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医院规章制度汇编(11万字,医务、科研两部分,2017版)(第6/1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3964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3分钟

5.1.2药物相关事件:包括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等。输血过程中医嘱开立、备血、传送不当及输血反应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以及病人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药品。

5.1.3医疗设备和器械相关事件:包括各种设备器械本身及辅助装置故障、植入物(包括各种导管、内固定装置、人工关节、止血材料、疝气补片等)等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

5.1.4非治疗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以及治安事件。

5.1.5医疗沟通事件: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等。以及因医疗信息沟通过程或沟通信息失真导致的不良事件,包括检验检查结果判读错误或沟通不良。

5.1.6医疗不作为或推诿事件:如复合伤的救治推诿和协调不良、医疗护理工作中已经发现问题,但未及时处理导致的不良事件。

5.1.7常见严重医疗不良事件(除警讯事件)包括:

5.1.7.1严重输血反应:如溶血反应、细菌污染等情况导致的明显严重不良症状,需要医生进行处理得输血反应;

5.1.7.2严重药物不良事件: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毒副反应,需要医生进行处理;

5.1.7.3重大用药错误:违反医疗原则、使用配伍禁忌药物、超剂量用药、给药途径错误等情况,导致不良后果和/或引起医疗纠纷;

5.1.7.4重大手术前后诊断不符合: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在疾病部位、性质、病理明显不符合;

5.1.7.5麻醉和镇静不良事件:麻醉和中、深度镇静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和不良事件趋势等情况,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或引起医疗纠纷;

5.1.7.6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爆发、感染细菌谱的严重抗药性;

5.1.7.7严重医疗设备器械故障,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或引起医疗纠纷;

5.1.7.8环境和设施、设备不良事件:水污染事件、食物中毒、重大化学物质泄漏事件、辐射源泄露、火灾及医用气体事故、压力容器事故、电梯事故、停电事故、网络故障等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或引起纠纷;

5.1.7.9刑事事件:病人杀人、婴儿被拐、老年病人走失、病人和员工遭到外来人医院财产被盗和被损坏、病人之间产生激烈矛盾导致损伤。

5.2医务人员不良事件报告程序

5.2.1医务人员不良事件报告时限:

5.2.1.1严重不良事件,3小时内电话通知相关职能科室,并于12小时书面报告。

5.2.1.2一般不良事件,48小时内电话报告相关职能科室。

5.2.1.3重大医疗事故6小时内由医务科经医院知情后上报卫生局。

5.3不良事件报告奖罚原则

5.3.1鼓励不良事件呈报,建立无责呈报机制。

5.3.2严重不良事件漏报者,医院将予以调查处理。

5.3.3对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人员将提交医院予以一定的奖励。

6.相关文件:

6.1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

6.2《医院管理年活动指南》

6.3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

医疗不良事件非惩罚性报告制度

第一条为了提高医务人员风险意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及时妥善处理医疗不良事件,保证医院的安全运行,特制定此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医疗不良事件是指,可能即将发生或已发生的对患者安全有明显危害的事件;包括:

可能引起患者人身损害或者死亡的事件;

可能引起患者额外经济损失的事件;

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的事件;

可能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的事件;

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人身损害或经济损失的事件;

可能给医院带来信誉等各种无形损失的事件;

对不良事件报告的定义:

1.不良事件一般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转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不良事件包括严重不良事件(包括警讯事件)和一般不良事件。

2.警讯事件:指病人自然病程或潜在病情无关的意外死亡、病人自然病程或潜在病情无关的重大永久性功能丧失以及外科手术部位错误、病人错误、操作错误。

3.严重不良事件:死亡和威胁生命的事件、导致患者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的事件、造成患者永久性残疾的事件、致癌事件、致畸事件、药物过量事件、药物严重不良事件以及医生判断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其它事件。

第三条需报告的医疗不良事件的主题类型:

1、诊治过程相关事件:包括病人辨识事件;手术事件:手术治疗中开错部位、摘错器官、遗留异物在病员体内的事件;麻醉事件:麻醉方式、部位、药品剂量错误,麻醉过程中不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检验病理放射等技术诊查中,丢失或弄错标本,拍错部位,配错血;漏报、错报、迟报结果等;管路事件:如管路滑落、自拔事件。针扎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等。患者约束事件:不适当约束或执行合理约束导致的不良事件。

2、药物相关事件:包括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过敏、输液反应等。输血过程中医嘱开立、备血、传送不当及输血反应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以及病人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药品。

3、医疗设备和器械相关事件:包括各种设备器械本身及辅助装置故障、植入物等引起的相关不良事件。

4、非治疗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以及治安事件。

5、医疗沟通事件: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等。以及因医疗信息沟通过程或沟通信息失真导致的不良事件,包括检验检查结果判读错误或沟通不良。

6、医疗不作为或推诿事件:如复合伤的救治推诿和协调不良、医疗护理工作中已经发现问题,但未及时处理导致的不良事件。

7、常见严重医疗不良事件(除警讯事件)包括:

7.1严重输血反应:如溶血反应、细菌污染等情况导致的明显严重不良症状,需要医生进行处理的输血反应;

7.2严重药物不良事件: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毒副反应,需要医生进行处理;

7.3重大用药错误:违反医疗原则、使用配伍禁忌药物、超剂量用药、给药途径错误等情况,导致不良后果和/或引起医疗纠纷;

7.4重大手术前后诊断不符合: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在疾病部位、性质、病理明显不符合;

7.5麻醉和镇静不良事件:麻醉和中、深度镇静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和不良事件趋势等情况,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或引起医疗纠纷;

7.6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爆发、感染细菌谱的严重抗药性;

7.7严重医疗设备器械故障,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或引起医疗纠纷;

7.8环境和设施、设备不良事件:水污染事件、食物中毒、重大化学物质泄漏事件、辐射源泄露、火灾及医用气体事故、压力容器事故、电梯事故、停电事故、网络故障等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或引起纠纷;

第四条当事部门在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后,需向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应主管职能科室(正常上班时间)或总值班(非正常上班时间)报告事件发生情况,上班后总值班把事件转交医务科,科主任或护士长为报告责任人。上报时间:①严重不良事件,科室3小时内上报,医务科6小时内报告卫生主管部门。事件发生人或目击人在12小时内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②一般不良事件,事件发生人或目击人在48小时内上报。

第五条对未造成明显不良后果的一般事件,医务科在收到报告后,应在1个工作日内组织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同时报告分管院长;对已造成不良后果的重要事件、紧急事件,医务科应先报告分管院长,并立即组织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流程(详见附件)。

奖罚。

发生医疗不良事件未报告或未在规定时间内报告的部门或个人,根据《医院绩效考核有关规定》给予医疗安全扣分。及时报告医疗不良事件,积极采取措施避免事态发生,或减轻不良后果者予以相应的精神、物质奖励。及时报告医疗不良事件,但该事件已经造成不良后果者,根据《医院绩效考核有关规定》,依据原因查证、或其他相关规定,于相应就轻处罚。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后,及时查证根本原因,整改措施积极、有效,且在全院范围内有推广价值的,经讨论后予适当奖励。

各科室、部门其他人均有责任将医疗不良事件及时上报。

此制度自2007年8月1日起执行。2010年修订完成。

不良事件报告表

 人员类别

 ○住院

 ○门诊

 ○其它

 一、患者资料

 姓名 

 年龄

 性别○男○女

 病区/科室

病案号

 临床诊断

 二、事件情况

 事件发生的时间

 事件发生的场所

 三、事件对病人造成的影响

 ○无伤害

 ○轻度伤害

 ○中伤害

 ○重度伤害

 ○极重度伤害

 四、事件性质

 ○严重不良事件

 ○一般不良事件

 五、发生的过程及处理经过

 六、改进意见

报告人

 报告时间

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奖罚办法

为鼓励员工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信息,医院相关科室利用报告进行研究、分析,获得医疗安全警示信息和改进建议,增强识别、处理安全隐患和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能力,从而实现医疗安全的目标,特制定主动上报医疗不良事件的奖惩办法:

1.及时报告医疗不良事件,积极采取措施避免事态发生,或减轻不良后果者予以精神奖励,并给予上报不良事件的科室15元/每例的奖励。

2.及时报告医疗不良事件,但该事件已经造成不良后果者,根据《医院绩效考核有关规定》,依据原因查证、或其他相关规定,予相应就轻处罚。

3.发生医疗不良事件未报告或未在规定时间内报告的部门或个人,根据《医院绩效考核有关规定》给予医疗安全扣分,情节严重的予以相应的经济处罚。

医疗安全登记制

1.各科室由医疗安全质控员专人登记,并有登记人签名和时间。

2.全院各科室登记项目统一、规范。

3.全院各科室登记内容完整、不漏项、无漏登。

4.发生重大医疗过失和医疗事故争议事件,科室应立即书面报特医务科(质控科),填报《科室重大医疗事故争议事件报告表》,遇节假日或休息时间应先立即电话报告。一式两份,一份立即报医务科(质控科),一份科室保留,可复印。

5.发生医疗事故争议事件,科室应尽快组织讨论并做好登记工作,有初步定性和答复意见,并与病人或家属初步沟通,各科室统一登记在《科室医疗事故争议登记(报告)表》上,一般在一周内填写。重大争议应在一个月内填写。一式两份,一份报医务科(质控科),一份科室保留,可复印。

6.对科室每月发生的医疗差错,及时登记在《科室医疗差错登记(报告)表》上。一式两份,一份报医务科(质控科),一份科室保留,可复印。.

7.科室每月汇总医疗事故争议、医疗差错情况报告医务科(质控科),填报《科室月医疗安全情况报告表》。一式两份,一份报医务科(质控科),一份科室保留,可复印。

8.科室每月召开一次医疗安全会议,要分析研究科内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记录在((科室月医疗安全会议记录本》上。

9.已处理的医疗事故争议事件,科室及主要当事人应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按要求书面报告医务科(质控科)。

10.医务科(质控科)受理科室或患方的医疗争议事件,及时填写,《投诉接待记录》,每坎协商原则要求均有记录,对重复内容可减少登记。

11.对全院的医疗争议事件和医疗差错情况每季进行汇总登记

医疗风险防范和控制管理办法

医疗风险系指使患方或医方遭受伤害的可能性。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和医学本身在许多领域的有限和无奈,如医疗措施的风险性,医疗意外的不可预见性,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医疗费用的不一致性。加之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以及医疗质量管理、医务人员个人技术、责任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只要看病,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因此,关注医疗质量总是医院管理中永恒的主题。为切实规范医疗质量,防范医疗风险,特制订本办法。

一、医疗风险的分析,存在于三个层面

(一)医疗管理方面

1、医疗活动过程有漏洞或制度缺陷。就医院内部而言,因对各专业的人力、技术、设备配置等不同以及各专业医师之间临床实践经验的累积厚薄有别,客观上会造成对某些疾病诊治水平的差异。若各专业仅凭教科书甚至利益驱动,各自为政,自行划分疾病收治范围,这种院内无序竞争势必使对某些疾病的诊治水平下降而导致医疗风险升高。这就需要医院管理层界定有关专业疾病收治范围即专业准入。对手术科室医师而言,在各专业疾手术难度分级的基础上,应对其个人的准入(主刀)资格予以审定即个人准入。又如尽管医院内ICU在急救专业技术,人力配置及抢救设备等诸多方面占有优势,但其他科室因考虑专业本身发展和科室经济收入等原因,将符合危重评分标准的病患转入ICU并不积极主动,这直接导致抢救成功率下降。这就应从质量管理角度,需要医院从经济政策上加以调整以利正确引导。对诸多类似问题,管理层必须首先考虑是否由于医疗活动过程有漏洞或制度缺陷所致,若有则应着手改进,予以防范。

2、医疗护理流程不科学或过于复杂,使得操作容易产生失误。某些流程的某些环节设置不合理,需加以改进。

3、无统一规范或规范不标准。医方几乎都存在不同的医疗问题并造成患方伤害,医院质量管理层在充分讨论基础上,应制定各项诊疗操作规范。

4、医疗质量管理运行中有错误。管理运行中常见的错误是:有章不循,信息阻断,培训松懈,督查不力。尤其是出现医疗问题后隐瞒不报,其后果十分严重。因为汇报(收集)医疗问题是保障持续质量改进安全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隐瞒不报造成的信息阻断就已经切断了系统安全链,造成无法了解客观事实,无从着手研究分析,更不能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导致防范不良事件的能力下降,而重犯类似问题的医疗风险增大。因此,强化员工主动汇报是系统安全链的启动环这一重要概念并制定医疗问题上报具体办法,如问题分级,上报层面,分析改进,通报范围等。在办法中应充分体现"吸取教训,改进系统错误是重点,而不是强调个人处罚"这一理念,这是保障上报制度顺利执行的要素。

(二)医务人员个人错误。对医务人员因个人技术,责任心或不遵守规章制度所犯错误在核定事实基础上容易判定,通过分析讨论,批评教育和学习培训,以及必要的按章处罚都是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对员工的培训,尤其是提高全院职工风险防范和持续质量改进的意识和能力,在质量管理中更为重要,因为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主体,是降低医疗风险的基本要素。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规范的医疗行为以及强有力的全员参与意识对降低医疗风险和提高医疗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设施问题

1、抢救设备。必需定期检查、维护并务必有记录,使其永远处于备用正常运行状态。一旦抢救病人过程中设备出现故障,尤其是呼吸机、麻醉机、喉镜、吸痰器等等,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对于电源插座之类都应列入定期检查和维护项目之中。

2实验设备故障导致检查报告有误。错误报告可能会引导临床医师判断失误。

二、医疗质量管理风险识别 

1、医院规模、性质及医疗服务质量特点决定风险的程度。不同背景的医院,因其规模、性质和医疗活动的不同,其风险程度也不同。专科医院病种简单,医疗活动环节较少,质量控制方法单一,相对风险较小。综合医院病种复杂,医疗活动环节也复杂,同时,因等级较高的医院急危重症较多,所以医疗质量监督检查的风险相应增大。医疗服务的复杂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医疗质量的不确定性,因为医疗服务不可储存、不可重复验证,所以医疗服务实现的环节就具有特殊性,如麻醉、手术、输血等环节,均不可实现医疗服务结束后进行验证;这也就决定了医疗质量监督检查的风险性。医疗服务质量有时也取决于医院的供应商,如植入人体内的钢板、介入支架等,无论手术操作多么规范、消毒如何彻底,因钢板、支架等质量问题,出现了断裂、感染等问题,仍旧是医疗质量问题。所以,医疗质量管理就不能仅仅检查就近的医疗环节,而应延伸到医疗服务提供之前的一些环节,即从围绕医疗服务的人、机、料、法、环等几个方面进行。

2、医疗质量管理监督检查人员资质、能力是否满足需要根据医疗服务的高风险特点,进行医疗质量监督检查时,必须由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完成。由于医疗服务质量的隐蔽性、不可存储性,如果不具备高水平的专业人员,质量检查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就不能发现一些问题,更不能发现事故隐患。如疾病的诊断缺陷、治疗缺陷、急危重症的抢救措施和及时性等,没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就无法判断,同时也为医疗质量监督检查带来不可规避的风险。

三、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目标。

医疗风险防范的目标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只是将医疗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1、"双开关同步启动"理念。工厂中冲床冲压零部件的操作流程是一手将冲压零件送入,一手启动冲床开关。这个操作流程一开始就埋下了工人的手难免受伤的隐患,尽管管理者进行了安全教育、制定规章,甚至拟订了对违反制度如何处罚的条例等,但安全事故仍有发生,如修订操作流程即只有双手同时启动开关,机器才能冲压。其结果手受伤的风险降到了零。

2、医疗风险防范理念的核心。管理者应主要关注管理体制、医疗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查评等方面有无缺陷漏洞、规范是否标准,流程是否复杂易致操作失误,信息反馈是否准确及时,医务人员技术及综合素质是否得到培训、提高以及是否坚持规章制度。在具体管理工作中树立并强化"双开关同步启动"意识即风险防范意识,重点关注改进系统错误,而不是强调个人处罚,从根本上降低医疗风险。

四、医疗风险防范管理的监控程序

找出风险发生的原因,针对性地修订完善,以保证今后的医疗安全,其程序为:①首先确认发生的事实;医务科牵头每月一次对有关科室进行检查。②重点发现体制上、流程上、制度上的缺陷或漏洞;③投入人、财、物力解决问题以及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④修订完善医疗缺陷防范并坚持落实规范和标准;⑤对采取的措施效果实行评估和反馈。

五、医疗风险防范的重要处理措施

1、注重医疗质量的关键部门和关键环节。关注医院的重点部门,如手术室、供应室、急诊科、ICU、产房及各临床医技等科室。关注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如手术、麻醉、放射治疗、输血等;关注临床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的质量控制。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如:特殊用药、特殊诊疗、特殊检查、麻醉、手术、有创操作、输血等医疗服务实施前,充分进行知情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该制度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条例、培训方案、培训流程、各专业培训具体目标、规范化培训医师的出科及结业考核等。所有住院医师接受了培训,整体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增强。

3、畅通院内绿色通道。加强各病房医师对危重患者评分系统的学习培训,此后,院内绿色通道更加畅通,住院医师6天/12小时留院制度等。

4、医疗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要件--医疗护理标准操作规范

对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尤其是新开展的或侵入性的操作,在尚无行业规范的情况下,院内应统一标准。我院订立了不少的技术操作规程,尽管这种标准并不一定十分完善,但远比没有规范所造成的风险要小得多。

5、医疗风险管理成功的基本要素---对医务人员多层面、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多层面:主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实习人员、"问题"医生、护士长、护士、新进及招聘护士。多形式:各种疑难、死亡病例讨论,国内外专家讲座,实习医师讲座,医护人员国内外进修学习,外语提高班,提高学历培训,规范化培训,上岗前培训,三基培训,护士操作实战培训,新进及招聘护士培训和分期评估。多内容:条例、常规、医学进展、新技术,感染消毒、医疗废物分类处理流程、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巧、服务流程、创造性思维、操作技能、网络技术操作技能、外语、病历书写等。培训不仅涉及专业理论技术,还包括了人文科学知识在内的素质培养。这是因为现代医疗质量概念与传统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美国卫生机构资格认证联合会指出,现代医疗质量系指在现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医疗卫生服务可以提高满意结果可能性的程度,降低不满意结果可能性的程度。即社会对医院整体服务功能评价的满意程度。为此,提出医疗质量控制应达到的四个具体目标。安全:避免在诊疗过程中带来的医源性损害;避免诊疗不及时而贻误最佳诊疗时机;避免在就医过程中发生的非医疗性损伤。实用:提供的服务必须有明确的科学理论依据,不能为医院或个人利益在治疗、检查、用药、护理过程中随意增减项目,使服务所需费用合理。及时:尽量减少患者在候诊、取药、缴费、检查等过程中的时间,尽量缩短术前等候时间和住院日(以保证疗效为前提)。提供便捷服务。平等: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选择、需求、价值,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提供同样服务。营造一个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试行)

一、总则

(一)目的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院职工特别是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保障意识和医疗风险的防范意识,强化医疗安全的全面监控机制,更有效地防止医疗缺陷的发生,在《医疗事故预防和处置预案》的基础上制定本制度,进行试行后修订完善。

(二)范围

全院职工,尤其是医务人员,在实施诊断、治疗和其他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作为不规范"或"不作为"而发生的任何有可能导致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发生的医疗行为,无论患者与家属有无投诉,都属于医疗安全的预警范围。

(三)原则

医疗安全预警制度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查质量要素的各方面、医疗过程的各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为目的。

(四)要求

医疗安全预警工作分级进行。医院各职能部门、各临床科室,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抓好落实。

二、医院安全预警分级

根据在工作或医疗活动中责任人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安全预警项目分为三级。

(一)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

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主要是指违反各项规范要求,但是尚未造成患者投诉等后果的行为。

1、医疗文书

门、急诊医师未书写门诊或急诊病历。

未在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及其他记录。

凡决定转出的病人,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

意外死亡病历未当天及时讨论并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

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

未及时鉴定医院规定的各种医患知情告知类文书。

造成病历等资料损失或丢失。

2、纪律

工作人员擅自离岗。

对于疑难危重病人,会诊医生和辅助检查科室医(技)师在接到急会诊邀请后,未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治、发药过程中聊天、打手机。

门、急诊护士未及时将门急诊危重病人转送至急诊科、病区。

首次开展的新手术、新疗法、新技术,未通过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并经医务科批准而擅自实施。

违反相关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将院内讨论的有关病人的情况等擅自不负责任地向病人或家属透露。

不负责任地解释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者或家属误解。

出现医德医风问题。

3、诊疗规范

(1)门、急诊医师对于经三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清上级医师复诊。

(2)危重病人到达急诊科后,未及时开始抢救。

(3)会诊医生未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或未清上级医师复诊。

(4)门、急诊医务人员对危重病人未实施首诊负责制。

(5)门、急诊医师未见病人即开具住院证或病房医师不看病人即开医嘱。

(6)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签字不及时。

(7)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8)对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全院、院外会诊。

(9)需马上执行的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

(10)对病危病人未作床旁交接班或为危、重病人的病情、处理事项记入交班记录。

(11)临床医师迟报、漏报传染病,或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未就地隔离、按规定消毒或转入传染科、隔离病房。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