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度调研报告合集43篇(第9/2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7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3分钟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需要行动。中国是"思想派"也是"行动派"。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始终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觉悟,采取了一系列坚决果断的措施,全力以赴防止疫情向国外蔓延扩散:不遗余力"封城"截流、竭尽全力复工抗疫、倾注全力研发疫苗,同心协力居家防疫目前中国疫情进行常态化防控阶段,取得了抗疫重大的阶段性胜利,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中国力量"。

中国疫情进入防控常态化阶段后,在国内,中国企业依然不舍昼夜地持续的生产,抱着能够向其他的国家提供更多的急需的医疗防护物资的信念,希望能够多尽一份力、多出一份力。在国外,在疫情仍有不断恶化发展趋势之际,中国在多个场合包括如与国外组织的回信、与国外领导通话、与世卫组织复信中反复提及并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提议召国际公共卫生安全高级别会议,加强信息分享,开展药物、疫苗研发、防疫合作,频频展开元首外交。同时,中国也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高理念,以报之以李的感恩之心回报困难时刻的支持,并承诺帮助公共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能力,力所能及地为各国提供物资与经验的援助,毫无保留地给出了抗击疫情的"中

国方案"。

疫情防控未尽之时,截至目前包括硬件医疗防护物资、派遣医学专家、抗疫医疗队员等行动,中国已对约一百个国家和四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范围最广---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南太国家,援助时间最为集中---短短数周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国际社会给予积极肯定和衷心感谢。中国以实际行动再次践行了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人类优先"理念与主张,也展现了有能力,会作为,敢担当的"大国风范""中国胸怀"。

2.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防控须有时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全球性灾难。一些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全球股市震荡,全球经济急转直下,极大影响了社会生活。然而,放眼全球,当前疫情肆虐,国际社会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相互指责、相互猜疑甚至相互攻击的现象依然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面临在国际传播与国际实践的双重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开放性和非垄断性。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非垄断性决定了这既不是某国模式的输出,也不是以某国文明对外强加,而是以"人类优先"为最高价值取向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中国首先提出,是中国对全球其他国家组织对其他国家全球治理方案---"价值观外交""南南团结""本国优先"等的高度凝练,也是中国核心价值观对外的道德理念、实践理念的集中表达。但是,践行其道的却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也应该是所有国家。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组织都生活在地球,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行为体,无论大小,不计贫富,不分先后。各国、各民族、各组织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言而喻,全球疫情取决于控制得最差的国家,不取决于哪个国家控制最好、最早,正如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指出:"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没有控制好,这个病毒就会向全世界蔓延"。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性要求各国各组织打破思想桎梏,相互尊重,实现全球善治。但此次疫情面前并非全球每一个国家都能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此高度的觉悟,国际社会中不少仍停留在有限的封闭的"区域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 一旦突破区域、经济、政治或者文化等范围,就失去了行动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以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思想,从倡导之日起就已同

样面临着"误解"与"过度解读"。这其中有政治利益的驱使,有经济利益的考量,有利他主义利弊的权衡,有贫富悬殊的偏见等各种原因。正因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难以被所有国际社会行为体完全接受乃至为其付诸相应行动,却也凸显了其宝贵的理念价值。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长期性。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这个长期性,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最终以何种形式呈现,都会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也意味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最终能够维持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持久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过程。在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共存的今天,本应全球携手共同应对,然现实情况是当下世界多极化进程反而面临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不断蔓延。正如当下疫情仍在不断恶化之际,"乱贴标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本国优先"等"助长"疫情蔓延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各国之间除了抗疫还要分散精力处理不和谐的国际关系。归根结底,均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短视现象。短视与远见、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人性之恶与人类之善不断相互交织博弈,人类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这个状态之中。也正因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才不易被所有国际社会行为体完全接受乃至为其付诸相应行动。

再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兼具道德觉悟与具体实践的双重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在各色各样的全球治理方案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中国方案",其内涵中具有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美美与共"的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常被奉行现实主义的政客"嗤之以鼻"。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在思想上要有以守护全人类的利益为己任的道德觉悟,更要有对人类未来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心。因此,在道义上,需要人类社会中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政党为主要行动者的主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义务感,更需要一定的本国利益的有限妥协的思想准备。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需要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道德要求。疫情防控过程中,防,需要全球抗疫经验的交流,控,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这其中既要包括到位的防疫物资、专业的医疗技术、迅速的疫苗研发能力等"硬实力",也需要疫情防控的制度感召力、万众一心的价值观取向

以及善于总结防疫经验的能力等"软实力"。以上条件几乎很难同时"集于一国一域"。因此,各国通力合作是对抗疫情的实践要求。

3.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防控终有时

尽管中国抗击疫情的各种举措并非是其他国家唯一的方法,国情不同自然方法不一。但是中国取得抗战疫情的重大成果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疫情的可防可控可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世界各国出现了通力合作的现象,同时也有乱贴标签的偏见与歧视。中国以外疫情的不断恶化蔓延,也在一定程度说明了各国面对疫情并未完全做到"同心协力"。这是一次对人类的大考,更是一次对人类未来发生更大更具破坏性的灾难前的一次"预演",有且只有当全球通力合作时,才能使全球疫情防控得到更加快速、更加有效的解决。

人类需要合作。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后民族国家诞生以来,国际社会仍然是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每一个国家的内部利益,必然也必须要经过国际社会,最终回归到国内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国际社会是一个以国家为主要行为体,以国际组织、民族、团体等为重要行为体的大社会,没有任何一个行为体可以完全孤立起来---无论是自我孤立还是被动孤立。从国际体系层面来说,每一个国家的本质便是国际关系的总和。病毒不分国界,不论肤色,没有种族。尤其是当下全球化已深入交融,面对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开来的事实,业已说明哪怕是一国抗疫不力,都必将影响他国。面对疫情,全球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人类必须团结。所有涉及到"人类命运"的,都将是"共同体"应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这个方向是本国国家利益的独立性与尊重他国利益多样性的统一,既包括传统安全领域---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也包含了非传统安全领域---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等对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如果说传统安全失衡尚有少数甚至是极少数国家可以获得既得利益,那么非传统安全的丢失将是全球的灾难,无一幸免。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包括中国与"其他各国",往往指的是反对哪些违背人道主义、枉顾人类共同利益之国家和组织,这个"共同体"在国际社会上是绝大多数,但实际上又是动态变化的。疫情开始蔓延之时,有的轻视,有的过度自信;疫情严重时,又有所谓的"群体免疫""扣押货物""抹黑他国"等为疫情推波助澜之行为。正如世卫总干事谭德塞在媒体通报会上强调,我们向所有国家传达的信息是:这不是阻挡不住

的疫情,我们能够击退这一病毒。各国现在的行动将决定本国的疫情发展。必须即刻行动,别无其他选择。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精诚团结,可以快速有效战胜困难,人类分崩离析,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4.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理念更是实践。人类发展的历史是对自身行为不断反思的历史,也是以实际行动对抗自然灾害的历史。疫情严峻,呼唤集体力量,推动全球合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虽路阻且长,但行则必至。

如何统筹衔接"四项监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纪委监委课题组

(2021年5月6日)

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强调,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对此,纪检监察机关要着力推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使监督体系更好融入国家治理体系,释放更大治理效能。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纪委监委成立课题组,围绕调研发现的推进"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工作中监督重点不突出、监督职责不明晰、监督方式较单一、衔接机制不完善、力量配备不科学等实际问题,提出了统筹衔接"四项监督",构建监督闭环的对策建议。

突出政治导向,统领"四项监督"。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本质上都是政治监督,目的是发现和纠正政治偏差,推动党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统筹"四项监督",就要坚持把政治监督摆在首位,坚决发挥好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对联系地区和部门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要紧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置,准确把握好紧盯关键少数和引领大多数的辨证施治关系,用好"四种形态"这个有力武器,分类施治,层层设置防线,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把政治监督落实落细。

细化监督清单,明晰监督任务。"四项监督"各有侧重,要进一步细化各监督清单,明晰责任边界,做到无缝衔接。纪律监督突出抓早抓小,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严管厚爱、惩前毖后有机统一,用好用足第一种形态,运用约谈提醒、谈话函询等方式红脸出汗,把党内监督融入平常事、关键时。监察监督突出利剑高悬、严守后墙,增强对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监督的全覆盖、有效性,推动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盯牢涉及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微权力"。派驻监督突出发挥"探头"作用,把日常教育和监督嵌入驻在单位"三重一大"事前酝酿、事中讨论和事后执行全过程,及时向纪委监委汇报被监督单位政治生态、信访举报及监督检查、审查调查中发现的重要问题。巡视巡察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重在发现问题、推动整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

力发现被巡视巡察党组织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查找和解决深层次问题和制度漏洞,推动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完善联动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树立系统思维,推动"四项监督"上下贯通、左右衔接、集成联动。建立会商研判机制,由纪委监委牵头,组织、巡视巡察机构和派驻机构定期会商,重点研究监督事项和人员部署情况,推动监督常态化;研究巡视巡察、日常监督检查问题整改情况,压实整改责任和整改监督责任,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不漏人漏项,对整改不力的坚决问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纪委常委会统一领导下的党风政风监督室、监督检查室、派驻机构各司其职的监督工作架构。监督检查部门重点加强对联系县市和部门的日常监督,协调指导联系范围内纪检监察工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优化党风政风监督室职能,专司综合协调,定期汇总信访、案管和巡视巡察反馈意见、专项监督检查情况、纪检监察建议、审计报告等各方面信息,为各项监督工作提供"弹药";用好用活巡视巡察机构联席会议机制,巡视巡察启动前,要与信访、党风、监督检查、派驻机构互通信息,掌握被巡视巡察单位第一手资料,确保巡视巡察"点穴"更精准。

强化成果运用,提升治理效能。监督检查部门要积极为审查调查部门提供案件研判信息,审查调查部门要在案件结束后及时向监督检查部门提供案件剖析报告等,并安排监督检查部门与涉案人员开展专题谈话,了解地方或单位政治生态等情况。审查调查部门将重点领域案件查处中发现的普遍性、系统性突出问题及时移交,由党风政风监督部门适时牵头开展专项治理,对专项治理中新发现涉嫌严重违纪和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也要及时移交审查调查部门查处。巡视巡察结束后,巡视巡察组要及时将巡视巡察情况报告、专题报告、问题线索报告等移交纪委监委,纪委监委按照职责分工进行移交和分办,充分转化运用。监督检查部门、派驻机构要统一对纪检监察建议、巡视巡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等情况开展评估,督促指导相关单位有效整改、取得实效。

强化管理考核,增强监督实效。"四项监督"既有分工,也有合作,需要统筹各项监督资源,工作一体部署,任务一体推进,业绩一体考核,切实增强监督实效。一是统筹部署任务。根据监督任务需要,明确年度监督目标任务,由各监督力量认领落实。对于重大或专项监督任务,可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

作方案,统筹部署推进。二是统筹力量调配。对凡涉及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协同监督事项,由党风政风监督部门牵头组织研究调动各监督力量联动,确保各项监督步调一致,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监督效果。三是统筹业绩考核。对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派驻监督、巡视巡察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党组织提出整改建议,全程跟踪督办,并将整改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四川省监狱系统一体化综合评估系统的实践与思考

四川省邛崃监狱课题组

一体化综合评估系统是将监狱现有危险性评估、认罪悔罪评估、改造质量评估(简称三大评估)进行统筹整合,并拓展延伸,将身心健康评估、劳动能力评估、改造难易程度评估和再犯罪风险评估融为一体,将其功能属性有机融合,形成数据集成、彼此兼容、相互协同、智能应用的综合系统,它贯穿罪犯改造各领域、渗透罪犯改造全过程,实现在监狱教育改造的全面互动应用。构建一体化综合评估系统,能够有效解决目前"三大评估"独立分散、信息闭塞、资源浪费、结论不准等问题,对于科学认识、科学管理、科学改造罪犯,提高监狱管理水平,推进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川省监狱系统评估工作的探索

四川省监狱系统围绕"坚守安全底线,践行改造宗旨",坚持科学认识罪犯,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先后开展了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罪犯危险性评估、罪犯认罪悔罪评估,实现了监狱评估从无到有、由散到聚、由评致用。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对确保监狱安全,促进罪犯改造科学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评估工作的实践

1.积极开展改造质量评估。四川省监狱在2011年10月启动开展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工作,2012年2月在全省监狱全面推开。罪犯改造质量评估,采取心理量表测评和民警对罪犯改造表现认定、判断的方式,将罪犯评估为一般危险、重大危险两个等次;根据改造难易程度,将罪犯评估为(好、一般、差)三个等级,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改造计划,为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探索实施危险性评估。四川省监狱罪犯危险性评估工作起步于2007年,初步形成了MCD(多维度、综合型、动态性)评估模式。2016年,四川省监狱系统被司法部确定为罪犯危险性评估8个试点省之一,对某监狱MCD评估模式全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规范。

2017年,四川省监狱局在总结10所监狱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应用MCD评估模式。

MCD评估模式采取罪犯档案信息、自述信息、心理测评、行为观察、人身危险性检测、结构性面谈"六个维度"收集评估信息。通过初评和复评两种方式,

将评估结论分为高度危险、中度危险、低度危险三个评估等次,评出危险指向

(脱逃、暴力、自杀),并对不同危险等级、危险指向的罪犯采取针对性管控、教育措施。2019年10月,四川省监狱局将危险性评估首次纳入"地方标准"予以规范,为科学有效管理罪犯、确保监管安全探索了新路径。

3.系统开展认罪悔罪评估。2017年11月,四川省监狱全面部署开展罪犯认罪悔罪评估,根据政治改造、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文化改造、附加财产刑与民事赔偿执行"六个方面",采取随机交叉、三警联动、现场质证、考核公开"四位一体"的评估方式,由主管民警提供罪犯日常改造表现情况,罪犯自述认罪悔罪态度,评估民警现场质证,实行考核结果公开。通过定量考评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得出"具有悔改表现"和"不具有悔改表现"两个评估结论,并作为罪犯刑事奖励的基本依据。

2019年四川省监狱局将其纳入地方标准,并强制贯彻执行,对监狱公正执行刑罚、促进罪犯改造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评估工作的成效

四川省监狱通过近10年的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完善和规范提升,评估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

1.评估工作认识得到了深化。监狱高度重视评估工作,普遍建立了评估组织领导机构。全省40余所押犯监狱中,有31所监狱组建了评估中心,明确了管理职责,建立了相应制度,评估工作逐步规范。广大民警对评估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参与,为评估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评估模式的雏形初步形成。四川省监狱"三大评估"工作的开展,是一个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过程。评估工作由侧重于主观定性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调整;由原封闭、单一的视角向开放、多元的方向演进;由最初浅表化、经验型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转变。如罪犯危险性评估由最初的四个维度调整为六个维度,使评估视觉更加宽阔。如今,初步构建起MCD罪犯危险性评估模式,"223"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方法,"四位一体"的罪犯认罪悔罪评估方式,形成了一体化综合评估系统的雏形。

3.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四川省监狱通过开展"三大评估",汇聚了一定数量的评估数据,筛选了一部分有价值的评估因子,搜索积累了一批案例,验证了相关常模的效度。在改造质量评估上,改造表现好的罪犯占参评罪犯总数的82.3%,改造表现一般罪犯占参评罪犯总数的13.5%,改造表现差的罪

犯占参评罪犯总数的4.2%。在罪犯认罪悔罪评估上,四川省监狱近三年参评罪犯中,97.1%的罪犯被评定为"具有悔改表现",予以减刑、假释;2.9%的罪犯因被评为"不具有悔改表现",不予减刑、假释。在罪犯危险性评估上,据某监狱近十年统计,高度危险罪犯553人,占在押犯14.09%;中度危险罪犯2296人,占在押犯58.48%;低度危险犯1077人,占在押犯27.43%;高度危险罪犯中,有脱逃倾向265人,占48.09%;有暴力倾向398人,占72.23%;有自杀倾向145人,占24.86%。通过开展"三大评估",为公正执行刑罚、教育改造罪犯、确保监狱安全稳定提供了保障。

4.评估队伍得到了锻炼。四川省监狱通过开展"三大评估",初步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评估队伍。全省31所监狱,现有专职评估民警78人,兼职评估民警273人。通过集中培训、交流学习、实战历练,专兼职评估队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到了明显提升,也积累了一定的评估工作经验,确保了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基层民警评估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普及,掌握了一定的评估方法和实操技能,为坚守安全底线,践行改造宗旨提供了队伍保障。

二、构建一体化综合评估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估工作体系不够完善

监狱评估工作组织体系不够健全,部、局和个别监狱未成立独立的评估机构,也未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评估相关工作制度不够完善,缺少相应规范性制度;"三大评估"隶属于省局不同处室、监狱不同科室,评估力量分散;评估的系统性与稳定性不够,可用于综合评估的数据库尚未建立,统筹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和结论应用的一体化综合评估系统尚未构建;"三大评估"相互独立、自成体系,未实现评估数据的集成整合,导致评估工作运行不畅,未形成规范有序的评估机制。

(二)评估手段、方法不够科学

监狱在开展评估工作中,虽然在使用相对固定的量表工具和技术规范,但未结合实际进行有效验证,评估的信度与效度不够。评估标准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关测评量表常模、变量和阈值与实际情况匹配度不够高,评估的有效因子筛选不足,关键因子遴选不够,导致评估结论不够精准;评估量表研发滞后,未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别罪犯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未实现量表本土化;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评估指导手册;评估演进性探索不够,评估标准和模式更迭迟滞,尚未将大数据、云计算、现代生物技术运用于评估中;评估

信息采集、分析、应用工具尚未实现智能化、便捷化。

(三)评估信息资源搜集不够广泛

现有评估信息的采集方式单一,信息数据搜集渠道不畅;"三大评估"相互封闭,狱内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尚未实现信息共享;监狱与政法各部门未实现犯罪信息共建共享,监狱与地方未实现信息互通交流,导致狱内外融通路径闭塞、信息分布离散,存在"信息孤岛";罪犯改造异常动态信息捕捉不够,特别是涉及罪犯改造的隐性信息、心理活动变化信息不能有效获取,难以全面掌握罪犯改造状态;评估信息延展性不够,现对罪犯成长史、犯罪史、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法律文书与罪犯自述,未有效拓展延伸至罪犯的居住地、办案机关。

(四)评估结论应用不够深入

一些民警对评估工作的认识理解片面,对罪犯行为观察不深不细,对异常行为的跟踪、监测、搜集、掌握不够。民警在管理教育罪犯中,对评估应用的针对性不够;监区对罪犯有效信息的搜集、提供不足,运用评估结论对罪犯进行管控、教育力度不够;监狱尚未根据评估项目需要,提取相应数据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估;评估再犯罪风险信息延展性不够,信息沟通衔接不畅,罪犯刑释时,未将再犯罪风险预警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到有关部门,导致评估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五)评估队伍的能力不够精深

监狱专业评估队伍建设薄弱,专职评估民警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强,专业评估民警仅占全省民警总数的0.4%,具有教育学、犯罪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侦查学等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民警明显不足,特别是具有评估实战经验的民警较少。据统计,从事评估工作5年以上的民警仅占评估专业民警总数的11.6%;兼职评估民警队伍建设滞后,数量不够、技能不足,全省兼职评估民警仅占全省民警总数的1.4%,兼职评估民警岗位变动频繁,参加系统性培训较少,评估实战能力和经验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队伍结构不稳定,专兼职评估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评估不够,尚未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未能采取购买社会服务参与评估。

三、构建一体化综合评估系统的路径探析

构建一体化综合评估系统是一项庞大工程,需要多种专业知识的汇聚、多种资源的整合、多种手段方法的运用、多方力量的参与。要更新理念、创新方

法,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真正构建起"标准科学、流程规范、数据充分、方法得当、结论精准、应用便捷"的一体化综合评估系统。

(一)抓住"一个关键",搭建评估平台

监狱评估工作是科学认识、科学改造罪犯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推进新时代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要做好监狱评估工作,关键是要构建一体化综合评估系统。由于综合评估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极强、程序复杂、难度较大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多专业知识支撑,也需要监狱和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构建一体化综合评估系统,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筛查因子、创建常模、反复验证、设定标准,在此基础上,编制软件模块,搭建系统平台。通过努力,真正建成数据采集便捷高效、评估数据集成融合、信息资源整合运用、数据分析科学有效、结论较为精准的综合评估系统。它必须紧贴监管安全、教育矫正、刑罚执行、劳动改造等工作实际,与监狱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兼容配套,覆盖罪犯改造全域,贯穿罪犯改造始终,从而为科学认识罪犯、科学改造罪犯提供技术支撑。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