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汇编(61篇)(第7/23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4567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19分钟

(三)联合测绘工作推进较慢。联合测绘是一项很好的便民措施。但由于涉及部门较多,且不同部门测绘的要求和标准不一致,给联合测绘工作的推进增加了难度。

(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有待加强。一是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需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1047个村庄编制了村庄规划,占比约47%。二是部分乡镇对规划编制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乡镇由于资金困难,再加上缺少相应的指导、培训,所以对村庄规划编制的意愿不高。

(五)专业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一是部分工作人员对业务流程熟悉度不高,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在办理业务和回答咨询时,无法准确地一次性告知。二是基层土地规划机构缺少专业人员,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六)便民、便企措施仍需进一步落实。一是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工业项目无法办理土地证等相关证件,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二是我市虽在不动产登记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解决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但因土地性质等原因,仍有部分小区无法顺利办理不动产登记证。三是工业项目设计方案审查流程复杂,时间较长,影响到项目推进速度。

三、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畅通资料查询渠道。一是加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各县(市、区)自然资源局的内部联动,实现信息共享,避免出现企业重复提交材料的情况。二是完善数据共享制度,打通与市直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畅通资料查询渠道,提高审批效率。

(二)加快联合测绘工作推进步伐。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打破部门利益,制定统一标准,合力推动联合测绘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培训,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指导全市2021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省级示范村全部纳入今年村庄规划编制范围,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省级示范村创建任务圆满完成。二是加强对乡镇规划编制的指导,给予相应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在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率的同时,确保村庄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服务意识。一是坚持学以致用、务求实效的原则,编制培训计划、谋划培训内容,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与素养。二是强化服务意识,针对绿色矿山建设、企业配套员工宿舍楼用地等具体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认真解决企业困难。

(五)加快解决企业和住宅小区"办证难"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大多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针对目前存在的"办证难"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制定政策法规,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不让"遗留问题"继续遗留下去。

(六)继续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一是用好"三调"数据。充分发挥"三调"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底图"与"底数"构建、"三线"划定以及国土综合整治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确保我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要重点打造优势产业,并以此为"龙头",辐射和带动整个经济区域的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要做好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切实形成市县乡关于规划编制共同意志,紧紧围绕总体目标,推动规划编制工作扎实开展。三是要充分保护好利用好我市历史文化遗产。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在编制规划时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七)扎实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一是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审批,实行容缺办理,压缩审批时限,让企业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提高部门办事效率。二是以科学规划引领源头增效,盘活产业集聚区的存量土地,推进产业集聚区用地提质增效,促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简化工业项目设计方案审查流程,帮助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四、人大常委会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

宁红亮同志是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组在评议工作开展期间对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共发放并收回满意度测评表53份,满意率为100%。

通过调研和走访,工作组认为,宁红亮同志政治立场坚定,能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主动履职尽责,带头坚持深入县区、企业、项目一线现场办公,在规划编制、耕地保护、生态修复、要素保障、便民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能够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自觉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抓班子、带队伍,充分发挥以上率下和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系统树立风清气正、干事敬业、忠于职守、切实为民的良好环境;能够主动接受市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市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每年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情况,高度重视人大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连续两年实现3个100%。同时希望宁红亮同志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用结合,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引领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对市直局委进行评议,是市人大常委会的法定职责。开展评议工作,能够增强人大监督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提高监督工作的整体水平,增强"一府两院"组成人员的法制意识、人大意识和公仆意识,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自评议工作开展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深入查找和梳理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力求评议工作取得实效。对于工作组反馈的相关问题,能够及时召开局党组会、办公会、专题会,分析问题原因,查找工作短板,制定整改措施,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归属,积极进行整改落实。目前,反馈的问题中有20项已整改到位,其余10项也已制定具体整改措施。相信通过此次评议工作,能够进一步提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关于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共xx市委关于建立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实施意见》和《xx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监督工作计划》工作安排,5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天云率领预算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开展了我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调研。通过集中学习法规文件、召开调研座谈会、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了我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体情况、管理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381.13亿元,负债总额57.4亿元,净资产总额324.29亿元。其中:行政性国有资产总额144.27亿元,负债总额28.48亿元,净资产120.21亿元;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236.86亿元,负债总额28.92亿元,净资产204.08亿元。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中固定资产100.63亿元,占资产总额26.4%;流动资产49.05亿元,占资产总额12.87%;在建工程50.15亿元,占资产总额13.16%;公共基础设施175.51亿元,占资产总额46.05%;无形资产1.54亿元,占资产总额0.4%;保障性住房1.59亿元,占资产总额0.42%;政府储备物资、长期投资、文物文化资产等其他资产合计金额2.64亿元,占资产总额0.69%。2021年处置各类资产127.4万元,收益全部上缴财政。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财政部门依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法规,不断健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

(一)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提升资产管理工作水平。市政府及财政等部门按照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市委相关文件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先后出台了《xx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xx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xx市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在管理中不断完善,明确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收益等环节管理职责、流程和要求,提高行政单位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实现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推进落实资产管理主体责任,加强部门资产管理工作。按照"国家所有,实行政府分级监管、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直接支配的管理体制","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的监管责任体系已基本建立,形成了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一是市财政局建立了新增资产配置相关预算管理制度,把资产配置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单位职能和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从源头上控制资产的增量,对资产进行科学有效、合理合规的配置,避免超额、超标准配置资产增加财政支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二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的管理,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单位管理责任,压实管理任务,夯实管理基础;强化资产会计核算,推动管理单位按照"谁承担管理维护职责由谁入账"要求,将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分类登记入账。三是加大基础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抓好制度贯彻实施,细化资产管理工作流程,2021年市政府全面开展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对各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及时解决问题;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房产管理,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清查盘点制度、信息统计报告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

(三)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夯实资产管理工作基础。为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市财政部门不断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网络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制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规程,财政部门与各单位内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时联动,及时掌控单位资产存量,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动态监管,提升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认真履行管理职责,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我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较好地保障了行政事业性单位有效运转、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资产管理工作还有薄弱环节,在管理主体意识、制度建设、管理基础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研究解决。

一是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有待提高。在资产管理中,一些部门和单位仍存在"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还有待加强,国有资产清产核资等管理责任还未真正落实到位。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和处置不及时,疏于日常管理,造成固定资产实物不清,账实不符,存在历史遗留问题难以解决。

二是资产管理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资产占有使用单位缺少内部控制制度,仅以财务管理制度代之,相关条款规定有限;管理岗位分工不明确,管理责任不清晰;缺少专业人员具体管理,资产管理员大多兼职或由机关内勤人员兼任,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全市资产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是县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工作需要推进。因行政区划调整和我市原来实行的"政企合一"体制,资产分割较为复杂,各县区在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方面进度并不一致。目前,伊美区、金林区已进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其他县区尚未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市本级与县区在资产日常管理信息交流方面联动较少,影响了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综合管理和统筹发展。

四、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规范,创新管理方式,着力构建全面覆盖、权责明确、协同配合、约束有力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资产管理绩效,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针对调研发现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第一,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基础。严格遵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要求,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坚持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并重,加强预算管理对资产管理的约束,对新增资产配置预算编报严格审核把关,从源头上促进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资产统筹调配和共享共用机制,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安全有效使用,注重提高行政单位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

第二,加强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进一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对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管理主体责任,强化产权意识、责任意识、绩效意识。构建互相联系、互相制衡的内控机制,做实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挂钩的工作机制。明确资产使用人和管理人岗位职责,按照规程合理使用、管理资产;岗位发生变化时,及时办理资产交接手续。市政府及财政部门和有关单位要抓紧妥善解决资产权属不清的遗留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资产清查、盘点、对账,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第三,推动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建设协调发展。做好资产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工作,继续完善行政事业性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资产系统与账务系统的有机衔接,从机制上推进单位资产账实相符,实现资产与财务的管理融合。加强数据分析和综合利用,科学有效运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规范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推进县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市对县区资产管理的工作指导和市、县区两级资产管理的工作协同,实现资产管理的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共同推进本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升资产管理绩效。

关于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应急管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危及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安全生产领域事故总量偏大,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城市安全形势愈加严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刻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去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我市"6.13"大暴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殷鉴不远。为助推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去年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防震减灾情况专项工作报告,今年,又把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列为6月份常委会的重要议题。

为做好常委会听取审议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4月份以来,社会建设工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景涛的带领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专题调研组,多次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景良、副主任陈景涛带领调研组,先后到郑济高铁濮阳东站、市应急管理局、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濮阳国家粮食储备库、联通公司、供电公司等地开展实地调研。调研组还通过听取汇报、专家点评、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上门走访、个别约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作为主要任务,树牢红线意识,健全责任体系,夯实安全基础,强化措施落实,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

(一)强化组织领导,应急管理组织基础不断夯实。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应急组织建设。一是打造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全省第一个建成投用信息化市级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率先建成市县信息化应急值班值守视频会商系统,打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即时应急指挥路径。二是全面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和12个专项指挥部,压实责任、明确职责,理顺了工作机制。三是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初步建成。创新谋划了濮阳市"6543"应急体系和能力布局。四是应急救援响应体系得到夯实。制定《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分级响应办法(试行)》等,不断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五是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稳步推进乡镇(街道)"四有"、村(社区)"五有"应急能力建设,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设立了应急管理中心。六是"党建+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建立"分级处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应急响应责任体系,夯实应急管理组织基础。

(二)紧盯关键环节,重点风险隐患有效整治。强化动态监测巡查,在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等7个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基础上,同步开展城镇燃气等6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全市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8870家(次),查出问题隐患21523项,已整改20621项,消除隐患8300余项,关闭取缔5家,责令停产整顿17家。投资3000万元,强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智慧平台建设,通过隐患排查闭环管理,对风险隐患进行精准管控,以精准执法为监管手段,实时掌握每一家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确保了各类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防控、早化解。

(三)坚持防救结合,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工作原则,新修订的《濮阳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包括1部总体应急预案、38部专项应急预案;全市各县区全部完成了县区总体应急预案的修订编制。组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专家库,确保指挥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和高效性。2021年汛期,增加会商研判次数,有效应对了三次强降雨过程。对照我市防汛经验,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经验教训开展以案促改,查摆问题199项,制定措施271条。积极争取上级救灾资金854万元,配套市级资金50万元,用于冬春救助工作。入冬强寒潮天气期间,紧急调拨棉衣、棉被,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依托企业、发挥社会救援力量,加强救援队伍建设,目前建设了综合救援队伍1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23支,应急救援人员达788人,构建专常兼备的应急力量体系。先后投入300万元为救援队伍购置救援装备,市县两级政府组织开展大型应急演练60余次,生产经营单位各类应急演练75000次,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增强。

(四)注重宣传教育,全民安全意识持续增强。运用公益短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优势,持续扩大宣传活动覆盖范围。组织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119全国消防日""安全生产法宣传周""国际减灾日"和防灾减灾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宣传活动。发放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知识读本、宣传彩页,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得到全面普及,群众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防范意识逐步提高,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应急救援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责任意识还不够强。一些领导干部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不强,对防灾减灾通识缺乏应有了解,心存侥幸,工作不实、标准不高,甚至存在"制度上墙、责任下线"状况。部门之间处置突发事件衔接配合还不够紧密、协调联动不够快速高效。

(二)风险监测预警和防范能力有待提升。有的行业主管部门在行业监管上落实"三管三必须"不够坚决,存在"重应急,轻预防"现象。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关口前移措施不力,"被动应急"的现象较为普遍,降低了风险监测预警和隐患防控能力。

(三)部门联动需进一步加强。对一些应急职责职能边界问题,部门之间存在分歧、履行职责中相互推诿,职责衔接不够畅通;"救"、"防"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不清和沟通协调不顺等问题。市、县应急管理部门与消防救援支队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规范和明确。

(四)应急宣传力度需要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基本停留在重大活动日的节点上,侧重于安全重点单位,应急知识全民教育普及率低,未形成社会全覆盖、常态化有效安全宣传机制。应急避难场所存在标识不清晰、不明显、民众知晓率低等问题,不利于民众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避险。

(五)应急队伍建设和救援物资贮备不能满足应急需要。专业救援队伍人员紧缺,骨干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培育不足,部分单位救援人员不稳定,乡镇救援队伍主要依靠机关干部和当地群众,社会应急队伍普通存在救援技能缺乏、实战能力不强等问题。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过于分散,缺乏整体统筹;日常储备、合同储备、产能储备不足,没有建议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三、意见建议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政府的责任担当、工作效能以及社会文化氛围。根据我市目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要适应应急管理形势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必须做实以"防"为主的应急责任体系、预防体系和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做强以"效"为主的救援体系建设。

(一)完善制度、明晰责任,筑牢应急管理责任体系,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始终坚持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保稳定、保安全的重要政治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及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应急管理责任网络,形成全链条的责任体系。强化安委会的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督查督办作用,及时分析研判公共安全形势,协调调度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专业优势,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应急管理责任无缝对接。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惩戒制度,做好安全生产与监察、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

(二)预防为主、重心前移,完善安全预防预警体系,提升精准治理能力。应急管理涉及的部门和领域多,首先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立项、建设、验收、运行全过程中严格落实防汛防震防火等安全要求,筑牢安全基础。其次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其三强化风险估计和监测预警,利用先进信息科学技术建立综合灾害风险数据平台,健全灾害风险动态监管机制,提升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其四强化监管执法,实施精准监管,紧盯安全生产重点时段和薄弱环节,依托"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等信息化平台,进行时时监督,定期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确保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无盲区、无漏洞、无死角,实现安全防范、预警全过程、全覆盖。

(三)加强宣传、全员参与,健全应急文化体系,提升抵御灾害的社会能力。应急事关每一个单位和组织,安全事关每一家族和个人。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我市"6.13"大暴雨经验教训举一反三,提高全民应急意识、灾难意识和自救意识,要把应急宣传教育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应急、安全文化宣传,提高全民应急意识、灾难意识和居安思危意识;注重应急技能培训,把应急知识教育、应急技能培训纳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组织学习的必修内容,形成全覆盖、常态化教育培训机制,提升全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注重应急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安全观、灾难观,增强安全防范人人有责意识,在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不信谣、不传谣,不添乱、不慌乱,沉着应对,有序参与。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应急文化舆论氛围,坚决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四)整合力量、统筹资源,建立应急救援和综合保障体系,提升系统作战能力。多渠道吸纳引进专业人才,组建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要求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强化实战备勤训练,建设一支训练有素、能打硬仗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对企业、社会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监督管理和技能培训,整合各方面应急救援力量,建立统一高效的调配机制,做到听从指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形成保障全市应急需要的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优化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和救援装备,购置高层灭火等紧缺特种专业救援设备和防护装备,为救援队伍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建立应急物资管理平台,健全物资储备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机制,备足备齐各类应急物资,满足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峰值需求,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全面加强部门分工协调体系建设,按照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要求,建立各部门统一作战、分工明晰、互为衔接、相互配合的应急救援通道,提升系统作战能力,全面提高我市应急救援的反应速度、救援实效,把灾害风险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于全县工业集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安排,5月18日,由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队,机关部分委室、政府工作部门负责人和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中辉利拓年产5万吨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线项目、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项目、正大饲料有限公司、天纤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旭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自然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调研点,通过实地查看、询问了解、听取汇报等方式,对全县工业集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委托城关镇、王村镇、汭丰镇、泾明乡等乡镇人大主席团对本辖区优化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等工作情况开展调研。在此基础上,县人大常委会财经预算工委及时召开调研座谈会,认真听取调研组成员的意见建议,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