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81篇(第74/136页)
三是技能培训强化有序开展。安排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相关文件提取专项行动资金1.08亿元,至2022年7月31日,实际支出8996万元,其中:以工代训补贴5010万元,创业培训补贴38万元,主管部门技能培训补贴981万元,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支出98万元,职业技能培训补贴2405万元,疫情期间企业线上培训补贴158万元,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支出11万元,技能提升补贴295万元。通过给予企业培训补贴,支持技能培训、转岗培训,从而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促进稳定就业。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7家培训机构,培训项目主要涉及电工、化学检验员、冲压工、茶艺师等20多个工种,三年来累计培训各类技能人才超过8.8万人,发放职业培训补贴1551万元,其中残疾人培训1752人次。
(三)拓宽渠道,多方缓减就业压力
一是积极实施大学生招引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助飞行动",积极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三年来共筹建就业见习基地60家,先后组织大学生来临就业见习2170名;开发"来浙实践"数字应用,配套出台《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政策》,提供岗位对接、职业成长、政策激励、就业引才全链条服务,入选台州市首批群众"牵肠挂肚"项目库。
二是创新助力残疾人创业就业。开发"临"掌柜残疾人电商平台,实现了助残方式从输血式到造血式的转变,共建成50家"临掌柜"爱心便利店和120家提货点,1215人平台就业,总销售额185.3万元;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对安置残疾人的纳税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面予以减免退还,并在工资补助、社保返还、岗位补贴方面予以奖励;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在担保贷款贴息、一次性创业补贴、社保补贴、场租补贴等方面予以扶持;开展"环保行业+残疾人"助残就业行动,开发垃圾分类"残疾人督导员"岗位,计划推出首批城区垃圾分类"残疾人督导员"岗位110个,目前入职12人,实现每位残疾人家庭年总收入增加3万元以上。
三是综合措施推动退役军人就业。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并提供房租减免政策,目前已7家军创企业入驻;提供退役军人创业贷,快办低息;开展定向招聘,在专职社区工作者招聘中设立专项岗16个、在辅警招聘中设置放宽条件岗位78个,在2021年度事业编制人员招聘中设退役军人专岗2个;开展技能培训,2019年以来累计培训702人并报销培训费用289万元,将新增无人机操作、消防员、汽车驾驶等课程。
二、存在问题
(一)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落地见效有待提高。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宣传力度在市级与镇、村两级差距明显,宣传方式较为简单,部门网站上无政策整合公布专栏;政策解答深度不足,存在创业、就业者和用人单位在相关政策上知晓不高、理解不深、应用不广的情况;部分合作银行在专项扶持性贷款中因低利率而惜贷、限贷情况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如2021年我市享受就业创业惠民政策贷款共计168人,而在2022年1-7月仅享受62人。
(二)结构矛盾依旧存在、择业观念出现错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旧发展动能转换,我市医药、化工产业企业对高科技人才需求较大,而目前大量求职者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水平不高,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结构矛盾。如我市2022年"稳就业惠民生"夏季公益性大型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参会企业52家,推出岗位267个,需求人数911个,达成意向仅131人。
在我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普通就业者、困难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择业观念存在的"错位"现象,如高校毕业生出现了盲目和跟风现象,知名企业和机关事业公务员等岗位受到青睐,而销售、接待、车间等一线工作不受待见。退役军人普遍存在"宁端低薪公家碗、不吃高薪私营饭"的想法,对各单位临时工、辅警等岗位情有独钟,对更高薪的私企司机、保安、物业等岗位较为排斥,如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办的春季退役军人招聘专场上,设岗1810人,仅招聘成功数十人。普通就业者也对保洁、护理、仓管、理货、入户托育等存在"拉不下脸"的思想,如入户托育平均薪资5000-8000,需求量大,但在培训、应聘环节少有人选择。部分困难群体存在就业意愿不高等问题,政府、社会和家庭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在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高端人才回流较少、培训管理实效较弱。我市本地生源大学生外流现象比较严重,每年我市本地生源应届毕业生回临工作的比例不到40%,与一线大城市相比,薪资较低、就业空间小、职业类别少,导致名牌大学毕业和高层次人才回流很少,高层次人才拥有量与我市的人口和产业规模不相匹配,而且人才外流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我市新业态从业人员短短几年增至12000多人,近三年平均增幅20%以上,但如外卖配送、直播带货、剧本杀等新业态在我市尚未明确主管部门,其安全监管、人员明细、数据统计、社保办理等无法及时跟进,急需明确。
目前我市培训行业管理存在不足,培训工作与市场需求
结合不够紧密。一是培训监管不强,部分企业在培训工作上存在走形式,甚至不培训的情况;二是培训实效不佳,部分培训机构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课程针对性不强、培训设备落后等情况,参训人员技能提升有限,上岗胜任率不高;三是资金绩效较低,部分培训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就业率低,如养老护理员培训8000余人,就业人数仅为550人,就业率仅为6.8%。
三、对策与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基、"六稳"之首。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业"成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报告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就业环境发生新变化,给稳就业工作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新的挑战。我委对下步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构建就业格局合理框架,推动就业
一是强化就业认识,不断完善政策。就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各级部门要强化就业重要性认识,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基层就业服务队伍,各乡镇应配备至少一名专职从事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要继续完善各项政策,保持连续性,全面深入落实各项稳岗促就业措施,继续把"送政策、送培训、送服务到企业"落到实处;要利用失业保险基金加大稳岗补贴力度,支持和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努力改善营商环境,加大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力度,促进企业发展,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重点群体要落实帮扶政策,探索政策创新,研究大学生创业低成本孵化政策、促进退役军人学历提升政策、残疾人集体"工疗"共富政策等。
上一篇:发挥以案促改治本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