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度调研报告合集43篇(第5/2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7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3分钟

二、存在问题

通过围绕"改革效益、改革效力、改革效能、改革效率"对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成效进行评估,发现部分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市场意识不够强、容错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创新招法不多。一是存在"狼来了"的惯性思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从放开企业生产经营权,到实施厂长负责制,从探索实施股份制改革,到掀起以"破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为中心的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可以说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一直不断,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导致一些国有企业"改革操盘手"习以为

常。二是存在内涵把握不准、"旧瓶装新酒"问题。1992年推行实施的"破三铁",其核心内容与此次推行的"三项制度"改革一致,但市场经济下的"新三铁"和计划经济下的"旧三铁"在成因、形式和内涵上差别都很大,不能用老思路解决新问题。

2.市场意识不够强,改革成效仍有差距。一是市场化程度不高。评估结果显示,企业的失分点普遍在"市场化对标指标、市场化引进外部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比和员工通过考核进行降职、降级、降档或调整乃至市场化退出"等几个方面。由于企业性质、工艺设备、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原因,企业与市场中同行业、同规模先进企业对标对表主动性不强,习惯于自己与自己对比,市场化意识欠缺,有时不能客观看待改革要求。二是改革深度不平衡、不充分。由于企业产业背景、经营效益、员工认识等差距,导致企业在推动"三项制度"改革中力度深度不一,改革效果不平衡。例如,有的企业改革下属企业改得快,但改革本级改得慢;有的企业劳动用工机制较灵活,但薪酬机制没有跟上;有的企业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很健全,但退出机制不配套。三是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例如,在选聘职业经理人时,仅满足市场化是不够的,选聘的人选应既能为企业带来新思想、新理念,同样要对企业有感情、有情怀;既要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匹配,也要与管理能力匹配。

3.容错机制不健全,勇于担当底气不足。一是缺乏"试错"机制。国有企业在改革初期享受到了改革"试错"机制的红利,如在实施股份制资产评估中对企业专利等无形资产未计价、员工可向企业借款入股等。当前,国有企业在实施改革时既要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又要考虑社会民生信访稳定,"试错"机制不足,造成企业在研究改革思路时,有求稳怕乱思想,心有顾虑,不敢创新。二是放权力度不够。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企业要完成自身生产经营任务,也要完成上级要求的各项工作任务,企业法人和董事会的经营自主权受到一定影响,企业希望在"干部选拔、薪酬考核"等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

三、对策建议

1.强化"四个结合",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坚持"三项制度"改革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党委领导作用,强化党组织对改革的政治引领,确保改革朝着正确方向推进。企业宣传部门要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三项制度"改革专项学习答卷或有奖征集等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获得广大职工理解支持,营造人人争当改革先锋的氛围。二是坚持"三项制度"改革与健全改革责任体系相结合。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领导责任,将"三项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对二级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中,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建立分工明确、环环相扣、层层传递的责任链条,确保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坚持"三项制度"改革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三项制度"改革不仅是一个完善用人和分配制度、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更是一个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理念的过程。工会与生产管理紧密结合,通过开展降本增效专项评比、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引导构建员工共同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通过深层次的文化支持,使员工在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取得根本改变,真正获得职工对改革的认同感、奉献度、忠诚度。四是坚持"三项制度"改革与企业其他改革任务和提质增效相结合。"三项制度"改革最终落脚点还是要体现在通过改革带来的效益上,而企业盈利能力涉及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外部市场等诸多因素,新的"三项制度"改革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人事、薪酬和劳动用工改革,要将"三项制度"改革与企业其他改革工作统筹考虑,协同推进,通过改革带动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生产经营的稳定、市场的开拓、品牌的做大,进而让企业行稳致远长久发展。

2.强化党的领导,健全治理体系。一是全面完成党建入章程,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立完善"1+3"权责清单,明确"三重一大"党委会前置审核是董事会、经理层决策的前提,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二是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完善董事会运作办法,探索董事会评价办法,建立健全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进一步提升"审计、战略投资、提名和薪酬考核"等方面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健全外部董事选聘和管理制度,拓宽外部董事来源渠道,逐步实现外部董事原则上占多数,规范董事会运作,全面依法落实董事会各项权利,发挥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作用。三是保障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坚持国有企业领导干部"20字"标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打造一批又红又专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依法明确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授权原则、管理机制、事项范围、权限条件等主要内容,充分发挥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职责。严格落实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监督,为经理层开展工作创造条

件。进一步简化实施市场化职业经理人改革的国有企业选拔干部程序,为赋予职业经理人更大经营决策权、人事任命权提供政策依据。

3.强化对标先进,突出市场化方向。一是推动企业建立市场对标机制。全面对照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要求,对标行业龙头企业,对企业发展战略、机构设置和制度建设等情况进行全面梳理、调整和完善,逐步建立符合市场化的考核体系,加快形成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二是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建立"三项制度"改革年度评价机制,以问题为导向,推动企业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个性化深化改革方案,将"三项制度"改革做深、做细、做实。以完善企业领导班子薪酬与考核体系为抓手,建立以经营业绩考核为核心,企业综合管理与企业党建考核为两翼,科学、完整、高效、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加大考核中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可量化的指标比例,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三是不断深化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实行经理层任期制管理,签订聘用协议和业绩合同,按照约定严格考核、实施聘任和解聘、兑现薪酬,逐步实现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四是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市场化招聘制度,实行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的政策。推动企业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将各级企业用工集中管理,为通过考核需要转岗或进入待岗的职工提供就业平台,盘活集团内部人才资源,优化人工成本,促进人才高效有序流转。五是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在全面实施工资总额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基础上,不断推动企业深化内部分配机制改革,在健全完善按市场化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形成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实行全员绩效考核,一岗一薪、易岗易薪。推动企业建立对急需的核心关键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协议工资制度,不断推动薪酬分配向作出突出贡献人才和一线岗位倾斜。六是探索实施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机制改革。制定中长期激励机制改革方案,通过明确改革指导思想、方案内容、遴选确定试点企业、建立工作保障机制等方式,重点推动、总结推广、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实施中长期激励机制改革,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聚焦关键岗位核心人才,探索在工资总额范围内建立超额利润分享机制,探索在具有较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创新业务领域国有企业,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跟投机制。

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荆州探索"

来自省应急管理厅调研组的调研报告

3月8日至10日,省应急管理厅组织调研组,赴荆州市公安县、松滋市两地,开展了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调研。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初步总结了荆州市近年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有益探索,收集了基层意见建议,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初步对策建议。

一、荆州市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荆州市应急管理局突出乡镇机构、救援队伍、物资装备"三大件",坚持向内挖潜与争取支持相结合,主动作为,奋力推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呈现质的提升。

优化顶层设计,推动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破局。鉴于公安县在机构改革前已有建设乡镇安监站、派驻执法人员的先行探索,2018年机构改革后,荆州市因势利导,继续以公安县为样本,推进乡镇应急管理机构建设。2019年5月,荆州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加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各乡镇(街道)在安监站基础上组建应急管理站,与乡镇(街道)安委办合署办公。在应急站人员配备构成上,实行三个一批的"2+1+X"的模式,即:县级派驻一批,县级安全生产执法大队向每个乡镇(街道)派驻不少于2名执法人员;从原有灾害信息员队伍中转隶一批,确保每个乡镇(街道)充实1名原灾害信息员;乡镇落实一批,在上级派驻执法人员、转隶灾害信息员基础上,乡镇(街道)再落实2名以上工作人员。目前,全市乡镇应急管理站普遍配备工作人员4-6人,全市131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应急管理站(办)人员总数达534人。在应急站建设运行标准方面,《意见》提出了"六有"指导标准(有机构、有人员、有牌子、有印章、有独立办公场所、有工作经费)。目前,全市大部分乡镇(街道)均按照"六有"标准建设了应急管理站。市应急管理局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办全市乡镇应急管理站站长业务培训班。2021年松滋市启动乡镇应急管理站及配套建设提档升级,安排专项资金,多渠道整合房产等资源,首批已建成4个示范站。每个应急站办公面积为200-500平方米,配齐办公设施,同步建设乡镇应急物资仓库,组建2-3支应急救援队。如,八宝镇投入100余万元资金改造原税务办公场所,交给镇应急站使用,实现独门独院办公。

整合各方资源,建设多元化应急救援队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盘活体制内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方救援力量。一是整合力量建队伍。松滋市通过签订协议、整合编组、资金扶持等方式,打造了打造了矿山、水上、森林消防、危化、地灾(地震)、防汛抗旱6支准专业队伍。其中,防汛抗旱救援队系与市武装部协作,依托民兵力量组建,地灾(地震)应急救援队系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组建,水上救援队系与市游泳协会合作成立,30人的森林消防救援队系与松滋保安服务总公司协议组建,危化品应急救援队在工业园区消防站基础上组建。沙市区汲纳社区干部、小区保安、复退伍军人、游泳爱好者等志愿者,在10个乡镇(街道)建成了18-30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区镇财政为每支队伍配备了10万元装备,区应急管理局开展应急专项培训。目前,荆州市共建有社会化应急队伍77支3294人。二是多方筹资保运转。荆州市应急管理局投入300多万元,为荆州市蓝天救援队配备专业救援装备,并承担主管部门职责,为其提供办公场所,支持其在民政部门办理登记,使其有充分的归属感。松滋市探索了"1+1+1"的经费保障模式,即市财政在每支救援队伍成立之初给予3万-5万元开办经费,之后每年再列支一定经费用于设备维修及其他保障,同时鼓励企业出资、爱心人士捐资。动员队伍发挥特长自筹,如松滋市水上救援队将在洈水风景区开展水上节目表演的收入作为经费来源之一。防汛抗旱救援队利用民兵训练经费,组织应急救援培训。公安县、荆州区财政出资为救援队伍统一服装、添置救援器材。三是共训实战提能力。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加强与消防、公安等部门协调配合,为应急救援队伍日常训练、应急实战提供舞台。以松滋市为例,防汛抗旱救援队把防汛抗旱纳入民兵训练科目。水上救援队利用洈水旅游景点水上课目表演的机会,广泛开展潜水、驾驶冲锋舟、救生等训练。松滋市公安局将"110"报警与市应急管理局对接,将相关突发事件救援任务交给应急救援队伍。2020年,松滋市6支准专业救援队伍先后6次组织参与抢救群众溺水、90多次处理群众呼救事件,凭借过硬能力获得了社会认可。

坚持高点定位,抓好物资装备硬件建设。一是配强救援装备。荆州市应急管理局争取500余万元资金购置了一批应急救援装备、应急通信车和应急通讯装备,投资3500万元购置应急救援船舶及其他装备的工作也在加快推进中;公安县高标准配置应急救援指挥车、应急救援运输车,添置冲锋舟22艘。松滋市为每个乡镇配备了80万元的综合应急救援车。石首市配备了气垫船、卫星通讯设

施和排涝抢险设备。二是建强基础设施。荆州市应急指挥中心已于去年建成投用,与气象、水文、水利、公安、住建、地震、地质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松滋市、公安县在荆州市率先建设了应急物资储备库,其中松滋市应急物资储备库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2831平方米)已于去年底投入使用,储备了90个品种、价值近千万元的救援救灾物资。石首市引进民营资本4000万元建设了荆州市首个应急救援综合训练基地暨中小学生安全体验馆,可承担水上救援、森林火灾

(芦苇)、防汛、城市排涝等救援训练,能同时容纳1000人左右训练。三是加强科技手段。荆州市应急管理局将2021年确定为全市信息化建设年,正在建设"1338"工程,即:建设1个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监管、感知、应急救援三大网络,健全网上监管、会商研判、应急救援三大机制,覆盖危化企业、非煤矿山、工贸企业、防汛抗旱、防震减灾、城市排渍、气象水文、应急救援八大板块。公安县率先建成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并将视频会议系统延伸了到乡镇。洪湖市、沙市区、荆州开发区建成了化工园区智慧信息平台,目前已上线运行。

二、荆州市创新探索的主要启示

近年来,荆州市应急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等单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体现了"三牛"精神。以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为例,我们感到,荆州探索对全省有几点可资借鉴的启示:

一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是破解难题的有效途径。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及保障缺失的问题,基层反映多年,属典型的老大难问题。2017年,原省安监局推动省编委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市县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制的意见》(鄂编文〔2017〕42号),对加强乡镇安监机构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机构改革后,荆州市抓住机遇,推动乡镇应急站建设,打造了安监站的升级版。它启示我们,解决类似老大难问题,既要主动抓好顶层设计,又要积极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先行先试,营造小气候,再逐步推广,选择时机倒逼大气候形成。

二是应急管理部门主动作为是推动问题解决的不二法门。荆州市应急管理局抓准机构改革方案酝酿、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等各种机会,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争取重视与支持。同时多次到组织、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汇报,寻求支持。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两次专题听取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汇报,常务副市长多次带队深入一线调研,最终不仅促成了《意见》出台,而且为增配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力量埋下了好的伏笔。目前,荆州市辖县

级应急管理局干部编制最少的有50人,多的超过100人;全市灾害信息员全部调整到位,从市、县、乡民政部门转隶137人(其中原乡镇民政办127人)。

三是科学规划逐步推进是确保取得成效的务实之举。从2018年开始,荆州市应急管理局坚持一年一个主攻方向,先后规划实施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乡镇应急管理站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科技信息化建设等几项重点工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实现了积小胜为大胜。

三、以荆州为例剖析当前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瓶颈

从调研的情况看,荆州市探索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精神可贵、经验可学。但是,站位全省安全发展大局,综合荆州和省内外其他地区的探索实践看,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进展还只是阶段性的、成效也是初步的,还需正视以下薄弱环节:一是在机构设置方面,受乡镇内设机构设置限额的限制,乡镇应急管理站不是正式单设的内设机构,属于"地方粮票",其正规程度与水利、城建等其他资深部门尚有差距,乡镇应急站人员和派驻执法人员感到底气不足、"腰杆不硬"。二是在实际执行方面,应急站、救援队伍、物资装备"三大件"建设推进不够平衡。乡镇应急站有的挂在经发办,有的挂在政法办,有的仍在探索之中。救援队伍建设方面,目前荆州只有松滋、石首等少数几个县市区专业相对比较齐全,只有沙市区实现了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覆盖。三是在履职保障方面,乡镇应急管理执法车辆没有保障,派驻执法人员或私车公用,或"蹭"乡镇安办干部的车辆,缺乏应有的职业尊崇。派驻执法人员身份是事业编制,开展行政执法面临政策障碍。经费保障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只能一事一批(结),不利于前瞻性谋划工作。另外,调研普遍反映,县市区应急管理局随着编制大幅扩充、人员逐步到位,安全生产执法培训取证需求不断加大。四是不确定因素较多。乡镇今年面临换届,应急站人员可能面临调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尚未实施,应急站的设置及职责、性质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四、对策建议

适时推介荆州经验。采取适当形式,继续总结荆州市有效做法,同步调研总结其他市州(如随州、宜昌等地)的有益探索,梳理若干可供各地借鉴的模式。今年适当时候在荆州召开全省基层基础建设现场推进会,重点推介荆州经验。

推动出台政策意见。争取省有关部门支持,组成联合调研组,赴省内省外开展调研,进一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探索加强基层能力建设的有效路径。在

此基础上,跟踪国家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和乡镇机构改革进展,推动出台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指导意见。

开展基层应急能力标准化创建。立足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应急救援职能,从机构名称、职能配置、人员队伍、物资装备、基础设施、经费保障、制度规范等方面,研究制定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指导标准及考核办法。

积极回应基层关切诉求。针对安全生产执法取证培训问题,充分掌握相关政策,加强全省需求调研,根据执法证培训取证相关规定,及时增列经费预算,从速安排培训班。针对乡镇应急站车辆、经费等问题,加强与省相关部门沟通,在省级事权范围内,推动问题解决。针对基层反映的部分泵站、涵闸等防汛设施年久失修的问题,建议举一反三,结合防汛备汛工作,加强隐患排查治理。

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华宇佳、马晓旭

当前乡村经济正处于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促进"三农"繁荣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江苏省乡村生态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影响乡村振兴进程。因此,促进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刻不容缓。本文探究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提出相关具体对策建议。

一、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污染

江苏省乡村经济包括一二三产业,对于农业来说,其生产造成的污染对于乡村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主要包括农业投入品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秸秆燃烧污染等。虽然目前江苏省对于农业生产正在不断进行规范和污染治理,但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农药化肥使用量还有待进一步减量化,2018年江苏省平均每公顷使用农药15.23kg,远高于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标准(<3kg/hm2),平均每公顷施用化肥639.77kg,也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安全上限(225kg/hm2)。随着畜禽养殖的规模化程度提高,江苏省不少地区都存在畜禽粪便露天堆放问题,且尽管近些年来,江苏省畜禽产品产量下降,但仍存在畜禽废弃物污染治理率、综合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在水产养殖方面,江苏省近年来未加大水产养殖强度,但仍需认识到部分地区渔民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用药行为。在秸秆利用方面,部分地区还存在露天焚烧行为,污染大气环境,尚未实现全面科学还田。此外,江苏省农膜使用量居高不下,维持在11万吨以上,农膜的回收利用率较低,与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随意丢弃一样,不断造成土壤、水环境的"白色污染"。

除了农业生产污染,乡村地区的乡镇企业,有不少属于污染排放性的工业企业,由于管制较为疏松,不少企业会不加处理排污,造成空气、水资源的污染,影响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此外,逐渐发展的第三产业,如乡村物流业、旅游业等,交通尾气的增多、外来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二)人居生态环境问题

江苏省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还有很多不足,尤其是苏北地区,主要表现在生

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不完善、"厕所革命"部分地区不彻底、乡村绿化率较低等问题。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由于江苏省乡村经济在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其产生的生活垃圾却不断增多。总体而言,江苏省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较高,但仍有少部分地区缺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部分地区存在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陈旧垃圾无人处理的情况,同时,在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离做到有机、无害处理仍有一定距离。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16年生活污水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仅占36.5%,苏南情况较好,达73.4%,苏中、苏北情况较差,分别为32.4%、23.6%,尽管政府已经开始整治,但2018年总体水平仍低于70%。在"厕所革命"方面,户厕改造的较为完善,但苏北地区仍较为落后。且整体而言,对于公厕改造部分比较缓慢,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流动人口较多,公厕的改造应当重视。在乡村绿化方面,部分地区还未完善整体的规划布局,绿化覆盖较为缓慢,目前村庄的绿化覆盖率低于30%,远低于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

二、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生态环境自身特性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生态环境具有外部性和准公共物品特征。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对于乡村生态环境来说,外部经济便是有一方维护了生态环境,但受益群众并不需要付费,因此从外部经济角度来说,村民作为"理性人"是不太可能做出牺牲自身利益而维护公众利益的。而外部不经济,则是部分群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得其他群体利益受损且得不到补偿的情况,这便解释了在市场环境下部分群众为谋私利破坏生态环境而不需要付出代价,造成环境的不断恶化。乡村生态环境是准公共物品,既可以有市场提供又可以由政府提供,而对于乡村生态环境来说,市场机制不完善,当缺乏政府管制时,就很可能出现资源过度使用的情况,造成环境恶化。

(二)政府层面分析

1.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

从法律法规建设角度来看,江苏省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条例主要针对的是整个社会环境。而乡村不同于城市,具有多方面的特殊性,乡村相关法律的缺失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执法部门也会因缺乏执法依据而存在执法无力感。在制度体系方面,部分地区存在"照搬照抄"的情况,导致政策效果不明显。同时,在管理和监督机制方面也有待加强。

2.环保资金投入不充分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主要由政府主导,对于农村这个环境治理较为落后的地区,治理乡村环境的资金需求是巨大的,各项生活设施、农业设施都需要政府的投入,江苏省大部分苏中、苏北以及部分苏南的乡村集体经济并不强大,因而更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但相比较城市而言,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资金投入仍是较少的,尤其是苏中、苏北部分地区。

3."重经济、轻环境"思想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发展状态,与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有着极大的关联。目前部分基层政府仍存在"重经济、轻环境"的思想,想着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西方国家的老路,为了完成业绩、提高政府收入,盲目引进企业工厂,而其中不乏有一些污染性企业,对此少数基层政府愿意先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对其产生的污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4.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不到位

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要依靠群众的力量。然而江苏省政府在进行乡村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基层政府在进行宣传教育时往往流于形式,且宣传活动过于单一化,不利于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同时,当出现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时,相关工作人员也常常仅进行形式上的教育,缺乏有力的规劝措施,从而较难起到明令禁止的作用。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