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0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8篇)(第22/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837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28分钟

中站区司法局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为企业和企业家提供线索受理办理、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一站式"司法服务,促使企业诉求"一条龙"解决;组织23名律师成立5个律师服务团,对18个重点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工作,提出法律意见46条,接受复工复产法律咨询280余人次,有力地推动了该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焦作市中站区政法系统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躬身入局,砥砺前行,务实重干,为中站区奋力推动"三区四基地"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效,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检察院十年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2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西宁市城西区委和上级检察机关的坚强领导下,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检察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与城西区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聚焦主责主业,依法能动履行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不断改革创新,努力为城西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法治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城西区检察院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检察机关的绝对领导,自觉把肩负的政治责任落实到高质量检察履职中,依法能动履行职能,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制度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定的犯罪,防范和化解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和隐患,维护辖区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努力为城西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城西区检察院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涉黑涉恶案件提前介入工作机制,以涉黑涉恶罪名批捕12人、以涉恶罪名提起公诉56人,依法办理了张某等20人恶势力犯罪等一批涉黑涉恶重大案件,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定和谐的环境。始终牢记"国之大者",重点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城市"绿芯""三北"防护林、南北山绿化、湟水流域保护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案件办理力度。2012年以来,起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44件133人,办理了"8·04"木里非法采矿系列案,以提前介入、精准指控、快办快诉体现检察机关落实"三个最严"要求、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态度。城西区检察院坚持法治原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依法办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案件137件231人,办理全省首例洗钱犯罪案件,保护群众"钱袋子"安全。开展涉民营企业刑事诉讼"挂案"专项清理,加强涉企领域虚假诉讼惩治。2018年以来,起诉侵害民企合法权益犯罪38件46人,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6件14人,营造诚实守信法治环境。加强检企沟通联系,开展"护航民企发展"检察开放日活动,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

更优法律服务。

二、厚植为民情怀用心用情为民

十年来,城西区检察院不断强化民生领域检察保障,助推增进民生福祉,积极运用公益诉讼检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城西区检察院与城西区残疾人联合会制定《残疾人权益保障协作机制实施意见》,"有爱无碍"让残障人士放心出门。常态化开展支持务工人员讨薪专项行动,与城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建立务工人员讨薪工作协作机制,设立工作站畅通维权通道,累计帮助追回欠薪648.09万。

城西区检察院持续深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将依法惩戒和精准帮教相结合,最大限度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持续推进"一号检察建议"落实,与城西区教育部门签订《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协议》,共建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成立"晨曦未检"工作室,连续6年举办不同主题的青少年法治夏令营。制定《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协议》《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协作机制的意见》,与教育、法院、公安、妇联、团委、民政等部门形成合力,最大程度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积极推进"12309"检察服务平台建设,推出10项便民服务措施,打造"一站式"检察服务平台,形成从信访接访到刑事执行监督再到精准救助的完整链条,对22人次开展司法救助,发放救助金71.126万元,为因案致贫当事人纾困解难。

三、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检察业务

十年来,城西区检察院做优刑事检察,会同公安机关大力推动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建设,大力推进规范执法、公正司法;强化对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监督力度,提出纠正意见和检察建议65件;践行"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全面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2012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案件492件,其中民事监督案件

461件,行政监督案件31件。做好公益诉讼检察。2018年以来,共摸排公益诉讼线索187条,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66件,其中民事公益诉讼30件,行政公益诉讼136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73件和诉前公告30件,追缴生态修复费用286.94余万元、追回国有财产97.04余万元。办理了全省首例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探索出"低成本、高效益、多样化"的公益诉讼定损索赔机制,办案经验被青海省人民检察院确立为公益诉讼检察"青海模式"内容之

一。李某某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深入开展职务犯罪检察,强化与监察机关的工作衔接与配合制约,2018年以来受理审查起诉职务犯罪案件41件48人。

四、坚持改革创新勇当检察改革先锋

城西区检察院成为全省首家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全面完成司法体制改革,推动内设机构"重塑性"改革,建立以"案-件比"为核心的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发挥核心业务数据通报导航仪和风向标作用,每月开展检察数据分析,找差距、补短板,打破检察办案"舒适区",不断优化"案-件比"关键指标,倒逼检察人员多办案办好案。

城西区检察院持续深化阳光检察,公开案件程序性信息5461条,公开法律文书242份,重要案件信息2条。全面推行公开听证。2018年以来累计听证83件。全面推进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制定长效正风肃纪、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从优待检、司法责任等六个方面的30项制度机制,将检察权关进制度的笼子。

城西区检察院积极协调建立全省首个"河湖长+检察长"河湖管护工作机制,推动行政执法和检察监督互促共进,增强涉河湖执法的刚性,把依法治水管水落到实处,助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迈向"有实",凝聚起行政机关管理职能与检察机关公益保护职能的强大合力,为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检察智慧力量,以检察履职守护高原碧水蓝天。

五、坚持严管厚爱队伍建设行稳致远

十年来,城西区检察院始终牢记检察机关的政治属性,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每年开展增强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道德品行和红色教育。举行庆祝建党百年系列主题活动等方式,筑牢检察人员政治忠诚、赓续人民检察"红色基因"。加强岗位练兵、跟案学习、业务竞赛等实战实训,着力培养能办案、会办案的业务能手,打造"党建+检察"特色品牌,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城西区检察院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突出"四项任务",抓实"三个环节",坚持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查纠整改刀刃向内、总结提升固化成果,顽瘴痼疾有效根除,纪律作风明显好转,制度机制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成效显著,检察公信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同感切实增强。

城西区检察院切实加强基层院建设,不断强化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领导干部队伍,及时补充班子成员。加强检察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范推进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项目,"两房"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加强检务保障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智慧检务建设进程,检察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全面升级,检务保障科学化、智能化、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

十年来,城西区检察院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等国家级荣誉6个,青海高原青年文明号、全省侦查监督先进集体等省级荣誉11个,全市优秀基层党组织、西宁市首届十佳法治单位等市级荣誉17个。涌现出全省侦查监督先进集体、全国检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公诉人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8人入选全省、全市检察人才库、检察业务宣讲团,19人在全省全市业务竞赛中荣获标兵、能手称号,8件案件入选全省、全国典型案例。十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两任检察长莅临城西区检察院视察指导工作,省

市区委和省市检察院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城西区检察院调研指导工作,并作出批示指示。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检察履职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城西区检察院全体干警充分履行检察职责,全面落实自身防疫和联防联控责任,组织干警600余人次深入社区开展防控巡查和志愿服务,经受住了疫情大考。

经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洗礼,城西检察院上下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纪律作风持续向好,干警亲民爱民更有温度、为群众排忧解难更有力度,检察信访工作获得了中央第十五督导组和省检察院领导的充分认可和肯定,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回望过去,满怀感激、倍感振奋;展望未来,满怀信心、斗志昂扬。城西区检察院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及省委实施意见、市委实施方案,坚定政治立场,坚持宪法定位,坚守检察职责,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以实实在在的检察履职,努力为建设现代化新青海和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贡献检察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精神动能

河南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载体,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移风易俗,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精神动能。

一、移风易俗除陋习树新风

"以前村里办事儿,打肿脸充胖子的大有人在,不仅经济负担大,还造成极大浪费。现在新事新办,按村里红白理事会章程来,喜事宴席每桌不超过300元,白事主张吃大锅菜,大伙都说'吃席都能吃出文明乡风'。"说起近年来的变化,周口市淮阳区刘振屯乡曹李集村党支部书记曹公义感触颇深。

整治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件要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大力整治农村存在的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

由省文明委牵头,"乡村振兴文明同行"主题实践活动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通过"婚嫁新风进万家"文明实践、"整治农村陈规陋习"行动、"星级文明户"创建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全省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

婚俗改革"改"出好风气--

除宁陵县和开封市禹王台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婚俗改革实验区外,我省还确定33个婚俗改革实验区,通过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开展农村青年婚育教育,推动形成婚事新办、喜事简办的浓厚氛围,婚俗改革的新风吹遍中原大地阡陌乡野。

群众自治"治"出幸福家--

大力推动村规民约的完善修订和"四会"群众组织的规范建设,推动"一约四会"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目前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健全了"一约四会",陈规陋习被大力破除,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大大凸显。

文明创建"建"出美家园--

依托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推进移风易俗,以文明村镇创建提质扩面的实际成效推动全省农村社会风气向上向好。截至目前,全省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66.9%,一个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文明乡村绘就出河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彩答卷。

二、以文化人既塑形又铸魂

"唱得好不好?""好!"

舞台上,艺术家们引吭高歌;舞台下,观众们掌声雷动。这是河南歌舞演艺集团走进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马营村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为当地农民群众奉献的一场"文化盛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文化人,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活动服务效能,以文化新风构筑文明乡风。

"短板"补起来,农村文化设施更齐全。把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全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乡镇(街道)文化站2478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万多个,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

"平台"建起来,文明实践有了大舞台。全省各地将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成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农村思想文化平台阵地,不断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培养。

"供给"优起来,文艺作品竞相涌现。豫剧《重渡沟》、电视纪录片《黄河人家》、歌曲《小村人的婚礼》等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为群众送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石磨的婚事》《特殊婚礼》《请闺女》等反映移风易俗题材的戏曲、小品、微电影,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教育引导了群众。

三、典型引领树标杆增动力

"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不管他。"说这话的是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

黑塔村村民于凤英。今年73岁的她,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白喜堂老人已经十多年了。白喜堂是于凤英丈夫的堂兄,早年因病未婚,年老后一直由于凤英一家照顾。喂饭、洗衣、更换尿不湿于凤英赢得了村民们的尊重,也登上河南省"乡村光荣榜",获得"好媳妇"称号。

自2020年起,"乡村光荣榜"选树活动在我省广袤乡村开展。

把与老百姓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群体作为选树对象,把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等内容纳入评选条件,一批批"好媳妇、好丈夫、好妯娌、好儿女、好公婆、好邻居、好乡贤、创业好青年、群众组织好会长、好党员、好支书"等身边的榜样被推选出来,让每个农民群众都能找准目标、对标看齐。

从精心呵护瘫痪在床妻子的"好丈夫"任天军,到25年义务摆渡并多次冒险救人的"好邻居"盛卫川;从40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为群众看病的"好党员"村医任桂林,到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支书"习海英针对农村农民特点,"乡村光荣榜"人物宣传选树活动几乎涵盖家庭单元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所有角色。这些身边典型感染着大家,也推动乡村社会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

截至目前,全省自下而上、从村到省五个层级共选树"乡村光荣榜"系列人物100多万人次。"群众评群众、群众荐群众",达到选树一个、教育一片、带动一批的良好效果,使向上向善、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等良好风气得到广泛弘扬。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站在新起点上,河南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更加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乡风劲吹希望田野,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化兴盛幸福长

十年来邵阳市文化建设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展开邵阳波澜壮阔的文化建设长卷,斑斓厚重的文化底色映入眼帘。十年来,一座座设施先进、服务细致的公共文化场馆覆盖城乡;一场场歌舞表演、非遗活动、书画展览被送进农村、学校、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民间文艺演出精彩不断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邵阳大地处处流淌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处处展现着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活力,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公共文化推进有力

"我们在市文化馆排练,这里场地宽敞、设备齐全,又有专业的声乐、指挥指导,现在我们合唱团的水平越来越高了!"近日,说起排练条件,市文化馆爱莲合唱团副团长蒋小勇赞不绝口。

公共文化服务让城市增色,市民因文化而受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市本级相继建成楚雄大剧院、魏源文化广场、资江风光文化休闲带、爱莲文化广场、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特别是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市城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大力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公共图书馆14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纪念馆4个,美术馆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02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586个,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屋27个。

这些文化硬件设施补齐了公共文化短板,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十年来,我市创作了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文艺创作实现了从"平原"向"高原"转变,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肖仁福、隆振彪、马笑泉等作家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文学奖,陈白一、黄铁山、李自健等画家的作品影响深远,龙开胜、周剑初、李逸峰等书法家的作品备受关注。国家一级演员肖笑波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龙福云、龙鼎

中父子的摄影作品在全国和国际权威赛事中多次获奖。花鼓戏《草根村官》、歌曲《花瑶情歌》《黄桑姑娘》《信仰》等入选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祁剧《李三娘》《王化买父》和花鼓戏《儿大女大》被拍摄成戏曲电影,供全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祁剧《目连救母》《种子方舟》、花鼓戏《山乡工匠》《豆腐西施》等先后入选国家级舞台艺术精品扶持项目。祁剧《种子方舟》荣获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花鼓戏《留守媳妇》《山乡工匠》《豆腐西施》、祁剧《火种》荣获湖南艺术节"田汉新剧目奖"。文艺作品获奖的背后,是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耕创作、唱响时代的砥砺奋进。

三、文化惠民幸福"加码"

9月16日晚,"共品邵阳红齐创文明城"邵阳市群众文化暨"喜迎二十大弘扬主旋律"电影展映活动在双清区双清家苑小区举行。居民们围坐在一起,观看抗美援朝爱国题材影片《长津湖之水门桥》。这是我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给百姓幸福生活"加码"的一个缩影。

十年来,我市常态化开展"书香邵阳·全民阅读""宝庆大戏台""周末剧场""百姓春晚""宝庆群艺汇""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活动,每年惠及观众50万余人次。全市每年开展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1000场,周末剧场演出48场,每年放映城市公益电影10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60000场。各级文化馆每年开展各类流动服务活动100余场次。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全部免费开放,为市民提供读书看报、观看书画展、开展文艺培训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乐享文化惠民成果。

十年来,我市各级文化部门依托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大力推动"一县一剧""一县一品""一站一品"建设,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经过多年持续打造,城

步六月六山歌节、绥宁四八姑娘节、崀山脐橙节、洞口乌饭节、隆回瑶族讨僚

皈等已成为全国全省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城步六月六山歌节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如今,在邵阳,越来越多的市民徜徉于书海、纵情于艺术,享受文化繁荣发展成果和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文化建设,不仅成为邵阳宝贵的无形资源和重要的发展环境,也成为邵阳最靓丽的名片,沉淀为邵阳最珍贵的气质。

新时代司法为民的"桂林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法院工作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不仅悬挂在桂林两级法院办公场所和人民法庭的最显著位置,更是桂林每一位法院干警心中最坚定的行动坐标。

十年来,桂林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回应人民关切,不仅涌现出全国优秀法院秀峰区人民法院、全国刑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和第二庭、全国法院先进个人邵国庆、全国模范法官曹阳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也走出了新时代司法为民的"桂林实践"。

一、坚持人民至上,守护百姓平安

国泰民安,民之所盼。

十年来,桂林法院忠实履职,守护一方平安,让更高水平的平安桂林更加可见、可触、可感。依法打击刑事犯罪是维护社会稳定重要环节。十年来,全市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38589件,判处罪犯50380人。审理的杀人、抢劫、绑架、放火、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从2012年的272件469人,下降到2021年的57件84人。通过高擎利剑,荡涤罪恶,桂林市多年来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

2018年以来,通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工作,桂林市两级法院共受理涉黑恶案件160件(含指定管辖),审结153件(含指定管辖),受理案件数和结案数排名全区第二,审结中央级督办案件数排名全区第一;黑恶案件罪犯重刑适用率达30.49%。李佳、李兴勇、邓启祯、汤珏斌等一个个涉黑涉恶的犯罪分子被依法惩处,一个个为害一方的黑恶势力团伙被连根拔起。

十年来,桂林法院持续加强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保护。全市18个法院统一建立专门的家事青少年法庭,建成桂林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加大非监禁刑的适用力度,非监禁刑适用率33.79%,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矫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连续多年下降。

十年来,桂林法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参与社会综合治理。与劳动仲裁、交警、工商、妇联等8个部门建立诉调对接中心或搭建联合调处平台95个。恢复、

新建、改建人民法庭5个。设立"法官服务站"或"法官工作室"635个。以"一村一法官"为平台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11930起,让人民群众的矛盾及时化解在基层。

保护漓江一直是桂林人的责任与使命,它事关发展大结局,也关系到群众利益。"一定要把桂林山水保护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时对桂林的重要嘱托。

十年来,桂林法院始终坚持把漓江司法保护工作牢记在心。据统计,仅2016年-2021年,全市法院依法审理中央督办的林家洋污染环境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955件1242人;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关闭污染资江的小型造纸厂17家,还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主导的"法治漓江行"等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行动,与市人大、市漓管委联合开展《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执法检查活动,协同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桂林市委、市政府成立"漓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服务联动中心"和"广西桂林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人民法庭",集中管辖漓江流域破坏环境资源违法行为的审判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擦亮桂林山清水秀的"金字招牌"贡献司法力量。

二、站稳人民立场,维护民生权益

"人民"二字重千钧,民生连着民心。

十年来,桂林法院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不断加强民生司法保障,将民生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全流程各环节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司法救助显温情。2021年7月,在北京读大学的小何收到从2000多公里外的桂林中院送来的4万元司法救助金,这是因交通事故不幸截瘫的她第五次收到司法救助金。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这样温暖的画面屡见不鲜。2016年至今,桂林市两级法院依法为困难当事人减、免、缓交诉讼费2069.52万元,向2694名当事人发放司法救助金4082.57万元,切实发挥了司法救助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的保障功能,彰显司法关怀,传递司法温暖。2017年,桂林中院作为全国唯一中级法院代表,在全国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执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十年来,桂林法院执行工作经历了从传统办案模式到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办案的巨大变革。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出"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号令以来,桂林法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为巩固执行成果,桂林法院全面推行智慧执行建设、多部门联合协作、多举措构建高效的执行长效机

制,不断提升执行案件质效。十年来,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218457件,执结204491件,到位标的250.0822亿元。结案平均用时由94.2天缩短至67.5天,结案率由43.4%上升到80.65%,执行工作实现了"升档提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