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3月调研报告-40篇(第61/81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466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23分钟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及金融创新程度的不断深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与日俱增,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立足本国国情,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寻高效的流动性管理相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来源

"借短贷长"的业务模式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吸收居民的短期存款及银行间同业拆借资金, 而资金的去向主要为发放企业的中长期贷款。负债与资产业务期限错配带来的风险超出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时,商业银行就容易遭受外部流动性风险事件的冲击。

其他风险的转化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除了会面临流动性风险外,还会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这些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而引发流动性风险。以银行挤兑为例,银行发生挤兑问题往往是由于自身信用水平严重下降、出现破产传闻等重大问题,造成大部分储户已对该银行失去信心,并对其财产安全性存在质疑引起的。当上述恶性挤兑事件集中发生与蔓延时,若银行自身拥有的存款准备金金额不足以用来支付储户的提款额,银行内部就会被迫陷入流动性风险当中,进而逐步走向破产。

宏观经济状况

宏观经济状况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宏观经济状况较好、人们对未来充满预期时,居民个人会增加消费,通过银行贷款购买房屋、汽车等消费品,企业会吸收银行贷款用以扩展业务,此时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较低;相反,当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时,私人部门会减少消费,

企业会缩减业务,此时商业银行容易遭受流动性风险的冲击。

货币政策的实施

当央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市场上的流动资金不断增加,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然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带来市场利率的降低,个人及企业会增加银行贷款的额度,当贷款规模达到相当一部分借款人无法偿还欠款时,商业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将会大大削弱。

2.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

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政策不断完善与发展

我国于2009年加入巴塞尔委员会,作为巴塞尔的成员国之一,我国在践行

《巴塞尔协议Ⅲ》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和修订适应本国国情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政策。在201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中,流动性比例、存贷比率及流动性覆盖率三个指标被定为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重要标准;2012年我国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商业银行应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2014年原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把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比例及存贷比定为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指标;2018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指出了我国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构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管框架;2022年,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保持了市场上流动性水平的相对充裕(见表1)。

商业银行总体流动性水平不断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总体流动性水平逐年稳步提升。流动性比例方面,2017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为48.74%, 到2021年第四季度流动性比例达到60.32%,五年间提高了11.58个百分点。存贷比方面,2017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为67.74%,至2021年底达到79.69%,显著提高近12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方面,2017年初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备付金率为1.65%,至2021年底达到2.05%。流动性覆盖率方面, 2017年第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为119.07%,至2021年底达到

145.30%,流动性覆盖率得到大幅提高(见图1)。

2.3 同业业务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同业业务可以规避金融监管又能增加盈利,是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重要业务。但同业业务开展的规模越大,带来的期限错配及同质化问题就越严重, 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大。在金融去杠杆的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

行逐步减少对同业资产的依赖,扩展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大大提升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3.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贷资产质量下滑

我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近年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及新冠疫情的影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部分企业资不抵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2022年第二季度,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67%,不良贷款率水平居高不下,商业银行借出的资金难以回笼,信贷资产质量下滑,大大增加了流动性风险。

资产负债率过高,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吸收居民的短期存款及同业拆借资金,而资金的去向主要为发放企业中长期贷款,通过赚取两者之间的利息差作为利润来源,这种"借短贷长"的业务模式容易遭受外部环境变化的打击,极易引发流动性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中长期贷款占比逐年走高,从2015年初的58.57%增长到2021年末的71.2%,定期存款与中长期贷款的占比却不断下降,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

单一的投融资渠道

著名的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茨(HarryMarkowitz)教授曾说过",资产配置是投资市场唯一的免费午餐",并提出建立多元组合投资活动和多元组合融资活动的理论,强调通过各种多元化的投融资活动可以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 进而降低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具有高经济杠杆、高风险的特点,绝不能"把

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过分依赖居民短期存款及同业拆借资金,同时把大部分资金注入企业中长期贷款,缺少真正具有分散化效应的投融资渠道。

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只是流于形式,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仅以监管部门的最低监管要求作为管理目标,没有制定符合自身经营状况的流动性监管体系,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管理流动性工作,而且缺少高效的压力测试方案定期对潜在风险进行监控识别,不能做到流动性风险的早发现、早应对,不能把流动性风险降至最低。

4.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

提高流动性管理技术

商业银行应采用多种动态流动性衡量方法,综合运用流动性指标体系,组建专门的流动性管理人才队伍,研发高效的流动性管理技术,并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在银行内部制定合理的流动性预警机制,提高流动性资金的比重,在保证资金获得收益的同时,重视对流动性水平的管理,提高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积极调整优化存贷款结构

商业银行在拓宽投融资渠道的同时,还应关注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合理化,要合理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短期存款配置短期贷款,定期存款配置中长期贷款,保证合理的存贷比例,杜绝"借短贷长"的经营模式。同时, 商业银行要对现有的贷款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尽可能地降低筹资成本,提升自身的流动性水平。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