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调研报告合集43篇(第8/20页)
二、现实有基础。从区位优势上看,濮阳位于豫鲁冀三省交会处,是三大经济板块接合部的几何中心。从交通运输上看,晋豫鲁万吨级重载铁路全线贯通,大广、南林、台辉高速相继通车,交通"瓶颈"制约逐渐打破。从资源优势上看,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鄂安沧濮阳支干线建成投用,濮阳天然气输配中心地位进一步突显。从产业发展上看,"三大三专"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新型化工基地获省政府批复,"一基五链三集群"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化工产业集群实力大幅跃升,以新能源装备为引领的装备制造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食品加工产业形成"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现代家居产业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的50个接续替代产业集群之一,羽绒及制品产业成为全国六大羽绒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实现倍增发展。同时,我市的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都得到蓬勃发展。
三、工作有行动。依托中原城市群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平台,我市持续深化与聊城、菏泽、安阳、鹤壁等周边地市沟通对接,共同推进濮阳至鹤壁输气管道、安濮鹤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同时,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选聘营商环境观察员,率先设立营商环境监测服务点,率先出台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订实施办法,率先建立企业家智库,率先开通"互联网+督查+营商环境"平台,率先出台损害营商环境投诉处理及问责办法。
四、支持有政策。不仅面临着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带来的区域发展重塑的重大机遇,而且把濮阳建设成豫鲁冀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和新型化工基地已写入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上升为省级战略。濮阳聚碳产业和生物基材料发展,推动建
设豫鲁、豫皖交界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合作区,规划研究太原经安阳濮阳至徐州铁路、濮阳经开封至潢川铁路,建设中原储气库,开展引黄入冀补淀提质扩容工程前期研究等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事项获省支持。
濮阳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从区域整体看,豫鲁冀省际交会地市均远离省内中心城市,受其辐射影响较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而且相互交流合作少,活跃度偏低。从濮阳自身看,经过多年发展,虽已具备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潜质,但与周边地市相比,仍然压力巨大。
一、区域枢纽建设任务艰巨。尤其是京广、京九两大铁路通道远离市中心城区,瓦日铁路客货运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郑济高铁濮阳至济南段建设刚刚启动,尚未实现高铁通行;境内没有机场,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发达地区的连通性较弱。
二、区域发展引领力不强。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1650亿元,仅高于周边地市鹤壁,约为安阳、聊城的70%,不足菏泽、邯郸的1/2;人均生产总值4.1万元,略高于聊城,与菏泽基本持平,低于鹤壁、安阳。城乡居民收入22584元,低于安阳、邯郸、鹤壁。
三、中心城市辐射能级不足。目前,我市城镇化率仍然低,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和城区面积仅高于鹤壁,且城市形象不够鲜明,缺乏具有凝聚力的品牌,人口吸纳和生产要素集聚能力不强,与周边地区经济的互动性和活跃度不足。
四、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龙头企业少,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
的企业仅有6家,多数企业位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仅为3.5%,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层次偏低、特色不明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促进作用较弱,服务功能的外向度小,难以形成强大辐射。
五、区际之间竞争日益加剧。除鹤壁外各周边地市均提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邯郸提出"邯郸地处首都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中间位置,要借助区位优势,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安阳提出"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强市";菏泽提出"建设'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并且各地市均在不同程度上加以推进。
推进濮阳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思考
对比周边地市,建议着重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实体经济、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创新发展、发挥文化优势、深化区域合作,不断提升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力、引领力、承载力、竞争力、凝聚力和辐射力。
一、强基础,提升支撑力。一是着眼交通枢纽,建成通车郑济高铁、京雄商高铁台前段,积极推进安阳经濮阳、菏泽至徐州,衡水经濮阳至信阳潢川等铁路相关工作,加快完善豫北城际铁路网,实现与豫东北机场的紧密衔接;建成濮阳至卫辉、濮阳至阳新高速公路,形成"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实现市城区高速环城和县城区干线环城;打通豫鲁省界、豫冀省界、豫北地区干线公路"断头路",建成沿黄快速通道和5座黄河大桥,形成"九横七纵"干线公路网。二是着眼信息枢纽,实施新型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打通濮阳对外开放的信息"大动脉"。三是着眼天然气输配中心,加快中原储气库群建设,形成国内最大的储气库群;建成日照-濮阳、濮阳-鹤壁等天然气管道,实现与储气库群的连通;依托中原储气库群,谋划建设区域性天然气交易中心;规划建设天然气调峰机组,实现燃气、电力"双调峰"。四是着眼物流中心,以石化能源物流、冷链物流、高铁货运物流等为重点,建设工业园区化学品物流园、高铁货运基地等一批物流园区,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
二、壮实体,提升引领力。一是推动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化工业围绕超高分子量材料、聚碳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链条,实施一批关键节点项目,加快推进原料气合成公用工程、公共研发中心等关键配套工程,打造全国新型化工基地和重要的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装备制造业围绕打造百亿级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优势产业集群,推进装备制造产业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食品加工业以食用菌、冷冻食品/饮品、休闲食品、肉制品为重点,推广全产业链精深加工模式,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二是推动现代家居、羽绒及制品、生物基材料"三专"特色产业实力提升,鼓励家居企业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家居生产消费产业链,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打造中国中部实木家具生产基地;做优羽绒水洗标杆,创新开发终端产品,培育知名品牌,提升羽绒加工全产业链竞争力;抢抓国家治理"塑料污染"重大机遇,打造全国最大的生物基材料生产基地。三是加快推进黄河北岸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探索发展储能、氢能等新兴清洁能源产业,强化建链引链育链,培育一批先导性、
支柱性的示范引领企业。四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特别是要抓好工业设计这个关键,加快建设工业设计创意小镇,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创意转化、品牌塑造等全链条服务,推动"设计+制造"等新业态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
三、优布局,提升承载力。一是推动市城区、濮阳县城、清丰县城和新型化工基地产业高端化和功能现代化,建设都市协同发展区,增强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和资源要素集聚功能。二是引导南乐县城、范县县城、台前县城三个县域中心城市向心发展,积极融入中心城市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功能链,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辐射城乡三大支点。三是推进城乡"四轴带"协同发展,建设"一纵一横"城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轴;夯实黄河大堤和第三濮清南干渠沿线乡镇绿色基底,建设"一河一渠"生态发展带。坚持"中心集聚、北进东扩、南连西调"空间发展方向,科学布局中心城区功能,加快推进高铁片区开发,建成功能复合、便捷高效、配套完善的高铁新城,引领带动中心城市能级跃升;稳步推进东北片区、东南片区开发,重塑示范区产业体系,打造富有活力、绿色生态、独具特色的新城区。加快城市功能完善和生态修复,建设宜居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四、重创新,提升竞争力。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理念,建立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新型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全链条创新型企业集群。二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抢抓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遇,争取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布局;完善研发平台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实现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覆盖。三是引进创新团队人才。积极探索"人才+团队+基金"模式,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团队激励机制,全面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
五、扬优势,提升凝聚力。一是挖掘濮阳历史文化,突出文化特质,构建"两大文化、三大片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格局。围绕集中展示华夏文明发祥地、五帝活动中心、"中华第一龙"等,把濮阳打造成领略、瞻仰上古文化气韵的寻根地。二是挖掘濮阳杂技文化,集中展示原生态杂技村、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精品杂技剧目,加快推进"世界杂技之窗"等一批重大项目,继续承办好
中国杂技艺术节,积极为北京冬奥会输送跨界人才,努力将濮阳打造成全球杂技文化的集聚中心、展演中心、贸易中心、人才中心和竞赛中心,建设成"世界杂技之都"。三是挖掘濮阳片区文化,重点建设市城区、濮阳县城区、金堤南片区等三大文化片区,搞好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展示,规划建设一批考古遗址公园、专业博物馆、纪念馆和特色文化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彰显城市魅力。
六、促合作,提升辐射力。一是融入"四条丝绸之路"。加强与天津、青岛、日照等港口联系,加快建设中原国际陆港,大力发展公铁海联运,畅通出海通道。推动跨境电商多点集聚发展,打造重要的省际交会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加快发展"保税+"新型贸易,建成濮 保税物流中心
(B型),加快建设日照港台前"无水港"。二是畅通开放合作通道。建立高层会商、多层交流、协同推进合作机制,提升濮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势。三是扩大合作范围。抓住豫鲁交界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重点推进与菏泽、聊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产业跨区域协同布局;深化黄河上下游、左右岸区域合作,在生态廊道建设、水源涵养、湿地保护、污染防治、供水调水等方面共谋发展;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发达区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全面提升城市休闲和旅游水平
北京联合大学"城市休闲和旅游竞争力绿皮书"课题组
(2021年5月13日)
休闲和旅游不仅是居民幸福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这种非生产性活动具有推动人类创造力再生的价值与功能。近日,《中国城市休闲和旅游竞争力报告(2020)》指出,城市休闲竞争力和旅游竞争力有关研究的开展,既有利于我国城市休闲功能和旅游功能的综合提升,又有利于实现本地居民与外来旅游者对城市环境和服务的和谐共享。
近年我国学界的最新研究证明,休闲学科其实是立足于职工每日工作和睡眠之外的1/3时间和一年中1/3日子的关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元学科。人们的休闲构成,已经不再局限在早年单一的旅游休闲了,多元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力四射的体育健身休闲、闲适幽静的养心休闲等也都逐渐地发展起来。休闲和旅游业作为产业集群的服务正在创造着财富,同时,人们的休闲和旅游在为其随后的生产与创造集聚着"势能"。
这些年来,在政府管理部门和业界、学界的努力下,我国旅游服务确实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在新的发展进程中,从旅游规划萌芽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提倡,再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成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的重要部署。我们从休闲发展的需求与供给的侧面来讨论,以期共同推动休闲和旅游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为便于认识与思考,这里特提出四个有针对性的着力点。
一、从人居环境着手,增强基本要素竞争力
如要提升城市的休闲和旅游竞争力,就需要有日益优化的人居环境。在本研究基本要素驱动板块指标下,课题组设置了6类类项指标,除了城市生态环境要素和城市生活环境要素是人居环境最直接的要素外,还有直接关系到休闲和旅游的城市景观资源要素、城市文化资源要素、城市休闲和旅游空间基础、城市休闲和旅游安全保障4个维度的类项指标。应该承认,后面这4个类项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中,有的是有客观条件的,有的比如历史文化独特资源,就不只包括历史留下景观遗产,还包括后人对这些遗存的恰当保护(拥有相当数量的文保单位、文化遗址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利用、文化部门登记在册的博物馆的居民拥有量等指标在全国居前)。也就是说,基本要素竞争力的高低,也不都是"天
定",而是更在"人为"。从人居环境着手,进一步增强城市基本要素竞争力,还需各个城市的继续努力。
二、开拓公共空间,紧抓城市持续发展要素
鉴于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重要性,本研究对城市空间的开拓与优化,也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关注。联合国2016年"人居Ⅲ"会议,联合国文件《新城市议程》(2016)及此前联合国人居署文件《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2013),已经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在联合国大家庭的视野里,公共空间不只是当前人居规划的一个要素,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就其范围而言,城市的公共空间,大体包括了城市水体、城市水岸、城市湿地、城市绿地、绿道与步行道、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营业场所、商业街区、历史地段与历史街区,还有城郊的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以及城郊地域的河流、湖泊、山地、旷野、峡谷、瀑布、海滨、草原、湿地、森林、果园、农家乐的田园和牧场等等,当然也包括了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城市发展时竞相开创的CBD
(CentralBusinessDistrict,中心商务区)和CTD(CentralTouristDistrict,中心旅游区),以及随后提出的RBD(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休闲商业区)和TBD(TourismBusinessDistrict,旅游商业区)等建设起的建筑物的开放区域与街区。显然,对不少城市而言,这些空间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优化,这也是各个城市地方政府可以大有作为,从而获得城市居民衷心拥护的方向。
全国不少城市都在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开拓上做了不少工作,成绩也大多让老百姓感到满意。比如最为民众称道的杭州市的"还湖于民",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这让人联想到联合国"人居Ⅲ"会议文件提出的"'公共空间引领'
(public-spaceledapproach)的概念:为了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有规划地拓展其空间时,应该采用公共空间引领开发建设的方式",所谓的公共空间,根本属性并不是产权,而是在于主要功能。很显然,杭州坚持公益性、大众化、可进入原则,将其应用于各种公共服务的安排,是与国际进步理念完全接轨的。这种不拘泥于产权的对公共空间的开拓,或者把已有固定使用方向的空间适度地向公众开放,在北京也有一些很好的实例。如北京市旅游委2012年公布的105个"旅游开放日开放单位"中,既有一批包括中国航空博物馆在内的专业博物馆,也有一批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高等学府,还有一批研究机构和公用事业管
理部门,以及许许多多公私企业,如荣宝斋、珐琅厂、内联升、王致和腐乳科普馆、600多岁的老字号鹤年堂等,这都是无论北京市民还是外来游客一听名称就想去的地方。
除了现成空间对大众的开放外,公共服务空间的新开辟也是非常重要的。仍以杭州为例,西溪、湘湖等的开拓,都是很有说服力的好事例。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拓方面,不仅杭州有多处,全国的不少城市,如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南京、上海、福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西安、长沙、武汉、桂林等,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拓也都成效显著。不可否认,也有一些城市的工作成效目前还没有鲜明地显现出来。在继续前进的路上,各个城市不仅可以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可以努力地相互借鉴学习。公共空间的开拓也可以是不拘一格的。
三、发展公共服务,坚持为民办实事
人们的休闲和旅游活动,除了休闲群体(或旅游群体)内部的互动和群体间的互动外,也离不开社会的供给。这些供给有的是通过市场从商家那里单独购买的稀有品;有的虽然也需要付费,但提供者提供的却是没有排他性的某种类型的公共服务;有的甚至是社会免费提供的。有时候,即使是商家提供的稀有品,也离不开对公共环境或政府服务的依存。
鉴于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在中央的指示和全国"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休闲的健康发展,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完成后,又于2011年底补充发布了《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近年来,北京市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是走在全国前面的。北京市在旅游公共服务的拓展、休闲和旅游的辅导与公共教育、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等多个维度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
如果休闲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要比此前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完善,那么最需要增强的,应该是对本地居民休闲的关注,其中最为突出的应该是居民居住社区的休闲安排,如社区的休闲空间拓展、设施的建设,社区休闲生活的多元化安排与辅导,社区人际关系的改善,对短时段休闲方式的开拓性探索等。如果在地方政府每年征求"为民办实事"项目名单时,人民群众或地方旅游休闲主管部门能够主动推荐几个休闲和旅游公共服务项目进去,只需不多的几年,城市的休闲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就会有更大的改观。
四、增强休闲和旅游的供给,落实造福民众
从休闲发展的新趋势来看,近年来运动健身休闲也与文化休闲一样,正在成为人们选择的热点。在老百姓选择和享受的各种传统休闲方式中,已经有着休闲、旅游、健身融合的内容,但是在涉及民众的休闲,尤其是节假日休闲和现代休闲时,社会舆论的关注、社会的公共服务、商家的服务供给仍存在着一些不足。节假日期间旅游交通和旅游景区出现的大拥堵现象,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一部分老百姓并不熟悉多样化的休闲(尤其是现代休闲),同时社会的休闲服务供给还存在着旅游服务的单一性,也就是社会层面的多元化休闲供给还没有很好地成长起来。这确实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
发挥"供给侧改革"的动能。在当前国家考虑如何纾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时候,关于城市居民的休闲要求与休闲供给不足的问题,也需要得到相应的重视。
简单归纳起来,可以把我国休闲供求的现状概括为这样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表现在旅游休闲的供求方面。目前,我国居民休闲时选择外出旅游的最多,旅游服务供应量相对较为充足,而且旅游形式也日趋多样;但是假日期间的消费过于集中,从而出现了供不应求的一时紧张。第二种状态,表现在文化休闲的供求方面。目前,居民对文化休闲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可是其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同时供给也不够充分;另外,居民的文化休闲方式还需要有更多的变化,现在人们文化休闲活动较多的还是偏于单一的文化欣赏。第三种状态,表现在健身体育休闲的供求方面。目前,居民的健身体育休闲需求正在开始被满足,不过大多局限于传统项目,除了供给不平衡外,现代健身体育项目还未能真正成长起来。
因此,在当前有关供给需要增量响应的时候,还必须有更具针对性的策划与措施。在旅游供给上,应该更加注意它的多元化,注意提升其品位和内涵,并适度引导旅游者错峰消费和多样休闲选择的分流。而对于文化休闲和运动体育健身休闲,则需要更多的"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以期用开创性理念逐渐开发出更加多元化的项目和产品,从而唤醒更多消费者的消费愿望,用产品引导并创造出源源不断的需求,以产品的发明和优化创造市场。
全面提升垦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调研与思考
锦州小东农工商有限责任公司 李铁东
中国农垦是一个经济社会系统,其中包含5000多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0多个垦区、1700多个国有农场和一大批科教文卫等机构。在把农垦打造成为适应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过程中,应加强垦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农垦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调研发现,70多年来,垦区开发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一直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是属于农垦体制的特殊政治优势。特别是近几年来,垦区的各级党组织领导始终在围绕垦区农场企业化、集团化进行改革,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目标,为推进农垦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指基层党组织为实现其组织目标承担的职责任务,主要是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动员力和群众凝聚力等。组织力是组织生命力的具体体现,缺乏组织力的组织是没有生命力的。提升组织力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目前垦区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
在政治领导力方面
存在思想理论建设薄弱、政治领导作用不够突出的问题。想要先提升组织力,首先应该提升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突出政治功能,全面实行从严治党,使每个党组织都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个别基层党组织注重经济发展,政治理论学习的方法不多、抓得不紧,放松了学习要求。
在组织覆盖力方面
存在空白区的问题,垦区流动党员数量逐年递增,且大多都是在外地居住或在私营企业务工,不方便管理,且老龄化问题严重,组织生活空白,不方便管理;也有极少数党员长时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党员意识淡薄,缺乏组织纪律性。
2.认识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性
将思想认同作为基础,以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作为起点,以最大可能调动积极性,凝聚多方力量为终点,来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理解把握组织力的内涵
所谓组织力,就是指设计组织结构和配置组织资源的能力。存在群体活动
的地方就会产生组织,也就需要进行管理。组织力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在组织的引领力和推动力的综合因素下形成的一种合力,另一方面是指组织体系本身就具有严密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机制,使其成员按照意图行事。因此,组织力是一种管理能力,是一个组织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体现,是一种整体合力,它的力量及能否达成思想统一、行为一致的目标取决于组织者的能力以及组织者与组织中的群体成员能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提升基层党组织担负的职责认识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也是党的领导延伸到基层的重要载体。党的重大理论、重大决策要在基层实践、落实,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主要责任。基层党组织是党的领导延伸到基层的重要载体,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
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提升党组织力的第一责任人。提升组织力,要建设高素质带头人队伍,选择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素质能力过硬的党员,着力打造一支党性强、作风实的党组织负责人队伍,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
3.结语
全面提升垦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可以按照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原则来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党组织工作由"有形"转变到"无形",使党的组织、工作、领导覆盖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树立先进的典型,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其他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善于发现、注重培养,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提高党员学习;加强思想武装,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持续提高政治领导力,通过团结、服务党员群众,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勇于承担改革重任,牢记党的宗旨,自觉争做农垦改革发展的模范实践者;从严队伍管理,不断自我提高、自我革新,实行党务公开,扩大基层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处理,对党内的组织、干部实行监督,可对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等都多种形式,使党的基层基础更加牢固。
全球战"疫"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与建议
三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谢梦莹
2020年初,疫情突袭。我国经过近两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疫情逐渐出现好转。当前,我国疫情已转入防控常态化阶段,疫情控制较好。然而截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除中国以外,新冠确诊病例已超七千万以上,累计死亡超两百万以上,波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国外疫情十分严峻。正如习近平在与老挝领导人通话时指出:"这次疫情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给出的疫情药方。
1.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防控未尽时
人类命运共同体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表述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倡导意识"到"推动构建"的理论飞跃,也是基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经验总结,以及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时代背景的深刻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