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各类调研报告-45篇(第83/90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3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亿元,相较于2021年末减少2030.5亿元。在国际收支承压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不确定性可能增大,不排除人民币有进一步贬值的可能。

(六)债务与杠杆:债务总体风险可控,局部风险点需高度重视

宏观杠杆率总体水平保持稳定。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CNBS)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杠杆率(居民、政府和非金融企业债务之和/GDP)水平达到268.2%,较2020年9月从271.2连续降低至2021年末的263.8以来,首次出现回升(见图7,下页)。具体来看,主要是2022年第一季度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回升与地方政府杠杆率上升。2022年第一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有所下降,从2021年末的62.2微降至62.1,近两年来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延续2020年前的涨幅,其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居民购房意愿近年来有所减弱,房地产的边际放松短期内较难改善居民购房意愿;另一方面,局部疫情反弹与经济复苏出现压力,抑制了居民消费的增长。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疫情发生后持续降低至2021年末的低点154.8,这一"降杠杆"现象可能反映了疫情对企业融资和投资的冲击,而2022年第一季度首次出现反弹,达到158.9。这可能反映在央行综合利用各种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企业融资增加。2022年第一季度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6%,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4%,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5%。中央政府杠杆率水平稳中略降,而地方政府杠杆率明显上扬,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值得警惕。

房地产行业当前债务压力较大,其信用风险持续释放。受社会预期下行、融资环境持续收紧、信用风险溢价明显上升等因素影响,房地产行业多环节出现持续恶化,债务风险明显增加。从消费端来看,2022年房地产销售面积持续收缩,呈现加速下滑态势。2022年1-5月,当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为-9.56%、-9.58%、-17.71%、-39.00%、-53.87%。从融资端来看,一方面,地产融资发行金额①连续回落,2022年第一季度已经回落至2015年新低,仅新增融资973亿元,综合融资成本也随之下滑至4.4%,新增融资向财务状况良好的央企国企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地产全行业融资到期规模自2021年以来持续处于高位。地产销售数据持续疲软与债务滚动循环中断,导致地产行业信用风险溢价急剧增加,违约数量迅速上升。2019年至2022年5月底出现债券违约的房地产企业数量达到135家,其中2021年全年新增53家,2022年1-5月新增44家。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升高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个别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过快可能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风险点。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组成的显性债务余额规模达到32.29万亿元,同比增长21.36%。近5年来,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余额规模平均同比增速达14.77%。截至2021年末,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余额占GDP比重约为26%,较2017年末显性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上升约7个百分点。总体来说,地方政府显性债务余额规模增长较为有限,而潜在风险点中更多地集中于隐性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有息债务是以地方政府信用背书进行融资,其中重要的形式是各地城投平台的城投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地方融资平台城投债余额规模达到13.57万亿元,同比上升23.56%。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有息负债除城投债之外,还包括城投平台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各种类型有息债务,如银行贷款、明股实债、票据等。据上述全口径测算,截至2021年底,地方政府城投平台有息债务余额达约4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约42%,较2019年底疫情发生前上升约14万亿元,占GDP比重上升约8个百分点。从整体来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息负债占比明显大于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占比,并且在地方政府显性债务规模总体增速趋稳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息负债规模在个别地区上升速度仍然较快。如果同时考虑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与当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有息负债的水平,截至2021年底二者之和占当年GDP水平超过60%,明显高于政府显性债务余额占当年GDP比重,这一结果基本符合当前业界和学术界共识。

(七)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

1. 疫情叠加俄乌冲突,世界面临三重危机

2022年3月14日,联合国成立"粮食、能源和金融的全球危机应对小组"(GlobalCrisisRe-sponseGrouponFood,EnergyandFinance,GCRG)。4月13日,联合国GCRG小组发布了第一个报告,分析发现由于疫情和俄乌两国冲突,世界面临三大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金融体系危机[2]。

一是粮食危机。俄乌两国是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大国,冲突发生后,两国粮食产量和出口预期下降,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升,国际粮食供应链紊乱将危及世界各国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俄罗斯统计局数据显示,俄乌两国出口约占全球30%的小麦和大麦,五分之一的玉米,以及一半以上的葵花籽油。全球有36个国家从俄乌两国进口大量小麦,如蒙古、亚美尼亚等国。俄乌战争或将导致这些国家陷入饥荒。面对俄乌冲突和粮食紧缺,各粮油出口国政府纷纷实施粮食出口管制。乌克兰政府宣布禁止出口小麦、燕麦等主食农产品以及粟米、荞麦等;白俄罗斯将该国粮食出口禁令延长6个月,包括向欧亚经济联盟国家的出口;俄罗斯暂停向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出口小麦、黑麦、大麦和玉米等谷物,暂停向第三国出口白糖和原蔗糖。除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之外,埃及、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多个粮油出口国也开始实施出口管制,以确保本国供应。不仅如此,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化肥出口受限直接导致全球尿素和钾肥的供应紧张,这将进一步推动粮价上涨和加剧粮食紧缺。俄罗斯不仅是主要粮食出口国,而且是化肥生产和出口大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化肥出口量约占全球化肥供应量的20.4%。其中,两国钾肥出口占世界钾肥总出口的37%,氮肥(尿素)和磷肥占比则分别为16%和14%。俄罗斯化肥出口主要面向巴西、中国、印度、美国和欧洲国家。俄罗斯实施化肥出口配额,且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两国因受制裁化肥被禁运,导致全球钾肥及氮肥供应面临长期中断风险。

俄乌冲突带来的连锁反应会进一步恶化疫情引致的全球粮食紧缺状况。2022年以来,在联合国粮农数据库的六类价格指数中,植物油价格指数涨幅最大,从181.9%涨到232.4%,其次是谷物价格指数,从137.6%涨到165.8%。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化肥和粮食供应链波动对中国的粮食进口和生产的总体影响可控。中国小麦和大米基本能自给,进口量较少,但大豆和油料的对外依赖度较高。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大豆进口占进口总量的58.6%,来源国主要是美国和巴西;玉米进口占粮食进口总量的17.2%,主要来自美国(70%)和乌克兰(30%)。中国从乌克兰主要进口玉米和大麦,以满足生猪等畜牧业生产需要。2022年2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晤,双方签署了允许从俄罗斯所有地区向中国出口小麦和大麦的双边协议。由于西方各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俄罗斯有意愿向中国扩大小麦和大麦出口。总体来看,中国的粮食进口受俄乌冲突的负面影响有限。同时,中国化肥行业整体自给率水平较高,进口总量整体逐年下降。中国的化肥产业总体呈贸易顺差,主要出口尿素,进口中钾肥占据主要份额,主要来源国为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钾肥进口国之一。2021年,中国同白俄罗斯签订钾肥大合同,价格为247美元/吨。伴随海外钾肥价格的上行,中国的钾肥进口价格仍然维持相对低位,这有利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