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81篇(第98/136页)
(三)大力助企纾困解难。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强化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稳经济政策的文件精神,先后印发实施区"稳企增效10条""助企纾困30条"以及"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40条"具体举措。兑现2021年区支持科技创新奖励资金397.92万元,分类扶持工业企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项目88个、资金862.5万元;兑现2021年度XXX区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200.19万元,确保政策红利及时、足额传导致市场主体。发挥税融通在助企融资中的作用,进一步降低担保费率,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年化担保费率由1%降至0.7%-0.9%。统筹运用好各类涉企资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累计拨付"三重一创"、服务业发展、建筑业发展、电子商务、科技创新、稳企增效等各类助企纾困财政奖补资金6149万元。落实租金减免政策,累计减免租金4412万元,惠及符合条件的329户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切实减轻承租户经营负担。积极贯彻落实阶段性社保费缓缴政策,累计完成71家1381人三项社保缓缴费用273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问卷调查表反馈的主要问题。发出问卷调查表34家,收回问卷调查表27家。企业反映的营商环境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专业人才引进、招工、融资、园区公共交通等要素保障方面。反映专业人才引进难15家,占收回问卷调查表27家的55.6%(下同);招工难7家,占25.9%,;园区公共交通方面6家,占22.2%;除政务服务大厅之外,还需跑其他部门办理审批业务5家18.5%;贷款成本高4家,占14.8%;贷款手续繁琐和用工成本高各3家,占11.1%;工作人员不一次告知、工作人员态度差和贷款担保难各2家占7.4%。
(二)市场主体困难增多。多数企业受疫情影响,物流成本高、原材料普遍上涨,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06.61%,园区35户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42.9%,属地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1.2%,实体经济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各类金融机构各自分口管理经营,横向之间沟通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面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现有金融体系还不能有效地供应充分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企业聘请中高级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员、娴熟技术工人日益困难,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少数单位主动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还存在少数单位服务标杆不高,与企业深度交流沟通和对各类惠企政策理解不够深入,企业诉求办理回复不够及时,回复内容不够详实等问题。从第三方测评反馈结果看,还存在驻企干部走访联系不到位、助企纾困政策宣传不及时、企业诉求办理结果不够满意等情况。
三、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认识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性。相关职能部门要不断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进一步改进作风,做到"四个熟悉""四个到位"持续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要认真梳理问题短板,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精准提供贴心服务,以企业的满意度来检验工作成效。
(二)要持续强化服务效能。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纾困解难接续政策,持续帮助市场主体强信心、稳预期。做深做细做实为企服务工作,驻企服务干部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认真对标先进地区,查摆自身差距,拿出有力措施,一级盯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常态化跟踪联系机制,努力把营商环境打造成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最核心和最持久的竞争力。
(三)要切实加强要素保障能力。继续完善常态化的市场监管机制,突出针对企业各项收费的价格监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企业集中反映的专业人才引进难、招工难、融资难、改善园区公共交通等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要注重园区规划布局,整合园区资源,协助企业降低基建、物流、用电、用工、融资等运营成本,拓宽企业的融资、专业人才引进和招工渠道,扶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要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惠企政策、纾困解难政策的宣传,确保企业短时间内精准全面掌握。行业主管部门、驻企干部要熟悉了解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安徽省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办法》《XXX区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2版)》,对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进行多角度解读,主动上门宣传,精准推送政策,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年度协商计划和市政协重点议题安排,9月中旬开始,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成调研小组,对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详细了解全市制造业面上情况。并先后赴陶朱、大唐等镇街开展情况调研,实地走访企业20余家,涉及金属加工、高端装备、时尚袜艺等领域,了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困难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市制造业实施数字赋能、项目造血、全域治理和主体升级四轮驱动,进一步做强行业细分,优化产业图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数字赋能提质,推动模式新蝶变。一是产业大脑铸魂。推进袜业大脑、珍珠大脑建设,提供大数据分析、产业链分析和风险识别分析,护航产业升级。目前袜业产业大脑试运营单位已入驻,产业大脑APP完成上架发布。珍珠产业大脑完成门户及产业地图等17个场景应用开发接入。二是数字车间强筋。通过摸排、诊断、培育、改造、验收"五步法",打造企业数字化多跨应用场景。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数字化车间9个、市级数字化生产车间241个、在役机器人超3700台。数字化改造后一名挡车工能同时管理16台设备,效率提高23.08%。三是工程服务支撑。扩充优质工程服务公司,累计引进优质工程服务公司16家、数字化服务商30家、专业诊断机构22家;高水平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新建开通5G基站2484个,洁丽雅、灿根智能等"5G+工业互联网"项目顺利投运。
项目造血提劲,强化升级新动力。一是推进重点项目进笼子。目前全市共有在建亿元以上项目80只,计划总投资707.5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5只,计划总投资254亿元。8个项目列入2022年省"4+1"重大项目;5个项目列入2022年市县长项目。二是助力重点项目抢工期。依托"万名干部驻万企"等,全程做好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欧意数字化家电项目,园区部分已开办预售证;恒久传动生产基地项目,预计11月份部分投产。三是加强高新特项目招引。瞄准智能视觉、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企业、项目、人才同步招。近年来累计招引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大新"项目超100个;洪量新材料、芯云半导体、德广信(二期)等多个重点项目实现落地投产。
上一篇:发挥以案促改治本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