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部门领导、经济专家2022年上半年公开发表的讲话文章-215篇(第69/280页)
四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抓实风险防范化解。建立健全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格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强化债券资金管理,完善债券资金使用负面清单,着力提升债券资金使用绩效。出台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建立专项债券资金监管账户管理机制,实施债券资金穿透式监管。严格落实偿债资金来源,发行再融资债券990.7亿元,提高自有资金偿债比例,及时足额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金1207.9亿元、利息480.7亿元。抓实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和化解存量,圆满完成年度化解计划。强化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有效前移风险防控关口。加强政府债务信息公开,提升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透明度。
五是提升基层保障能力,兜牢市县"三保"底线。市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收入的比重稳定在80%以上。下达市县转移支付4676亿元,占市县支出的51.2%;其中主要用于"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1177亿元,切实增强市县"三保"能力。转贷市县新增债券2075亿元,占全省新增债券的92.2%,提高2.8个百分点。对市县"三保"支出实行"全链条、全流程、封闭式"管理,完善"三单列三专项"预算管理机制。按规定审核64个县"三保"预算,继续强化工资和基本民生资金专项库款管理。加强"三保"支出执行监控,完善定期报告制度,强化风险排查和问题整改,建立最低库款兜底保障机制。对风险防控重点县实施"一对一"对口帮扶指导,确保兜牢"三保"底线。
六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不断提高财政治理效能。全面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盘活政府存量资产219.1亿元,探索省政府持股项目分红收入上缴机制,切实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争取中央转移支付5563.6亿元,规模居全国第1位。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加大一般性支出压减力度,"三公"经费保持只减不增。制定省级财政性资金管理决策程序规定,全面规范资金分配、调剂追加等预算管理行为。建立财政资金"三项清理"制度,及时收回闲置沉淀、低效无效和预算结余资金232亿元,调整用于其他急需领域。开展转移支付定期评估,严格实行评估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强化预算绩效约束,建立"两书一函"制度,加强绩效目标引领和运行监控,对财政政策、部门整体支出、专项预算项目等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完善绩效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完善严肃财经纪律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省级部门所属预算单位预决算全部向社会公开。
七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不断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出台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提升预算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健全地方税体系,在国家授权范围内完成契税地方性法规立法,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税制。有序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工作。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改革。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启动四川省政府采购一体化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省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革。制定省属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办法,推动省属国有金融企业试行全面绩效管理。
(二)2021年重点支出政策落实情况
切实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适度支出强度,不断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有力支持了"六稳""六保"工作。
一是支持科技自立自强,促进高质量发展动力转换。全省投入273亿元,支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统筹资金保障"科创十条"政策落实,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天府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基地(平台)建设,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川布局。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和科研项目"揭榜制"试点,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安排15.6亿元实施3000余项技术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安排3亿元培育瞪羚企业等创新主体,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标准,撬动企业研发投入增量资金15.1亿元。安排2.4亿元实施"天府科创贷"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向392家科技型企业贷款15.8亿元。支持187个天府科技云服务中心建设运行,注册科技工作者达130万人,注册机构达15万家。研究出台境外高端紧缺人才激励政策。
二是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全省投入1240亿元,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巩固经济提振恢复基础。支持"10+3"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安排133亿元推进川粮油、川猪、川菜等10大优势特色产业及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加快发展,支持打造现代农业园区,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建设。支持制造强省建设,围绕加快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安排279亿元集中支持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重大产业和重点技改项目实施,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打造首批成渝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支持"4+6"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安排62亿元支持国际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开展"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市场拓展活动,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培育1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10个服务业强县。
三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有效投资稳步扩大。全省投入977亿元,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安排114亿元支持成达万、成自宜等高铁出川大通道和货运通道建设。安排38.4亿元支持天府国际机场等新建改建、中小机场运营和通用航空发展等。安排360亿元支持全省建成高速公路521公里,新改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2419公里、农村公路1.7万公里。安排13.3亿元支持岷江东风岩、嘉陵江利泽、岷江犍为等航电枢纽工程建设。安排119.6亿元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4万余套棚户区和6000余个老旧小区改造。安排3.2亿元支持既有住宅增设电梯1362部。安排20.7亿元支持7.5万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实施危房改造和0.6万户农房抗震加固。安排11.3亿元支持新改建污水管网和垃圾处理设施。安排21.6亿元支持907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安排1亿元支持5G基站建设,推动5G商用示范试点。
四是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全省投入1336亿元,支持稳住"三农"基本盘。安排210亿元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排70.5亿元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支持47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安排79.3亿元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和种粮农户补贴政策,将省级种粮大户补贴测算标准提高至每亩80元,实现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安排8.8亿元支持打好种业翻身仗,支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推进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现代农业种业园区和种业基地等建设。安排8.3亿元支持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扶持1292个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安排11亿元支持1300个村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推进1000个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安排2.9亿元开展农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完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涉农资金全过程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