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委关于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实践的决定
某市委关于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实践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党的XX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要求,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就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实践,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实践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作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一部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件,是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宣言书和动员令。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X实际对我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系统安排。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当前,我市正处在高质量发展、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稳住基本盘、创新增长点,把X老区苏区建设得更好;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幸福指数,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难题、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各项事业行稳致远。全市上下要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贯彻落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大力弘扬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坚韧不拔、顾全大局等改革"四种精神",传承弘扬X革命老区"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优良传统,深化落实"十项重点改革"提升工程,全力以赴推进X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上展现新作为,以实绩实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总体要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对X、对X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新X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按照"打好五张牌、建设新X"工作思路,以X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X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代新X各方面制度体制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建成X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引导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优化和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发挥战略功能,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分类考核,实施市属国企不同类别、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发展阶段差异化考核。
(4)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机制。落实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建立健全"1+N"政策体系,持续推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改革。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公平参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细分行业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省重点实验室、省创新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完善政府定价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健全民营企业风险监测、预警、应对机制。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完善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育"导师制",加快建设更多一流民营企业。
(5)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严格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机制,规范招商引资政策制度。健全完善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完善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大力推进首发经济。统筹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健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机制。
(6)深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打造全国革命老区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建立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强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破除隐性壁垒长效机制。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完善企业破产处置工作府院协调联动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开展"7.8X企业日""千名干部挂千企"等活动。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推进永定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工作。加强对涉产权民事、行政案件的审判监督。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商事纠纷"保调立审执破"一体化全流程实质解纷工作机制、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持续完善信用中国(XX)信用平台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
三、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塑造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7)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完善新型工业化推进机制,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推进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有效融合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聚焦有色金属、机械装备和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2+4"工业产业以及下一代半导体、无人驾驶等未来产业,完善产业规划体系和发展政策。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生产要素配置机制,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
(8)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化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建立健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大数据、区块链、卫星应用等产业,打造"一县一特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促进平台经济创新发展。推进信息技术赋能工业绿色化发展,加快企业数字赋能绿色协同转型,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公共平台。
(9)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实施服务型制造提升行动,积极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两业融合"新模式,推动加工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发展。鼓励服务业企业、制造业企业跨界融合,培育发展共享制造平台。优化服务业核算,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推动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化制度化。
(10)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体制,构建综合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稳妥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深化货运体制市场化改革,持续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健全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机制,完善现代水网管理体系。
(11)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着眼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持续优化重点产业链图谱及招商地图。统筹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加快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县域产业布局。加快新一轮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探索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园区共建、税收分成、股权合作。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
四、健全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2)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教育强市"战略,深化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创新"1+2+N"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模式。深化教育评价和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建立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健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机制。推动X职业技术学院争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校,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深化"总校制"办学等改革。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门教育和家校社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创新推进教育数字化,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13)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党委领导科技工作体制机制,统筹谋划全市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加大科研诚信建设力度。深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做大做强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与专用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科技等市级产业研究院。探索"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科研攻关模式,加速推进产业集群强链条、补短板、填空白。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飞地"研发平台,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深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扩面提质"行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税收等优惠政策。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推动金融机构运用评价结果进行授信评价。
(14)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健全完善"才聚X"行动"1+4+N"政策体系,建立人才工作与产业、科技、教育沟通协作机制。深入实施"紫金山英才""岩籍优秀青年人才回引""选优生""柔性引才"四大专项行动,分层分类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工程师、高技能人才、乡土实用人才。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完善柔性引才、团队式引才支持保障机制,实施"引进百名高端人才、落地百个人才项目"行动计划,推动"老区+湾区""老区+特区"人才务实合作。完善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深化高层次人才项目孵化产业园建设。强化企业用人主体地位,按授权开展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实用型人才自主认定工作,推动人才具备相应资格条件"免申即认"、政策兑现"免审即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五、健全经济治理体制机制,提升政府经济治理效能
(15)完善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完善重大战略、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机制。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促进财政、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等政策协同发力。完善经济运行预警定期协调机制,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落实国家支撑高质量发展统计指标核算体系,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
(16)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将各部门依法依规取得的各类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事前功能评估,深入推进部门(单位)整体预算绩效管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落实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进一步深化市与县(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完善市对县(市、区)转移支付制度,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提升市县两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程度。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健全政府债务"借、用、管、还"管理机制,落实好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等政策。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17)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省级数字化普惠金融试点,拓展优化"X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业务功能。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多元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落实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机制。健全地方金融组织行业监管长效机制,建立三级分类监管名录并实施分类监管。建立健全保护地方金融消费者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机制。
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18)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以县域为重点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推动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发展。完善城市建设、运营、治理统筹机制。推进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进城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深化赋予特大镇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有序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优化。争创国家级、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
(19)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因地制宜发展多模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广"供销农场"水稻生产全托管模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永定全国农村集体收益分配权抵押担保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的实现方式和运行机制,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稳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0)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158"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深化拓展乡村振兴"六个共富"机制,探索共同富裕路径。深化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建设。完善"1172"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大涉农领域信贷投放,健全农业保险产品体系,提升拓展"三农"综合保险"X经验"。完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粮食生产者收益保障机制,完善稳粮惠农政策。健全粮食生产、储备、应急等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完善粮食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