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省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上的形势政策报告(第2/2页)
(二)推动城乡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是根本。习近平指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一是完善文化资源要素流动机制。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要秉持城乡共生共存、功能互补和空间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区域、城乡之间的文化设施,整合人员、资金、平台、项目等文化资源,实现文化场地相对集中布局、功能集合构建、资源集聚壮大,促进城乡间文化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充分保障乡村与城市平等获取资源要素的权利和机会,促进城乡文化互动共享。二是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基础设施是实现城乡文化消费、文化共享、文化发展均等化的物质保障,要着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业态融合。对公共图书馆、文化站、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进行优化改造,构建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商场街区、独立书店、咖啡茶吧、文艺培训机构等可植入公共文化功能,创新打造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在乡村可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提升城乡文化服务品质。三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不断缩小区域、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就必须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网络。尤其要大力建设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推进乡村数字图书馆、乡村文化网上展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乡文化虚拟空间。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把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实现特色公共文化资源全面数字化,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数据共享和融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通往城乡的"最后一公里"。
(三)创新高品质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是基础。习近平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一是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政府应通过购买服务以及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政府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内容、特点和地方实际,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体系,不断拓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规范购买流程,促进政府购买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严格监管与评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和品质。二是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应"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关键是找准群众文化需求,着力"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不同层次群众的公共文化板块和文化交流论坛,及时准确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其变化,开展"菜单式""订单式""预约式"服务,精准把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趋势,打造更多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突出多样性、多元化,提高供需的匹配程度。三是健全群众自办文化活动机制。习近平强调,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鼓励人民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政府应因地制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设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阵地,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尤其要结合各地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引导群众传承和弘扬基层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以调动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使群众在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实现文化成果的交流与共享,不断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保障。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考评机制。首先,监督评价标准化。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条件的农村地区分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将考核指标与相关工作紧密结合,助力各级政府提升服务效能。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以群众、政府、专家学者等为主体的多元评估团队,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效能进行客观评估。最后,考评结果定性化。坚持把群众对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强化考评的约束作用,充分发挥考评结果在文化服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创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一方面,要明确乡村文化创新的评价标准,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特色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态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引导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全面加强对农耕技艺、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将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康养、农耕体验、文化创作、科普研学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灵活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的优质资产。三是加快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力量。农民不仅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还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可召集文化能人、新乡贤、社团文化骨干、有文艺特长的退休教师等组建乡村文化理事会,发挥他们在农村本土文化人才和文化能人培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打造一支"管得好、用得上、永不走"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有效激发乡村文化的整体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人才的选拔、引进、培训和考核机制,完善优惠配套政策,吸引优秀的文化从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工作,着力培养农村、城镇社区文化带头人,使他们在不同群体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效明显,但依然存在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文化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滞后等发展难题。为此,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为主线,以整体性、倾斜性、互补性及共享性等原则为指导,以统筹城乡文化均衡发展、推动城乡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创新高品质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为路径,不断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公共文化发展差距,从而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高效化、高品质、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