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3年3月调研报告-40篇(第54/81页)

网友供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24664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23分钟

(FrederickLawOlmsted)提出以自然空间作为界定城市公园布局的原则,推动

"城市公园运动"。这种将城市园林化的思想引领着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 对塑造城市空间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建设模式包含了公园体系建设,注重公园体系的开放性、可达性,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芝加哥、波士顿等城市公园系统的建设也对改善城市结构和功能分区、重塑城市空间产生了重要作用。"国家公园"则是指由政府批准设立的,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生态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在永续保存珍贵自然文化资源的同时满足人们休憩、科研、教育等需求。我国在提出公园城市"发展模式之前,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绿地空间为目的的公共服务建设中,也以城市公园" 和"国家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点建设内容,如2015年贵阳市提出的"千园之城"建设工作等。

如果说"城市公园"和"国家公园"是在城市中建公园、在不同区域内设立自然保护区,那么"公园城市"就是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公园",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营造城市。"公园城市"以"公园"为载体,通过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供优质城市人居环境,既是生态保护工程,更是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的民生工程。"公园城市"不是传统意义上"城市"与公园"的简单相加, "公园"也不再是城市中独立的片区、绿色的孤岛,而是通过塑造公园形态将城市生产生活空间与绿色风貌完美融合,实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人城和谐、互动协调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体系。

2."公园城市"与"花园城市"

1898年,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在《明日的田园

城市》一书中,首次从社会改良的角度提出"花园城市"理念,即乡村景观与城市繁荣相结合的首个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成为近代城市规划的思想起源。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园城市从根本上区别于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花园城市。

就发展模式和城市理念而言,"公园城市"与花园城市"存在很大的不同。"花园城市"的建设模式是放射状同心圆结构,由一个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而成,由内向外每个圈层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最后在一定距离内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市区域被绿化建设分割为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规模较小。新增人口继续沿放射线向外扩展,是将乡村景观与城市特色结合的小型复合城市。而"公园城市"发展模式旨在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整个城市自然、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合理、互动协调发展。城市生态景观系统也并非简单的绿地覆盖, 而是自然有机融入城市系统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兼具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绿地循环系统。公园城市重塑了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共生关系,是城市发展新模式。

就政府与城市的关系问题而言,"花园城市"倡导无政府主义和集体经济模式,实行自给自足,过于理想主义"。花园城市"的提出具有乌托邦色彩, 表现出当时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困惑以及对未来城市的畅想,与今天的城市发展观不符。"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高级形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肯定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由各级政府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市场主体、人民大众、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有其内在驱动力和现实发展的可行性。

3."公园城市"与"生态城市"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生态城市"理念,从开始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发展为集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生态观于一体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城市"被国际公认为是21世纪城市建设的方向。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对城市的生态韧性要求和社会公共属性方面与"公园城市"有共通之处,是最接近"公园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

"公园城市"与"生态城市"本质要求相同,目标都是实现人与自然、城

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城市"具体表现为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和自然生态化的和谐统一。经济生态化表现为生产、消费、交通、能源等实现低碳型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自觉意识,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状态等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人人平等自由,充分享有各项权利;自然生态化表现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承载能力, 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发展。

"生态城市"具有最宽泛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包含一切生态关系和谐发展的总和,而"公园城市"体现了生态城市的核心要义,可以说是"生态城市" 的一种具象表现形式"。生态城市"中"生态"包含了生产、生活、环境、文化各方面的生态建设,要求整个城市系统全面实现生态化发展,因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和建设难度极大。而"公园城市"则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公园绿地系统建设为载体,推进建设创新、开放、绿色、宜居、共享、智慧、善治城市,形成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由于定义清晰,规划明确,在实施建设过程中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4."公园城市"与"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为处理好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相继探索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到90年代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集中爆发,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这一阶段,基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发生转变,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保护山水格局和提升人居环境成为打造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目标。早在1984年,钱学森先生就提出构建"园林城市"的设想。1990年,他明确指出"城市规划立意要尊重生态环境, 追求山环水绕的境界"提出"山水城市"理念;1992年,他再次呼吁"把整个城市建成一座大型园林,我称之为'山水城市、人造山水'"。1992年,建设部首次提出"园林城市"建设方案。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部更加重视园林城市建设,2004 年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公园城市"理念吸收借鉴了"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 等概念的"内核"强调城市景观的改造与升级,以增加绿化率为主,突出城市绿化功能,目的是通过扩大城市园林绿化规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园林

城市的升级版,"生态园林城市"兼具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和园林城市的美学形态。在园林城市绿化指标的基础上,生态园林城市更加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善、城市建设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为民服务水平的提高,与以往城市绿化改善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经过30年的实践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改善,园林绿化的规模和覆盖率大大提高,城市园林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