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制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32篇(第8/11页)
"禁止在禁火区内吸烟、野炊、烧稻草、烧田坎"长水村专职护林员刘敏的喇叭声唤醒了新的一天。一个手机大小的巡护终端、一双解放鞋、一身工作服、一把长柄砍刀,这些是刘敏巡山护林的全部装备。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从一片林区到另一片林区。"我负责的网格内有山林12万余亩,每半个月要基本走完一遍,有时徒步,有时骑电动车。我每天走过的巡山轨迹都能实时记录,林区情况和发现的问题也能及时通过巡护终端上报林业主管部门。"他拿起巡护终端,打开上面的赣林通巡护系统App进行演示:"你看,绿色地图中显示的一串小点,就是我每天的足迹,这是我用脚步丈量出的'护林地图'。"
长水村以林长制织密生态保护网,村级林长包片、生态管护员包组巡山护林,细分任务、明确责任。"该村在醒目位置设立林长公示牌,县、镇、村林长的姓名、责任区域、工作职责、监督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罗坪镇党委书记、镇级林长赵钢介绍,严格的督查考核有效解决了森林保护力度不够、责任不实等问题。
在村口,长水村的17棵千年红豆杉苍翠挺拔。"每棵红豆杉都有专属树牌,上面标着古树编号,并配有二维码。我们逐棵树落实责任人,实现专人专管、
时时保护。"长水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林长卢咸锋说,建立林长制后,村里的党员自发与红豆杉建立"一对一"管护责任,树牌上也新增了村级林长、监管员、护林员、管护人信息。
当地村民牢记家风家训,也自发参与到绿水青山的保护中来--卢氏家训写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张氏家训添加"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余氏家训添加"树木资源、不许滥砍"。在林长制的护航下,长水村森林覆盖率达93.7%。绿水青山成为该村一块金字招牌。
二、做大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实现价值有效转化
在长水村占地400亩的菌类种植基地,树干上的小吊篮种着铁皮石斛,树下一行行架子上种着多种有机食用菌,有茶树菇、虎奶菇、鹿茸菇、竹荪、羊肚菌、灰树花等。
"我们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一年四季都种植菌类,完全仿野生培育,林长、监管员、技术员跟踪管理,菌类品质有保证,不仅好卖价格也高。"卢咸锋说,长水村有村民2300余人,但前几年只有300余人留村。推行林长制后,村里依托"林长+基地"项目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菌菇、蜂蜜、板笋、野生茶等产业,不仅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发展,还陆续吸引了一些外乡人来投资。2022年,全村种植菌菇、草药1000亩以上,养殖蜜蜂8000多箱,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人均收入达3.5万元。
林长制不仅为长水村留住了村民,还带来了游客。该村人气最旺的"红豆饭庄"位于17棵千年红豆杉附近,饭庄经营者卢咸成夫妻俩在家中办起农家乐,集餐饮、住宿于一体,每天可接待游客数十人,成为呵护绿水青山的直接受益者。
2017年,在外创业的卢咸锋回乡开办民宿悦山居,成为长水村旅游康养产业中的一部分。他的民宿有21座小木屋,所有木屋依树而建,根据树木之间的距离定制,没有砍山坡一棵树。"民宿绿化用本地麦冬代替草皮,用鸢尾草做装饰,我们吃的就是生态饭,更要守好这片绿。"卢咸锋说,民宿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收入700万元,吸纳村民68人就业,还帮助村民卖土特产年增收30余万元。
为发挥林长制抓总引领作用,2021年5月,武宁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长水网点成立。"这是政府搭建的生态权属交易平台,可将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精细化评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运营,实现价值
有效转化。"赵钢介绍道。
长水村的林地、荒田、荒地等因此被盘活,2021年村委会控股的村办企业获得贷款后,建成千亩生态循环产业园,涵盖生态果园、蜂蜜园、鱼菜共生园、菌草园,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200万元。
曾经"守着青山吃贫困"的长水村,以林长制为抓手,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兴林富民路。
山区小县的林长制实践
"现在使用'林掌'App开展巡林,巡林时长、距离等一目了然,发现问题还可以拍照上报,非常方便。"11月21日,旌德县蔡家桥镇华川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林长王宏明笑着对记者说。
作为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旌德县在全省县级层面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坚持"五绿"并进,努力实现"不砍树能致富"。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县、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一、巡山护林,联系微信32311699,保护好森林资源
走进蔡家桥镇华川村,放眼望去,山峦起伏、层林尽染,农舍房屋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该村林地面积1.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1.95%,被誉为"全国林长制改革策源地第一村"。
在华川村林长制展馆内,翻开一张张发黄的票据和文件,印证着当地林业改革的不懈探索和艰辛历程。
据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华川村先行一步探索林业改革。1952年,华川村便发行林权股票,明确股民权利、义务与利益分配方案;1964年制定了林业生产与管护制度,初步构建起林长制管理雏形;2013年到2015年,该村制定村"两委"干部分片包山制度,明确护林、防火、造林、管理等责任,当时称为片长、山长,相当于现在林长的职责。
201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华川村也开启了片长升级林长的改革。华川村根据辖区范围内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和地形情况,划分3个区域,设立村级林长3名,分别由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正副主任担任,至此村"两委"干部又多了一个头衔--林长。
"当时有不少困惑,林长要干啥?"王宏明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商量,决定从整治山里盗采盗挖起步。"当时野生映山红被盗挖现象很普遍,但由于没有人牵头制止,难以形成打击盗采盗挖的长效机制。"王宏明说。当上林长后,王宏明时常带着热心村民上山巡护,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当地还将保护生态环境写入村规民约,明确规定:"严禁带火种进山,不准焚烧秸秆,文明祭祀;严禁捕杀、药杀野生动物和乱挖野生植物。"
一系列管绿、护绿的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4月,花开时节,漫山遍
野,全是映山红!"王宏明高兴地说。
华川村是旌德县林长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旌德县林地面积97.7万亩,森林覆盖率69.2%,素有"山区小县、林业大县"之美誉。旌德县设立县、镇、村三级林长248名,重点围绕生态保护
修复、建设木本油料林基地、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等目标,建立25个县直单位参加的林长制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构建管理高效、广泛参与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着力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的齐抓共管格局,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旌德县林业局局长叶军政表示,通过实施林长制改革,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打破了原先林业部门唱"独角戏"的状况,形成了林长牵头负责、部门协同配合的"大合唱"格局。
二、盘活资源,青山变金山
"当好林长,护好生态,还要盘活林业资源,让百姓致富。"王宏明开始琢磨怎样让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他选准产业方向,决定带领村民围绕林业资源用绿、活绿,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林下经济。
在旌德华川丰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白茶基地,只见山核桃树下套种了白茶,企业负责人赵白林正在指导工人做好冬季管护。该企业2016年由华川村引进过来,承包村集体山场1000亩用于营造香榧、山核桃和林下套种白茶。村集体获得林地使用费并参与分红。
"得益于各级林长的大力支持,山场流转、用工等得以快速解决,项目落地只用了26天。"赵百林说,今年白茶收获6000多斤,带动附近群众就业300多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华川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先后招引多家农林企业进驻,如鸦鹊山白茶生态观光园、仙古村灵芝基地等。同时,该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着力打造绿色景点,如大溪河漂流皖南天路、北纬三十度界碑等,真正实现了"以绿为宝,点绿成金"。全村现有林业专业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和家庭林场14家,林业经营大户10户,发展山核桃600亩、白茶1000亩、油茶1500亩、灵芝130亩。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2万元。
同样让村民吃上"生态饭"的还有俞村镇芳岱村。该村书记江英娇介绍,全村山核桃种植面积5000余亩,是全县山核桃种植面积最大的村,年产量40万
斤左右,产值1050万元。山核桃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旌德县坚持"向林地要产出、向空间要效益",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快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扶持发展灵芝、黄精等林下中药材种植,积极鼓励发展香榧、油茶等木本粮油特色林业产业,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目前,全县共发展灵芝、黄精等林下中药材6.7万亩,香榧、油茶特色产业2.6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
"我们引导经营主体把分散的林地整合起来,打破传统粗放管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叶军政说。目前,全县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达到415家,注册家庭林场110家,其中国家林业龙头企业1家、国家林业示范社2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家庭林场6家。
三、林权改革,促进群众增收
最近,该县版书镇版书村五百担组村民唐少平很开心,她拿到了旌德县生态资源受益权证,凭借此红本子,她家25亩山场今年能获得3875元收益。
据介绍,五百担组由于农户多,山场地界难以明确划定,办理林权证存在一定困难。2017年为保障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规模,决定将该组黄高峰山场统一纳入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理林权类不动产权证。
"我们给全组46位农户核发生态收益权证,农户收益总面积2050亩。农户享受的权益明确登记在册,为农户权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版书镇党委书记、镇级林长方明说。
为破解林业发展中的难题,盘活森林资源,不断释放改革活力。近日,中办、国办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实行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到2025年,基本形成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而旌德县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2022年5月,该县出台《旌德县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改革发展试点建设。坚持"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推进林权改革,明晰山林权属,全县参与林改的集体林地共75.6万亩,其中确权到户61.2万亩,留归集体经营13.7万亩。该县还成立全省首家"两山银行"并颁发全国首本生态资源受益权证。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行"两山银行"至5个镇10个村,实施股份制经营林地面积1.8万亩,核发生态资源受益权证2421户,入股农户受益
622.37万元。
"我们将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现有森林资源优势,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唤醒沉睡的森林资源资产,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叶军政说。
山阳林长制由全面建立转向全面见效
今年以来,山阳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殷殷嘱托,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从守护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祖脉的高度,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坚定不移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一、扛牢卫士职责,健全森林保护机制
把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将林长制纳入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清单,落实县级林长20名、镇级林长40名、村级林长480名,配备护林员1917人、护林民警91人,做到"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制定落实《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重点问题12个,开展巡林检查32次,发现整改问题122个。开展"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系列活动,广泛宣传《森林法》《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营造人人参与森林保护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保护优先,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机制,开展秦岭"五乱"整治,查处涉林案件41起、乱采乱挖野生植物案件2起,对273株古树落实"一树一档"管护。
开展"护绿、增绿、管绿"专项行动,新增绿化造林15万亩、义务植树130万株,完成村庄绿化提质改造10个、道路绿化72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8%。优化"人盯人+护林防火"工作机制,开展违法野外用火和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专项整治,查处森林防火履职不力典型案件4起、问责16人,清理病死疫木3.93万株,实现"无新增疫点""四降一提升"目标。
三、突出绿色循环,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打好森林保护、开发和利用"组合拳",选优发展核桃、板栗等林果种植和中药材等林下经济,培育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创建市级以上林下经济合作社示范基地6个,山阳核桃油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用好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康养产业,创建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实施天竺山景区改造提升、色河铺陆湾康养中心等旅游康养项目41个,天蓬山寨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探索生态价值核算体系和评估机制,意发牧业被国家认定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推动绿水青山"好颜值"向金山银山"好价值"转化。
普洱市林长制从"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
这里享有"绿海明珠"的美誉,有林地面积约4866.46万亩,森林面积约4530.10万亩,森林蓄积量3.14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森林覆盖率达68.23%,居全省第二位,这里就是普洱。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屏障和北回归线上的生态绿洲,普洱市2015年11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先后建成3个国家森林公园、18个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乡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普洱市绿色崛起的背后,是"林长制"的加持赋能。
自实施林长制以来,普洱市认真贯彻"两山"理念,突出发挥森林"四库"作用,以"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为抓手,在"绿色指挥棒"下,森林资源稳步提升,人民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林长制从"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见效",持续筑牢普洱绿色生态屏障。
一、赋予新使命注入新动能
普洱市始终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级林长制工作决策部署。不断提升林长履职效能,创新推行"五级林长体系"和"六级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打通源头管护的"最后一公里",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为森林、草原和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标出了底线、划出了红线、筑牢了防线。研究制定了《责任区林草资源和管理情况清单》《下一级林长履职情况清单》《重要工作提醒清单》等普洱市林长制工作"三张清单",定期向林长报送责任区林草资源和管理情况清单、县级林长履职情况清单、重要工作提醒清单,进一步压紧压实林长责任,加快林草重点工作任务推进。
在履行"护绿"使命中,全市建立了普洱市"林长+检察长+森林警长"工作机制以及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村民小组五级林长体系,共设立各级林长16151名,建立市、县(区)两级督察体系,对林长制实施情况、林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察、督导,高质高效抓实林长制工作。2023年上半年,完成市级林长巡林12次、县级林长巡林238次、乡级林长巡林4928次、
村级林长巡林11066次,市级督察10次,对县(区)人民政府直达资金支付进度缓慢问题进行了工作提醒,全市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上一篇:新闻科 2023 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