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范文-34篇(第74/81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514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39分钟

"三类衔接"促公平。坚持普惠政策与特惠措施相结合,按照"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地区、非贫困地区"三类地区,以及各区域的"贫困人口、贫困边缘人口、非贫困人口"三类人群,统筹基本医疗有保障扶贫政策整体设计,兼顾普通参保人群的大额医疗负担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一是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城乡困难群众的倾斜报销政策,统一各类医疗救助对象的救助标准,在做好收入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工作的基础上,将因病致困支出型贫困家庭的重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强化农村人口因病致贫动态管理,有效化解健康扶贫领域的"悬崖效应"。二是对现行大病保险政策进行调整,规定起付标准,增加大额支出费用段报销比例,增强大病保险对基本医保的补充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大病保险的保险功能,按照保险大数法则,提高保险层级和保险结算周期, 采取以市州为单位,三年为周期算账的方式,促进大病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分类分档细化农村贫困人口救助方案,开展分类集中救治,有效帮助患病家庭渡过难关。四是落实各级政府健康扶贫支出责任,省级加大医疗救助转移支付,建立贫困县医疗救助支持机制,指导市县统筹使用社会救助资金,落实基本医疗保障责任。

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健康乡村。乡村振兴,不仅仅局限于老百姓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而是"身体好、票子多、村子美"的有机结合。人是乡村 振兴的决定性因素,投资健康就是投资生产力,投资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把老百姓的身心健康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要以建设健康 乡村为抓手,在吃饱穿暖、脱贫致富基础上,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改 变目前贫困地区"重事后补偿、轻事前预防"的资金投入偏向。从大健康的角 度出发,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地区人居 环境质量,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引导农民提高健康检查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 习惯和生活方式,在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等方面精准 发力,精准提供医疗扶持,精准开展分类救治,着力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大柳树村调研报告:感动·触动·行动

时任郧县县委书记 胡玖明

(2014年)

为了更进一步问作风方面的差距、问困难群众的诉求、问为民服务的举措、问加快发展的良策,我到离县城40多公里的大柳乡大柳树村,吃农家饭、住农 家屋、拉农家话,并以该村为标本,对全县农村问题进行解剖。

通过与群众和干部整三天的零距离接触,我深切感到,农村有些情况,就像小马锳过的河水,既没有老牛说得那么浅,也没有松鼠说得那么深。听过、看过、亲身经历过,才会知道,这里面有感动、有触动,也必须加快行动。

一、感动,缘于一种境界!

感动之一,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群众究竟如何看待现在的干部?还有没有血肉联系、鱼水深情?是不是真像有些声音那样说得隔心隔肚?带着这个问题,我每到一户农家,都迫不及待地先问他们关于这方面的想法。可在村里走了一圈之后,这个最令人忐忑的问题成了最不是问题的问题。

听听群众的声音:刘先科说,我们怎么会恨你们干部,我过去是要饭过来 的,想想过去啃树皮的时光,共产党对老百姓的恩德真是太大了;詹德军说, 过去是老百姓向国家缴东西,现在国家一分钱不要,种粮给补贴,养猪有保险, 房子坏了补钱盖,老了还发养老钱,现在政策就是好;魏发友说,胡书记,你 不要一直责备自己看我们少,县里的事很多,上下左右你都要应付,分不开身 很正常。就是我们自己娃子,一年到头也回来看不了我们几回。你能来看我们, 我们高兴都来不及。

看看群众的举止:在村里面走访,我还没到门口,老老少少都迎了出来; 走进村民家,我想和他们说句话不容易,因为他们一直忙着要给我烧鸡蛋茶; 临走了,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再三要求,这几天一定要到家里喝一杯,实在不行,下次来一定要兑现;还有,我给住宿费、生活费,推来让去,说啥也不

要。

这就是最基层的群众!当我觉得对他们关心不够而心怀愧疚时,他们展现给我的,却是亲人一样最朴实的情感、最欢快的笑容、最博大的胸怀。有这样的群众、有这样的支持,我不知道我们还有什么委屈不能忍受、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事情不能办到。

感动之二,八十老汉砍黄蒿,一日不死当柴烧

这句话出自71岁的老党员刘先学之口,是郧县的"土话",意思是人不论年龄多大,只要身体允许就要劳动,砍下的黄蒿虽然用处不大,但当柴烧也体现出了劳动的价值。

刘先学目前只有老两口在家,三个孩子成了家都在外打工。按照城里很多 人的想法和活法,刘先学现在是颐养天年、乐享清福的时候,但老刘种了7亩地, 养了30只羊、3头猪、12只鸡,平时闲了打打短工,放羊时还顺便采些草药换些零花钱。

他给我算了笔账,7亩地每年收入有5000元,羊每年出栏一半可以创收3万元,3头猪杀一头卖两头可以创收7500元,打短工、采草药、养鸡每年最少挣1000 元,再加上国家给的养老金、惠农补贴,这样算下来,老两口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刨去开支,手头上还有不少闲钱。

刘先学只是大柳树村民勤劳持家的一个缩影。该村总共有360户1371人,耕地面积1740亩。除去外出务工310人、举家外出87户288人以及在校学生,能够参加劳动的人数将近700人,基本上是人均种地2.5亩。另据调查,现常住大柳树村的273户中,除去养殖大户外,户均养猪2头、养羊3只、鸡鸭7只。这么大规模的种植养殖,在青壮年劳力基本上外出的情况下,对每家每户来说活儿都不算轻。

干活干活,以"干"求"活",越"干"越"活",这就是大柳树村群众展现出来的生活态度。我们经常讲,身处社会,每个人都应当尽一份责任、有所贡献。乐观、向上,不抱怨、不乞求,幸福生活靠自己双手创造,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境界。

感动之三,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在村民黎学友家座谈,当我问他有什么困难、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解决时, 黎学友的一席话令人感慨。

黎学友说,胡书记,我自己三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生活过得去,没有什

么劳你费心。就是我们组上秦天华一家,很是困难。

秦天华本人残疾,50多岁,前几年才组合了一个家庭,夫妻俩带俩孩子多年来一直住在别人家的房子里,现在不能住了想自己盖房,可手里只有一万多元,我们想帮衬他们家几个钱盖点房子,但还差不少,看政府能不能帮帮忙。在走访中,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家庭。在高高的草虎垭山上,住着80岁老

汉陈烈才和他的侄儿媳程良梅。陈德才一生无儿无女,老伴死后,侄儿陈克友便把叔叔接过来赡养。这几年,陈克友在外打工,一双儿女已经长大,便在城市里买了房。可叔叔的养老问题让陈克友犯了难。到十堰市城区生活,叔叔不习惯;在农村生活,又没人照顾;送到福利院,老人又不肯。思前想后,陈克友决定让妻子辞去了一年几万元收入的工作,回到山里照顾老人。当我对程良梅一家的举动表示赞扬和敬佩时,程良梅笑着说,大养小,小送老,这都是应该的事。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