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度调研报告合集43篇(第13/2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7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3分钟

从存在的主要问题看,党史的宣传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为此,必须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系统思维,既要学习好、阐释好党的历史,又要宣传好、普及好党的历史,不仅要全面覆盖,还要突出重点;既立足中国现实,又放眼世界大势,既要体现党带领人民在不懈奋斗中取得的光辉成就,又要展现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历史方向。

(一)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增强党史宣传的针对性

宣传普及好党的历史,必须要站稳政治立场,坚持正确导向,在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中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党史宣传要注重用事实说理,把深奥的理论讲鲜活,扩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力,向全社会传递正能量。加强新时代的党史宣传,要以回应关注热点为切入,在创新上下功夫,把过去的历史讲清楚,把新时代的故事讲透彻,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一是要突出宣传重点,创新话语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10]这为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史宣传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在融媒体时代,党史宣传的对象也要有所区分,不能用单一模式服务不同类型的受众,这其中要特别重视与互联网接触最紧密的青少年群体。针对不同的受众特点,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必须加强传播手段创新和话语方式创新。这就需要在加强新媒体建设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信息服务,推动党史宣传进入各类用户终端。此外,宣传话语方式创新的关键就是让理论研究成果"通俗化",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出来。宣传内容只有大众化,才能有生命力。要加强对党史类文艺作品的史实审核和把关,树立"精品意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把真实的历史宣传到群众中间,用真理的力量打动人,让历史、理论和文化"活起来"。

二是要讲出问题意识,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1]225党史宣传要突出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只有以回应社会关注为切入口,才能真正体现党史宣传效果的创新。此外,党史宣传特别要

注意把握好正确舆论导向。这是涉及宣传方向的大问题,需要发挥好宣传思想战线的合力,进一步加强党史研究和宣传队伍的能力建设,特别是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建设。其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党的创新理论真懂真信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论"。

三是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故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12],"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13]。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必须要有时代意识,善于用平凡故事讲出伟大思想和伟大精神。要有"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用身边事印证天下事"的宣传本领,就像列宁所说:"要善于利用每一件小事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14]。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必须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条主线,立足于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崇高使命和奋斗目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述新时代,把理论和概念具体化,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融入人民群众的意识之中,从而使信仰建立在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基础之上而更加坚定。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13]。

(二)深度挖掘党史育人功能,抓好青少年群体的爱党爱国教育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15]青年群体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用什么历史教育青年,实际上是一场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党史工作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青少年阶段是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发挥好党史的育人功能,要从青少年抓起。在党史知识普及方面,要根据这一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把重点放在了解党的基本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上。比如,由权威机构的党史专家学者编写的《青少年学习中共党史丛书》,就是一部写给青少年的党史读物,立足从大事着眼、小事入手,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重要的细节,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很

多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针对这一实际,必须要主动转变观念,让新媒体新技术成为传播党的历史、共和国历程和领袖故事的重要载体。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量投入,创新手段,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努力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为网络空间注入新时代的奋斗力量。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算起来,在校高校学生大概就处在第三代、第四代这个范围,以后还有第五代、第六代以及十几代、几十代人的问题。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11]225高校的党史教学首先要把握政治属性,要正本清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坚定"四个自信"。党史教学要增强时代感,善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疑惑就是党史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要通过解答具体疑问来引导深入思考,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而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要讲清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要把史实问题说明白,把理论问题讲透彻,教育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全面、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党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和本质,克服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提高对错误思潮的识别能力和斗争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17]此外,党史教学还应注重讲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谱系,阐明其中蕴含的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人民立场和道德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使党的历史深入人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要加强党史学科建设,探索让中共党史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为了谁、依靠谁"。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持久性,因此必须要将党史学科发展摆在一个应有的高度。从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来看,可考虑将该学科单列,调整为法学门类下的独立一级学科,也可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探索在个别重点高校以试点形式设立中共党史学院。而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大力加强党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储备。这方面可首先考虑利用好中央马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个高端平台,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对党史专业教师培养的推动作用。其次是探索高校、党史部门、党校、社科院、干部学院及相关科研院所等在培养党史研究教学高层次人才方面发挥合力。最后是逐步增加中共党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并在课题申报、访学、深造、就业指导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四、结语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18]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人民书写的历史,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做好新时代的党史宣传教育工作,不仅是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的需要,更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国存史、为党立言、为新时代立传,是党史工作的使命所在。新时代开启了新的伟大征程,党史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需要,开创新局面、展现新作为,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续谱写好党的历史新篇章,讲述好党的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

以产业兴旺助力镇域经济腾飞

许昌市第35期县级干部进修班第三调研组

(2021年5月20日)

鄢陵县马栏镇历史悠久,因三国时期曹操在此屯兵牧马而得名。北宋时期,马栏是京畿四大重镇之一,曾有过"商贾云集,八方争凑"的繁荣鼎盛。当前马栏镇既是一个农业大镇,又是一个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型乡镇,是省政府命名的第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棉短绒加工销售集散地。近日,许昌市第35期县级干部进修班第三调研组全体学员,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镇域产业发展,采取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深入马栏镇进行了为期3天的蹲点调研,为该镇镇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马栏镇基本情况

马栏镇位于鄢陵县城南5公里处,辖50个社区,9.2万人,总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万亩。该镇共有基层党组织61个,党员2812人。镇域内有兴国寺塔、曹操议事台、蝎子岗遗址、乐陵汉墓群、陈德馨藏书楼等古迹,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马栏区位优势明显,311国道、盐洛高速公路、郑合高铁、三洋铁路横穿东西,230国道、鄢望路、乐仓路纵贯南北。该镇是河南省政府命名的中州名镇、第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河南省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重点产业集群,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农副产品加工、板材加工、纺织服饰、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型乡镇。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马栏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培养,推进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加快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该镇先后获得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乡镇、河南省文明村镇、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第一批"美丽小镇"等称号。

二、存在问题

从总的调研情况来看,马栏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工作措施有力有效,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客观来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现有企业经营缺少活力和持久

性,企业仍未走出困境,经济效益下降,缺少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撑能力强的大项目少,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二是镇域经济基础还有待巩固。村集体经济尽管实现了"清零",但还存在经济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服务群众的能力受到限制,教育、卫生、文化服务供给等离群众期望还有差距。三是人居环境改善距美丽乡村标准仍有一定差距。通过集中整治,全镇镇域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但距离美丽乡村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四是专业人才队伍匮乏。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深入推进。

三、几点建议

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镇域经济发展对于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围绕产业兴旺,助力镇域经济腾飞,第三调研组认为马栏镇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扎实推进振德医疗、沃丰德生物科技、311国道改线、新时代精英学校等10余个重点项目开工投产。成立项目攻坚指挥部,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强化领导,专班推进,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将汩罗江改道、宇洁再生资源、万农农博城、沃丰德生物科技、311国道改线、新时代精英学校、童星大咖秀、腾飞地产、振德医疗产业园等10余个重点项目全部纳入攻坚范围,建立台账清单,明确完成时限,加压负重,倒排工期,推动项目提速、提质、提效,确保以项目突破带动发展全局。

二是注重培育主导产业。结合马栏镇实际,依托镇区区位优势,引导周边娄家、南郑庄等8个社区发展康养、医疗、花木等特色产业。抓好镇敬老院改造提升工作,新增床位200张、电视90台。积极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已建成的娄家、东章甫、高庄、梁老、马栏、支家等6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尽快招人入住,姜庄、议台两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加快建设进度,确保6月底完工,力争全镇5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24年实现全覆盖。在镇域西部高铁片区7个社区,大力发展物流"三产"项目,重点打造河北冀物物流园项目;围绕振德医用敷料产业园,打造以后纸坊社区同舟纺织、锦润棉纺织等企业为主的棉纺产业集群,加快生产技术创新,实现增值增效。

三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抢抓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县城新型城镇

化示范县"两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力争更多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现入市交易。落实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消薄"行动,实现全镇50个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在6万元以上。积极运用"三变改革、五大合作"发展模式,抢抓与中民乡邻公司合作的大好机遇,实施好东章甫、崔马、康王庙等社区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努力打造一批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明星村。

四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就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马栏镇耕地10余万亩,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生产方式相对粗放、现代要素不够集聚、绿色发展水平仍然不高。要激发农村发展潜力,积极推广西庄社区羊肚菌种植基地"公司+社区+农户"生产模式,帮助解决特色种植中存在的土地流转、资金缺乏、技术不高等问题,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延伸产品仓储加工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连片或"一村一品"特色种植基地,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进全镇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水平,不断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五是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强力推进国土绿化提升,尽快完成花木老区改造提升8000亩,新增花木种植突破3000亩,初步形成景观效应。加快完善镇、村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以地方红色资源为载体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宜宾市委党校、市委党校课题组

(2021年5月21日)

宜宾是一个红色资源丰富、党史文化厚重、革命先辈辈出的地方。在全市上下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的背景下,用好宜宾红色资源,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然而当前在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上还面临一些困境,如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利用形式较单一、社会效益未充分发挥等,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善,进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加大利用程度,深化党史地域性学习素材。一是积极借鉴广东茂名市电白区党史教育基地事务中心、湖南省委党校红色资源开发研究所的做法经验,成立宜宾地方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协调机构,发挥其对地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协调和督导开发作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红色文化提档升级。二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严把学习宜宾地域性党史素材的质量关,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质效。三是持续做大培优宜宾现有的特色红色资源和品牌,将赵一曼纪念馆、朱德旧居、李硕勋纪念馆等打造成宜宾红色精品和特色品牌。加大对刘华、郑佑之、梁伯隆、金燧等红色资源的挖掘开发力度和深度,提升影响力。

丰富宣传教育方式,营造党史学习教育氛围。一是加大地方红色资源宣传力度,精准投放宜宾特色红色资源宣传片,激发受众学习主动性。二是丰富线下教育方式和手段,全域规划党史学习教育红色资源精品线路,并引入新兴技术和设备,提升红色历史"鲜活"度,使受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三是积极拓宽线上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开展线上学习教育,积极搭建

宣传教育载体和平台。士

利用"红色资源+",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利用宜宾经济社会高

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把五粮液、双城建设、长江生态第一城等绿色资源作为宜宾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延伸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动"红色资源+"经济

社会发展实践,构建"教育+发展"的大格局,提升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附加值"。二是要发挥地方红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红色资源"+"绿色资源"产业区域集群。如推动南溪区"朱德故居+月亮湾"、高县"李硕勋纪念馆+大

雁岭"等进行统筹设计、对接融合,走出一条"红色体验"和"绿色旅游"的

融合发展之路。

加快赵一曼学院建设,培育打造干教红色品牌。一是加快市区共建赵一曼学院力度。明确学院发展定位,积极打造成为弘扬革命信念与爱国奋斗精神的教育基地,为党性锤炼、研究地方党史文化等提供新平台。同时通过整合区域内的红色资源、李庄文化抗战资源、三江新区新兴产业园区、宜宾特色产业(白酒、竹、茶)示范基地资源等多种干教资源,努力将学院办成一所具有自身品牌特色、较强区域影响力、助力革命老区创新发展的干部教育培训学院。二是通过创新体验式、情景式、观摩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大规模开展各类干部培训,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创新打造党员干部培训"红色熔炉",让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从而为宜宾今年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和加快建成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贡献智慧力量。

来自:QQ群【藏经阁】,更多资料请联系QQ215425891,加入我们会员群,海量优质材料和PPT课件。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张家界市委党校第64期处干班学员 李本周

(2021年5月13日)

近几年来,我市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着力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市农业增加值达63.3亿元,同比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6元,同比增长10.5%,夯实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十四五"规划起步的基础。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是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为61.71%,油菜综合机械化率33.9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山区村建设的少数20吨以下的村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因人口分布太散,建设水池众多,水质保障难度较大。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虽在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此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力度不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沿用"见子打子""单兵作战"的传统方式,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缺乏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农村技能人才缺乏。基层农技人员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员队伍年龄老化。乡贤群体流失,鼓励人才下乡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难题。四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预计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3元,远远落后于长株潭地区。五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意识。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娱乐活动单一、

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

二、实施乡村战略的思考

笔者认为,我市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紧紧围绕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认真按照省委的具体部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地抓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要做到发展思路上的"五个围绕"和"五个聚焦"。

围绕"产业兴旺"要求,聚焦产业融合提质。以农业现代化"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围绕"生态宜居"要求,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着力推进全域旅游。

围绕"乡风文明"要求,聚焦文化引领战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围绕"治理有效"要求,聚焦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围绕"生活富裕"要求,聚焦幸福指数提升。强化科技支撑,强化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人才引进行动,精心组织开展"引家乡人、建家乡业",通过加强产业建设,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农业农村活力,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以农业标准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全面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

湖北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及建议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调研组

(2021年5月17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湖北省委一号文件都对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进行了部署。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没有农业标准化就不会有农业现代化。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围绕农业标准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全面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专题调研。

一、农业标准化在引领农业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出台《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的意见》,成立38个成员单位的省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标准化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有力推动了农业标准化的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湖北省农业标准从早期单一的农作物生产类标准逐步向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体系拓展完善,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多层次的具有湖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省现行有效农业地方标准达637项,约占省级地方标准总数的51%。潜江小龙虾产业,从虾稻种养标准化延伸到产品加工、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全产业链标准化,推进了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做大做强,2020年潜江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20亿元。

(二)进一步凸显了基础支撑地位。各地始终把标准化工作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支撑来抓,广泛开展标准宣贯、标准化人才培训、对标达标活动,推动农业标准落地生根。"十三五"期间,全省开展农业标准宣贯4万人次,制修订农业标准400余项,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随县香菇、木耳产业深加工产品出口面临标准壁垒,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派出专家团队,推动制定发布团体标准,产品成功进军国际市场。目前随县有120多个香菇专业村、85家香菇种植合作社,30余万人从事香菇产业,产品外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产业链产值近200亿元。咸宁在"一带一路"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赤壁青砖茶系列团体标准,以标准为国际化纽带,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进一步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创建国家级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区132个,省级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区165个,覆盖到全省大多数县市(区),较好实现了"创一个试点、建一个体系、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蕲春蕲艾标准化示范区实施6年来,蕲艾种植面积达1.06万公顷,涉艾企业2000多家,产品畅销9个国家、32个省市,年综合产值达40亿元,品牌价值达80多亿元。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