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合集18篇(群管理分享)(第6/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716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91分钟

3.3设施设备不完善。调研发现,部分污水处理设施不实用,规划选址不合理,设施设备不配套,部分污水处理设施没有与农村厕所同步规划建设。部分垃圾箱布局不合理,就近就地、片区小型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导致转运成本骤增,清运不及时。以盘州市刘官镇为例,16个村中3个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存在"有网无厂"或"有厂无网"等情况,导致已建成的设施"晒太阳"。

3.4资金投入缺口大。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的主要因素。以农村厕所革命为例,2019年省下达六盘水市相关资金共计3440万元,完成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改造51108户,平均每户仅有673元。以盘州市刘官镇农村垃圾清运为例,县级财政每年补贴刘官镇60万用于垃圾转运的人工费、车辆修理费、油费等,与实际200万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另外,农村污水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涉及面宽,需求量大,投入建设运行资金仍存在巨大缺口。

3.5机制不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要做到五有,即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但实际运行中多数乡村有制度不健全,有标准难执行,有队伍不过硬,有经费缺口大,有督查重形式等情况。仍然存在公厕无人清扫,农户庭院摆放杂乱,村巷街道垃圾清运不及时,脏、乱、差无人过问,农民环境卫生意识淡漠等问题。

3.6后期管护有差距。一是对设备检修重视不够,存在重建轻管问题。二是设施运行维护责任主体不明确,督促检查跟不上。三是缺乏运维技术人员,工艺复杂的设施未得到专业的运维管理。四是地方财政压力大,管护资金来源不稳定。

4工作建议

4.1提高认识,强化落实。深刻认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落实《六盘水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等各项工作,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提升。

4.2理顺职能,加强协作。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农业农村部门统筹推进,各成员单位定期提供工作情况,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项目储备,形成良好工作机制,理顺各部门职能职责,增强全局观念,密切协作配合,共同将各领域底数摸清,工作做实,为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质量打牢基石。

4.3多元投入,整合利用。要把加大资金投入作为改变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在"多元投入、整合利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要谋划好项目,加强项目论证和后期跟进,积极争取资金;要创新投入方式,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引入社会资本以PPP等模式建设,改变"撒胡椒面"的方式,整合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4因地制宜,梯次推进。要根据农村区域地形、人口密度、环境条件等合理布局,将农村供水、"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统一谋划统筹开展。最大程度上发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应有功能。建议梯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鼓励整村、整乡、整县推进,培育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示范乡、示范县,总结推广。

4.5统筹推进,注重实效。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与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相结合,畅通厕所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后就地就近还田渠道,利用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实现就地回用,提升农户房前屋后空闲地块利用率,减少生产生活垃圾堆放,将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粪便、水体及时还田,提升人居环境整体水平。

4.6强化管护,规范操作。各级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重建轻管"的问题,建立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政府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运维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运维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制度,完善督促检查、维修保养、技能培训等机制,明确日常运行维护内容,切实落实管护责任。

农村基层党组织吸纳与培育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现状调研报告

中共黑河市爱辉区委党校 梁雪

(2020年)

1.农村基层党组织吸纳与培育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现状

课题组以爱辉区所辖农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农村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乡村精英等人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农村党组织现状、外来精英现状、内生精英现状、乡村治理现状4个部分。

1.1农村党组织现状与问题分析

经受访对象所在乡村调研可知,乡村均建立了基层党组织,派驻了第一书记,贫困村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在"你对本乡村基层党组织满意程度"调查中,有38%的人表示满意,有25%的人表示非常满意,有23%的人对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满意度一般,有10%的人表示不满意,其余4%的人对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非常不满意。调研结果表明,受访对象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满意度不高,揭示了当前基层党组织发展、建设水平偏低,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基层管理需求,有待进一步提升。

1.2外来精英现状与问题分析

外来精英是乡村精英群体的构成部分之一,外来精英的发展现状反映了乡村对于精英的培育、接纳水平与开放程度。在"当前所在乡村外来精英吸纳与培育状态"问题中,有22%的人表示"处于决策制定阶段",

有45%的人表示当前"处于经验学习借鉴阶段",有10%的人表示目前"未有相关吸纳计划",有23%的人则表示"不清楚"。由调研可知,当前农村对外来精英吸纳中的重视程度偏低,对外来精英的价值和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还不够重视,给精英的吸纳和培育带来了难题。

1.3内生精英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内生精英培育途径"中,有28%的人表示乡村基层党组织主要通过"内部政策"培育,有32%的人表示会通过"激励机制"培育,有15%的人表示"无相关培育途径",其余25%的人表示"不太关注"。由调研结果可知,当前在内生精英培育上的路径单一,对内部政策、激励机制的依赖性较大,灵活性不强,且多数乡村的内生精英培养意识薄弱,趋于形式主义,不利于激发内生精英的热情和积极性。

1.4乡村治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参与乡村治理状态"调研中,仅有30%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乡村治理参与积极性高",有34%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参与乡村治理的频次低",有15%的受访者表示所在地"乡村治理透明度不高",有21%的人表示对此"不清楚"。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基层党组织吸纳与培育社会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水平低下,未能形成常态化的机制,无法满足需求。

2.农村基层党组织吸纳与培育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对策

内生精英和外来精英的产生渠道、特征不同,在引导其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和模式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可根据精英的具体特性,以吸纳、培育、示范、再造和精英参与乡村治理5个方面为基础,构建起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

2.1农村基层党组织吸纳精英模式

吸纳精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赖以发展、延续的保证,也是乡村发展中的源头活水。精英吸纳可以以乡村精英成长计划、精英孵化基地建设、精英落户扶持计划、乡村精英交流基地建设为载体,畅通精英吸纳的路径。乡村精英成长计划分别面向内生精英、外来精英,制定短期、中长期发展规划,由驻村工作人员、第一书记、村干部、在农村工作的各级机构负责人共同组建乡村精英引进专项小组,制定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由各成员签署工作任务书、针对不同精英引进的考核指标要求。对于内生精英,由引进小组对精英的简历、个人信息进行搜集,掌握精英的发展需求、未来的规划,结合内生精英的实际,为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发展困惑,为内生精英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外来精英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为了留住外来精英,需考虑该群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短期内,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指导、干预,使其成为乡村发展的核心力量。在长期发展中,使外来精英成长为区域发展的"领头人"、"技术骨干",体现精英吸纳的示范效应。精英孵化基地采用多元协同共建的方式,由基层党组织联合银行、孵化园运营企业、投融资机构、第三方服务企业共建农村精英孵化园,利用孵化园对外来精英的创意进行孵化,直至项目落地实施、变现,为外来精英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逐步实现人生价值,拓展乡村的对外影响力。精英落户扶持计划支持外来精英落户发展,制定包含住宅、工业用地、种植用地批复、投资指导等方面的政策规章,减少外来精英在发展中的限制条件。乡村精英交流基地建设目的在于,定期开展区

内外精英交流活动,通过不同精英间的经验分享、案例学习,拓各精英的眼界,增强其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其中,经验分享活动侧重于知名精英创业经验、投融资经验的学习,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引导精英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取长补短,举一反三,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2.2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育精英模式

精英培育是基层党组织引导和指引精英投入乡村建设的关键一环,可通过舆论宣传机制建设、职业发展培训体系设计等方式,建立立足农村,面向基层一线的创新创业型、多能型精英人才队伍。舆论宣传机制建设层面,以线上、线下两个途径为核心,建立多层次的乡村发展引导体系。在线上可以村为单位,建立基层党组织微信公众平台,设置"流动党校""村事速报""基层党建""群众服务""留言反馈""三农工作"模块,关注民生及精英成长现状,以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为导向,每周向村民、精英群体、干部群体推送最新的乡村创业政策、精英引进制度,做到精英培育、乡村日常管理过程的透明化,使精英能够熟悉农村的产业发展,转变思维,培养擅于学习钻研、懂创新、有能力的农业技术人才。利用微信的便捷、消息传达及时、快速的特点,由各村组负责人对精英的资料、人际关系档案进行摸排,按照精英所处行业、区域的不同,分门别类,建立微信交流群,在群内指派第一书记、村干部等人员对其答疑解惑,提升精英在服务农村、建设农村过程中的体验感。线下渠道,由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主体,每月创办1-2期黑板报或者内部报纸,届时将供全体村民查阅,内容以乡村的发展动态、乡村治理建设、乡风文明成果展示、精英管理培育为基础,采用基层领导班子轮流负责的形式,完善内部引导机制。职业发展培训体系设计方面,不同精英群体的职业类型、发展方向不同,培训内容也许进行分类设计。按照精英群体发展状态的不同,将其分为初创型精英、进步型精英、持续创新型精英与衰退期精英四类,对于初创型精英,向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农业技术、合作社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其运营技能。进步型精英主要开展适用于岗位发展需求的农村致富技术、"金点子"创意培训、乡村盈利变现模式上的培训,从而为乡村的发展输送更多有志于农业事业的有志青年。对于持续创新型精英,引进国内外乡村创新实践的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学习观摩,促进优秀经验的内化。针对衰退型精英,采用以老带新活动,由经验丰富的精英对其开展一对一帮扶,使处于下降期的精英能够主动寻找到个人定位,在职业领域获得新的突破,搭建系统化、

多维化的基层精英培育平台。

2.3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精英示范的模式

精英示范可围绕乡村精英库建设、乡村精英考核标准建设、乡村精英示范策略设计三个部分展开。乡村精英库建设即面向各个乡村建档立册,综合分析、评价乡村的发展现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制定精英遴选标准,由专职人员考察人员的基本条件,并在村委会及电子渠道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对公示期后的精英纳入到精英信息库,及时根据精英的变动情况更新。乡村精英考核标准建设可以依据工作业绩、贡献度、综合素质指标,实施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对于各类考核表现优秀的精英给予奖励。考核标准可通过精英大会的形式进行论证、修订与完善。乡村精英示范策略设计层面,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展开:一是健全基层精英的档案管理机制,对每一位精英建立专属的档案,记录其发展历程、考核结果,评价精英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二是为代表性精英安排记者进行访谈,撰写先进事迹案例,上报至区(县)级以上部门及媒体,由其负责进行精英事迹的宣传报道,让先进的经验得以在区域内外传播,提升精英示范的效果。三是选拔农村农业技术带头人、三农骨干、职业农民标兵、精英代言人等,采集获得各荣誉的精英信息,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发挥精英代表对于其他精英的激励作用。

2.4农村基层党组织实施精英再造的模式

以双向精英互动模式构建、精英双导师制度为基础,利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精英再造。其中,双向精英互动方面,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磨砺精英的发展能力,调动人才的发展动力。"引进来"上,主要引进省内周边区的优秀乡村精英,由其负责举行专题讲座,向精英人群讲解乡村精英的发展与定位、精英的成长规划、精英的专业发展方向、精英对于乡村治理的意义等,帮助精英认清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培养起力争上游、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除此之外,乡村还可直接引进外地的精英吸纳与培育模式,经过本土经验的转化,形成独具特色的精英再造方案。"走出去"方面,主要选拔精英代表,前往精英培育的示范村观摩,了解该村在吸纳与培育精英上的经验,促进不同区域理论、实践经验的融合、交流与互动,更新传统的精英培育方法。利用引进和走出去结合的策略,使得基层党组织的精英再造方式更加适应当代需求,保证了精英在乡村大施所能的基本条件。精英双导师制是以双导师理论为思想形成的,操作途径为:由内部导师和外部导师,共建以乡村精英为对象

的双导师工作制,群策群力,为精英的全面发展服务。内部导师从驻村工作人员、第一书记、村干部、各级农村组织工作的负责人中筛选,采用专业相近、文化程度相近和双向选择的原则,给精英安排内部导师,缩短精英处理日常乡村问题、困惑的时间。外部导师从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农业发展部门、商业投融资结构负责人中筛选,利用外部导师雄厚的资源优势、工作经验、职业优势,可以给精英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参考建议。

2.5农村基层党组织引导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

农村基层组织在精英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直接干预者的角色,在此可利用显性引导、隐性引导两种方式展开。显性引导以召开宣讲会议、建设精英联盟、开展乡情教育为主。宣讲会议上,组织熟悉农村产业发展、三农工作的负责人,承担着精英培育、精英吸纳、精英管理方面的政策宣贯任务,利用宣讲会和精英展开面对面交流,使精英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得以解决。精英联盟为乡村各精英交流经验、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各精英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可以利用彼此的社会关系、资源渠道互利共赢,又是互相竞争的关系,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乡情教育即通过乡村广播、乡村广场标语、公众号推送、软文的方式,向精英全方位的介绍乡村治理动态、乡村的发展前景,激励精英建设乡村的责任感。隐性引导主要通过红色文化传播、乡村治理活动的举行,推动精英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乡村治理活动上,可利用精英群体的征文、趣味运动会等,加强精英间的交流,将乡村治理思想穿插入活动设计过程,为精英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充分的保障。

危机中的青春洗礼高校学生疫情期间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调研报告

廉思、周宇香、马瑞

(2020年)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对社会经济形成了巨大冲击,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的影响,2020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1]

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阶段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时,他们大多刚刚出生,对那次事件没有深刻的经历与体会,缺少应对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储备。因此,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场危及全世界、全人类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态度和社会认知,对我们分析研究危机状况下当代高知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和参考价值。

基于此种考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课题组于2020年2-3月组织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影响"的电子问卷调查,采用判断抽样的方式,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在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13542份,回收有效问卷12897份。调查样本中,女生占51.7%,男生占48.3%,年龄主要集中于"95后"和"00后",其中,18~23岁占81.1%,24~29岁占17.7%,30岁及以上占1.0%,18岁以下占0.2%。从政治面貌上看,以共青团员为主,占80.4%;其次是群众,占10.1%;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9.1%;民主党派占0.4%。从学历上看,本科生比例最高,占61.7%;其次是硕士生和专科生,分别占20.4%和12.2 %;博士生占5.7%。课题组对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学习状态和担忧、期盼、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期望能够对有关部门了解大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状况、研判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思想动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为接下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学复课两项工作提供扎实的数据基础。

一、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特点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既具有普通社会民众的心理状态,如人际交往活动减少、生活规律被打乱等,进而可能会出现恐慌、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大学生由于青春期思维活跃的特点和对网络工具的熟练使用,其行为特征与普通社会群体相比又存在显著的差异。调研发现,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平和中透出理性乐观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对病毒来源及传播途径缺乏科学认知且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居家隔离、避免聚集就成为疫情防控、切断病毒传播的最好方法。但居家时间过长,亦会对个人情绪产生影响。调查中了解到,疫情暴发之初,学生心头不免存有畏惧感和恐慌感,但随着战"疫"的深入推进,学生逐渐认识到,病毒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过分畏惧病毒的心理。抗击病毒,不仅要依靠外在的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和医疗技术,更需要个人内在的积极阳光的心态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疫情期间花费时间最多的事情是什么"时,大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排名前三的选项依次是:关注疫情信息的同学占比63.5%,学习专业知识的同学占比45.3%,做家务、烹饪和手工的同学占比41.5%。此外,娱乐休闲活动也占一定比例,调查显示,看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的同学占比32.5%,玩电脑、手机游戏的同学占比28.4%,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占比20.4%,听音乐的同学占比14.1%,看网络小说的同学占比9.3%,阅读经典名著的同学占比7.8%等。值得注意的是,另有少数学生选择"闲得发慌,但不知道做点什么",仅占比3.9%。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居家事宜,生活丰富多彩。

当学生把注意力放到具体事情上后,负面情绪自然就会降低。在关于"大学生自我评价其情绪受疫情影响的程度"调查中,选择"一般影响"的学生占比最高,为48.5%,选择"很大影响"的学生占比5.3%,选择"较大影响"的学生占比20.1%,选择"较小影响"的学生占比15.3%,选择"很小影响"的学生占比10.8%。整体来看,认为疫情对自己情绪影响大的学生占比为整个调查人群的25.4%,认为疫情对自己情绪影响小的学生占比26.1%,认为疫情对自己情绪影响一般的学生占比48.5%。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整体表现是好的,从最初的紧张恐慌到焦虑茫然,逐渐变得理智清醒。随着大学生对疫情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心态也越发呈现出理性平和的态势。调查显示,有81.7%的学生表示对中国经济

未来发展形势很乐观,14.1%的学生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形势有待观察,只有4.2%的学生表示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形势不乐观,显示出大多数学生对疫情过后中国发展的强大信心。

2.关注中映射思考深度

大学生作为知识青年的代表,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其相关问题高度关注。调查显示,在关于"疫情期间最关注的问题"调查中,有85.3%的学生选择了"疫情发展形势",71.5%的学生选择了"医护人员健康安全",排名前两位。疫情期间,学生们看到了白衣天使冒着生命危险冲在抗疫一线的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和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这种舍己为人的职业情操,激发起了当代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场举国参与的战"疫",是一次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全方位检验,涉及政府决策水平、信息公开程度、媒体监督状况、干部能力素养等多个领域,是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大考"。大学生是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对社会问题具有较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对疫情相关问题的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认识在不断深入。调查显示,有36.4%的大学生关注重点疫区的防控形势进展,35.3%的大学生关注疫情防控信息的公开透明,24.7%的大学生关注捐赠物资的合理使用和监管,11.1%的大学生关注渎职官员的问责,10.3%的大学生关注各地具体防控措施的有效性,9.5%的大学生关注疾病预防控制制度的完善,8.7%的大学生关注确诊患者的收治及康复情况,8.3%的大学生关注公众采取的防护措施,5.1%的大学生关注重点防控物资的供应等。调查表明,疫情的突如其来,促使"象牙塔"中的学子们超越个体层面进而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学生们普遍认为,这么大规模的突发性危机和这么大范围的国家管控,需要改善的地方在所难免,这是考验,也是促进。我们既要着眼当下,冷静思考、全面审视、深入总结,在疫情"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更要放眼长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更加全面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形成更加精细化、更加高效的应急反应体系,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提升社会的治理效能。

3.认可中体现层级差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决策部署,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使得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向积极向好的态势拓展,显著提高了党和政府在青年中的影响与威望。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一

线,大学生从中央领导同志这种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行动中看出,党中央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调查显示,有95.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政府使疫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控制,93.5%的大学生认为疫情防控政策有力地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92.2%的大学生对控制疫情的各项举措表示支持和拥护,91.4%的大学生认为疫情防控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84.3%的大学生认为此次疫情提高了自己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心。以上数据说明,中央的决策部署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和衷心拥护。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大学生对政府的态度呈现出层次性差异,对中央的防疫工作认可度要高于地方。调查显示,有92.5%的大学生认同中央有关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及时有效,而认同本地相关部门的防疫措施执行到位的比例则为87.4%。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对防控工作的层次性认知同样明显,居住在非湖北地区的学生对防疫措施的认可度为91.2%,而居住在湖北地区的学生对防疫措施认可度则低一些,为81.5%。调研中,学生们对湖北早期疫情信息公开不及时,错过了疫情防控的黄金期;感染人员排查不到位,社区防控网没有及时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干部作风不实,填表格"抗疫"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医患供需不平衡,很多感染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湖北省和武汉市红十字会表现欠佳,捐赠物品统计、分配、运输混乱,资金拨付不及时等问题有较多意见,希望针对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把在疫情防控中积累的经验教训真正转化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体制机制。

4.灾难中感悟蓬勃力量

大灾大难现人间真情。疫情暴发后,爱国情怀的集结号浩荡响起,五湖四海的力量如潮水般集结。调查显示,当被问及"疫情中最感动/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88.9%的大学生选择"专家、医护人员在一线舍身忘我",83.4%的大学生选择"集全国资源、力量驰援湖北等重点疫区",72.1%的大学生选择"迅速建成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等集中救治场所"。此外,有38.7%的大学生选择"采取武汉'封城'坚决防止疫情向其他地区扩散",32.1%的大学生选择"快递小哥、基层工作人员的敬业奉献",28.8%的大学生选择"各地纷纷为武汉加油,向重点疫区捐助物资",20.3%的大学生选择"群众踊跃报名加入志愿者团队,参与志愿服务",17.4%的大学生选择"海外同胞踊跃捐款捐物快递回国",13.8%的大学生选择"新冠肺炎患者积极勇敢面对病情",9.5%

的大学生选择"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机向武汉运送捐赠物资"等。在灾难面前,当代大学生看到了忠诚和奉献,看到了万里长城傲然不倒,也看到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调研中,很多学生在谈论起疫情期间的感受时,"泪水""无私""守望""大爱"等都是反复被提及的高频词汇。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对火神山、雷神山和终南山的期待""方舱医院内的欢快舞步""人民子弟兵奔赴前线的欢呼""痛失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声""护士与女儿隔空拥抱的温情不舍""医生和党员主动请缨赴一线的生死状"等视频和新闻感动着。大学生自己说:"苦中作乐、逆境前行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不可消磨的文化因子,民族的苦难、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成败,我们总在最困难的时候负重前行,找到出路。"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真真切切发生的感人场景和动人故事,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情绪状态虽有波动起伏,但始终保持"三少三多"的大局稳定,即抱怨少、恐惧少、宣泄少;感动多、拥护多,期待多。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