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度调研报告合集43篇(第6/2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7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3分钟

(三)乡村居民层面分析

1.经济发展压力

江苏省乡村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为提高农业产量,不少农民就选择多使用化肥、农药、鱼药,提高种养强度,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为节约成本,露天焚烧秸秆、随意堆放畜禽废弃物,减少环保投入,不断导致空气、水、土壤的污染。

2.村民群体特征影响

村民群体的特征,例如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都会对村民的环保行为以及积极程度造成影响。一般而言,中青年的受教育程度高于老年群体,而受教育程度越高,思想道德素质水平越高,越会主动规范自身行为,积极参与环保。根据江苏省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老年人居多且教育程度偏低。

3.生态保护和维权意识薄弱

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是较为薄弱的,一方面,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认为大自然是"无所不能"的,即使不断使用农药化肥、向河道排污,自然环境也能够自我消化,不用特意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明知故犯"的农业生产者,为谋取私利不顾后果。

村民的生态维权意识也较为薄弱,村民为了不破坏邻里关系,对于一些危害乡村生态环境的行为往往会选择忍受。同时,农村缺乏有效的维权组织与机构,久而久之,村民生态维权意识不断削弱。

三、促进江苏省乡村生态振兴的建议

(一)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就农业而言,应当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绿色循环农业是一种高利用、低开采的农业发展模式,节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产生并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生产。除了农业以外,乡村应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如特色食品产业、传统手工艺、乡村旅游等,在江苏经济发达、交通畅通的有力背景下,加快形成乡村特色品牌,在引进相关加工业、物流业的同时,逐渐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带领乡村居民以及城市创业者创造新的财富点。对于以往一些乡镇企业,要引导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新苏南模式"不断完善的同时,支持向苏中、苏北地区拓展。

(二)优化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准公共物品特征,政府应当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由政府补偿逐步实现在区域和群体之间进行生态补偿,即由受益方向付出方或由破坏方向受损方提供利益补偿。同时,政府要加强生态保护引导,引入市场机制,让广大群体自觉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对于地方基层政府,要转变以GDP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将生态保护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并提高比重。同时完善有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避免出现管理漏洞。

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在广泛且有听取群众及基层工作人员意见的基础上,针对乡村特性,从省级到各地方应因地制宜制定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规章条例,保障村民的生态参与权、知情权、诉讼权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

(三)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乡村环保投入必不可少,从污染治理到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首先,政府应当合理提高乡村环保支出,同时应当根据乡村人口以及占地面积,以及生态环境情况,进行合理投入。其次,政府应引导社会多元化投

入,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国内外企业参与乡村环境治理于开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配合、个人自愿的多元投入机制。最后,政府应严格资金专款专用制度,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四)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政府应当通过多渠道、有效且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来发扬绿色发展理念,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措施:第一,在实现宣传范围广的同时提高宣传深度,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通过微信公众号、小视频、科普活动等方式实现群众的环保以及有关法律认知,让村民真正理解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第二,实现有重点的宣传教育,针对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基层应专门派相关专员进行专访,确保其正确理解环保知识与措施,同时加强奖惩措施实施力度,对于不配合人群进行有效的教育监督。第三,加强校园生态环保教育,从长远看更能为未来实现绿色美丽乡村打好基础。第四,将保护生态环境记入乡规民约,以共同促进村民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五)提高乡村科技水平,促进经济生态和谐

无论是各类污染的治理,还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基础设施的完善等,科学技术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乡村科技水平:首先,提高现有相关科学技术水准,江苏省应充分利用各类科技公司、研发单位以及高等院校资源,鼓励其研究开发适合乡村应用的环保科技,让乡村"用得上"也"用得起"。其次,要加强科技推广,一方面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包括国内外交流;另一方面,由技术推广人员走往乡村实现技术的推广。在此同时,政府应以适当补贴的方式鼓励运用新技术。最后,需加强人才支撑,政府应促进各类高校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管理、技术人才并鼓励其服务于乡村,这些人才对新科技更易接纳也更易理解,有利于乡村提高科技水平。

将服务群众寓于城市管理工作之中我市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调研报告

市委党校64期处干班学员 孙云国

(2021年5月13日)

近年来,随着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委、市政府以"为人民服务"的城市管理宗旨和理念,提出了充实基层城管执法力量的工作要求。市城管局积极响应,指导两区两县城管部门建立了城管执法服务进社区制度,取得了较好效果。社区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停乱摆、乱牵乱挂、乱堆乱放等"十乱"顽疾得到了有效解决,市容市貌显著改善。但是,城管执法服务进社区相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仍稍显不足。为此,市城管局提出了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行动。

一、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的必要性

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是构建城市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区是城市最基本的聚居,居民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整洁优美、居民生活方便、服务功能齐全的小区,是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需要,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是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需要。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能有效克服部门之间职权交叉和扯皮现象,填补目前小区管理中的交叉点和空白点,避免多头管理,重复执法或无人管理的现象,使城市管理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

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是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的需要。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将进一步充实基层城管执法力量,创造一个高效、廉洁、优质的城管行政执法环境,通过构建优美、舒适、和谐的小区环境,进而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二、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的优越性

践行为民服务理念。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一直难以深入基层,导致城市管理与市民需求脱节,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城管为民服务的实际范围。随着我市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小区工作的需要,有必要把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主动为小区提供服务,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形成一个覆盖面广、运转通畅、监管到位、便民利民的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网络。

提高社区管理效能。目前,我市的行政处罚职能绝大多数与群众的日常生

活密切相关。由于市、区两级城管和市直其他部门及社区居委会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多头管理、重复执法、职责不明等问题,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影响很大。执法服务进小区后,可以避免这些弊端,寓管理于服务中,更有利于宣传教育群众,宣传普及各种法律法规,树立行政执法新形象,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提升小区宜居水平。在我市现有小区中,乱停乱摆、乱牵乱挂等问题比较突出,车辆乱停、违规养犬、乱牵电线等问题反响强烈,小区物业和居民都希望城市管理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能够入驻小区,优化小区居住环境。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后,将及时回应这一要求,对小区和谐发展起到协调、规范、宣传、预防等促进作用,变间接执法为直接执法,提高小区宜居水平。

三、城管执法服务进小区的工作设想

立足小区,与小区居民、小区委员会、小区物业紧密联系。执法进小区,与小区居民紧密联系、相互依靠,是执法服务进小区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工作中急居民之所急,想居民之所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遇到的困难及时处理和解决,才能真正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小区委员会的功能,促进执法人员与小区委员会的配合,不断完善执法人员在小区内的工作方式,提高执法人员在小区的地位和威信。

加强横向联系,理顺各种关系。城管进小区,要加强与小区党支部、物业、小区委员会等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在小区内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其中,要处理好小区执法人员与物业及小区委员会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提高执法效率,为小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

加强社区投诉体系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小区行政执法系统要高度重视投诉受理工作,以机构网络化、装备现代化、管理制度化、运行高效化为目标,形成小区行政执法系统与各小区投诉中心、与相关部门之间上下畅通的投诉受理网络体系,积极受理网上投诉,形成快速联动机制。同时,要充分依靠小区的力量,在小区内建立一支执法动态协查员队伍,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从而加快小区执法规范化的步伐。

金融支持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巴彦淖尔市中心支行联合课题组

一、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多次对黄河流域进行考察,亲自谋划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8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2014年3月,习近平前往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考察,此处也是焦裕禄同志当年找到防风沙良策的地方。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考察,专门调研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情况,了解祁连山生态修复工作,到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了解沿黄河地区百姓生活情况。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5次会议上强调,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2019年9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20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和任务,包括:第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充分考虑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第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完善黄河水沙调控机制,解决黄河水少沙多问题,减缓黄河淤积。第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推进农业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第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各地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高质量发

展的动力系统。生态功能区就应重点保护生产,涵养水源,河套灌区等粮食主产区应侧重发展现代农业,区域中心城市重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承载能力。第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三)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情况

1.内蒙古沿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内蒙古位于黄河"几"字湾的上半部分,在整个黄河流域处于承西启东、北开南联的重要地位。黄河流经内蒙古843千米,贯穿中西部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和阿拉善7个盟市共19个旗县区,流域面积15.2万平方千米,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19.1%。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地跨西北和华北地区,受京津冀城市圈辐射,流经呼包鄂榆经济圈大部分地区(见图1)。

从生态功能看,内蒙古沿黄流域是自治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拥有5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经济发展看,沿黄地区能源丰富,工业基础扎实,农牧产业兴旺。内蒙古沿黄地区聚集了全区79%的炼钢、50%的有色金属和大部分煤化工行业,生产了全区69%电力装机容量,天然气保有储量超7000亿立方米。一些企业享誉海内外,包头稀土储量占全国84%,世界55%。西部的河套平原是全国有名的粮食主产区,全区23%的粮食生产于沿黄地区,还有60%的牛奶和34%的肉类也集中于此,创造了全区69%的经济总量、75%的工业增加值和71%的财政收入。

2.推动内蒙古沿黄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一是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已经走到了"经济转型看沿黄"的关键时期。沿黄地区的发展对内蒙古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主导性作用。沿黄地区集聚了内蒙古50%的人口,85%以上的重型工业,创造了全区69%的生产总值。沿黄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流域段、不同地区经济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二是构建生态文明的现实选择。沿黄地区土壤沙漠化、盐碱化严重,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内蒙古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推动沿黄经济带绿色发展,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三是凝聚沿黄盟市发展聚力的重要举措。沿黄盟市经济发展不均衡,呼包鄂三市凭借矿产资源等优势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占沿黄地区的80%以上。沿黄地区结合自身地理位置特点和经济发展禀赋,积极探索

高质量发展新道路,既有利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缩小地域贫富差距,促进自治区协同发展。

3.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进展情况。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现状。当前黄河内蒙古段,环境承载压力大,生态保护还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内蒙古沿黄七盟市土地荒漠化面积占全区土地荒漠化面积的60.1%,土地沙化面积占全区土地沙化面积的72.1%。此外,沿黄地区能源、冶金、化工等重型产业集中,导致沿黄水污染隐患明显,部分地区水质量不达标,治理压力大。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一是推进上游地区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推动中游地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如乌梁素海水环境综合治理、库布其沙漠治理等。二是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是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例如乌海、鄂尔多斯、包头等重工业城市积极探索新技术,发展现代能源;河套平原地带着重高质量农业发展等。四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自治区文化资源富集,其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屈指可数,发挥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五是做好自治区是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和民族工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改善、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内蒙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推进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自治区政府及各盟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自治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水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计划》、《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等;沿黄各盟市也相应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呼和浩特市水土保持管理办法》、《鄂尔多斯市级河流湖泊水域岸线利用规划》、《巴彦淖尔生态文明体制实施方案》、《乌海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行动方案》等。(见图2)。

二、金融支持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金融支持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金融提供的发展条件也不同。金融只有为经济发展服务,才有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在促进经济

发展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支持,同时又反过来促进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二)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1.积极开展绿色贷款,绿色金融覆盖面平稳增加。自治区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政策规划,开展绿色贷款支持节能环保、生态治理等新兴经济发展。截至2020年,自治区黄河流域七盟市绿色贷款余额1527.70亿元,占全区绿色贷款总额的75%。其中,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贷款180.42亿元,支持清洁生产产业贷款82.58亿元,支持清洁能源产业贷款510.72亿元,支持生态环境产业贷款124.52亿元,支持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628.12亿元,支持绿色服务贷款1.34亿元。全区绿色金融覆盖面逐年增加,绿色贷款占比逐渐提高。从2018年一季度的7.18%,增至2020年二季度的8.57%。相对而言,黄河流域七盟市绿色贷款占比增长缓慢,从2018年的8.1%增加至2020年上半年的8.5%。

2.创新绿色贷款产品,支持规模力度不断加大。由于绿色项目的公益性强、建设周期长、融资需求大、经济效益见效慢、收益少,目前支持力度较大的主要是实力雄厚的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占比较少。截至

2020年上半年,政策性银行及国开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绿色贷款占沿黄七盟市绿色贷款总额的比重达到85.42%。除商业银行发放绿色贷款外,金融机构还创建了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债券和绿色碳汇等,多方面促进自治区绿色发展(见图3)。

三、金融支持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

(一)金融支持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国内外经验

1.国内经验:绿色金融试验区发展经验。

2017年6月,将广东、浙江、江西、贵州和新疆五省(区)设立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其成功运行带来一些启示。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试验省区先后组建了省市区多层次的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了试验区绿色金融支持的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范围,将绿色信贷业绩纳入考核。三是构建地方性银行监管评价体系。浙江银监部门建立了地方性绿色信贷检测机制,设置绿色信贷、绿色运营、绿色领域、绿色风险4个维度308个指标,定期对银行机构支持绿色项目情况进行评估。四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包括茶园贷、猕猴桃贷、毛尖贷,专利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还有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

2.国内经验:金融支持长江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长江经济带也曾一度出现环境破坏、生态恶化、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积极作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加强政银合作,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互相协调配合,打破原有按行政区划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调配全省信贷力量,对不同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优势进行导向性金融支持。二是创建绿色金融产品,保障长江流域绿色发展的资金需求。如长江污水治理PPP项目、创建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长江大保护专项基金等。三是制定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在全国层面对绿色金融发展作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长江流域各沿线城市也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做出相应具体部署,加强绿色金融支持落实。四是结合区域优势,统筹协调发展。上游区域拥有煤矿、水能等优势资源,适合建立绿色发展理念,引导资金向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倾斜。中游地区交通便利,人力成本较低,应注重发挥人力成本优势,搭建平台,吸收下游区域产业调整转移。下游地区经济金融水平相对发达,着力推动金融创新,整合金融资源,探索建设专业化金融体系,发挥引领作用。

3.国外经验:政策支持绿色金融相关情况。为了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各个国家政府也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政策或者法律手段打造自己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国家采取的是创新与法律规范双管齐下的方式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美国模式:美国上世纪80年代推出《超级基金法案》,明确了银行的环境责任,银行应承担借款人造成的环境污染责任。法律法规规定,购买绿色节能产品的消费者可以享受税收减免。对环保项目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层面推动环保型项目的债券融资成本低于市场融资成本,同时建立财政环保专项基金资助环保企业的绿色项目,并建立绿色小额信贷制度来提供绿色贷款。英国模式:对环保示范型的中小企业给予最高金额不超过7.5万英磅的借款提供政府担保。英国政府针对环保的法律法规在经过不断的实践修改后已经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通过对污染企业的高额罚金惩罚增加了该类企业的运营成本以及坏账风险,银行也相应地把衡量环境风险作为信贷的准入条件。德国模式:国家产业政策对绿色项目的要求十分明确,符合要求的项目可以获得最高10年的低成本绿色信贷资金。某些绿色项目或者运营企业的财务表现并不符合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准入要求,对此类项目或企业,政府建立了生态银行制度确保可以快捷地拿到低成本的绿色信贷资金。

(二)国内外经验对金融支持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启

1.建立完善财税支持政策。一是考虑到生态保护项目的公益性,建议设立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提供财政补贴或融资担保、发行专项债等。二是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项目实行差别税率制度。通过财税支持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流入。

2.打造发展融资新模式。一是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通过资产支持证券化

(ABS)盘活长期资产,增加资产变现能力,缓解黄河生态治理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现状,但也需控制资产证券化风险。二是推行使用BOT(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吸引民间资金流入,扩大资金来源。三是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发行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债券,拓宽资金来源。

3.引导金融机构将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力度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明确银行的环境责任,其借款人造成的环境污染银行也应承担相应的惩罚,而提供支持黄河流域绿色发展贷款较多的银行则给予一定奖励,增加金融机构支持黄河流域发展的动力。定期开展区域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的制度安排。构建地方性银行监管评价体系。建立绿色信贷监测机制,设置绿色领域、绿色风险、绿色信贷、绿色运营等多维度监管指标,融入生态旅游、水环境建设等地方特色性指标,定期对银行机构支持绿色项目情况进行评估。

(三)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创新

1.思路和定位。围绕"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切实发挥绿色金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健全适合黄河流域特点的绿色金融体系。金融切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时,应立足于服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经济的本源,定位于支持兼具商业价值和生态价值潜力但遭遇资金瓶颈的黄河流域绿色发展项目。建立健全多方位多维度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资金融通机制。

2.方向和路径。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带,黄河流域水土保护,污染防治等生态修复治理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很难支撑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资金需求缺口,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设计以排污权、未来收益权、特许经营权、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为载体的绿色金融产品,将金融资源引入生态保护领域,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拓宽生态保护领域资金来源。具

体实现路径和着力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细化"绿色"标准,增强可操作性。细化"绿色"标准,进一步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的行业和产业,提高金融机构的可操作性。具体支持领域包括:一是黄河治理和保护类项目建设。包括黄河干流、主要支流、重点湖库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河道、滩区综合提升治理,河套灌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生态价值实现等领域项目。二是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重点支持沿黄地区高等级广覆盖公路、大运力铁路通道、轨道交通和地下综合管廊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基建项目。三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沿黄盟市能源、现代化工、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加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发展能效信贷促进节能减排。"绿色"标准的细化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