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3月调研报告-40篇(第26/81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466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23分钟

民营企业强化资金管理要做到管理与监控同步开展,要根据资金管理的流程与工作节点,制定全面的监管制度,以便更好的约束相关工作人员,保证资金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般来说,资金监管要以资金流向为核心,涵盖民营企业的日常经营、项目投资、筹资等活动,要切实做好风险与管理预测、资金使用监管。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资金审批制度用于资金管理的层级式监管, 并进一步划分职权与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进而避免民营企业内部出现资金财务舞弊、资金浪费等问题出现。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要借助定期检查、抽检、巡检等方式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监督,保证资金监管的实际效力,并以此在日常监督工作中发现资金管理的缺陷与不足,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除此之外,企业要根据市场动向,不断改进购销与运营策略,强化流动资产管理与监管,保证流动资金能够快速合规变现,促进资金的循环。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支持与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要正确认识与重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根据民营企业的管理与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企业资金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民营企业内部树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意识,强化预算管理与资金风险防范意识,并按照规范化的资金管理计划提高资金周转与流通,同时制定全面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性,进而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与质量,保障民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窦智

0.引言

农民市民化指从改革开放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城市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空间地域上的变化, 由农村地区转移到城镇地区;二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并从事非农生产。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约为9.19亿人,占总人口约64%,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以人口非家庭式迁移和异地转移为主。一是产生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 二是进城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因为没有务农经验,陷入有乡难"回"、有城难"入"的困境。数以亿计的农民难以市民化,是社会结构严重不合理的表现。

对于城乡人口流动问题,最有影响的就是推拉理论。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列文斯坦(E.G.Ravens-tein)分别于1885年和1889年发表的两篇同名论文《人口迁移之规律》(ThelawofMigration)。他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规律: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人口迁移是逐步的,首先迁移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移到城镇里面;长距离的人口迁移总是趋向大的商业中心;移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等。文章借鉴推拉理论,试图梳理出城镇化阶段农民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其中"推"力因素主要有:农村收入水平低、受教育机会少、思想不解放、农村太穷等;"拉"力因素有:城市收入高、城市生产生活条件好等。从以上方面分析农民市民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1.目前我国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进城农民就业难度大

市民化后的农民,由于失去了耕地所带来的持续经济收入不得不找寻其他工作维持生计,但城市中新的就业环境对其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市民化的农民产生了分流:一部分因无法满足城市用人单位要求,选择从事技术要求较低的工作,其原因往往是一些城市企业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忽视农民,大大增加了农民在城市的就业难度,有时候会发生农民与市民"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进城农民的薪酬福利分配机制更缺乏有效保障,生活条件差且收入低导

致农民在城市中维持生计较为困难;同时由于城市产业承载能力有限,一部分农民则处于待业或失业状态,因为缺乏生活来源而对未来的生活感到忧虑,若没有正确引导,这种情绪可能会引发不当行为。

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有限

目前,很多城镇的人口承载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农村转移人口的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需求,随着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会导致物质需求相应增加,进而加大对城镇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压力,合理的人口数量、质量、分布对社会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形成正通道。反之则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形成负通道,正负作用同时作用于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会影响社会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对城市也是一种人口压力,挤占了城市居民原有的社会资源,如许多进城农民选择将孩子转到城市读书,对城市有限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压力。

相关体制机制仍不完善

受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很多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如果没有取得城市户口,其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都面临着诸多困境,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一系列社会保障。由于与正式城市户籍的巨大差距,进城农民仅能部分地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即使他们已经在城镇生活、工作和居住,但"农民" 的身份特征没有改变;其次,城市中的农业人口因缺乏城市户口属性,被迫失去社区"选举权""被选举权"等权利,与城镇居民在政治权利上严重不对等, 缺乏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政治地位,导致农民对城市没有心理上的归属感,不能从心理上把自己当成城市居民的一部分。

城乡之间的文化冲突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城乡间的文化差距也越来越大,西方工业文明在现代城市文化中无疑占据了主流位置,与之相比,乡村文化则被边缘化,处于一种被打压的态势。城镇化进程中的进城农民被迫从传统熟人社会转向半熟人社会。这种社会人口的流动和迁徙,动摇了传统乡村文化熟人社会的文化基础,日益瓦解新生代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统乡村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享乐主义、利益至上等消极城市文化的冲击,使得进城农民很容易失去对传统农村文化的情感认同。在城市社区里,邻里交往的隔阂、人际关系的冷漠等影响其社区认同感导致其从心理上仍不认为自己已经属于市民。

农民市民化导致乡村"空心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和迁移,致使农村地区出现"空" 心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乡土人才的流失,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和迁移,本该作为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秩序重构的中坚力量的他们却出现"缺席" 的情况,导致了乡村文化"空心化";另一方面,乡村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造成乡村青壮年劳动力锐减,在农村地区务农的多是老龄农民,而传统农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老龄农民在此方面并不占优势;其次,造成农村家庭问题,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农村家庭中大多是男性外出务工,直接造成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和农村家庭丈夫角色的缺位,正如费孝通先生的"三角关系"理论所说:"夫妇不只是男女间的两性关系,而且还是共同向儿女负责的合作关系。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结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夫妇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 不能短缺的"。农村家庭中父亲和丈夫角色的长期缺位会给农村家庭关系和婚姻带来危机。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