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第X初级中学校长在新学期开学大会上的讲话(第2/4页)
突破之二: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表现的总体刻画。2001年课标、2011年课标只有内容标准。什么是内容标准?通俗地讲要教学生学会认识一只狗,编制课程标准时就把狗分解了,分成了狗头是了解、狗身是记住、狗尾巴是简单应用。考试怎么考?双向细目表--以知识点为纲的学业质量观:狗头考了解、狗身考理解、狗尾巴考简单应用,学生考了100分都不知道什么是狗。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一次出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狗头狗身狗尾巴要不要学、要不要讲?当然要学、当然要讲。但是学了以后要让它变成狗:狗是什么?狗有什么意义?狗和人有什么关系?这才是学业质量。以前以知识点为纲的学业质量观转变为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观。新的学业质量既不是习得孤立零碎的知识点,也不是在固定情境下简单应用知识和技能,学业质量是指学生在应对和解决各种不确定的真实现实问题或任务中体现出来核心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在现实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重组和运用在课程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使得知识、方法和价值得到了不断的整合和重构,而核心素养也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和发展起来。
以上出现了三个核心概念: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内容标准。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我借用崔允漷教授的一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能提供一条思考问题的路径:我们如何描述一个人的好坏,用一个词叫"人品"。怎样测量一个人的人品呢?得有个载体,对吧?比如说拿酒来测量,酒品如人品,人品是个推论。我们往往用酒量来推论人品,整天考虑人的量,这个人本来是不能喝酒的,喝了一小杯已经很不错了,但不及格,酒量不够!酒量只是一个方面,有没有关注他怎么跟别人喝的?(过程与方法)他本身不能喝,为什么喝呢(情感态度价值观)?老师们,用酒为载体来推论一个人的人品逻辑过程,错出在哪里?用酒量来推论人品。酒鬼的量大,他有人格魅力吗?核心素养就如人品,学业质量标准如酒品,内容标准如酒量。内容标准能代表核心素养吗?为什么高分低能、有分无德?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以核心素养为主线,构建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讲到这里,我想老师们一定明白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素养本位。真的是这样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的感触是国家层面的素养落实扎扎实实,教师层面的双基教学轰轰烈烈。为什么这样说?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我们初中不需要"中考评价体系",这次新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中考就要参考高考评价体系。考什么?国家层面说得清清楚楚,为什么教师教的相差那么大呢?为什么出现不了高分的学生呢?整天刷题充其量解决"必备知识"和部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价值观念是"刷"出来的吗?脚后跟都知道是"走"出来的。国家层面是素养导向,现实生活中社会、家长关注的是分数。问题出在纸笔测试的试题属性上,现在纸笔测试的重点是解题技能,不是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重要,它是基础。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指向知识点,指向双向细目表,导致大家都在忙,老师在忙,学生在忙都很累。却是在低阶目标上苦苦挣扎,玩命地拼"酒量",很难达到能力、素养的高阶目标,这就是教育的现状。其实教师很为难,处在素养与分数的夹缝中,教和评不一致,出现了两张皮现象,让老师左右为难。重建试题属性是当务之急。为什么出现这种想象?我的看法有两点。
第一,认为素养不可测。真的如此吗?2018年、2019年、2020年,全国语文三卷的高考作文题一直在考写信。为什么年年考写信?因为写信就是创设的真实情境,考写信就是考真实情境下的语言建构与书面表达,这是语文素养。再举个PISA的例子,PISA测试的就是学生的素养。下面我们来看看PISA是如何通过考察"面积"的相关知识来测量学生素养的。2009年,PISA有一个题目:假如你家里有个菜园,需要用篱笆把它围起来,下面有五种图形,五种围法,怎么围起来,菜园面积最大?有老师可能会有疑问,家里没有菜园怎么办?真实情境不是按你家里有没有菜园,真实情境是生活情境,所谓情境,是与人互动的环境。真实情境最主要是真实任务,怎么把菜园围起来,这就是真实任务。2018年,PISA还有一道题,你家里的房子已经粉刷10多年了,需要重新粉刷一遍,已知你房间的长宽高分别是XX米,以及房间的门加上窗的面积是XX平方米,问要粉刷多大的面积?有些老师听完这道题可能感觉,我们平时的应用题也是这样的啊。但两者的差异在哪里?我们平时做了那么多数学作业,绝大部分都在抛出问题,解题,得出标准答案。做那么多题目,其实训练的都是解题技能,不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PISA的两道题目,首先都是把真实情境下的一个问题,经过抽象化变成数学题,解题之后得出答案,再把答案推到真实情境中去评价,哪一种答案最优。比如,把家里的房间粉刷一遍,这个题目就有多种答案,一种答案需要考虑地板要不要粉刷?另一种答案要考虑,门和窗的面积是加上去还是减掉?不同的答案有不同的分数。PISA的题目启示了我们,什么叫做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解题能力?什么叫做真实情境?什么又叫做模拟情境、虚拟情境与问题背景?以及什么叫做真实任务?什么是"我的"任务和"与我无关的"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这个任务跟他有关系,学生就会感兴趣。人在本质上就是功利的,做了那么多数学题、化学题、物理题,没有感觉到数理化对自己有用,怎么能坚持下来?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素养,说得简单点,就是在什么情境下,运用哪一类的知识,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老师们,素养导向的中考命题马上就要到来,今年的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山东省统一命题。谁不钻研、谁不研究,谁就拉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