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3月调研报告-40篇(第27/81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466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23分钟

进城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

现行政策下,农民的户口"农转非农"较易,而"非农"想转"农",则非常困难。多数农民不愿"留城"是因为顾虑自家原有的农村耕地不能有效保留,宅基地等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进城是为了更高收入,一部分想进城,在城市工作、生活和居住并取得城市户口;另一部分则不想留在城市,进城只为更高收入,最终还是回到乡村,这部分农民认为只要自己户口还在农村,就会永久性的拥有一份收入保障。他们把农村自己原有的土地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这反映了城镇化深入推进阶段,"城乡中国"时代的新特征:"一是乡村人口不再占大多数,而是城乡各半;二是农民生产不再以土地为主,而是收入多元;三是社会已经高度流动,不再终老是乡"。

2.推进农民市民化的对策

a.当前对农民市民化最大的阻碍就是城乡之间的二元户籍制度,,因此导致了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间区别。农民市民化进程被这层无形的障碍阻隔在外,许多进城农民想要在城市定居要付出很大代价,这种代价往往难以承受,最终只能回到乡村。这种现状显然不符合当前政府政策导向,须由政府主导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体制障碍,逐步实现进城农民身份的转变。政府应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逐步解决城市农民群

体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问题,为农民市民化提供便利。

b.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是进城农民失去农村土地收入保障后的一大重要收入保障。政府应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帮助农民提升劳动技能满足城市就业需求,提升其经济收入。并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保护农民劳动就业权益,推进"同工同酬",规范用人单位行为。中小城市应选择优势明显、关联度高的产业打造产业园区,以产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c.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政府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投入力度, 提高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完善城镇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相关服务机制,创新社会资源配制机制,将城市农业人口逐步纳入城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系统内,使进城农民能够逐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待遇和服务。

重视新生代农民的作用

新生代农民多是农村中比较年轻、知识文化相对较高的一代,其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乡村,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出路。而新生代农民离职率和职业流动率特别高,这反映了他们既想要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又不愿踏实地从事一份工作。也反映出他们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学习职业技能,改变自己的就业观,脚踏实地地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更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不受城市享乐主义、超前消费等消极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政府要积极引导其就业创业,如出台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新生代农民自主创业,让其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来。

保障农民既有的土地权益

对于农业这个上千年的行业来说,进城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

应加快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和实现形式,完善农地产权、流转、征用等制度,明确界定农地相关者权益,建立土地市场流转机制,完备农地利益诉求机制。"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价入市制度;对于农村宅基地,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和有偿转让的有效实现形式"。

减少农村人口空心化

培育本地乡土人才,创新农村人才培育机制。应由政府领头,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定期组织新型农民参加远程学习培训讲座课程。充分利用好当地

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由村集体创立公司,农户以自家闲置宅基地等资产入股, 每年享受分红,建立青年就业平台。一方面吸引本土人才留村发展和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创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打造农村经济增长新动力,提高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创新农村地区价值创造机制。

"中国农民是百业生产者,不仅仅只是农业生产者"。现在全国各地农村不断涌现的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在创收增收的同时也吸引了部分农民返乡创业。与其同步发生的是"市民下乡"现象,如湖北政府实施的"三乡工程(市民下乡、乡贤返乡、产业兴乡)";浙江安吉建立了"市民下乡"的完整配套政策,如市民在农村地区租房,可以以租权来形成物权,拥有使用权证书,可以长期在农村拥有物业权等探索性试验都有效促进了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可解的,需要市民和农民联合创业,实现资源融合,就能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

3.结语

在新型城镇化阶段,最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受制于制度障碍、文化阻隔等因素,不仅需要国家层面扫清制度性障碍,还需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自身观念转变等完成农民市民化的转变。农民市民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和过程,不仅仅是农民身份、居住地和户籍的转变,而是一系列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的转型和变迁。农民市民化需要各方共同参与,通过长期努力,克服这一过程中会遇到的诸多困难,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市民化。

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考

杨香军

脱贫攻坚是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步,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然而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代表就达到了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这只是基础和前提,离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目前首要任务就是要稳定脱贫成果。稳定脱贫成果是时代发展之必然,虽然稳定脱贫成果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我们必须发扬迎难而上的精神,攻坚克难,排除一切障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想方设法增加收入

对于尚不够发达的农村而言,相对贫困问题的症结其实还是在于收入增长慢,这种相对贫困,不是大家都很富裕的情况下的相对贫困,而是离富裕还有较大距离的相对贫困。因而,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根本在于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只要家庭总收入达到了富裕的标准,那么相对贫困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一) 发挥农村的比较优势发展乡村产业

贫困农村存在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是多方面的,发展经济增加收入难度相比其它地区大很多。贫困地区人口分布相对稀疏,即地广人稀。在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地广人稀的偏远山村发展现代化企业大生产,不现实也不合适,但可以因地制宜发展一些当地特色小产业,比如养殖业、种植业甚至是渔业。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尤其是乡村道路的修建,偏远农村与城市的交通基本打通,农村可以向城市提供部分生态产品。利用农村地广生态条件好的优势,不求单位面积产量有多大,但求产品生态效果。种植蔬菜水果少施肥、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农药,饲养鸡鸭采取野外放养,野地觅食, 养鱼直接取用野地自生草料。既能节约成本,还可以提供更营养、更生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绿色食品,形成风气,做出品牌,即便价格比外面规模化大生产的产品高出数倍,依然会有市场。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