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文章:关于强化基层队伍党建工作的思考
调研文章:关于强化基层队伍党建工作的思考
党建工作是XX队伍建设发展的基石,是确保队伍打得赢、不变质的根本保证。基层XX队伍党组织作为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的"战斗堡垒",既是"指挥部",也是"战斗班"。今年以来,笔者围绕如何进一步强化党建核心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的课题,多次走进基层开展调研,与70余名干部群众面对面座谈了解情况,并结合锡林郭勒盟XX队伍党建工作实际,对当前XX队伍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短板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探索一些工作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基层队伍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调研发现,有的单位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不落实,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单位档案台账看似严整有序,然而在座谈中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制度纸面落实、走形式、走过场现象突出;有的单位只抓硬件不抓软件,只抓队建不抓党建。总结而论,当前基层队伍党组织建设呈现出弱化、虚化、边缘化的不良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核心作用发挥不够,党建示范引领作用不突出
一是党建责任不落实。个别党组织书记对党的建设责任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责主业的意识不强,热衷于干各种"舒服"的工作,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采取"将就"、"应付"的消极态度,使基层党组织建设失去主责支撑。从前期调研的情况来看: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缺乏对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为党组织建设就是政治领导干部的责、就是支部书记的事,对待党建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上级有要求就动一下,无要求就无动于衷,既缺乏"主动"意识,也没有"补位"的行动。此外,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政工岗位责任担子重、工作压力大,程序繁琐,存在疲于应对的情况,选择战训及防火等岗位意愿强烈。二是组织建设虚化。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不同程度存在"虚"、"空"、"飘"问题,有的单位以行政会、办公会、碰头会代替党委会、支部会。个别领导干部只重显绩,对"数据"十分敏感,汇报工作时都是争取了多少经费、协调了多少部门,对党建工作关心不够、关注不够。基层党务工作者对基本的党务知识不熟悉,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标准不掌握,不主动自觉参加党组织建设有关活动,"缺位"现象时有发生。以基层支部为例:今年各单位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开展普遍不够规范,部分单位支部认为会议召开也就是打个过场、走个形式,因此普遍对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热度不高。直接导致部分单位党组织生活落实不及时、开展不规范,严重降低了党在干部群众心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产生了严重影响。三是党建活动形式不够丰富。主要表现在党组织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混为一谈,专题开会部署党建工作相对较少。开展党建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党建活动局限于"三会一课"和党日活动等规定动作,"走出去、请进来"的创新活动较少,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部分党员参加党建活动不积极,甚至有少数党员认为党建活动就是"走形式、交任务",活动内容的乏味导致党员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组织生活落实不严,基层党建工作规范性不强
一是日常运行不够规范。一些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制度坚持不够好,不按规定的时间、内容和程序开展,随意性较大,以一般沟通代替党组织研究等的况多有表现,组织程序不规范的情况相对突出。有的基层党组织为应付上级的检查、考核,该开的会议没有开出效果,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的做法成了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搞"运动式"突击,靠"临时性"完善,疲于应付,偏离了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例:多数基层单位因公差勤务、防火检查、体能训练等原因,导致业务工作时间挤占政治工作时间,理论学习被忽视淡忘,学习氛围不浓厚、厌学、不愿学的情况比较突出。二是议事决策不够主动。党支部研究重大事项不及时、不主动、不规范,以政代党、缺项漏项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具体表现有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非议不可"的现象。部分单位党委会、支部会主要议题只有研究上级部署的专项工作、立功受奖、党员发展、消防员考学、经费开支等非议不可的问题,本应各级党委、支部结合队伍实际主动研究的关于队伍建设发展具体问题的议题比例较低,党委议事被"非干不可"的事情"牵着鼻子走"。另一种是"见事就议"的现象。部分单位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上级部署的工作任务、下发的政策文件"一刀切"上会研究,但传达政策照本宣科,部署措施流于表面,只满足于"留痕",决议落实质量无人问津。三是教育效果不理想。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形式手段单一。有的单位单位党委议教、思想调查分析等制度落实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的单位搞"一勺烩",不区分教育对象把党员管理教育等同于普通干部群众管理教育,忽视了党员教育管理的层次性,管理教育方式陈而乏新,起不到应有的教育管理效果。
(三)人才队伍梯次不继,党务工作者能力素质不高
一是业务基础不牢固。从党务工作者的来源来讲,不管大学生干部还是生长干部,其本身所学专业为政治工作的极少,能够"独挡一面"的更是少数。全盟干部中仅3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多数党务工作者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党务工作培训,又不具备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政治干部对党务知识不够熟悉,实操能力偏弱。由于不善于做党务工作,导致确定议题不规范,会前酝酿意见不集中,形成的决议执行打折扣,干部自身业务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培养机制不健全。从党务工作者的培养来讲,目前各级队伍普遍尚未构建包含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党务工作者综合培养体系,与党校、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机制也尚不健全,干部群众在队伍内外学习"充电"缺乏畅通的途径,导致基层党务工作者观念、能力、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党建新要求不相适应,只能用过去掌握的老知识或"现学现卖"来处理应对党务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三是岗位轮换不适应。从党务工作者的保留来讲,受政工岗位编制限制,大部分政工干部晋升后不得不调离政工岗位,新任职干部初期又往往无法直接任命作为政工干部,干部调整快、岗位轮换也快的困境导致政工干部和党务工作者衔接断档、缺乏传帮带的情况比较突出,造成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分离脱节,客观上限制了基层党建水平的稳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调研中的问题短板,深入剖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政治站位不高,履职尽责有差距。基层党组织书记对基层党建工作在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中统领性、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认识不足,政治站位不高。一方面,有的基层党组织书记责任意识不强,科学的政绩观树得不牢,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业务、轻党务"的思想,选择性落实党建工作规章制度,将党建工作"边缘化",形成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有的基层党务工作者缺乏本领恐慌意识,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面对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结构的变化和思维的活跃,缺乏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认真研究探索解决组织建设新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还是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致使党务工作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统筹督促不力,落实执行有差距。从体制机制上看,目前对于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仍然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制度闭环,往往依赖于上级随机的督导检查和核查上报,在工作机制上仍有漏洞空白。从环境因素上看,受限于锡林郭勒盟地区点多、线长、面广的客观环境,对政治部门及时了解掌握党建工作情况,赴基层督促指导工作形成一定限制,在实际工作的帮扶指导中,政治部门虽然进行了定期检查、通报督办、提示指导等多种形式的尝试,但下基层面对面调研、手把手指导的时间和次数都非常有限,帮扶指导效果不够理想。从工作统筹上看,随着队伍的转型升级,各类业务性工作数量和要求均呈增长态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量的业务工作从事实上挤占了各级党组织抓党建的人员、时间和精力,致使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顾此失彼现象普遍。
(三)教育培养不精,能力素质有差距
从内部培训方面看,目前队伍内尚未形成对政工干部和党务工作者的常态化的培训机制。由于受队伍改革转制各项规章制度缺位以及繁重工作任务的影响,近几年支部书记培训主要采取干部轮训、视频授课等方式进行,这种培训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且时间紧、课时少、效果差。而印发的党务工作参考资料既不够生动形象,对一些工作中特殊情况也缺少指导意义,导致基层使用率不高。从整合教育资源方面看,当前各级队伍仍然停留在部队时期"闭门造车"的惯性思维中,缺乏主动作为、整合资源、借势发力的探索和尝试,与地方党校、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和组织部等上级业务部门缺乏合作配合,导致大量教育资源得不到整合利用,干部群众缺乏能力素质的提升途径。
三、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找准问题,深挖根源,归根结底要认真通过深入分析找到针对性对策解决问题。当前,虽然党建工作各类问题在队伍各级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原因也各有不同,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抓住问题的"牛鼻子",对症下药、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精准发力,就能够有效根除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一些痼疾顽症,助推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具体对策是:
(一)以组织建设为核心,完善党建"规范链"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担负着建设和掌握基层队伍的重要责任。建设坚强的基层党组织的落脚点在于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强化抓党建就是抓主业的意识,围绕主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坚强的组织"核心"为履行防火灭火主责主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要建强主体力量。政治机关和基层政工干部是政治工作的主体,要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部(局)党委、总队党委关于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有关文件精神,通过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等方式,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权责统一的责任体系,形成党委班子负总责、组织书记担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要从七项组织生活制度入手,严格规范制度程序,把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硬指标和硬任务,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促进,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活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二是要突出典型引领。要把党建工作融入队伍正规化建设等重点工作之中,以创建"示范基层党组织"等活动为抓手,精心选准试点单位,紧密结合基层工作实际,针对发展党员、推优评优、民主生活会等常见议题和疑难问题重点攻关,通过结合队伍工作特点和实际查漏补缺、整章建制,探索形成既契合队伍实际,又规范正规的党建工作程序。要坚持"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建章立制固化经验成果,在试点单位召开现场会,组织各单位政工干部进行集体观摩,交流推广经验等做法,促进基层党组织在对照先进的过程中整改本单位党建工作的不足,实现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三是要积极交流学习。要创新工作思维,鼓励支持基层"走出去、请进来",充分挖掘驻地党建资源,加强与组织部、宣传部等党务工作主管单位,党校、高等院校等教育机构和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的共建共享,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创共建机制等方式,搭建分享交流和学习借鉴党建工作先进经验的平台,通过取长补短不断拓展工作思路,提升队伍党建工作水平。
(二)以工作质量为牵引,完善党建"考评链"
当前,从党中央到地方党委,党建工作各项制度的四梁八柱已日趋完善,关键在于抓具体落实。一是要建立督促指导的工作闭环。支队党委和政治部门要充分发挥党建领导主体作用,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把关定向、议抓中心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组织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探索建立"党委督办、定期通报、常态考察"的督导机制,经常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发现在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跟踪帮扶督促整改,确保组织生活时间上不被挤占、落实上不走过场。二是要引进双向流动的竞争机制。要发挥工作成绩的风向标作用,通过明确政治机关工作岗位、基层重要党组织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建立"双向流动、竞争上岗"的岗位准入机制,结合工作实绩和干部能力素质考评,推行政治工作岗位的民主推荐和竞争择优制度,进一步优化干部选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真正让"出彩者"得实惠、受重用,让"平庸者"红红眼、走下台,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三是要完善奖惩得当的激励机制。要坚持质量导向抓党建,通过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考评责任制度,设立党建工作表彰项目和党建责任惩戒措施等奖惩激励手段压担子、定任务,调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要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质量考核的结果运用,把党建工作与立功受奖、晋升职级等挂钩,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荣誉和政策激励支持,对于能力素质偏弱、工作实绩不显的组织和个人进行批评,对履职尽责不力、消极怠工的予以纪律惩戒,倒逼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主责主业意识,形成"无功便是过、有为才能有位,靠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的良好风气。
(三)以人才培养机制为支撑,优化党建"育才链"
破解队伍当前人才培养底子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人岗"不协调、不适应的症结,关键在于完善发掘、培育、选用的人才培养流程,建设一支"政治上强于人、素质上高于人、作风上优于人、要求上严于人、业务上精于人、形象上好于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要完善全程覆盖的培养机制。要持续完善从基层到机关、从初任职到成长进步的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的干部培养机制。要通过对人才库施行动态管理,多层次,全流程,分级分类开展政治工作能力素质培训:针对新任职干部开展不低于半个月的党务基础知识培训,对于初任政治工作岗位的进行不低于一周任职培训,对于政工岗位工作者每年组织不少于一次的业务集训,对党员发展对象开展不少于一周的资格培训、全面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要建立实干锤炼的育才模式。要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不断研究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要建立健全干部岗位挂职交流锻炼机制,通过交叉任职使从未担任政治工作岗位的干部了解接触政治岗位工作;通过上挂锻炼使基层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能力过硬的干部在机关增长阅历;通过基层挂职使业务素质精通、理论经验丰富的"老政工"到基层一线和重要岗位摔打锤炼,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干部群众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在实干中进步,切实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