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81篇(第27/13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6175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06分钟

(八)转变理念,建立柔性执法机制。一是各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应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的理念贯穿于工作中,推广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指导、行政奖励等执法手段,改变以往"以罚代管"的执法方式,鼓励采用说理式执法文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式推理模式加强说理。执法过程中主动向当事人宣讲相关执法依据、具体的法律救济途径。认真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耐心解释当事人对法律规定、事实认定、处罚裁量疑义。尽量把问题解决在执法决定送达前,减少行政争议,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除有明确的上级考核要求之外,杜绝各执法部门自行加码、随意提高指标要求或者自行创设执法指标的行为。引导各执法部门逐步取消执法处罚数据排名,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提升行政执法温度。对行政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一次性反馈,指导企业整改到位,以整改方式促企业规范经营。三是各执法部门应当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法定职权,严格执行上级部门制定的涉企轻微行政违法行为免责清单。对企业和企业家在合法经营中出现轻微过失行为,或虽违反法律规定中禁止性条款,但在规定期限内及时改正的,给予合理的容错空间和整改机会,营造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对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对利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或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实施的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以及纳入重点监管、违法纠错成本高且违法风险大的执法领域不得纳入免责清单。对同一执法事项,上级行政执法主体已经列入免责清单的,下级行政执法主体应当直接适用。四是对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按照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确定执法方式和标准规范。相关部门共同梳理新兴行业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名称表述以及行业分类,形成新兴行业分类指导目录,制定临时性、过渡性监管规则和措施,设置执法"观察期"流程,观察期内优先采取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柔性执法措施,对经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再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处罚;对潜在风险大、可能存在严重不良后果的,严格依法监管;对非法经营的,坚决依法查处,谨慎使用行政处罚等严格执法措施,防止"以教代罚""以罚代管""一刀切"机械式执法,促进包容审慎监管。

(九)阳光执法,畅通涉企执法投诉渠道。一是进一步加强龙华区行政执法投诉电话专线及电子邮箱管理,健全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机制。针对涉企执法方面的投诉要高度重视,做到按时办理、准确转办、及时反馈,并督促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及时依法处理。切实加强对一线执法人员的执法监督,制止行政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违法作为等行为。二是利用新开发建设移动端APP打通涉企执法人员及执法行为投诉路径,可以对收受贿赂、擅自离岗、态度恶劣等行为进行投诉举报,也可以对频繁执法、越权执法、执法程序不规范等情况进行反映。三是在全区6个街道不同领域遴选16家企业作为涉企执法工作联系点,区司法局定期联系相关企业,企业可不定期向区里反映辖区行政执法情况,以此及时了解涉企行政执法活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收集涉企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涉企行政执法指导、调研,建立健全企业权益保障处理机制。四是推进在特定行业、领域建立内部举报人等制度,鼓励行业、领域内部人员举报市场主体涉嫌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提高监管执法的针对性、有效性。查证属实的,有关政府部门加大对内部举报人的奖励力度,并对其实行严格保护。

关于集聚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影响科技成果转移扩散,导致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技术效率低下,严重阻碍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破解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才能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为全面掌握我市科技资源现状及科技资源配置情况,按照市政协党组的安排,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邀请专家外出考察学习,深入我市部分县区、部门和30家企业、院校、科技平台进行了调研。了解掌握我市科技资源现状,分析了科技资源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集聚科技资源,消除"孤岛现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技资源现状

科技资源是指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进行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科技要素投入的总和,主要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政策与管理资源。科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经过调研摸底,全市科技资源情况如下:

科技人力资源:全市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集中,职业教育基础良好,为培育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20年,全市有专业技术人才8.55万人(其中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5.8万人,工业企业1.9万人,建筑行业及其他行业0.85万人),科技人员占总人口(335.49万人)比2.55%。高层次人才中,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71人(工业企业42人,农业12人,教育卫生11人,其他6人);"甘肃省科技功臣"2人,"甘肃省优秀专家"33人,陇原工匠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1人,享受甘肃省正高津贴人员72人;市级"科技功臣"6人,市级领军人才94人。全市有科技特派员1187名,"三区"人才403人。

科技物力资源: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64家,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达到77.65%,居全省第一;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2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4%,全市科技进步总体水平在全省各市州中位居第四(前三名依次为兰州、酒泉、张掖)。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全市有在建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面,依托企业建成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7家。"双创"平台建设方面,全市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星创天地"5家,省级创新平台1家,省级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市级众创空间16家,省级创新创业导师13人。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