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份调研报告合集37篇(第4/23页)
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都结乡是典型山区乡,集体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实力不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流转不顺,流通不畅,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区域优势、特色
优势。一二三产融合不够紧密,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活力未能有效释放。全乡农村集体资产普遍薄弱,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发展集体经济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要突破政策障碍、机制体制束缚,完成法律法规探索、部门单位合力、收益分配创新等。由于农村改革的滞后性,农村资源转化为资产缺乏扎实的根基和有效的途径,造成农村发展活力不足,配套政策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干部群众的改革积极性,导致集体经济组织班子的发展经济能力不强、观念不新、创新不多、举措不足。
3.都结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最终目的是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这项改革向纵深发展,不仅要抓好改革的重点环节,而且要向改革要活力、要效益,形成"有机制、有人才、有资金、有路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局面。
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场触及农村根本利益的系统性改革,关系重大、任务艰巨。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全面、准确地宣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政策原则、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进一步化解基层干部思想上的畏难情绪,主动消除农民群众认识上的各种误区,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改革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6]。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是改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重要保证。全乡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部署、过问、协调、督办责任制,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切实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改革推进慢的村组,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迅速行动,恪尽职守,特别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与现行体制协调、联动、高效的管理方式。要认真梳理总结前段工作,找准差距,分析症结,实事求是,尊重农民群众选择。改革成效不明显的村组,要分析原因,分类推进,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在党建引领中,天隆村、陇割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是都结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
全面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都结乡现有经营性资产5224.58万元,未承包到户资源面积44.9hm2。集体
资产清产核资要巩固成果,全面完善清产核资、成员界定,建立集体资产的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为改革后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奠定基础。盘活利用集体资产资源,实现集体资产高效利用,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拓展抵押贷款、评估收储、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功能,为产权流转搭建宽广坚实平台。要在研究完善政策、盘活存量资产、释放改革动能上下功夫,不断巩固拓展改革试点成果,不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建设
抓紧研究并制订关于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的法律法规或条例,加快修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示范章程,从制度上、法律上明确规定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性质、准入条件、法人地位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等,促使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市场主体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集体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通过改革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农村集体三资是理顺干群矛盾、各方社会主体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内容。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统一规范文件操作,特别是纪检、组织、财政和农业农村等部门通力协作,抓好、管好、配合好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运营管理,逐步解决相关问题,完善体制机制[7]。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成员身份确认是产权改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改革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改革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通过村民自治方式解决。
落实保障措施
一是人才保障。指导各地加强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使懂经济、会财务的人员加入到乡镇农经队伍,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要加强农村队伍建设,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培育壮大本地创新创业群体,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涉农工作干部队伍,保障工作和业务经费支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典型带动、名师带徒等方式,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深化农村改革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经费保障。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不得额外增加村级组织负担。
强化严督实导
不断加大督导力度,严肃工作纪律。改革过程中,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民主权益,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讲清政策。将日常督导情况作为各村居年底考核重要依据,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村居,通报批评工作拖沓落后的村居,追究责任。对各地改革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建立月报表制度,要求各村居、部门依法依规开展工作,任何村居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农民收取任何费用。对作风不实、措施不当、违背政策而引发不稳定问题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纪工委要主动介入、全程监督,确保改革在和谐稳定中推进。
鄂尔多斯重塑
本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 郑波、陈力
(2022年1月11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和2019年,两次考察内蒙古,提出包括鄂尔多斯市在内的内蒙古能源富集地区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
2018年至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4年来到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2019年,总书记在参加两会审议时,要求内蒙古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鄂尔多斯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在转型中谋出路、闯新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中求进,重塑自我。
内蒙古鄂尔多斯,被黄河"几"字弯包围,有8.7万平方公里。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羊绒制品产自这里。煤炭探明储量2102亿吨,约占全国六分之一、内蒙古二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4.9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过去提起鄂尔多斯,人们会想到"羊煤土气"。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经济结构偏散。非煤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32%,煤炭及相关产业占经济总量的50%以上,可谓一"煤"独大,"挖煤卖煤"一度是鄂尔多斯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
行远自迩,踔厉奋进。鄂尔多斯开启重塑之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勇于突破发展"天花板",不断校准前行"坐标系",争当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逐步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华丽转身"。
"重塑之路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需要拿出敢闯敢试、敢破敢立的劲头,这关系到鄂尔多斯能否继续引领内蒙古经济发展。"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说,必须保持强大政治定力,打赢这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战。
一、破局,"偏科生"欲解一煤独大之困
每天中午12点,是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上湾煤矿的检修时间。井下110多米,矿长张立辉带领记者沿顺槽往前走,接近综采工作面。他说,只要采煤机一刀下去,就会有2000多吨煤掉落在运输机上,通过皮带运至煤仓,
经洗选后拉到港口。
"我们是全电动车示范矿井,用神东与华为合作的'矿鸿'实现了主运输系统的国产替代。"张立辉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上湾选煤厂年电力消耗减少8%以上,生产效率提升5%,日均生产时间缩短1小时,煤质稳定率由83%提高到95%。
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董事长李新华说,总书记给内蒙古提出"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后,他们一直在思考煤炭企业怎么发展、煤炭经济往何处去,如何成为绿色、低碳、智能转型的标杆。
煤,是鄂尔多斯绕不开的话题。市域80%的地下都有煤,远景储量高达万亿吨,还能挖很多年。
鄂尔多斯的产业"偏科"严重:我国的41个工业门类,这里有统计数字的仅28个,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的仅6个,超过10%的仅煤炭1个;单一化、重型化特征明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路径转变首先是观念转变。从实际出发、蹄疾步稳,即便经济有一些小波动也不能改变方向。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正着力研究2022年各旗区的考核指标,全部指标瞄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要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什么样的产业能够承载鄂尔多斯的未来?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是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本面。
"应以煤炭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鄂尔多斯市委党校政治学和法学教研部副主任钱格祥说,要通过煤炭业的重塑引领产业结构的重塑。
在能耗双控和"双碳"目标刚性约束下,鄂尔多斯有一批超千亿元大项目迟迟不能落地,一批化工项目由于能耗指标未落实难以按期投产。这座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在多种压力和约束下寻求最优解。
当地开始把资源型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源转化增值上。
"煤是鄂尔多斯的财富之源。"站在鄂托克经济开发区的夜色里,福建客商郑斌感慨道。寒冬中,他身后的一处烟囱燃着火光,那是经燃烧后排放的焦炉尾气,当地人称之为"点天灯"。
吸引郑斌投资建厂的便是资源。他所在的内蒙古东日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立足当地产业基础,将焦炉尾气制成甲醇和合成氨;购入煤焦油生产高端锂电池负极材料;利用广袤的沙漠和丰富的硅石资源,从多晶硅一直生产到光伏组件,最后建设光伏电站。
鄂托克经济开发区有1270万吨煤焦化产能,主产品是焦炭,而副产品焦炉尾气、苯和煤焦油都可能造成污染,能耗"双控"、"两高"项目整治的大背景下,从源头扩大总量并不现实。
怎么办?
"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鄂托克旗委常委、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贾瑞带着团队反复研读总书记这段话。
"资源产业是我们的优势,转变发展方式不是抛弃资源型产业,而是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把原料行业变成材料行业,产业链往下游走,价值链向中高端升。"贾瑞说,他们想明白了,便踏上延链补链的招商路。
造访河南平煤神马尼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6次后,双方商定合作项目:苯经过环己醇、己二酸等中间产品最终生成锦纶;当地氯碱化工的中间产品与己二酸聚合生成可降解塑料,或继续往下生成氨纶。鄂尔多斯人畅想的从煤到布的跨越,正在变为现实。
此外,焦炉尾气综合利用项目2022年全部建成后,"点天灯"在鄂托克旗将成历史。贾瑞说,为煤焦化三大副产品打造吃干榨尽的全产业链,用绿色焦化为产业正名!
绿色循环之风也刮到了冶炼业。鄂尔多斯碳氢能源公司值班经理高燕平说,他们每年利用硅锰矿热炉的3亿立方米尾气,生产12万吨甲醇。该过程中产生的1.4亿立方米废气,又被内蒙古同辉天科气体有限公司回购,用于生产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
"坚决与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分道扬镳。"鄂尔多斯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王波说,以绿色低碳推进化工、
冶金、建材、羊绒等传统行业的存量升级,以高端示范引领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行业的增量转型,以此加快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考察了众多西部地市后,湖南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蒙西分公司落户东胜区装备制造基地。副总经理唐革新说,"鄂尔多斯区位优越、风电应用场景广阔,还有潜力巨大的上下游配套。"公司年产风机叶片1200套,主要供应西部市场,其中就包括主导鄂尔多斯零碳工业园建设的远景科技集团。
盛产"黑金"的鄂尔多斯,开始围绕新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和服务链。"最关键的是从资源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千方百计抓创新。"鄂尔多斯市
代市长杜汇良说。
2021年初,在鄂尔多斯全部475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不到20%。经过一年的规上企业"三清零"(无研发投入的清零、无研发机构的清零、无发明专利的清零)行动,已有26%的企业实现"三清零",带动规上企业研发投入34.7亿元。
鄂尔多斯把创新驱动作为首要战略,提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等举措;2021年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达到5.4亿元,未来将连续3年同比增长不低于15%;出台人才新政30条,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吸引各方面人才;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城市、国家实验室,打造高水平的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为优化产业布局,鄂尔多斯着力解决各旗区化工项目重复建设、配套混乱、缺少拳头园区和拳头产业链的问题,完成新旧动能转换。与此同时,还提出紧盯"新特专高精尖",打造特种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紧盯生命健康、半导体、航空材料等前沿领域,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从"原料"走向"材料",鄂尔多斯煤炭就地转化率接近22%,2021年前三季度,全社会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74.1万吨标煤,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8.8%。重塑的大幕,已经拉开。
二、倒逼,迎难而上摆脱"路径依赖"
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万元GDP能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倍,人均碳排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9倍;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86.7%,高于全国29.9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强度大、二氧化碳排放多、煤炭消费占比高,异常尖锐的能源结
构性矛盾、颇为棘手的高碳排放问题,让鄂尔多斯人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须做两手准备:不仅要和其他地区一样考虑产业如何
减碳、降碳、脱碳,与全国一道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还要在主导产业被做"减法"的情况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发展方式作出根本性转变的同时,鄂尔多斯人找到了那一抹亮色:以"双碳"目标倒逼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牢牢把握转型中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
用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忠胜的话说,假如没有"双碳"倒逼,鄂尔多斯也能转型;但没有"严逼",转型就缺少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缺失行动自觉的担当力。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黄伯韡说,"双碳"目标为我们真正打破"资源诅咒"、摆脱路径依赖带来新机。
"倒逼"到什么程度?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量超过火电发电总量。但眼下,鄂尔多斯煤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的86.7%,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仍然偏小,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远低于国家对内蒙古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的要求,新能源发展明显滞后,"倒逼"谈何容易!
这场变革不仅仅是能源问题或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系统性问题;"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循序渐进、先立后破,先构建起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再逐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鄂尔多斯市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绿色技术重要策源地。还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零碳产业园,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城市。
风、光、氢、储、车,是应对之前简单的"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而提出的。
重压之下,实招落地。五大产业的每条产业链都由市领导牵头,深入研究该产业在国内外的发展格局与态势,明确鄂尔多斯的优劣势、找寻补短板之道,列出该链条每一环节的头部企业,有的放矢去招商,引来龙头企业后吸引上下游配套,逐渐从一家企业发展到产业链,再逐步壮大成产业集群。
位于伊金霍洛旗江苏工业园区的远景现代能源装备产业园,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映入眼帘。
"风光氢储车"是园区的五大产业抓手,载体是远景打造的国内首个零碳产业园。
远景现代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总监范奉斗解释:一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二是采用实时能耗与碳排放管理;三是输出零碳产业标准规范、建起生态链,通过绿证认购、碳汇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打造零碳产业园的最后一公里。
在他看来,地理位置优越、新能源资源禀赋绝佳、应用场景广阔的鄂尔多斯,为远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要素支撑,公司多年来在源网荷储的技术积累有了用武之地。
远景科技集团到来后,鄂尔多斯市领导两赴远景总部所在地上海,为36家上下游配套企业举办招商会,目前已签约7家。
飞驰科技来了!投建氢能产业园,生产的首批氢能公交车已投入使用。上汽红岩也来了!2021年11月22日,上汽红岩交付鄂尔多斯市用户的首批
氢能重卡投入运营。
鄂尔多斯还鼓励远景、久泰等龙头企业开展储能关键材料、单元、模块、系统和回收技术研究,直指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
"变换思路,把风、光、氢转变成绿色能源,配合储能,做好新型电力系统,同步引进相应的装备制造,融入动力重型卡车应用场景,打通产业链,就可以形成千亿元产业集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代旗长吴云激动不已。
鄂尔多斯先后与上汽、中车株洲等14个项目签署合作协议,中来光伏等33个项目与旗区签署合作协议,这些项目绝大多数是"风光氢储车"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后将对全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构成强有力的支撑。
开局良好,让鄂尔多斯充满信心。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鄂尔多斯重塑能源产业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动力。倒逼"逼"出了生产力。
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巴图塔村,"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
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供电之余,在采煤浅层塌陷区耕种,挖渠筑塘、种植果林,实现废弃土地再利用。
负责该项目的内蒙古圣圆能源集团伊政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峰说,他们还计划打造装机容量6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108亿千瓦时,年产值约31亿元,实现矿区资源开发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鄂尔多斯市能源局综合规划科科长段志强带来一组更直观的数据:"十四五"期间,鄂尔多斯拟实施风光生态治理等新能源项目77项,投资金额2895亿元;绿氢产业示范项目8项,投资金额670.58亿元。
倒逼"逼"出了创造力。
为加快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加强科学理论支撑,鄂尔多斯于2021年9月成立碳中和研究院,这是内蒙古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伊始即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实验室,互借优势增强创新能力。
研究院项目开发部部长白杨说:我们将研究碳减排、碳转化等,实现信息、技术、数据、资本的集成。
倒逼"逼"出了想象力。
行至库布其沙漠中段,无人机环视达拉特旗上空,一幅由196320块光伏板组成的骏马图案尽收眼底。低空平视,一块块鱼鳞般的单晶双面光伏板,在沙土上错落有致地排列,随着阳光位置的变化,每分钟自动旋转两度,如影随形。光伏逐光板的一旁,立着四块菱形大牌子:沙变成金。
鄂尔多斯可利用土地总面积近400万亩,可开发光伏总装机规模约1.1亿千瓦;具备规模化开发风电项目的面积约6758平方公里,可开发风电总装机规模约1525万千瓦。在库布其沙漠实施的100万千瓦光伏领跑者基地已全容量并网,成为我国最大的沙漠集中连片光伏发电基地。
"光伏板背面,同样可以接受沙漠上的反光,由此提高5%的发电效果。"达拉特旗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保和说,"十四五"期间,达拉特旗还将继续新增约900万千瓦装机规模,预计到2025年打造成千万千瓦级综合开发示范基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林光互补,多元供电;驭风而上,驱光而行。这是
"蒙古马精神"的汪洋恣肆,这是鄂尔多斯"气场"的伏脉千里。
三、谋远,"切肤之痛"后的生态优先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
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鄂尔多斯人民牢记2019年总书记来内蒙古考察调研时说的这番话。
"鄂尔多斯对生态有切肤之痛。在这里,生态建设永无止境,发生冲突时永远生态优先。"鄂尔多斯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晓峰说,其地理地貌可用两个"48%"来概括--48%是沙漠,包括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48%是丘陵沟壑区,这里的砒砂岩遇风就散、遇水就化,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
作为黄河流经第二长的城市,鄂尔多斯一直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视为重大政治责任。黄河河道自上而下呈"几"字形,鄂尔多斯处于黄河"几"字弯怀抱中,横亘西东的库布其沙漠与黄河比肩而行。水与沙,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主角。
"欢迎到黄河边看别样风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海更新了朋友圈:一幅黄河流凌图和一张沙漠雪景照片。他在黄河边拍下今冬的流凌景观,寒风呼啸,大片白色冰凌携厚厚积雪沿主河道流淌,蔚为壮观。
杭锦旗长期面临两难困境:堤坝内,凌汛期的黄河水多为患;堤坝外,占旗域面积52%的库布其沙漠干涸缺水。为防凌汛灾害,旗里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抢险加固堤坝,对杭锦旗本就薄弱的经济底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比邻黄河的库布其沙漠,则是距离京津最近的风沙源,生态环境脆弱无比,冬春两季大量风沙滚动进入黄河。
"过去这里没有春天,因为直到五六月份才会有些生机。"杭锦旗水利局原副局长杨永茂说。
"我这罗圈腿就是在沙漠里跑出来的。"杭锦旗吉日嘎朗镇黄芥壕嘎查43岁牧民额定生给记者端上了海红果和奶茶。
小时候放牧,干旱的沙漠植物少,吃骆驼刺长大的牛羊都瘦弱得很。额定生花六七天时间在沙漠挖深坑渗水饮牛羊,但过个十来天,水坑又被沙掩埋了。
困于水沙之间,杭锦旗人有了个大胆想法--挖渠引水,引黄入沙!2013年,杭锦旗邀请专家实地勘察论证,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令人
欣喜: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洼地形成水面,能改善沙漠生态环境,可实现减轻防汛压力和治沙双赢,变害为利。
2014年凌汛期,黄河凌水首次引入库布其沙漠腹地。2015年至今,已有3.6亿立方米凌水流入库布其沙漠,形成绵延数百平方公里的沙漠水生态。
沙丘丝滑,水面清澈,沙水相连,随处可见沙棘红柳和新栽的杨树,悠闲
的白天鹅给这幅美妙静物图平添生机。
如今,除了70多头牛羊,额定生还承包沙漠水库养起了螃蟹,卖起了野生大鲤鱼,一年能赚20多万元。沙漠解渴、牧民解忧,茂盛的植物省了草料,牛羊出栏率也高了,3年养的牛比过去养10年的还壮。
"2020年2月,我在这片沙漠水生态见到成千上万只白天鹅。"杨永茂说,库布其沙漠终于有了春天。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迎来春天的那一刻,杨永茂真正理解了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要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也不是没有走过弯路。前几年黄河凌水刚入沙漠,草长势旺,家家户户养多了牛羊,草一下子就不够吃了。额定生第一年养螃蟹时在水塘放多了苗,因为密度太大长不好,只能贱卖。自此,他和农牧民们想明白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以草定畜、以水定产,爱这绿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银山。
"环境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很多人都曾觉得引黄河水是天方夜谭,和当年修穿沙公路一样。"额定生说的穿沙公路,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修建。
"黄沙滚滚漫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庄稼牧场沙里埋"这首当地传唱的歌谣,唱出了彼时沙漠腹地农牧民们的无奈与苦痛。
1997年,杭锦旗动员全旗人民"想大的,谋远的,干实的,做没的",齐上阵修建穿沙公路。杭锦旗小伙子贾贝记得,开始修路时,8岁的他在修路起点
--伊和乌素苏木巴音乌素嘎查上学。孩子们分年级去修路现场,两人一组给大人送水喝,或者给新栽的树浇水。
贾贝说,为避免"今天我修,明天沙埋",人们想办法"北锁南堵中切割",硬是在风口下布下2000多万公顷沙障,栽下几百万株树苗,花3年时间建成第一条穿沙公路。24年来,6条穿沙公路次第建成,库布其沙漠成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成功治理的沙漠。
上一篇:某县城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下一篇: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