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我市就业工作变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形势下我市就业工作变化的调研报告
党的XX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为进一步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围绕"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的工作要求,收集分析相关材料,深入企业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召开专题座谈会议等形式,对目前我市就业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对策建议,形成此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形势下我市就业工作的主要变化
(一)就业政策落实更加多元化
新形势下,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政策措施,在新就业政策的指引下,我市在落实就业政策的方式方法上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一是就业优先战略效果更为凸显。按照中央"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要求和省、市"促进就业九条"等一系列政策部署,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多渠道扩宽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区域人才、劳务交流合作。促进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等特定群体就业创业和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XXXX年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XXXX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XXXX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XXXX人。二是坚持就业创业优惠政策落实到企到人。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符合条件的按政策规定给予就业创业补贴,充分发挥就业创业专项资金在促进就业、扶持创业方面的作用。XXXX年份,全市共使用就业创业专项资金XXXX万元,惠及XXXX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XXXX笔,贷款金额XXXX万元,贴息XXXX万元。三是认真做好"送政策、送资金、送服务"活动。以"纾困稳岗·人社给力"为主题的送政策、送资金、送服务(简称"三送")活动是省人社厅在新形势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的创新举措。在市人社局党组的领导下,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企业和院校,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工作,印发政策宣传手册10万多份,扩大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指导企业做好社保退费到账衔接和补贴申领工作,促进各项援企稳岗政策落实,把"人找政策""企业找补贴"转变为"政策找人""补贴找企业",加大就业招聘和职业培训力度,全方位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四是扎实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在"降、缓、返、补、扩"五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全市失业、工伤保险降费政策共为企业减负XXXX万元;为XXXX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XXXX万元,惠及XXXX万名职工;为XXXX万人次发放失业补助金XXXX万元;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XXXX万元和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XXXX万元,惠及XXXX家企业。加快"南粤家政""农村电商"培训力度和平台建设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和返乡入乡创业,切实减轻各类市场主体负担,提升企业稳岗扩岗能力,促进经济加快恢复和平稳发展。XXXX年,我市开展家政服务培训XXXX人次,累计带动就业创业XXXX人开展农村电商培训XXXX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困难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建成了XXXX家"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和XXXX两个"农村电商"农村电商产业园。
(二)政策宣传更加亲民化
政策宣传一直是让民众了解就业政策的主要手段,让更多人知晓了解政策是宣传的主要目的。新形势下,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下活动骤然减少,就业政策宣传的主阵地逐渐向线上转移。一是传统手段充分发力。积极利用报社、电视台、人社门户网站、"梅州就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及时推送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扩大政策宣传面,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同时,充分利用窗口办事、现场或电话咨询等办事渠道,积极向企业办事人员、市民群众发放政策宣传手册。二是新兴媒体效果明显。就业政策上直播成为新形势下宣传政策的"时髦"。我市充分利用直播平台时效快、受众广、获取易的特点,由专业人员通过直播为群众解读就业政策,解答就业问题,让群众更加清晰地了解就业政策。同时,积极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将内容复杂的就业政策转化为一个个简单易懂的就业政策小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扩大政策知晓度,让就业政策更加接地气。三是以"漫画+文字+问答"的创新形式宣传。我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漫画+文字+问答"的创新方式,降低政策理解门槛,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让群众了解政策、享受政策。政策涵盖了创业支持、劳动者就业、企业用工、高校毕业生补贴、社保补助等方面,并通过各级人社部门、各种活动进行发放,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省厅工作动态专刊推广。四是政策宣传进校区。为提高就业创业政策知晓度,XXXX年与梅州市妇女联合会和嘉应学院在嘉应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行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解读,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大学生了解政策、享受政策,反响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求职招聘更加精准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而求职招聘活动是企业获得新劳动力,求职者获得新工作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疫情影响的新形势下,全市各级人社部门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广泛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平台,创新求职招聘方式方法,提高供求对接匹配效率,帮助企业缓解招用工问题,促进各类群体更高质量就业。一是线上线下招聘齐发力。举办"春暖梅州"、"南粤春暖"、"重点用工企业"、"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各类型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招聘会,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并在企业招聘信息下嵌入"梅州就业"小程序对应招聘页面,帮助求职者实现线上一键投递简历,将就业服务延伸到服务对象"指尖"。XXXX年,我市举办各类型线上线下招聘会XXXX场,组织进场企业XXXX家,提供就业岗位XXXX个,实现就业XXXX人。二是"直播带岗"稳就业。为切实做好我市企业用工保障服务,积极宣导"就业不必在远方,梅州就是好地方"的用工招聘理念,我市创新招聘用工模式,积极举办XXXX市"直播带岗"系列招聘活动,先后走进市人力资源市场、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市广播电视台和各县(市、区),促进企业和求职者"无接触"达成就业,解决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用工紧缺等"燃眉之急",进一步助力全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XXXX年,我市举办XXXX市"直播带岗"系列招聘活动XXXX场,实现就业XXXX多人,活动总点击率超过了XXXX万人次。三是劳务对接赋新能。省内劳务对接一直是我市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市劳务交流合作力度的重要手段,受疫情影响,两地共同举办线下活动的次数减少,在新形势下,为加强省内劳务对接的力度,我市与XXXX市积极探索线上劳务对接方式,举办了劳务对接暨南粤家政企业专场会(网络招聘),组织XXXX市XXXX家优质家政企业参加,提供XXXX个岗位。
(四)企业和求职者需求更加多样化
新形势下,企业和求职者的需求在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我市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深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深入,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和新冠疫情的影响,求职者对工作薪资、环境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求贤若渴。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要靠人才去突破。在今年举行的多场政企座谈会中,企业向政府提出引进高端人才,满足企业需要的提议成为了座谈会上的"家常便饭"。在最新发布《梅州市2023年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公告中,有XXXX多家企业发布了XXXX个人才需求,对比XXXX年的XXXX多家提出的XXXX个人才需求,在企业数量和需求上都有明显增加。而从招聘会企业用工需求数据来看,企业对技工、管理及其他人员的需求占比越来越高,足以说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的人才类型也越来越多。二是求职者顺应形势。在以往的求职者需求调查中,求职者最为在意的是岗位薪资,其次是公司的发展潜力。而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求职者对岗位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薪资水平,对企业工作环境、人文关怀、发展前景和权益保障等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对岗位的稳定性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三是毕业生更趋向稳定岗位。今年我市应届高校毕业生有XXXX人,回梅毕业生档案XXXX多份。新形势下,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是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渠道,据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人数达XXXX万人,比往年增加2倍多,可见毕业生对体制内工作的热衷。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和择业定位不准,部分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的职位无法满足高校毕业生期望,出现慢就业、缓就业现象。
(五)就业工作方式方法更加多维化
新形势下,"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保住群众的"饭碗",让群众的"饭碗"能够端得更稳更牢,也给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基层工作更加紧密。今年以来,市局持续发挥"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精神,坚持每季度前往各县(市、区)开展工作调研,并多次深入了解企业招用工情况,全力做好企业用工保障。今年以来,由市局组织前往各县(市、区)开展工作调研和督导十几次,与往年相比在次数和质量上都有所增加。除前往各县(市、区)调研外,深入园区、企业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问题的次数也比往年增加,也推动了"直播带岗"、"三送"活动下园区,与嘉元科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基层工作更加紧密且扎实。二是线上服务成为主流。受疫情影响和移动网络的普及推广,公众愈发需要便捷办理业务、表达诉求和建议等的渠道。在最新的政府服务问卷调查中,选择网上办理业务的人越来越多。我市也高度重视网办业务,持续深入推进"双百"工程。在就业方面,今年除了运营就业招聘网站、就业公众号以外,我们还新增了"XXXX"微信小程序,通过网络招聘的公司有XXXX家,提供了XXXX个就业岗位,通过网络招聘找到工作的求职者达XXXX人。而政务服务方面,涉及就业的服务事项共XXXX项,已全部实现网上办理,业务涵盖了就业创业补贴申请、就业失业证办理、就业指导、人才服务等方面,今年通过网上办理的就业业务达XXXX件,办结率和满意度均保持较高水平。三是部门协作更加密切。"众人拾柴火焰高",就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协作,"一盘棋"思想贯穿始终。今年以来,"南粤家政"、就业扶贫、就业招聘、政务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推进都离不开兄弟部门的支持,而部门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如:在人社局和政务数据局共同努力下,XXXX市政务服务中心人社(就业和人才)服务分厅正式挂牌,标志着就业服务向着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迈进了一大步。XXXX市第二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成功举办,比赛生产了XXXX名优胜代表参加了XXXX省第二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获得XXXX个优胜奖,市人社局获优秀组织奖。市级比赛的成功除了省人社厅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还离不开民政、商务、卫健、总工会和妇联五个部门的支持,共同推动了我市家政服务行业水平的提高。
二、新形势下我市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就业形势不确定性依然较大。目前部分省市出现零散疫情,招聘会举办、劳务对接交流等就业服务受到一定影响;对就业市场的供给和就业形势的稳定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
(二)就业供求性矛盾依然存在。总体依然呈现出高端职位贤才难求、低端岗位人员流动大的用工特点。一是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形势有一定的影响。传统产业失业与新兴产业需求之间出现的供需矛盾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二是本地高端人才外流,随着近年来我市各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对于技术型、科技型、管理型等高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该类型岗位"有岗无人"的现象较多,高端人才来梅就业、返乡就业的观念仍有待引导、转变;三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工、一线员工流动性较大,存在周期性用工缺口,部分企业由于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订单式用工等原因导致员工招得进、留不住。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约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全省有71万人,加上外省入粤求职毕业生,总量超过90万人。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仍在持续,当前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加上疫情对校园招聘活动产生不利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和择业定位不准,出现慢就业、缓就业现象,毕业生到体制内就业意愿强烈,既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就业形势的稳定。
三、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党的XX大刚刚召开,XX大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作为就业工作者要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政策发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按照"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要求,结合《广东省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实施方案意见》,主动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政策体系,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持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用足用好就业创业政策,充分发挥就业创业专项资金在促进就业、扶持创业方面的作用。
(二)服务发力。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一是进一步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强就业政策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就业创业政策,持续举办"直播带岗"、"重点用工企业"、"南粤春暖"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服务梅州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挖掘企业招聘潜力,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组织"三支一扶"招募、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实施创业培训等一整套政策措施,全力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三是强化异地务工人员(农民工)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好各项就业创业补贴并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招聘会帮助求职群体就业。同时,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工作力度。四是切实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就业实名制管理。加强标准化建设,推行"打包办""一站办""线上办"等便捷服务方式。主动利用全省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深化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快推动就业信息联网向各级延伸。
(三)培训发力。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是积极落实"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积极与职业(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着力提升我市劳动者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扎实抓好产业园、基层示范站、综合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优化提升"南粤家政"工程,深入推进信用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壮大员工制家政企业,形成完整的家政服务产业链。二是打通农村电商"人、品、网、店"全链条。搭建农村电商平台载体,建设农村电商产业园和农村电商基层示范站。完善农村电商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加强农村电商普惠性培训和人才评价,积极培育精英人才和"市级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