201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3314人,2017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7832人,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9989人,2019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9653人,202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897人,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455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85%以上。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输转城乡劳动力70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337亿元;其中2012年输转67.8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4.95亿元,2013年输转64.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7.15亿元,2014年输转64.7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8.51亿元,2015年输转63.8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9.19亿元,2016输转63.8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5.33亿元,2017年输转63.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5.08亿元,2018年输转63.8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32.88亿元,2019年输转63.4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37.5亿元,2020年输转70.3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0.24亿元,2021年输转63.7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9.93亿元。2022年,输转62.1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49.26亿元。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贫困劳动力和脱贫劳动力培训30.34万人,其中2012年1.78万人,2013年1.79万人,2014年2.09万人,2015年2.84万人,2016年2.82万人,2017年7.65万人,2018年6.03万人,2019年5.26万人,2020年4.68万人,2021年1.35万人。

(二)社会保障方面。截至2022年9月底,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

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82万人、11.50万人、11.12万人、13.82万人、165.74万人;基金收入分别为5.69亿元、13.2亿元、6140万元、2609万元、9.22亿元。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标准每人每月达到123元,惠及全市城乡居民43.06万人。全市企业退休(职)人员月平均养老金比上年增长5.14%;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比上年增长3.32%。

(三)人事人才方面。截至2022年9月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3679人,其中高级职称13041(含正高级692)人,中级职称20123人,初级及以下职称20515人,高级、中级、初级比例为2.4:3.8:3.8。全市现有省优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人,甘肃省领军人才7人。2019年以来,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756名。按系统分,教育系统871名,卫生系统680名,其他系统205名;按学历结构分,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373名,本科1344名,大专38名。

(四)劳动关系方面。2017年以来,全市共检查用人单位3498户,督促补签劳动合同10800份,办理各类投诉举报案件1006件,办结987件,劳动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98%。2017年至2021年,共受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871件,涉及1007名劳动者,涉案金额1916.94万元。截至2021年底,全市现有企业总数1614个,集体合同签订企业1402个,涉及职工人数32241人,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6.9%;全市1121户企业中已经有1040户企业进行了劳动用工备案,劳动用工备案率达到92.8%;国有企业备案率100%。

(五)公共服务方面。2017年以来,全市完成社会保障卡数据采集309.37万人(次),社保卡制作发放305.44万张,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达到常住人口的99%以上。全市"123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热线咨询累计受理69270人次,窗口单位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到100%。2020年以来全市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评价50655次,好评50645次,人社政务服务好评率为99.98%。

(六)城镇居民增收方面。2012年以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增速,2012年收入14281元、增速16.2%,2013年收入15723元、增速10.1%,2014年收入17217元、增速9.5%,2015年收入19167元、增速9.3%,2016年收入20815元、增速8.6%,2017年收入22543元、增速8.3%,2018年收入24302元、增速7.8%,2019年收入26222元、增速7.9%,2020年收入27612元、增速5.3%,2021年收入

29711元、增速7.6%。

同时,2012年以来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1.65亿元,其中2012年发放64508万元,2013年发放40119万元,2014年发放32143万元,2015年发放30881万元,2016年发放31870万元,2017年发放23824万元,2018年发放21581万元,2019年发放37147万元,2020年发放98609万元,2021年发放35906万元。

二、重点任务开展顺利

一是就业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积极搭建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双向选择"平台。认真组织实施基层服务项目和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陇西、安定、渭源、临洮等4个县区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地区,临洮县、安定区和陇西县被评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率先在全省开展高校毕业生网上实名制报到注册工作,每年高校毕业生报到注册人数达到1.3万人以上。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退役军人暨现役军人家属春季网络招聘月系列招聘活动。全市现有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1家、省级充分就业社区11家、市级充分就业社区46家。

二是就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持续加大城乡劳动力输转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我市和福州开展东西扶贫劳务协作案例分别入选中组部编写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丛书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材用书和全球减贫案例。大力实施"东进西出、南北同向、抓两头带中间"战略,累计向福州组织输转劳动力154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588人;

2017年以来,向新疆输转安置就业人数11115户2301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33户5199人。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定西市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50个"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城市之一,安定区、临洮县被确定为先行试点县区。先后完成全市266万人的数据比对入库和35.69万人的入户调查登记工作,参保登记率达到98%,位列全省第一。顺利完成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同步调整养老金工作。认真开展"三个全面取消"工作,组织开展工伤保险内部控制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专项检查,全力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

四是人事人才工作协调推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县以下基层单位卫生系列、中小学教师系列、农业系列、林业(农口)工程专业高级职称单独分组、单独评审。认真落实"两管八不管"

措施,持续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人社部门支持教育卫生人才引进工作的八条措施》,切实为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持续开展福州市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岗位等级认定和聘用工作。

五是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督查工作制度》《定西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等11项制度办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五项制度基本全覆盖。认真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遵守劳动用工与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企业劳动用工备案工作。认真组织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六是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面加强经办服务窗口建设,开通"定西人社12333""定西社保"等微信公众号,安定区监察大队获得"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2017-2019年度优质服务窗口",临洮县人社局监察大队获得"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持续深化"放管服",完成全市人社系统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和办事流程梳理,将高校毕业生报到注册、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人力资源服务许可3项政务服务事项下放县区实施。

实干为民 青山作证

十堰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十堰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勇担当、重创新、补短板、惠民生,稳步推动兜底保障、安幼养老、殡葬改革、基层治理等各项民政工作落实落地,充分发挥了普惠民生、服务社会、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为助推十堰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创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民生支持。该局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民政厅多次授予"全省民政工作综合评估优秀单位",荣获"全国节约型机关""全省文明单位""全省'八五'普法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等称号。

一、党建引领发展篇党旗高扬高位推进

党旗高扬,引领航向。近年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以党建工作领航铸魂,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民生答卷",有效提升了民政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领导重视,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强化对民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支持保障。制发了《关于推动新时代十堰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连续9年将民政工作纳入对县市区考核内容,率先在省内市州成立了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会组织发展指导中心、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民政重点项目现场调研,连续2年领办"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实事项目,组织开展了"温暖救助""我为企业减负担"等10件实事,为十堰民政事业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旗高扬,夯实堡垒。市民政局坚持从思想上、组织上、队伍建设上持续深化党的建设。局党组坚持"抓党建是最大的政绩",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用人看党建,指导各基层党组织以创建"四好"班子和"五好"党支部为目标,规范开展党建工作,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锻造了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民政队伍。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诉求。

二、民政项目建设篇项目加速幸福加码

民政项目惠民生。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谋划和省民政厅的关心支持下,十堰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谋划建设民政项目142个,总投资63.9亿元,已达成投资19.5亿元,争取纳入中央、省级项目储备库71个,开工建设54个,市殡仪服务中心、老年人养护中心等38个重点项目建成投用。

2022年,全市实施民政重点项目22个,投资11.88亿元。鹤架山人文纪念园,"智慧殡葬"应用系统,茅箭、张湾、郧西3A级婚姻登记中心等一批项目已建成;"智慧社区"系统试点成效明显;市失能失智老人托养中心、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保护设施及丹江口、郧阳、竹溪、房县等5处综合性养老设施正加快建设。十堰民政项目建设经验,得到市政府充分肯定,省民政厅在全省推广。

三、基本民生保障篇全面保障走在前列

民生大事必作于细。市民政部门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织密"基本民生保障网",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目前全市共有兜底保障对象21万余名,今年已为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9.4亿元。

兜底保障坚如磐石。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兜底保障领导小组,连续9年将社会救助纳入党政绩效考评,每年不少于6次研究救助工作,实行"分区督办""每季调度",持续提升救助能力。

2022年市委市政府在省内市州中率先制定《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方案》,市民政、财政联合发文优化低保认定方式、提高四类重点对象补助水平,构建分层分类、兜底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近5年来,全市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分别增长38%、100%。

关爱服务创新发展。市主要领导推动,市县联动设立4300万元的慈善救助基金,将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创新开展困难群众"户户走到"和"六访六送"关爱活动,覆盖率100%,解决问题1729个,帮扶资金332.8万元。调整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挂帅主抓,构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未保工作格局。创新采用"一二三四"工作法,探索走出山区"三留守"关爱服务新路径,民政部在十堰蹲点调研并高度肯定,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十堰经验"和"竹山模式"面向全国推广,竹溪、竹山积极争创"全国未保示范县"。通过慈善救助、健康筛查、就业帮扶、文体活动、法律维权等方式关爱留守妇女的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慈善公益情满车城。近5年来,共募集慈善资金5.58亿元、物资1.76亿元,

帮扶困难群众36万人次,市慈善总会获评全市唯一一家"5A级社会组织";销售福利彩票17亿元,完成销售目标进度位列全省"第一方阵",福彩公益金有效发挥了济困解难作用。

四、基层社会治理篇共建共享开创新局

基层治理筑牢民生根基。全市各级民政部门以创新社会治理为引领,大力推动基层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助力城乡社区治理开创新局面。依托"十堰城市大脑"项目打造"智慧社区",推动基层治理"智能化"。健全基层治理"规范化"保障体系,指导所有社区全部组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并推动规范运行。大力实施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积极开展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助推基层治理"标准化"建设。其中,竹溪县中峰镇樟扒沟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实验试点,全市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4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全省百佳村(居)民委员会12个。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在组织保障上,率先在省内设立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和市社会组织发展指导中心,成立社会组织党组织145个,培树市物业管理协会"红色物业"、市律师协会"法润人心"、市社工联合党支部"红色营盘"等党建品牌,党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在机制上,率先在省内建立社会组织联席会议、联合执法、资金监管机制,推动社会组织领域"联席会商、联用数据、联动审批、联合监管、联防风险"。争取省级社会组织在我市竹溪、郧西助力乡村振兴,帮扶资金1038万元,支持了一批产业项目。

推动社工体系协同推进。打造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社会工作体系,推动"五社联动"高效实施、普惠群众。率先在省内成立市社会组织发展指导中心,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竹山县、张湾区、房县等地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115个乡镇(街道)建立社会工作站,439个村(社区)建有社会工作室,编牢社会组织"服务网"。此外,在社工队伍建设上,发展社工组织30余家,建成社区社会组织1万余家,培育专业社工人才3302名,全市注册志愿服务团队1970支、志愿者达45.23万人,有力支持了社区减负增效。

推动实现区划地名依法管理。率先在省内完成乡级界线勘定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高效完成十堰市第四轮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完善地名公共服务,启动"智慧区划地名"建设和国家地名信息库数据质量提升建设专项行动;完成《十堰市地名辞库》和市、县两级《地名志》编纂出版工作,深入开展《地

名管理条例》和优秀地名文化宣传。

五、基本社会服务篇便民利民精准发力

保障基本民生,优化社会服务。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围绕社会关切加速发展,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基本社会服务,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养老服务成效明显。突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我市科学编制《十堰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专门出台了《加快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并率先在省内制定《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四同步"实施办法》,加快修订《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21-2035)》,有力强化养老领域政策支撑。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率先在省内探索开展"喘息服务""时间银行""智慧养老"等新模式,推进家庭养老床位、社区老年人幸福食堂试点建设,打造全周期、多层次、广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有各类养老机构160家,养老服务床位数达2.67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3.8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0%以上;城乡社区分别建有养老服务设施171个和1243个,覆盖率分别达98%和69%。

殡葬改革持续深化。提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十堰主城区殡葬管理工作的通告》等指导性文件。编制完成"十堰市殡葬基础设施布局规划",推动依法扩大火葬区。投资10.9亿元推动各地殡仪场馆建设,并建设城乡公益性公墓235个。投入资金1.7亿元治理散葬坟墓7.9万座,"青山挂白"现象基本消除。持续高压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整治突出问题54个、整顿违规市场主体28家。全面推动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实现了主城区土葬行为全面清零、纸质花圈全面清零、火纸香裱全面清零。加快惠民殡葬体系建设,建立困难群众费用减免机制,累计减免各类费用520.76万元。全面加强殡葬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创新开发应用"智慧殡葬"系统,持续加强殡葬服务标准化建设。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全市民政系统将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干实绩奋力书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守正创新 奏响凝心聚力的铿锵之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2日)

时序更迭,华章日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宣传文化事业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薪火相传中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守正创新、担当作为,整体工作呈现出有力有效、出新出彩的良好局面。

十年来,我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史学习教育等理论学习上扎实有力;新闻宣传工作高潮迭起,中省媒体频频掀起"汉中热";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向上向善;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

一、高举旗帜学深悟透践行新思想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领航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自觉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引领,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三、四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等重点内容,平均每年开展集体学习12次以上,被表彰为全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单位,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推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此外,我市还不断创新载体,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宣讲形式,利用"天汉百姓宣讲团""院坝说事会"等,共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5.5万余场次、培训班1000余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积极推动"学习强国"汉中分平台建设,上稿采用量位居全省前列,参学率全省第一,全市积分"头部用户"日益壮大。全市党群干部学习新思想的热情涌动,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入心入脑。

二、不忘初心以百年党史照亮新征程

百年党史,是我们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的历史。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强化学习教育、践行初心宗旨、赋能改革发展,以百年党史照亮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新征程。始终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征订学习材料近40万册,举办专题读书班,扎实开展"万名书记讲党课"活动,中心组学习、专题学习、辅导培训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断提升自己。

创新开展"学党史、学讲话、开新局"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聚焦汉中"六看十问",在全市广泛开展学习湖北干部沪浙跟班学习大讨论,引导广大干群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全市1万余名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共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653件,真正做到"我为群众办实事"。

三、把握主旋律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新闻宣传工作守牢主旋律阵地,不断守正创新,厚植文明沃土,弘扬时代新风。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媒体融合新平台搭建,宣传服务大矩阵形成,内外宣结合、线上线下联动,主流媒体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瞄准"大主题"、突出"大合唱",正面宣传高潮迭起。"5·12"灾后重建1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浓墨重彩,"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等系列活动激越澎湃。

95岁的洋县籍老英雄张富清、牺牲的略阳籍救火英雄高继垲、疫情期间帮助滞留高速湖北司机的汉中交警,一经媒体报道,引发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汉中式厚道"等点击量过亿的"爆款"新闻将汉中故事、汉中模式推向全国。

以文育人,成风化人。在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两融入"及创新开展"弘六德·展六美·建三市"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我市32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747人被评为省市道德模范、最美系列人物;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18个;全市80%以上的镇村建立乡贤组织,上万名乡贤用嘉言懿行带动乡风文明,工作经验入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建成文明实践所、站2355个,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成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精神家园";创新开展"明理、感恩、诚信、自强"主题教育活动,推出道德积分银行、德美屋、"五讲五知"等创新模式,激发起群众矢志奋斗、追梦小康的精神力量。

四、文化文艺繁荣发展形象传播迈向高端

文明之光闪耀秦巴,厚德之风浸润天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文惠民,文化文艺迸发新活力;以文兴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文立标,城市文化品牌魅力彰显。

近年来,我市开展文化惠民演出超1.5万场次,建成基层文化服务中心2363个,年均政府购买文化惠民演出1000场以上,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活动,广泛开展"三下乡"和惠民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添加qq10287440,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张骞墓、"汉中三堰"、南郑疥疙洞遗址分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录,青木川魏氏庄园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镇巴民歌等8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名录,市群艺馆跻身西北唯一的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发展。

话剧《四叶草》、电视剧《筑梦蓝天》、长篇小说《遗园》以及《汉中秘密特使》《刘子清的小事》等30余件文艺精品分别荣获国内多个奖项,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与此同时,《汉中栈道》《汉中天坑》《汉水汉中》《中国地名大会》《中国推介》等一系列与央视合作拍摄的记录片和栏目多维度展现汉中形象。我市还荣获"最具投资吸引力绿色旅游城市""最具网络人气宣传片""全国城市传播百强榜""网红城市网络热度指数百强榜"多项殊荣,城市文化品牌更加响亮。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让文化产业成为汉中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创新实施红色革命文化传承振兴工程,积极推动汉文化传承发展,建成省级园区、示范基地6个,印刷包装、工艺品制造、创意设计等六大产业版块活力迸发。培育规上文化企业141户,年均营收增速17%以上。

除此外,我市还大力构建与传播汉中新形象,使汉中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通过持续擦亮"花海""张骞""朱鹮"特色外宣品牌,不断增强国际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