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1月调研报告-34篇(第56/9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001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668分钟

幸福社区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对外,加大宣传力度, 提供政策支持,广泛吸引知识层次高、政治素质好、懂经营善治理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到幸福社区建设中来。对内,一是进行人才深"挖"。从本地区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中深挖社区治理"达人",并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对表现优秀的可吸纳到居村"两委"班子中。同时,鼓励街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到居村"两委"交流任职,充分发挥基层带头人的"头雁效应"。二是进行人才广"育"。加大对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幸福合伙人等群体的培养力度,将幸福社区建设队伍纳入区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完善人才队伍发展专项规划和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专业化队伍。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稳步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拓宽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推动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打造社区人才新高地。

(四)强化机制创新,推动资源聚合

加强资源聚合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有力保障。一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幸福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建立区、街镇、居(村)上下贯通,各条线部门左右协同的平台机制,集成各类社区治理资源,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区、街镇、居村三级工作特点,区级职能部门着力加强常态化下沉管理服务资源工作机制,街镇着力加强"沙漏型"资源集成分配机制,居村着

力加强公共产品集成供给工作机制,同心聚力推动农村社区治理与城市社区治理同频共振、融合提升。二是建立各类管理服务资源向社区汇聚的工作机制, 整合各方资源,扩大社区服务资源导入,确保幸福社区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总之,做好新时代幸福社区建设工作,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对接群众需求, 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源源不断地把"幸福"送到老百姓的身边,真正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到百姓心坎上,让更多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课题组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总的战略安排。本文梳理分析了中外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及演变进程,比较发现全球各国现代化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西方现代化无论是"创新性变革"还是"传导性变革"模式,其实质还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全面、可持续,更为和谐、包容,为人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一、"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和不同形态

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和文明进步的发展过程,一般指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一国从以农业为基础的低收入社会向以科技驱动的工业化和都市化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一)"现代化"的概念特征

早在19世纪中期,《共产党宣言》中就出现了大量关于"现代化"的表述, 马克思坚信,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过程就是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即"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随着全球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化,相关理论探索也不断演进,自20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掀起了经典现代化研究、后现代化研究、新型现代化研究等至少三次研究浪潮。其中,经典现代化理论被认为是用来阐释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最有力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领域。一是政治民主化。实行民主选举、多党制和分权制衡等制度,由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政治权威,进而实现民主化、分权化和秩序化。二是经济工业化。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社会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看不见的手"主导国家经济。三是社会城市化。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组织形态由传统乡村型向现代城市型逐步转变。四是文化理性化。科学理性成为主导日常生活的基本价值尺度和精神追求,人的现代化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象征。

从现代化的进程看,受不同传统文化、地域习惯、政治制度、历史契机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特点各有不同,但又具有一般性。西方经济体基本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串联式

发展顺序,特别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农业现代化开始兴起(秦宣,2022)。农业现代化是指排除自然禀赋的因素后,通过提升农业物质技术、科技装备、经营管理能力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规模化农业、精细化农业、高值特色农业等多种发展模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代化的形态看,受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西方经济体在以资本为中心的主逻辑下,又分化形成重视对外扩张掠夺、重视物质主义、全盘"欧美化"等不同的现代化形态,部分经济体更是出现两极分化,明显同时并存比较现代化和相对非现代化两种形态的"二元"社会结构1等异化特征。西方理论认为,后发国家很难实现媲美欧美的现代化,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中心-外围"地位,国际间的不公平分配等外部因素阻碍了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任保平、张倩,2022)。

(二)"现代化"的衡量标准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英格尔斯构建了较为公认的衡量现代化的基础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人均GDP、农业产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服务业比重、城镇化率、大学普及率、平均寿命、成人识字率、医生情况、人口自然增长率等10个指标,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人的现代化等领域的发展情况也逐渐成为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我国学者对现代化的测度也有一定的研究,中国科学院何传启研究员团队构建了世界现代化指数,用于度量国家现代化实现程度,主要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人的现代化等六个领域的100多个指标。根据这一标准,现代化国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数量较少,过去300年里,发达国家的比例不超过20%;二是具有稳定性,包括比例和地位稳定,过去50年现代化国家占全部国家的比例在13%-15%之间,90%的国家持续处于现代化国家行列;三是处于国际分工的高端,现代化国家是"头脑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和"知识型国家"等。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