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工作总结汇报合集18篇(第4/5页)
架内实行"一村一策"。专班人员坚持用"五心"开展工作:秉持公心,严格标准不徇私情;保持耐心,宣讲政策答疑解惑;强调细心,反复核实防止遗漏;满怀爱心,以人为本应确尽确;顺应民心,协商定标公示定案。全市共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14.08万户、57.05万人,做到了程序规范、标准合理、结果公认、进展平稳。位于市区中心"村改居"形成的南荷社区人员结构复杂,考虑社区集体资产收益由集体土地转化衍生而来,经过4轮反复协商,决定按1982年分田时人口确认成员,之后新增人口通过继承方式获得股权,清了旧账,立了新规,聚了人心,加快了后续改革进程。
四、宽口径量化配股
根据全市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少、资源性资产多的实际,探索将村集体统一经营的资源性资产按征地价格折算价值,与核实的经营性资产一并以股份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提高股份含金量,保证股东权益。股份配置分村、组两个层级进行:在村级,集体股占20%,成员股占80%,量化资产32亿元;在组级,不设集体股,成员一人一股,量化资产10.39亿元。股权"量化到人、确权到户、户内共享、社内流转、依法继承",实行"生不增、死不减,入不增、出不减"的静态管理,实现了"量化标准合理、确权赋能到位、股权价值明确"。
五、全覆盖成立组织
全市354个村(社区)全部完成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
社348个,经济合作社6个,制定了组织章程,取得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组织登记证书,作为独立法人代表全体成员管理和经营集体资产。自主研发"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信息系统",将集体经济组织资产、人员、股份、承包地等信息全部导入,实行动态监管,可供主管部门、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成员查询。市经管局会同档案局制定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规范,组织力量将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按统一标准整理形成档案8531本,纸质版和电子版由市、镇、村三级分别存档保管。
六、多途径盘活资产
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主动作为,依法发挥集体资产资源整合平台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发掘集体资产价值,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集体成员收入。成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要求合同金额3000元以上的集体资产处置和10万元以上的村级建设工程全部进场,确保交易公开公正,将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引进来",让闲置的集体资产资源"活起来",已挂牌交易207宗,交易额8498万元,为村集体增收节支近500万元。支持经营性固定资产多的村集体大力发展物业经济。泰丰街道南荷社区每年通过门面商铺创收140万元,每个成员每年可分
红2500余元。引导资源性资产多的村集体牵头开展土地股份合
作。高石碑镇窑堤村动员农户将2000亩承包地入股到村合作社统一经营,保底租金每亩300元,经营收益的60%按股份给农户分红,40%用于集体再投资和公共服务。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5
工作汇报
根据调研要求,现将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做法、成效等情况汇报如下:
一、构建"四化"体系,稳步推进改革
我区把农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败的重要指标,严把改革的清产核资关、成员界定关、股权配置关,探索出了"清产核资专业化、成员确认三公化、股权配置三股化、操作流程法制化"的"四化"体系,确保改革尊重群众、依法依规、便于操作,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一是清产核资"专业化"。由区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联合财政、自然资源、林业等多部门成立清产核资工作组,负责指导具体工作。聘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会计公司,全程参与,对全区35个行政村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逐笔逐项清查核实,全面清晰地摸清集体家底,理顺产权关系。经统计、核实,全区农村经营性资产共1.32亿元。
二是成员确认"三公化"。按照"公平受益""公正实施""公开透明"原则开展成员身份确认。推动成员公平受益,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权利。通过确认,享有村集体经济产权成员人数为51314人。推动成员身份确认公正实施,依法将人员分为完整权利义务成员和部分权利义务成员两种资格,在股权配置上给予明确区分。将所有情形、实施步骤纳入《家庭人口调查表》《人口信息采集表》等9张表格,最后通过3轮公示,交村民大会表决。推动信息公开透明,在确认成员身份过程中,严格按照公告、公决、公示的程序操作,有效破除了利益纠葛和矛盾。
三是股权配置"三股化"。按照"集体资产共同享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鼓励特殊贡献者、照顾弱势群体"原则,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创新探索出基本成员股、奖励股(包括独生子女股、军人股、社龄股、特殊贡献股)、帮扶股(包括扶贫股、扶困股、残疾人股)等"3类8种"股权分配模式,并对经营性资产进行折股量化,合理确定各种成员的配股份额,量化折股57397.68股。
四是操作流程"法制化"。严格按照"三公一核准"(村里公告、公决、公示和镇核准区备案)的程序操作执行,做到全过程依法依规,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不流失,农民利益不受损。
所有方案、重大事项一律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并进行公决。各项改革成果,一律向全体村民公告一周以上。呆账死账、历史遗留问题等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处理。通过召开股东大会,选举理事会(理事长)和监事会(监事长)来管理和监督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运行。股权证书由区改革领导小组统一印制,并对股权证书的内容、办理、发放、变更和登记备案作出规定,让集体成员对集体资产股份的所有权得到法律保护。
二、发展"四型"经济,壮大集体实力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有效路径,在全区35个行政村建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大力发展旅游型经济、实体型经济、物业型经济和产业合作型经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一是发展"旅游型"经济。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成立旅游公司,盘活森林、土地资源,引导村集体以资源折股入社,通过发展观光旅游取得集体收入。如,太平镇泮溪村利用森林资源入股旅游开发公司,村集体获得40%的门票分红收入,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超90万元。
二是发展"实体型"经济。基础较好的村通过整合闲置零散农业资源,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成立产业公司,发
展实体经济。如,招贤镇招贤村组建混泥土搅拌站、苗木绿化公司、卡丁车体育公司等3家公司,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
1000万元。
三是发展"物业型"经济。城中村通过盘活、整合闲置建设用地和物业资源,发展物业经济。
四是发展"产业合作型"经济。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村委会引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集体流转土地,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注入资金购买产权的形式实现产业合作分红。
三、培养"四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村民转变为有股金、有租金、有薪金、有补助金的"四金"农民,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12元,同比增长9.2%。
一是有股金。村民通过拥有股份经济合作联社股份,获得分红收入。招贤镇招贤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联社,明确了每户村民在合作联社的股份,2018年合作联社拿出270万元用于分红,每户村民平均分得4060元。
二是有租金。通过流转承包地、闲置宅基地和出租农村房屋,获得租金收入。梅岭镇团结村,在清产核资后,村委会与村里的漂流公司达成协议,村民以出租房屋和资源性资产的方式,每年从漂流公司获取一定的报酬,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三是有薪金。村民通过在本地合作经济组织务工,获得劳务收入。招贤镇招贤村集体下属招贤实业有限公司为本村村民提供160多个工作岗位。
四是有补助金。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提取公益金和公积金,用于补助和奖励村民。每月向本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
共45000多元,为村民提供医疗报销外30%医疗补助,为100多位老人提供免费食宿,给予本村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学生提供4000-15000元的奖励。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6
工作汇报
根据调研要求,现将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做法、成效等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总量,资产增收
一是集体资产总额持续增加。全市村级经营性资产共有建设用地5万亩、厂房450万平方米、金融性资产248.38亿元,
全市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净资产从组建时的62.7亿元增加到
153.6亿元。
二是集体资产产权只租不卖。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各个阶段,一直坚持保留集体经济发展载体,征地拆迁过程中也创造条件为村集体安排留置用地,增加发展空间。
三是集体资产管理只严不松。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规范管理也倒逼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年租金每亩不得低于1.6万元和房屋年租金每平方米不得低于100元的指导价,市、镇、村三级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全部进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交易,村级资产资源租赁收入达8.99亿元。
二、增活力,改革增收
一是改革发展模式。引导各镇(街道)建立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平台,创办合作联社,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发展,推动村级发展模式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发展方式由分散型向联合型转变,实现镇镇有平台、村村有载体。
二是改革发展路径。鼓励村级积极参与城镇化开发建设,利用地缘和资源的优势,通过合资合作、投资入股、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投资土地、标准厂房、商业门店等经营性物业或者开展小区物业和绿化服务增收。
三是改革资金增值方式。聚合村级闲散资金,投向镇级融资平台,增加稳定收益。
三、拓渠道,发展增收
一是强化示范引领。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3个村收入超亿元,42个村收入超千万元,88个村收入超500万元。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纺织、冶金、轧钢等二产向三产服务业转型,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是深化规模效应。全力支持村级企业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强村级经济基础。村级企业销售收入5091亿元。
四、促转化,扶贫增收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每三年一轮开展薄弱村扶持工作。全市有效收入低于250万元的村仅24个,占村总数的9.5%。
一是建设增收载体。市财政出资9000万元,安排432.76亩
土地指标,花4年时间为60个经济薄弱村建成28.69万平方米
标准厂房,每村每年增收50万元左右。
二是财政倾斜保底。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保障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正常运转;设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年核发生态补偿资金8000余万元。全市行政村各级财政转移支付
收入达2.28亿元,村均90.28万元,薄弱村村均达128万元。
三是实施阳光监管。用好"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对各条线部门的帮扶资金使用和帮扶措施落实等内容进行全程监督,实现"阳光扶贫"和"精准扶贫"。
五、强监督,管理增收
一是强化村级支付规范管理。开发"E银通"网上支付监管系统,村级转账全部通过"E银通"进行,并由纪委实时监管;全面推行村务卡,村级的村务活动开支除少量经事先批准确需现金支付外,村级日常小额采购、零星开支、差旅费等全部使用村务卡支付,进一步规范村级支付行为。目前,全市所有行
政村实现"E银通"、村务卡全覆盖。
二是强化农村"三务"公开。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三务"公开"户户通"建设,全市252个村全部在电视上向老百姓公开党务村务财务,每一笔收入、每一次支出、每一项工程、每一份救助等所有内容,包括原始发票,都向老百姓公开,真正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强化农村监管"三项"工作。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金出借、资产资源出租专项治理行动,共规范出借资金41.5亿,清查欠收租金1.97亿元,清
理银行账户386个;全面开展对村级巡察,巡察101个村,今
年巡察87个村,明年全面完成村级巡察。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7
工作汇报
根据调研要求,现将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做法、成效等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三盯三灯"抓改革稳步推进
县委县政府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准改革方向,做足调研文章,理顺改革思路,狠抓工作落实,实事求是地推进改革。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组,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一把手"全程参与,实行挂图作战,将试点任务细化成4个阶段21个步骤,切实把各项责任落到了实处。
二是加大宣传发动。召开了县、镇、村三级书记动员大会,组织业务培训班22期,参训人员达1200余人次,上报农业农
村部和省、市各类信息、案例、约稿、报表57批次,被省级以
上媒体报道12次。印发改革操作手册2000余册,分到各镇、村和村民小组。
三是强化督查考核。认真落实"三察三单"制度,细化推行"三盯三灯工作法",即深改办盯部门、督查室盯部门一把手、县纪委书记盯分管县领导,黄灯警示、红灯诫勉、聚光灯下作表态。对"牛鼻子"问题,县委主要领导经常不打招呼,随机调研,现场开会,一线开、站着开、马上开、马上办。
二、严格规范程序,"358流程"抓改革举措落地
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358"工作法,即"开
3次会(村民大会)、摁5个螺(签名确认)、看8次墙(张榜
公示)",全县68个村(居)注册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126228名农民成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
一是严格规范操作,全面清产核资。全县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账面价值总计9.4亿元,摸清了集体经济的"家底"。
二是完善政策菜单,做好成员确认。出台成员确认指导意见,将村民分为3大类21种情形,针对不同情形分别制定不同的确认办法,为群众提供政策"菜单",让群众"点菜"。全县共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26228人。
三是落实折股量化,拓展股份权能。在"生不增、死不减"静态管理的基础上,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按照人口股、农龄股等多种方式灵活折股量化。全县68个村(居)共折股量化经营性
资产4.5亿元,其中人口股94906股,农龄股488127股。
四是规范登记程序,成立产权主体。成为改革试点前,全县每个村都成立了集体经济公司。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指导68个村按照规范程序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并领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
三、严守法律底线,"三套机制"抓集体风险防控
通过改革,实现村党组织统一领导、村民委员会负责公共事务、集体经济组织负责资产管理、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各项事务的基层治理机制,明确"四块牌子"的关系,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村干部不得在集体经济组织中领工资,但可以从公共支出中领取绩效工资(最高达2倍基本报酬);绩效工资与工作考核、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挂钩,实现"双线管控"。
二是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四个层次监督,严控廉政风险。内部监督方面,监事会依法对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及公司董事会履行法定职责进行监督。村级监督方面,集体经济组织在村党组织领导下,还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乡镇监督方面,集体经济组织账务由"三资"管理中心代理并监管。县级监督方面,县农委、财政对各村开展集体资产运营提供业务指导,
县审计部门对集体经济组织及其对外投资的子公司账务进行定期审计。
三是构建防控机制。通过多重举措,构建集体经济风险防控"水密舱"。严控固定资产入股,固定资产原则上只能通过发包租赁的形式开展运营,最大程度避免因投资失败造成资产流失。对外投资原则上不动存量,以上级资金及滚动发展资金为主,按照"保底+分红"的方式收益并在县监督下按照项目制进行管理。投资入股的对象必须是公司、合作社、企业制的家庭农场等承担有限责任的市场主体。
四、创新经营方式,多点发力抓集体经济发展
一是坚持集体经济组织不经营。改革后价值4.5亿元经营性资产纳入集体经济公司注册资本,坚持集体经济组织不经营,规定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职责是管理集体资产、选好发展项目、统筹收益分配,除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以及光伏发电等简单经营外,不得独立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通过入股与民营主体共同成立公司,由公司负责经营。所得收益用于保障村集体支出和农民分红。县财政连续三年投入基金2000万元、整合财政综改资金3288万元用于扶
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集体资源发包、租赁等收益达到512.4万元,较上年提高33%。
二是首创"三五富仁"行动。即投入到涉农经营主体的财政资金,遵循自愿原则,按照"50%项目资金、5%年收益率、5年收益期"的方式分配给村集体,用于群众分红,实现"为富且仁、造福乡里"。目前共有76家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涉及资
金总额876万元,每年新增集体经济收入21.6万元。
三是践行"两山"理念发展路径。改革以来,实现了"美丽乡村+全域旅游+集体经济"一盘棋统筹发展。全县土地股份合作社累计发展35家,入社土地累计20477余亩,发展农家乐
54家,农家客栈69家(628张床位),总营业额2076.3万元,
户均增收16.9万元。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8
工作汇报
根据调研要求,现将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做法、成效等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促改革落实
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直22个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印发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7个文件指导开展改革工作。市财政落实了改革
工作经费1180.75万元,保障了改革工作所需。严格督促检查,将改革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推进,市委书记同各乡镇书记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将改革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实行周报制度,要求各乡镇每周报一次工作进度;市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深入村庄检查督导;市委督查室、农业农村局等定期进行督查,省农业农村厅也多次组织专家组予以督查指导。
二、强化宣传培训,促改革进度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改革共识。乡镇、村通过制作统
一的改革政策宣传栏,发放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和宣传手册各
8.5万份,广播宣传光碟200个,悬挂横幅596条等多种方式,对全市农民群众进行全方位、高频次宣传,把为什么改、怎么改、改成什么样等问题讲明白、说透彻,打消群众顾虑,赢得群众参与。
二是抓住"关键少数",注重培训指导。围绕上级政策要求、改革工作流程等,分批次对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分管领导、业务骨干与各村(居)书记、主任进行了培训,印发《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流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资料汇编》各1150册,组织各乡镇分管领导、试点村干部赴外地参观学习,提高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三、强化关键环节,促改革成效
一是核查清资产,切实做到全面不遗漏,清晰不含糊。出台《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聘请第三方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经清查核实全市集体资产总额45906.07万元,
经营性资产2831.32万元,非经营性资产43074.75万元,村级
农村集体土地总面积98.80万亩,其中未承包到户农用地面积
24.68万亩。对清产核资结果,及时召开成员代表大会进行确认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确认清成员,切实做到引导不主导,放手不放任。按
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的原则,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的指导意见》,采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抓大放小。如福耀村将每年参加分红的村民确定为成员;民兴村以改制基准日实际在册的人口情况登记为基础,对股权享受对象进行确认等。全市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
36.46万人。
三是设置清股权,切实做到遵从不盲从,静态不变动。股权设置原则上以成员股为主。同时,对股权管理实行不随人口增减变动而调整的静态管理方式,使股权配置简易实用,确保改革任务的总体完成。实施公示和请示批复制度,切实将改革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公开,对改革的实施方案、清产核资、成员确认、折股量化、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等改革关键环节要求实施请示批复备案,确保改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步骤都公开,全力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改革质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通过清产核资理清了历史遗留的债权债务,同时把"家底"交给群众,消除了群众的疑虑与误解。二是实行股份合作制后进一步明确了成员在集体资产中的"份额"。三是通过制定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避免集体资产被侵占和流失。四是以股份经
济合作社为载体,利用各类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全市股份经济合作社累计分红3565.67万元。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汇报9
工作汇报
根据调研要求,现将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做法、成效等情况汇报如下:
自2018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以来,我市严格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摸索出"五步五确定,九关二十环节"工作法,每个步骤都精心组织,环环相扣,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有改革任务的143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完成改革工作。
一、紧盯重点环节,扎实落实改革任务
始终把握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权设置和股权管理四个重点,扎实推进改革工作。
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坚持"程序规范、过程公开、账内清查、账外核实"的原则,按照"清查核实、公示确认、建立台账、审核备案、汇总上报、纳入平台"的工作程序,实行两轮公示。经清查核实,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额为73802.88万元,
其中经营性资产2838.1万元;集体土地总面积为307.07万亩,
其中农用地总面积274.66万亩。为切实做到将政府拨款、减免税费等形成的资产明确移交到相应层级的集体组织,市(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制定规范的《农村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所有权移交协议书》,先由市(县)级移交到乡镇级,再由乡镇级移交到资产所属村组级,做到产权明晰。
在成员身份确认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利益,根据实际情况从宽确认。认真宣传讲解各级政府改革指导意见,形成了农村主要以改革基准日实际在册的人口情况为基础,村改居社区则以祖居户为基础进行成员身份确认的办法。荔城镇城南社区,现有8650人,以村改居时为基础,确认为成员的只有245人,由于工作到位,得到了居民的普遍认可,没有出现矛盾纠纷。全市共审议相关人员38.5万人,其中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2万多人,成员身份确认比例为84.21%。未确认为成员的,主要是国家公职人员、空挂户等。
在股权设置过程中,按照成员意愿,绝大多数村只设立成员股,未设集体股,成员股基本只设人口股。在股权管理方式上,所有行政村(社区)均采用群众最为接受和认可的"生不增、死不减"静态管理模式,以减少利益冲突,降低管理成本。荔城镇横跨市区及城郊,城镇人口占多数且80年代后才逐渐有农
村户口迁入,社区人口结构复杂,荔城镇下辖的10个社区经充
分讨论,决定实施"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在今后的分红中,80年代前的资产、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由80年代之前的社区成员所得,80年代后的资产、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则由当前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共同所有。
在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过程中,因村施策,对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开展股份量化的13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指导其进行股份量化及股权设置工作,在完成股份量化后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对于三分之二以上成员不同意开展股份量化的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取消股份量化这一环节,指导其建立经济合作社。建立经济合作组织的村组,村集体资产处置办法则按照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的村规民约执行。
二、坚持因村施策,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
对有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村组,着力抓资产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等。修仁镇横水村,将门面等价值40多万元的资产量化到每个成员,在全市率先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
对没有集体经营性资产,但有丰富资源性资产、良好产业发展基础的村组,鼓励灵活盘活农村分散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利用清产核资中明确的4.3亩村集体土地,以土地入股方式,采取"以建代偿"机制,引进企业前期垫资641万元建设坪社村高标准综合服务中心和水果仓
储加工中心项目,实现集体经济"破壳"发展。
对既没有集体经营性资产,又缺乏可盘活资源的村组,指导他们重点抓好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成立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确权确股不确股值"的方式,由集体经济组织配股到户到人,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三、盘活资源资产,多元发展集体经济
一是资产经营型探索模式。引导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农业经济,通过经营、盘活集体资产,增加集体经济年收入。充分利用集体土地资源,建设1000平方米的仓库和冷库,既可以出租给收购马蹄的客商,也可以将农户种植的马蹄存储起来,增强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提高青山马蹄产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