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调研报告合集18篇(群管理分享)(第2/8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8716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91分钟

(三)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考核形式不能完全适应学员要求

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为了避免重复授课,在课程设置中,学员们认为不需要再加强的课程,排在第一位的是关于坚持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度方面的重要论述,占42.3%

(见图5),没有过半,其他几个分项也都比较分散,说明学员认为其他课程也可以在同一培训班中同时开设,各有侧重。

至于体现学习效果的培训考核形式(见图6),超过半数的学员(56.6%)认为应该根据培训期间的表现综合鉴定,其他撰写调研报告、撰写学习心得和卷面考试这三项选择比例都不是太高,分别是13.9%、24.6%和4.9%,说明多数学员认为这些方法都比较片面,不能综合体现学习效果,而作为干部教育,卷面考试是最不被认可的学习成果的培训考核形式(4.9%)。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院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课程建设

(一)进一步创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班级的组织形式

1.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创新的主客观原因和教与学动力

有一半的学员因为工作任务繁重不能到课堂参加理论学习,也有23.3%的学员认为学习培训的内容、形式缺乏吸引力,还有20%的学员认为实践经验更为重要(图7)。有49.6%的学员认为需提高培训对不同类型学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9.8%的学员认为需激发学员参加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20.7%的学员认为需推

动培训模式改革和增强教学活力(图8)。

2.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创新的选择

调查显示:对于教学方法创新而言,80.3%的学员希望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分析;其次67.2%的学员认为课堂讲授也非常重要;55.7%的学员希望能有研讨交流;还有52.5%的学员认可现场教学(图9)。同时,大多数学员认为开展统一战线理论培训最好的方式是和实践问题相结合的专题研讨(82.8%);选择系统讲授和研读原著的比例都不太高(14.8%和5.7%)。除集中培训之外,39.3%的学员认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最好的渠道是教材、书籍和报刊。

3.6.1%的学员认为最好的渠道是文件原文,25.4%的学员认为最好的渠道是网络信息,说明现在网络信息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还是没有取代纸质的教材、报刊、文件等,因为网络信息量大,纷繁芜杂、真假难辨,没有纸质文件的辨识度高、可靠性强。

就班级的组织形式创新而言(见图10),学员更认可按共同的工作内容而不是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培训班级。超过一半的学员认为按工作性质来分班次,如参政议政班、宣传骨干班等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占50.8%;选择按行政级别来分班选择的人数最少,占9.8%。说明学员们还是更认可因为共同的工作内容一起学习达成的效果,而不认可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培训班级的效果。

(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布局

1.从统一战线工作的内容划分看,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课程依次是

(见图11):学员呼声最高的是"关于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重要论述",占49.1%,接近一半;其次是关于"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方面的重要论述"占47.4%;再次是"关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坚持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论述",分别占39.7%和34.5%;排在最后的是"关于宗教工作方面的重要论述"和"关于民族工作方面的重要论述",分别占25.9%和25.0%。这跟从事宗教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学员占比相对较小有关,因为学员们相对会更关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课程设置,在前述分班的选择中也显现出了这一点。

2.从统一战线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块看,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课程依次是实践模块、历史模块、理论模块,并且学员认为最重要的板块是实践模块,占66.1%,远高于分别占21.2%和14.4%的历史模块和理论模块。

就分项而言,历史模块中(图12),因为被调查的学员中民主党派人士居多,所以对民主党派史的需求最为强烈(56.8%),其次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55.9%),中国政党制度史(44.9%),相对来讲,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需求则不是那么迫切,但是也超过了30%,分别为38.1%和32.2%。理论模块中(图13),学员需求最迫切的是统战思维与思路(66.1%),接着是参政党理论建设(56.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50.0%),统战工作基本方针只有33.9%的学员选择。这与学员在平时工作中会或多或少接触到许多统战工作基本方针有关,需求相对不是那么强烈。而统战思维与实践密切相关,选择的人会比较多。

在实践模块中(图14),需求最强的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留学人员的统战工作相关政策,占65.3%,基层统战工作和党外干部自身修养分列实践需求的第二和第三,占51.7%和50.0%,港澳台侨相关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占比最少,分别占28.0%和22.9%。

(三)进一步加强社院教师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学院要做好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人才是根本,教师是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图15),有72.1%的学员认为由领导干部、知名学者、相关领域专业人士任兼职教师相对会对学习更有帮助,说明多元化的兼职教师队伍有利于提升学员的学习效果。也有56.6%的学员认为应该吸引优秀人才充实专职教师队伍,有51.6%的学员认为专职教师应深度参与研讨和现场教学的各个环节,说明学员对本院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参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7.2%的学员选择加强专职教师的表达能力,学员比例最少,说明学员总体上对本院教师的表达能力还是认可的。

综上调研所述,加强社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课程建设,对社会主义学院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社院教学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统一战线性质的高等政治学院、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共识教育,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的根本任务。因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院承担着重大使命,肩负着重大责任。

"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统一战线,最根本的是要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

实践要求,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1]社院要在教学工作中体现新时代的政治要求,为坚持"社院姓社"赋予新的内涵,就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社院教学的重要内容,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课程建设,为筑牢新时代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服务。

2.有利于推动社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研究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并纳入国家干部教育体系、纳入各级党校和社院课程体系,是我国干部教育的重要传统和党校、社院教育的立身之本。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课程建设研究,不仅有助于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传播,而且也有利于推动社院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课程设计的原则看,有利于把握好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学术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看,社院的学员主要来自统战工作干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留学人员、港澳台侨青年精英人士等。因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自然要充分体现包容性,这不仅有利于满足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也使社院的课程建设更好体现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

3.有利于认识和把握百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是在回答时代之问和时代挑战中产生的。在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课程建设,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逻辑和思想特点;有利于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作用,为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统一战线的思想理论与实践基础。

在问卷设计和调研过程中得到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务处各位同仁特别是申萌萌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扶贫产业援建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基于广东对口帮扶四川省甘孜州的调研

钟韶彬、熊飞

(2020年)

一、粤甘扶贫产业援建与合作的现状及模式

(一)粤甘扶贫产业援建与合作的现状

广东坚持把甘孜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协作重要抓手,坚持用统筹的办法、互补的思路、共享的理念,将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管理优势与甘孜生态资源优势有机结合,推动粤甘产业合作与发展,为甘孜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2014-2019年,广东省累计安排援助资金23.87亿元,其中省财政规划内安排

18.56亿元、规划外安排3.41亿元。广东省社会各界捐助资金约2.17亿元[1]。

1.不断满足"甘孜所需",支持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广东对甘孜产业的帮扶紧密契合甘孜州"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方向,即:优先发展旅游业,有序发展能源业和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中藏药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十三五"期间,广东对口帮扶安排项目180项,其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占33项,尤其是贴近民生的产业项目作为直接让农牧民群众有获得感而得到倾情支持。在这33项中,农牧业及其农村仓储物流业13项,文化旅游业9项,对口支援资金7622万元,占比43%。在2014年至2020年的全部52个产业帮扶项目中,农牧业及农村物流22项,总投资占对口帮扶资金的48%。其中,投入资金4.37亿元,助力甘孜州脱贫奔康"3个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带和"2个百万亩"特色农林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努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充分发挥"广东所能",助推甘孜对外招商引资。组织州内229家企业赴粤参加了深圳文博会、广货全国行等市场拓展活动35场,引进粤旺集团、深圳国创城等广东知名企业入驻甘孜,为全州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邀请180余家粤企赴州考察,签约合作项目19个、协议投资894亿元,加快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进程。举办"圣洁甘孜走进香港"优势资源投资推介会,组织香港工商科技文化旅游知名企业家投资考察团到甘孜考察,促成签约项目19个,签约资金达48.3亿元。2014年以来,在甘孜州内的粤企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8个,投资总额673.15亿元,其中文化旅游业4个、环保能源业9个、农牧业5个,重点园区

引进项目7个[2]。

3.积极回应"群众所求",打通优势产品销售渠

道。先后在广东举办了"圣洁甘孜?走进广州"、"圣洁甘孜?走进深圳"、"圣洁甘孜?走进珠海"、广州市"圣洁甘孜?炳胜星级美食盛宴"和雅江松茸推广活动等30场次,在广州、佛山、珠海建立"圣洁甘孜"营销专柜,广泛宣传甘孜优质农特产品资源,拓宽全州农特产品销售渠道。2019年在甘孜州内举办了"广东省?甘孜州农商对接会"、"甘孜州农特产品产销对接现场会",邀请100余家来自韩国以及广东、上海、成都等地的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及社会组织参加,签约采购订单114个,协议引进资金15.1亿元。至2019年9月,全年采购、销售结对地区特色农特产品金额7184万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12579人。

4.配套解决"企业所急",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大力推动电商示范州建设,引进物流龙头企业,扶持发展电商、物流、冷链等产业,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粤甘两地相关部门通过构建与实体市场互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实施"甘孜州臻品直通车"计划,覆盖全州松茸产地。通过"电商培训+冷链物流"的方式,帮助电商企业解决运输难题,带动农业产业供应链升级,让产业扶贫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2019年顺丰速运在雅江县投入100架无人机,在松茸集中产区设7个营地和16个收寄服务站,无人机运送使新鲜松茸从山顶到山下运输时间平均缩短4小时以上。投入2.71亿元,建成甘孜州特色农牧业基地5个,帮助379个贫困村建成电商服务体系,将顺丰营业网点扩展到10个县市以上,带动7427人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86人)。举办甘孜州电商扶贫"全域统筹?整体推进"启动仪式、2次甘孜州2018年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现场会、6场全州电商专题讲座及系列培训,培训各类电商从业人员3000人次。与京东、苏宁、天猫、顺丰等电商物流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东"甘孜州扶贫馆"顺利开馆,天猫"圣洁甘孜"网络旗舰店加快推进。2018年全州电子商务实现网络交易额26亿元,同比增长111%,惠及贫困人口10万人。安排800万元支持开通南航广州至稻城直飞航线,助推亚丁景区接待游客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全州游客首跨"两千万"台阶,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两百亿"大关。

(二)粤甘扶贫产业援建与合作的主要模式

目前广东与甘孜产业合作实践主要有以下模式:

1.保底收购的订单农业模式。以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为目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实行统购统销。

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北上广地区2000多个销售网点,致力于让甘孜牦牛肉走向全国。为此,公司与州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该公司投资10亿元,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在道孚、九龙、甘孜等县建立保种繁育、集中育肥、加工销售基地,推动牲畜出栏出售、畜种改良、技术集成应用,构建高原生态特色牦牛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在合作模式上,当地企业负责养殖,壹号食品定向采购,进行加工销售,形成稳定的订单关系。康定市洞波酒业有限公司与折西片区农户签订青稞保底收购合同,2018年以每市斤高于市场价50%定向收购,现已收购120万余斤,辐射带动71个行政村贫困户600余户,激发了贫困户的青稞种植热情。

2."前店后厂"的消费扶贫模式。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和甘孜藏区"大基地"对接渠道,粤甘双方携手探索"前店后厂"产销合作的新型消费扶贫模式。一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市设立集展示展销、商贸交流、文化体验的"前店"消费平台。去年在珠海成立首期超400平方米对口支援甘孜州藏区文化体验园;今年3月在香港举办"圣洁甘孜?走进香港"优势资源推介活动;今年5月,在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建立圣洁甘孜特色农牧产品展示展销馆、9月在广州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设立圣洁甘孜馆,促进甘孜农特产品在粤港澳地区的销售。仅6月24日"2019圣洁甘孜农特产品品鉴会"当天就现场销售21万元,斩获产品订单1.5亿元,截至8月底,广东各界采购销售全州农产品8000余万元,通过消费扶贫带动3.5万人增收。二是甘孜州内积极探索打造作为"后厂"的产品平台和生产基地。促进甘孜州粤孜园高原农牧产品产业园在稻城注册落地,产业园规划用地65.98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预计投资2亿元,建设期2019至2020年,一期项目预期9月初正式动工。在理塘县建成5000多亩蔬菜直供港澳基地,在雅江县建成120亩雅江松茸产业园,在康定、泸定建成全国最大的羊肚菌生产基地。各个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牧民"经营,贫困户采取资产量化入股分红、家庭经营、保价收购、务工等形式分享利益,获得稳定收入。广东对口支援甘孜"前店后厂"消费扶贫模式,一头是联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前店",将大湾区企业、消费群体、市场抱团整合到一个大的"扶贫消费平台";一头是联接和推动形成品种多样、物美价廉的后方特色农牧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两头通过订单生产、定制服务、企业基地结对等方式,有效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和脱贫致富。该项目模式已初步入选国家发改委全国消费扶贫工作的典型案例。

3.共建"飞地园区"的联动开发模式。广东省援川前方工作组积极探索"飞地"试点基地建设,共建产业扶贫"飞地园区",动员广东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到甘眉园区、成甘园区投资。所引入企业大股东均来自广东,利用甘孜在水电和矿产等方面资源优势,就近取材节省成本、提升效益,犹如广东产业园区的甘孜"飞地",既为甘孜贡献税收和提供就业岗位,也为广东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互利多赢。如,融捷集团子公司融达锂业在康定市甲基卡投资亚洲第一大锂辉石矿,与成甘园区签订了总计160亿元的锂全产业链投资协议。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320亿,可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国创城公司2000万安时钛酸锂电池生产线于2018年底在甘眉园区正投产,年产值2亿元人民币,作为用电大户,公司享受甘孜州丰水区富余电价优惠政策,每年可降低用电成本近1/3。公司目前共有一线生产工人52人,民族地区员工约占1/3,部分少数民族员工已成为公司技术骨干。

4."保底收益+按股份分红"的资产扶贫模式。把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广东援助资金所形成的资产,按照同股同权原则,收益权优先分配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年收益率原则上不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发挥村集体和农民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将资产折股量化给村集体、合作社或其他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譬如,甘孜州石渠县的支柱产业是农牧业,广东投资援建石渠县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总占地面积3479亩,项目建成后,石渠县将有5万农牧民群众从中受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万余人。该项目采取40个贫困村入股形式,将贫困帮扶资金变成股金,把贫困户变成股民。2018年数据显示,该项目解决周边2个村劳务就业,创收160多万元,80个农民成为"园工",贫困户月均收入在3000-4500元之间。

广东对口支援甘孜工作具有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普遍特点,但相对而言,更加注重发挥经济规律作用,将广东敢闯敢试、敢为人新的改革精神转化为创新机制、构建长效的强劲动能,主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制度化建设。2018年制定《广东省对口支援甘孜州产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将扶持资金年度规模扩大到5000万元,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自主培育和大力引进相结合,提高资金支持精度,集中力量支持招商引资和行业龙头企业,综合采取直接补助、贴息贷款、股权投资、运费补贴等方式,支持方式的创新,成为粤甘合作工作规范、有序、廉洁推进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此外,为加快推动甘孜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构建产业发

展与农牧民,尤其是与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更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提高广东援助资金使用效益,制定《关于建立更加精准有效的产业援助政策的指导意见》。

二是坚持多元化投入。除直接补贴外,逐步提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市场化程度更高帮扶形式的比重,放大帮扶资金的撬动效应。在2018年广东省对口支援甘孜州产业扶持资金投资计划项目中,股权投资、贷款贴息已经占到四分之一。坚持事后补助,调动和引导市场主体增加对项目投入积极性,促进市场主体落实投资首要责任,帮助降低投资风险。

三是坚持市场化思维。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广东省援川工作组不搞行政命令,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激活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当好"红娘",搭好平台,引导广东企业发展需求与甘孜当地资源优势精准对接,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缩短项目落地见效周期。广东佰睿传媒有限公司看中得荣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经过6天考察便做出投资决定,一个星期注册成立"得荣县粤荣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很快便成功组织了第一个项目--"佛山得荣-藏汉亲子家庭结缘之旅"2019暑期夏令营活动。

二、目前粤甘产业援建与合作面临的问题

广东对口甘孜产业援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其总体特点仍然是省级财政投入为主导,单向帮扶色彩还较为浓厚,基于市场机制的产业合作还有广阔空间。

(一)部分产业合作项目落地困难。企业项目落地和产业主体培育工作还需加强。21个协议引进项目有的未签订正式协议,有的项目未按期履约,其中因合作协议存在分歧导致项目暂停或项目中止的9个,商讨正式协议、进行项目前期设计、规划、环评、安评的6个,已启动农产品采购销售的3个,项目建设中的3个。项目建设中的3个项目均为电池生产为主的能源类项目,而甘孜迫切需要的文化旅游项目大都停滞,引进企业在甘孜正式运营的则基本为空白,一些引入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基于甘孜资源和优势的盈利模式进而形成发展内力。同时,拓宽产业流通通道还缺乏常规性的工作机制与平台。拓宽甘孜各类产品的流通通道,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常规的工作机制,缺乏具体发展规划,在援建资金中也没有切块予以安排。

(二)市场驱动力不足、供需总体活力不强。从供给侧来看,广东直接补

贴占比总体仍然较高。一些进入企业缺乏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拓展市场难度较大。同时,甘孜在更新生产生活观念、创造新的产业需求和消费方式方面,与广东供给存在不同步,需求也不是十分强烈。

(三)产业辐射存在一定结构性制约。广东省和甘孜州在工业化发展阶段上差距较大,同时较远的空间距离,直接辐射实现难度较大;更为关键的是,两个区域的发展目标定位有着很大的不同,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其关键任务,而甘孜作为藏区高原的一部分,生态功能大于经济作用。因此,两地区域之间存在目标选择不同导致的点、线、面双向辐射不对等问题。

(四)合作的体制机制体系还不健全。由于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对受援地部门和干部缺乏有效考核手段,甘孜州少数部门对产业合作的对接缺乏主动性,落实项目、推进工作不够积极。同时,人力保障也较薄弱。目前甘孜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4名工作人员中有2名是兼职,各县

(市)普遍只有发改部门1名兼职人员从事具体工作,难以承担产业合作的繁重任务。

三、推进粤甘产业扶贫援建与合作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援藏"要把基础性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坚持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广东对甘孜的产业帮扶以及粤甘两地产业合作,作为保持藏区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同时,搞好粤甘产业合作也是我们"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部署的具体实践。广东从加强战略对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按照深化的定位、创新的思路、共享的理念、精准的举措做深做实做细粤甘产业合作这篇大文章。

(一)强化理念共识,优化营商环境。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等,要作为粤甘双方共同遵循、坚持的理念与共识,并在实践中逐步深化,真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甘孜州要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着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勇于自我革命、敢于担当作为,与广

东援川干部一道站高、看远、想深、谋实,加紧工作、群策群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甘孜州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学习广东先进经验,创新"放管服"举措,在推行"最多跑一次"、"秒批"等行政审批制度方面要更具针对性、时效性,提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降低企业经营的制度性、时间性、程序性成本,为广东产业合作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抓紧机遇,提升州县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广东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的重视程度,充实对口支援机构力量,积极对接东部企业和市场资源。

(二)推进农旅融合,打造"圣洁甘孜"。建议引入长隆、广之旅等广东大型旅游企业到甘孜发展,共建旅游精品线路,开通旅游"直通车",积极开发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消费市场,引导甘孜旅游向体验化、自助化、智能化方向提升。坚持以高端精品游为主攻方向,开发好冬季旅游产品,做到点面结合、统分结合、文旅结合、团队旅游与自驾游结合。注重突出重点,全力推介环贡嘎、环亚丁和格萨尔文化带旅游资源,办好冰川温泉节,建设318国道川藏线南段旅游资源配置服务中心。同时,尽早布局建设世界级的软探险旅游目的地,积极开发软探险旅游市场。按照"以旅强农、以旅富农、农旅互动"的思路,突出区域特色和生态优势,推进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提升农副产品档次和质量,丰富旅游商品市场,拉长农旅产业链条,将"圣洁甘孜"打造成为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双品牌。

(三)转换合作方式,培育市场动能。转变扶持方式,增加贷款贴息、股权投资规模和比重。对农牧业、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更多地将投入产业扶持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贫困户或国有投资平台公司,形成"鸡生蛋"的良性循环。推进引入广东企业与当地融合发展,利用资本市场纽带,扩大生产体量和规模;积极整合两地产业资源、研发资源和优势资源,探索建立两地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从企业对企业,走向产业对产业、产业链对产业链的全方位合作。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