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2年10月上半月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汇编(78篇)(第14/26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7837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28分钟

着力健全监督机制。出台"三个不直接分管"、领导干部负面清单管理、能上能下、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结合巡察开展选人用人工作专项检查等办法,修订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个人署名推荐干部、干部监督联席成员单位信息沟通办法、乡科级干部任前事项报告等系列制度,织密扎牢干部监督制度笼子。

着力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全面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累计晋升职级7000余人次,切实用职级"杠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有序推进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分类改革工作,全市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5大领域执法队伍在全省率先入轨实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全面实施执法勤务、警务技术职级序列,法院、检察院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深入推进,公务员队伍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三、鲜明导向选贤任能选优配强领导班子

始终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以机构改革和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围绕中心大局择优选拔干部、科学配置资源,不断调优班子结构、优化班子功能。

鲜明正确导向选干部。突出重一线、重实干、重担当,让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站C位、唱主角,有舞台、有奔头。2014年以来,连续8年面向一线集中选拔干部,新提拔县级干部中,近50%从灾后重建、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征地搬迁、发展振兴等一线提拔;2021年换届从"三大攻坚战"、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一线选拔804名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新提任副县级干部中获得过表彰表扬的占84%,鲜明树起了"有为有位"的选人用人导向。

着眼事业需要配班子。根据各县(区)功能定位和各单位核心业务选干部、配班子,有针对性地补充专业型、复合型领导干部,一大批熟悉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经济、城建规划、"三农"等工作的干部充实进各级领导班子。统筹考虑事业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需要,对任职时间较长和经历单一的干部进行跨县(区)、跨部门、跨领域交流使用,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

围绕增强功能任干部。以换届为契机,县乡领导班子整体实现了年龄、学历、专业、经历结构"四个同步优化"。2021年换届后,新一届县(区)党政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1.2岁,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占44.5%,有产业经济、城建规划、"三农"等专业背景的占75%,"80后"干部占34%;新一届乡镇党委书记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2.5岁、班子成员年龄下降2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较上届提升12.5%。

四、加强储备优化源头确保事业后继有人

坚持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事关雅安事业长远发展、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健全日常发现、动态管理、持续培养、适时使用机制,保证来源广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加强源头储备。分层分类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储备数据库,每年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专题调研,常年动态储备30名40岁以下县级干部、40名35岁以下正科级干部、50名30岁以下副科级干部,蓄足优秀年轻干部"源头活水"。着力拓宽源头,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累计录用4200余名各方面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面向知名高校选调145名急需紧缺专业毕业生,统筹抓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保证事业薪火相传。

优化成长路径。以"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和"新时代治蜀兴川执政骨干递进培养雅安计划"为统揽,市、县两级联动培养优秀年轻干部3000余

名。统筹实施年轻干部"源头培养""一线培优""专业培能"三大行动,分期分批选派2600余名干部到灾后重建、脱贫攻坚、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蹲苗历练、300余名干部到中省机关、浙江丽水、重庆江津和成都、绵阳、宜宾等地开拓视野、历练提能,230名年轻干部联系430家企业助推发展,在实践中培养锻造了一大批可堪重用、能担大任的骨干力量。

及时大胆使用。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观念的束缚,打破隐性台阶,坚持用当其时、用当其位,大胆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领导班子。新一届县(区)党政班子中,至少配备1名"85后"干部,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干部占比达55.5%。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班子中,"80后"干部配备占比达68.1%。

五、严管厚爱宽严相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始终坚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一手抓正向激励、一手治为官不为,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

坚持以严管"塑形"。开展"带病提拔"、超职数配备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等专项整治,累计查处"为官不为"问题137个,组织34名干部"回炉再造",追究11名履职不力干部责任,一些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顽瘴痼疾得到有效遏制。试点"家内助"工程,将干部监督链条延伸到"8小时之外"。规范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填报,查核一致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添加qq10287440,获得更多文稿实用素材

注重以厚爱"鼓劲"。出台《激励全市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实施意见》,配套干部选拔任用、容错纠错、教育培训、考核评价、关心关爱等制度办法。加大表彰表扬力度,推荐1名县委书记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1名公务员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10名公务员获评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或记一等功,2个公务员集体获四川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对在疫情防控、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的328名公务员、40个公务员集体给予嘉奖记功、表彰奖励。落实带薪休假、健康体检、看望慰问、困难救助等关爱措施,用好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传递组织温暖,激发干

部精气神。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组织系统将始终把牢正确方向、保持担当定力,以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的思路举措,纵深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锻造一支堪当雅安发展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健康湖南 步履稳健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公共卫生安全为底线、以健康湖南行动为抓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助推老百姓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健康湖南,步履稳健!

一、着力破解看病难问题

2016年,我省被列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湖南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强化政府办医的主体责任,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着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

以"双中心"建设为龙头,加快打造医疗"高地","1+1+10"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与区域医疗中心按下"快进键";

以医联体建设为纽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急诊急救能力提升,开展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

推动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实现县级公立医院"二甲"全覆盖,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有80家县级医院纳入国家"千县工程"项目,有26家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我省通过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加快形成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如今,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不断健全,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全覆盖,每个建制乡镇卫生院配备2名以上全科医生,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

截至2021年底,全省省域住院就诊率达98.26%,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达85.8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数占比达55.03%,基本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的目标。

二、让群众就医获得感更强

就医不再线下来回跑、排长队。如今,挂号、缴费、查结果等环节,只需

轻点手机即可完成。

10年来,全省"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让就医更方便。

目前,全省所有三级医院均实现"电子健康卡一卡通"。截至2021年底,全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75%开展了预约诊疗,100%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远程诊疗网络连接大山深处,"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服务模式备受好评。

围绕破解"看病贵"问题,全省公立医院分别于2016年、2019年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终结了多年备受诟病的"以药补医"历史。先后参加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28批(落地执行22批),抗癌药、人工关节、心脏支架等在内的"天价药""天价耗材"接了地气,平均降价超35%和50%。经静态测算,全省共计节省医药费80多亿元,群众看病负担得以减轻。

数据显示,全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从2012年的40.12%下降到2021年27.82%,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从2012年的43.65%下降到2021年的25.07%,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湖南实施15个专项行动。我省不仅将健康知识普及放在首要位置,还推出了全民健身运动、心理健康促进、中小学健康促进活动等,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让"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深入人心。

三、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这10年,全省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织密。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断调整防控措施,抓住重点环节,把好防控关口,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筑起坚固防线。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关口前移、早期介入、全程参与,为抗疫贡献湖湘中医药智慧。

目前,全省区域核酸检测共设采样点8500余个,打造了15分钟核酸采样圈;接种新冠疫苗1.49亿剂次,覆盖6175万人,3岁以上人群接种率达到95.8%。这10年,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12年的9项扩展到2022年的29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012年的25元提高到2022年的84元。全省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每年均达到99%,成功消除了天花、脊灰、白喉等传染病。2020年,我省通过国家消除疟疾终审评估。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和三孩生育政策实施,我省全力护佑"一老一小"和妇幼健康。全省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60%以上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建成省、市、县三级危重孕产妇救治网络,2021年危重孕产妇救治成功率达99.77%;在全国率先出台《湖南省出生缺陷防治办法》,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连续6年下降,降幅达26%;连续多年开展"两癌"免费检查和孕产妇免费产前筛查,全省660多万名妇女和240多万名孕产妇获益。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湖南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我们将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从严从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小松说。

交通蝶变 "内畅外联"大格局加速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综述

(2022年10月15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先导先行带动作用,聚焦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基础,按下交通建设"快进键",全力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速构建"内畅外联"的大交通格局。

一、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建成

2021年8月21日,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羊八井段全线通车,由拉萨前往那曲的车程由之前的6个小时缩短至3个小时,这条公路还串联并整合了羊八井地热温泉、纳木措等景区,游客可以自驾或者乘观光车前往游览。"高速公路开通后,我们去拉萨销售奶制品或者进货更方便了,而且来往的游客也更多了,镇上也变得越来越热闹。"羊八井镇村民巴次说。

今年以来,S5拉萨至泽当快速路项目、拉日高等级公路等项目加速推进,工程进度不断更新。十年间,拉萨与毗邻城市交通网络全面进入高速时代,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500公里,较2012年增长41%,以拉萨为中心的"三小时综合交通圈""两小时经济圈"加快形成,区域间的交通更加畅通快捷,带动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快。

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高原动车组开进西藏开到拉萨,截至目前,拉林铁路运营里程达1357公里,累计运送旅客132.6万人次、货物12.22万吨;贡嘎机场T3航站楼建成投用,109条航线通达国内外62个城市公路成网、动车飞驰、飞机翱翔,十年间,拉萨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呈现出四通八达、互联互通的新气象,天堑变通途的梦想已成为现实。

二、城市路网建设不断完善畅通

打通交通堵点,优化进出通道。拉萨城区内的交通也驶入发展"快车道",尤其是拉萨环城路的建设,不仅实现了新老城区、城乡之间统筹发展,更是连通周边县(区)。拉萨市环城路项目由北环线、北环延伸段、南环线、西环线、柳东大桥等5个主体部分组成,项目总长74.61公里,共有7座隧道、27座桥梁,沿线囊括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顿珠金融产业园、羊达物流园区等,形成了环线经济圈,极大地缓解了交通压力。家住雅砻阳光花园的多吉在天海路

工作,自从拉萨河三号坝桥通车后,他每天驱车只要20分钟左右就能到单位。"从家走南环往东可以过迎亲桥,往西可以过柳梧大桥,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去哪都更加方便快捷了。"多吉说。

2022年7月23日,2022环拉萨城自行车大赛在拉萨开赛,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自行车爱好者展开角逐,以特殊的方式打卡日光城,感受雪域高原的魅力。跨喜马拉雅自行车赛、拉萨半程马拉松赛环城路建成为系列全国性户外赛事在拉萨成功举办提供了基础保障。

如今,从空中俯瞰拉萨古城,纵横交错的城市路网如"毛细血管"一般,让城市"血脉"更加畅通,有效提升了城市活力。

三、"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推进

"隧道通了,大桥多了,柏油路修到家门口,我们村也打开了旅游路。"说起近年来交通的变化,达孜区白纳村党委第一书记巴珠深有感触。白纳村位于达孜区县城东部,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曾经村里只有一条普通的村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便和落后的交通设施尘封起白纳沟的一切美景。经过全面升级改造后,6米宽的柏油马路畅通平坦,一直延伸到白纳沟深处,旅游大巴和营地车直接开进林卡和民宿,采摘、徒步、休闲度假 白纳村逐渐成为达孜区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创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市不断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投入,充分坚持"建、管、养、运"并重,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集中力量打造质量精品,强势推动管养提质升级。辖区所有乡(镇)、行政村公路全部通畅,自然村通达率100%,自然村通畅率达74%,所有乡(镇)、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全市农村公路养护里程5332.13公里,比2012年底增加2879.89公里。

"坚持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快农村公路、农村公路安防工程、危桥改造项目等建设,2022年申报急需解决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建设项目39个,总投资140123.17万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充足的交通运输动力。"拉萨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说。

四、现代运输服务业蓬勃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交通不再是主要的出行方式,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力量。

"牦牛出行"是拉萨市交通产业集团旗下的一款出行聚合平台,在2020年6

月,该平台获得拉萨市第一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为寻求突破与创新,今年年初,"牦牛出行"转变发展思路,与拉萨市的出租汽车、旅游客车等传统线下交通运力融合发展,在解决出租车行业发展之困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了市民游客的乘车体验。

十年间,拉萨市推进道路运输改革,相继完成旅游、市际、县际、省际客运班线改革,推行企业化、市场化规范化运营模式,新增审批旅游租赁经营资质,有效盘活市场运力。全市现有班线车辆495台、旅游车辆2303台、农村客运车辆71台,出租车1670台,运输服务能力较"十二五"大幅提升。2020年5月1日,实行《拉萨市积极稳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实施意见》《拉萨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牦牛出行、帮邦行、首汽约车3家平台获发首批平台经营许可,网约车规范化运营进程加快。

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近年来,拉萨市积极推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工作,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由60%提升至100%,清洁能源出租车占比保持100%,建立了以市中心线路网为骨干,周边区域网为补充,连接城乡、布局合理、乘车方便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

织密发展交通网,铺就群众"幸福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拉萨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十年。十年间,拉萨铁路网不断延伸,公路持续提档升级,城市路网交通加速通达。随着一系列交通建设项目的开竣工,一项项惠民举措深入落实,拉萨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内畅外联"的大交通格局逐渐形成,普惠优质、人民满意的交通运输,也不断延伸着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

聚焦发展之需 解决民生之盼

鹤壁市财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十年综述

(2022年10月14日)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初心如磐。

"十年前,我们离开鹤壁到北京求学,每次回来都要坐7个多小时的火车,现在2个半小时高铁直达,真是方便又快捷。"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的刘先生感叹,十年间,家乡的变化很大,交通便利、环境改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一件件民生"小事"串起城市的大变化,折射出来的是让人民生活幸福、助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财政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鹤壁财政事业也进入了最好的十年发展期。十年的时间里,财政部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精细化管理促效提能,筑聚财之本,夯民生之基,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政支撑。

一、党建引领擦亮财政工作底色

"做忠诚、干净、担当的财政人"是鹤壁财政人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这十年,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

下,紧扣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工作重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全力完成收支目标,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扎实深化财税改革,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我市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作出财政贡献。

财政干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重点任务、日常工作有机统筹、深度融合、始终贯穿,在实践中强基固本、凝聚力量,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擦亮财政工作底色,推动财政工作提质增效。党建引领广泛开展帮扶共建,市财政局各党支部还分别与山城区黑家岗村、浚县老关嘴村、鹤山区工程处社区、各县区财政局、市属国有企业等党支部建立结对共建关系,常态化开展共建活动。

市财政局坚持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持续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打造"党旗红、财政兴,模范机关我先行"党建品牌,以"品牌创建"促"业务发展",推动党员干部不断提能力、强作风,走好第一方阵,争创模范机关。他们不断探索创新财政工作机制,在全市率先推

行由局党组书记兼任机关党委书记、班子成员担任支部书记的组织体系,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形成党建齐抓共管新格局。

十年来,市财政局荣誉室里堆满了各种奖杯、获奖证书等,其中最亮眼的是: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节约型机关、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财政系统先进集体、"我为群众办实事"先进服务单位、财政总决算工作先进单位等40余项。不仅如此,市财政局的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管理、优化政采营商环境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支持科技创新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工作被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二、生财聚财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在鹤壁电子智能信息产业园,与电子产业相关的大大小小项目在这里聚集形成产业生态;在天海环球电器有限公司的高端线束工业园、汽车电子智能产业园、明镁创智产业园,还有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效应正在不断显现这十年,市财政局蹄疾步稳,增收聚财,做大做强财政蛋糕,奋力开创财政发展新局面,财政收支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32.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3.7亿元,实现翻番,年均增长9.5%。税收收入从2012年的22.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4.3亿元,年均增长7.9%。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从2012年的83.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70.1亿元,实现翻番,年均增长8.2%。顺利实现了财政收入稳中有进、量质同步提升。

为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市财政局以财源建设工作为主线,以"双20"工程和综合治税为抓手,逐步健全财源建设工作体系,打造财源建设信息平台,聚焦培植壮大财源、提高各县区(功能区)资金使用效益,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出台了《关于加强财源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鹤壁市"十四五"财源建设专项行动方案》《鹤壁市财源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建立财税增收三年滚动测算机制的通知》等,"1+1+N"的财源建设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围绕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全市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国有企业顺利完成市属国有企业的改革提质增效工作,为我市发展注入强劲活力。2017年年初至2021年年末,我市3家监管企业资产总额为293.57亿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完成,激发了国有企业内部活力。

围绕专项债券重点支持领域,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扩投资增后劲,持续做

好专项债券项目谋划申报、额度争取、落地实施等工作,切实发挥专项债券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等积极作用,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三、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一条条小巷、一座座老楼旧貌换新颜,街头巷尾干净整洁,街头游园清新怡人漫步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民生福祉节节高的生动画面。

这十年,市财政局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民生福祉持续增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

老百姓幸福感提升的背后,离不开财政在民生领域的大力投入。全市民生支出从2012年的65.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20亿元,年均增长6.9%,确保了各项财政惠民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支出实现了"质"和"量"的同步提升,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发挥,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

十年来,我市各级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市社会保障基金累计支出达309亿元,全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十年来,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1528元提高到2588元,月平均失业保险金领取标准从824元提高到1564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60元提高到118元。十年间就业支出达7.5亿元,新增就业31.63万人。逐年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累计投入18.6亿元用于各项困难群众救助政策落实。全市城乡低保及特困供养标准9次提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220元提高到630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年11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040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从每人每年15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6552元。

为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市财政局足额保障扶贫资金投入,强化扶贫资金监管,统筹安排各类生态环保财政资金,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海绵城市、清洁取暖等节能环保项目建设。这十年,我市累计争取了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海绵城市试点市、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市、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一批含金量较高的"国字号"试点,获得中央、省财政补助和奖励48.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200亿元。节能减排、清洁取暖、海绵城市连续三年考核全国优秀。

2021年7月下旬,我市遭受强降雨,加上蓄滞洪区启用,洪水漫溢,村民转移,经济损失严重。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支持受灾区域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环境消杀、卫生保健等工作,确保受灾群众

日常生活稳定。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争取上级防汛救灾资金90.3亿元,累计发行灾后重建专项债63.78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应急抢险救灾、受灾群众救助、倒塌房屋恢复重建、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水毁设施修复等方面。积极协调争取国开行应急防洪救灾贷款3亿元。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