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XX市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工作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XX市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加快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加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XXXX.XX亿元,负债XXX.XX亿元,净资产XXX.X亿元,分别增长X.XX%、X.XX%、X.XX%。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XXXX.XX亿元、增长XX.XX%,负债XXXX.XX亿元、增长X.XX%,资产负债率XX.XX%、下降X.XX%,净资产XXXX.XX亿元、增长XX.XX%。
一、XX市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主要举措
XX市严格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责任,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建制度、严管理、强基础、促发展等各项工作,助力国有资产资源统筹整合和共享共用。
(一)夯基础,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管理体制,完善"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监督管理体系,强化财政部门综合管理职能和主管部门具体监管职能,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对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管理主体责任,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现有效管理。出台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30余项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涵盖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办法,以及资产清查核实、产权登记、收益收缴、资产报告等全方位监管体系,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监管。将资产管理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流程,实现资产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政府采购、会计核算等环节的深度融合。全面实施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市政府每年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情况,推进人大国有资产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严管理,聚力国有资产优化配置。严格资产配置管理。压实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职责,做到配置资产与部门预算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科学合理配置资产,严控超标准、超数量配置资产,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增资产XX.XX亿元。落实资产审批程序。严格落实资产出售、无偿转让及报损报废等审核审批流程,明确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主管部门管理职责,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简政放权,将部门资产处置权限上调到XX万元,有效提高国有资产高效利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推动解决长期挂账、不动产未办理权属登记、资产闲置和账实不符等资产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坚持分类施策破解难题,区分共性和个性,用好专题会议、提示函等方式,督促单位加快进度,截至目前,为XX家市直单位解决疑难杂症问题XX个。
(三)强运作,提升市属企业运营水平。瞄准市场定位。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引导国有资本投向光伏、汽车及装备制造、凹凸棒基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截至目前,全市政府出资设立各类基金XX只,总规模XXX.X亿元,完成对XXX个企业的XXX亿元投资。其中,2023年1-6月新增设立基金X只,总规模XX亿元,XX出资规模XX亿元。鼓励和引导已在X注册的5家基金机构做大基金规模。围绕"轨道上的XX""高速上的XX",6月20日,总投资约72亿元的XX高速公路XX锻正式建成通车,我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29公里、位居全省第一;累计完成投资XXX亿元,XX城际铁路(XX段)于6月28日正式试运行,进一步推动XX一体化建设。聚焦改革创新。认真谋划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改革重点领域。落实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持续加强企业价值创造体系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价值创造水平。深化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制度;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精准考核和刚性兑现。推进监管转型。坚持以管资本为主,调整优化国资监管职能,梳理国资监管部门授放权事项,实现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健全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出资人监督体系,加强重大经营风险管控、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健全内控体系,完善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的重大经营风险事件报告工作规则,确保重大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
(四)重盘活,推动存量资产共享共用。挖掘闲置资产价值。为有效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利用不足、闲置浪费、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多措并举摸清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家底,将闲置的房屋、土地、通用设备、大型仪器等资产均纳入闲置资产清查范围。截至目前,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共清查出低效闲置房屋X.XX万平方米、土地X.XX万平方米、设备XXXX台(件),资产原值X.XX亿元。推动资产盘活利用。结合我市闲置资产现状,灵活用好出租、出售、置换、政府收储、公物仓调剂、无偿划转、自用等方式分类盘活闲置资产,截至目前,市直陆续移交给XX、XX近X万平方米办公用房,用于解决社区服务用房问题。同时,为实现我市经营性房产统一运营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产资源效益,市直已将4万余平方米的经营性房产划转到XX房产经营有限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注重预算管理联动。结合资产存量、配置标准、绩效目标和财政承受能力,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配置资产;强调调剂方式优先,不得出现同类资产闲置与租入并存的情形,对超标准配置资产、存量资产闲置的,不再新增同类资产;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运用预算管理手段控制资产配置。构建共享平台系统。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公物仓平台"一张网",通过公物仓集中管理、调配使用,节约财政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截至目前,全市资产入仓XXX笔、合计金额XXX.XX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XX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有资产规模不断壮大,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关注度低,部门协调配合不足。部分单位仍然存在"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重资产数量、轻资产效益"的思想,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部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资产有多少,是否具有产权,存在哪些风险等所知不多,存在"重购置、轻处置"的现象,只关注需要购置哪些资产,但是对于具体管理却不重视,固定资产也未能及时入账与清理核销,容易造成账实不符与国有资产的流失。存在单位财务人员对国有资产概念认识不清,没有认真学习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在执行过程中打折扣、落实不到位,资产管理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二)举措单一,国资盘活困难较多。行政事业单位局限于自身利益,对低效闲置资产划转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不动产被占用、涉访涉诉、权属不清、权证不齐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安全状况较差等情况,导致资产难以盘活。非办公类闲置房屋划转,需要缴纳契税、土地增值税等,且金额较大,增加了资产划转的难度。财政部门未能全面动态掌握资产使用情况,资产监测机制和手段还需升级提效,资产常态化盘活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化运营能力和水平不足。
(三)影响力小,市属企业盈利不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不足,对国计民生等领域的控制力需要持续提升。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动力还需进一步激发,完善法人治理、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等还需持续深化,经营管理效率还有待提高。国有企业承担的职责与市场经营主体地位尚不匹配,经营活力仍显不足。
(四)基础薄弱,国资管理水平不高。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有的单位虽然设置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监督机制、内控管理上存在短板,导致国有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工作难以很好的落到实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绩效评价不健全,国有资产的预算支出与实际购置资产的支出没有达到协调统一,难以做到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三、工作建议
面对我市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强化系统思维,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效能,助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地见效。
(一)强化国资管理政策研究。强化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等财政政策的研究和学习,适时更新资产配置、使用、处置以及资产清查核实等配套制度办法,持续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及时更新资产管理需求,填补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的空白。鼓励各行政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和完善本单位资产清查登记、内部控制、统计报告、日常监督检查等具体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细化内部分工,落实管理责任,进一步提升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二)细化国资盘活具体举措。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安排,建立资产统筹盘活长效机制,及时将具备条件的低效闲置资产纳入公物仓平台,规范办理资产划转审批、交接、权属变更登记等手续。积极创新盘活方式,探索利用专业平台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低效闲置资产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管理,放大资产效益。探索建立共享共用和资产调剂机制,推动闲置资产在各部门所属单位间和不同主管部门之间调剂和共享共用,让"沉睡"资产动起来。
(三)优化国资监管全程跟踪。严格审核新增资产配置,加快推进资产管理融入预算一体化,将通用办公设备存量、配置标准等要素嵌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决算和报告等业务环节,做到以存量控制增量,既保障单位履职,又节约财政资金。健全完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年报和月报数据审核机制,提升国有资产报告数据质量;持续推进解决资产管理历史遗留问题,补齐短板不足;将资产管理按时按质向市人大、市政府报送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通过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真实反映全市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依法履行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职责。
(四)深化国企改革市场路径。不断优化国资布局,有序推进市属企业优化重组工作,引导国有资本不断向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集中。支持企业提升信用评级,提升企业融资信用,全力降低融资成本。按照企业分类和行业特点,进一步完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更好发挥考核"指挥棒"和分配杠杆作用,推动企业自我加压、多增效益。完善市国资委监管权力责任清单,减少审批审核事项,简化审批备案程序,履行好出资人职责。加强董事会建设,拓展外部董事来源渠道,健全董事会向出资人报告工作制度;推动市属企业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规范决策行为,强化执行监督,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优势。全面推进企业合规管理。抓好投资项目的评审和资金平衡测算,重点做好投资环节的可行性论证及风险评估、融资环节的担保行为规范、经营环节的两项费用管控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