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 观山文库◆记住我,来上我~

2021年度调研报告合集43篇(第16/20页)

admin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共计517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3分钟

个产业网络发挥的媒介作用最强。"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食品和烟草","食品和烟草→住宿和餐饮"是投入产出网络的另外两条关键路径,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产业链条。

4.上下游紧密度

表3是我国产业下游紧密度的测算结果,农业、采矿业和以原材料生产与能源供应为代表的重工业下游紧密度较大,表明这些产业对下游影响程度较高。

上下游紧密度均排名前10的行业有6个,分别为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食品和烟草,表明这6个行业对上下游产业均有显著影响。同时,这6个行业在产业中介度分析中均能排名前列,表明它们处于整个产业网络的中心位置。而其中,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受疲情影响较水在疫情神击下可能会将风险迅速传导至其他行业,对整个产业网络造成破坏。

(二)疫情对产业网络风险传导影响分析疫情影响下,制造业部门通常由于原材料和劳动力不足而陷入停工停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关键原料生产部门,这些产业供给的减少会进一步影响下游产业链的生产。因此,制造业对其他部门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供给冲击。而服务业部门主要依赖n的是属民消费需,想批发零售(使宿餐饮和房地产等产业,由于疫情原因,居民消费大幅减少,这些部门会受到显著冲击,并继而减少对上游商品的需求。因此,服务业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往往表现为需求冲击。本文各挑选4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部门,运用网络级联失效模型,通过Matlab软件分别对这些产业在受到供给冲击或需求冲击后,产业网络的风险传导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得出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传导路径'。

1.供给冲击下的风险传导

在供给冲击的模拟分析中,本文挑选了化学产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品制造业4个代表性制造业部门,分析该产业受供给冲击后产能利用率和产业停工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其中,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是其他工业部门重要的中间投入,对下游部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纺织品属于就业人口较多的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

通过图2-图5的对比可以发现,各行业受到供给冲击后,全行业产能利用率和未停工产业数的下降趋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初期阶段,供给冲击对整个

产业网络的影响较为平稳,全行业产能利用率和未停工产业数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在中期阶段,供给冲击慢慢扩散到整个产业网络,全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跌,并逐渐出现完全停工产业。在后期阶段,当停工产业数接近6时,停工产业数会在2-3期内迅速扩大,全行业产能利用率出现断崖式下跌,表明供给冲击对整个产业网络稳定的影响存在一个临界点,当产业停工数达到该临界点时,整个产业网络会迅速瘫痪而无法正常运转。然而,不同产业的临界点、风险传导路径和传导能力有明显的差异,这取决于该行业在产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

从化学产品制造业来看,图2显示其供给下降50%后的第1期便对整个产业网络产生较大影响,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5.04%。化学产品行业包含了医药制造业,农药化肥制造,以及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原料供应,其对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卫生和社会工作冲击显著,其中,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产能利用率下降10.02%,卫生和社会工作更是下降28.63%。因卫生和社会工作对于疫情防控而言是重中之重,若医疗用品的供应得不到保障,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便无从谈起,疫情防控更是会出现较为严峻的局面。在第10期前,未有产业出现完全停工,全行业利用率下降27.92%,主要是化学产品自身产能下降带来的影响。在第10-13期,卫生和社会工作,化学产品制造,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生产相继出现完全停工,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47.83%。若出现这种情况,医疗服务和食品供应都将出现严重短缺。在第14期,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的停工直接冲击了食品和烟草,纺织品,木材加工品和家具等下游产业,导致6个产业出现停工,至此已有9个产业出现停工,产业网络达到临界点,全行业产能利用率急转直下,至第17期全部产业停工。

从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制造业看,图3显示其供给下降50%后的第1期主要影响金属相关产业。其中,金属制品制造业受到冲击最为严重,产能利用率下降达20.3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13.15%,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8.96%,全社会产能利用率平均下降3.74%。在第20期前,虽然未有行业出现完全停工,但由于金属材料作为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之一,其供给下降对整个产业网络造成的破坏性仍较大,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33.13%。在第21期,其下游产业金属制品制造业首先受到供给冲击而停工,并进一步影响其他下游产业。在第23-25期,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等9个以金属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部门出现停工,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62.24%,此时产业网络达到临界点。在第28期供给冲击传导

至轻工业和服务业,在第29期全部产业停工。

从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来看,图4显示其主要影响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相关行业。在第24期前,只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因为自给自足程度较高而出现停工,全行业产能利用率因此下降32.52%。在第25、35、36期,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由于供给冲击而完全停工。随后在第37-38期,供给冲击传导至其他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此时产业网络达到临界点,在第40期达到全部产业停工。

从纺织品制造业来看,图5显示其供给冲击影响较大的下游产业只有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至76期,这两个行业出现停工,并以此影响下游服务业。

从上述供给冲击传导过程可以发现,供给冲击大致是沿着"上游制造业→下游制造业→服务业"的方向传导。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属于上游制造业,相比下游制造业,它们能沿着这条路径更快地将风险传导至其他行业。

2.需求冲击下的风险传导

在需求冲击的仿真模拟分析中,本文挑选了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和餐饮,房地产4个代表性服务业部门,分析其受需求冲击后生产效率和产业停工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从批发和零售业看,图6显示其需求下降50%冲击后的第1期首先影响第三产业相关部门,其中房地产业营收下降11.0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8.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4.59%,金融业下鼻6.20%,由救看e批然佛业在促进第系商业消费需求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而疫情的需求冲击也借此带来了更大的负面影响。在第40期前,未有行业出现停工,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了42.05%。在第40-41期,批发和零售业需求冲击导致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三个行业出现停工,由于这三个行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它们的停工继而传导至其他服务业和下游制造业,如房地产业的停工便直接冲击了建筑业。最终,批发和零售业的需求冲击,导致在第44期全部产业停工。

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看,图7显示在其受到需求下降50%冲击后的第1期,燃气生产和供应业营收下降18.51%,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业下降11.3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8.1%。这三个行业在受到需求冲击后分别

在第26、27、30期出现停工,并在第31-32期传导至其他产业而导致更大范围的停工。如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制造业需求的减少导致其上游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停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作为产业链下游,其需求减少会冲击产业链的上游,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矿采选业等。最终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需求冲击,导致在第34期全部产业停工。

从住宿和餐饮业看,图8显示其传导路径主要通过"住宿和餐饮→食品和烟草→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继而传导至其他产业。其中,食品和烟草业,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分别在需求冲击的第65、66期出现停工。接着在第68-69期,包括水的生产和供应,批发和零售业在内的9个行业出现停工,产业网络到达临界点,最终在第72期全行业停工。

从房地产业看,图9显示其主要通过建筑业冲击其他行业。在房地产业需求下降50%后的第45期,建筑业首先出现完全停工。由于建筑业对钢筋水泥的需求较大,因此需求冲击传导至金属制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等相关行业。在第46期,有19家与房地产业、建筑业相关联的产业部门出现停工。最终在第47期全部产业停工。从上述冲击传导过程可以发现,需求冲击大致是沿着"服务业→下游制造业→上游制造业"的方向传导。第三产业受需求冲击的风险传导能力取决于第二、三产业的紧密程度。如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与第二产业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其需求冲击下的风险传导能力较为突出。

五、政策应对情况及其国内外对比

疫情发生以后,我国适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发展。为尽快恢复经济秩序,推动复工复产,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其中,财政政策方面,一是约有4.2万亿元应对疫情的财政措施获批实施,包括增加疫情防控支出、保障医疗设备生产、加快发放失业保险并将保险范围扩大至农民工、减免税收和免缴社会保险费、公共投资等。二是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其中,7000亿元通过中央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下达至县市,3000亿元列入特殊转移支付。三是预计全年发行3.5万亿地方专项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货币和宏观金融政策方面,一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3000万元专项再贷款、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限额、3500亿元支持政策性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定向降准。下调存款准备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等。二

是引导金融机构采取了信贷、展期、续贷和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贷款利率下调、提高首贷率、中长期和信用贷款、普惠金融服务等金融支持措施。三是推出包括减费让利、延缓保费缴纳时间等在内的保险保障措施。四是优化融资担保机制,包括融资增信支持、延长保单质押贷款期限等。五是提升资本市场效能,开通债券发行"绿色通道"、降低发行费用等。六是实施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和普惠小微延期支持工具。

随着疫情在全球扩散,其他国家经济同样面临冲击,甚至部分疫情严重国家的社会经济运行受到了明显影响,许多国家纷纷加码财政、货币政策稳定经济,以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会员国的应对疫情政策措施的梳理内容,本文整理了国外主要国家应对疫情的措施(见表5)。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无论是在财政刺激、货币宽松还是金融政策方面,我国的政策空间表现更为宽裕:一是财政政策实施方面,我国财政政策整体投入力度暂时不算高。根据IMF提供的数据,我国出台财政措施支出占GDP比例约为4.1%,而美国、日本、德国这一比例均在10%以上。二是货币和宏观金融政策方面,我国更加注重货币政策"度"的把握。充分考虑了政策的灵活性、可承受性和可持续性,为未来进一步干预预留了空间。而主要发达经济体主要通过资产购买计划和降息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如欧央行和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是"资产购买计划+负利率",美联储和英格兰银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是"资产购买计划+零利率"。由于一些国家非常规政策长期化和常态化,导致货币政策实施空间愈来愈"逼仄",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大幅度动荡。在具体的政策工具运用方面,国外主要经济体:

一是采用"越过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模式,如美联储、欧央行、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等通过购买私人部门债券增加市场流动性;美联储推出的"主街贷款计划",直接从银行购买贷款而不是向其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或者贷款担保。二是实施"货币政策+财政支持"模式,如美国财政部分别为商业票据融资工具、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便利、一级和二级市场公司信贷融资工具提供100亿美元作为资本金;在薪资保护计划流动性便利工具中,对银行发放的薪酬保护计划贷款进行100%担保。英国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联合推出"皇家财政部-英格兰银行Covid企业融资机制",与"新冠病毒企业贷款中断计划"一起,为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通过对比发现,国外经济体工具运用更加体现了直接性和政策的相互配合,而我国则在现有政策工具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灵活应用和精准施策。

六、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投入产出网络分析框架,运用Dijk-stra算法编程运算得出投入产出表42个产业部门交换价值实现最大化的最强路径产业网络,对部分典型产业开展仿真模拟测算,分析其受供给或需求冲击后在整个产业网络的风险传导路径,最后梳理了应对疫情冲击国内外出台的政策举措。主要的研究结论有:

(1)在稳定产业链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中介度高的关键节点产业、产业间的关键路径以及对上下游紧密度高影响力大的产业,在政策实施中要分类施策。如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产业中介度或上下游紧密度高,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优先保障行业。对于中介度排名靠前的关键路径,如"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食品和烟草","食品和烟草→住宿和餐饮",要关注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复产。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口、化学产品、金融行业、虽然在此次疫情不是受冲击最大,但产业中介度、上下游紧密度都排名靠前,对畅通产业链循环发挥重要作用,一旦未能及时恢复也会对整个经济体系运行造成负面冲击,也要引起关注。(2)疫情对部分产业的冲击会通过产业间形成的投入产出网络关系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风险的扩散存在临界点,在临界点前风险扩散较为缓和,突破临界点后风险加速蔓延会使整个产业链在短期内瘫痪。由此可见,与防控疫情的传播扩散一样,政府在疫情中的稳经济措施,也需要抓住这个黄金窗口。不同产业的临界点和风险传导路径都存在差异性。如上游紧密度较高的产业受需求冲击的风险传导能力较强,需求冲击大致是沿着"服务业→下游制造业→上游制造业"的方向进行传导。受疫情直接冲击较大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因消费需求的下滑易于将所受冲击传导至相关行业和企业。下游紧密度的产业,受供给冲击的风险传导能力较强,供给冲击大致是沿着"上游制造业→下游制造业→服务业"的相反方向进行传导。上游制造业属于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疫情冲击影响面大,在"六稳""六保"工作中应给予充分关注和精准施策。

在强有力的救助政策助力下,我国经济迅速回到正轨,宏观经济形势稳步复苏。但目前居民消费信心尚待提振,部分产业和中小微企业依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全球经济衰退,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加剧。财政政策的实施要保持灵活性、积极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扩内需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力,稳住经济增长的基本盘。在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冲击背景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

机制,根据实体经济需要创新和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创设"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机制有助于推动企业更易获得低成本资金支持。在实施货币和宏观金融政策时,避免风险发生跨部门、跨行业传导,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保市场主体应重点保障关键产业

疫情对市场主体产生巨大的短期冲击,需要采取果断措施应对,但宏观政策可动用的资源始终有限,需按优先次序进行分配。首先应保障疫情防控关键物资(如疫苗、治疗药物和器械、检测工具)的研发和生产企业,这是市场主体恢复经济活动的基础。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食品和烟草,产业中介度或上下游紧密度高,是主要的生产资料供给部门(如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等)和市场需求驱动型部门(如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等),处于供给和需求枢纽位置。在疫情冲击下,对其他部门产生的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更大,故应及时得到减租、降费、减税、促消费等政策资源的优先支持。对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纺织品等聚集了大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第二产业,以及住宿餐饮、旅游和娱乐业等吸纳大量就业人员的第三产业,大部分市场主体是小微、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抗风险能力弱,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难以在短期内复苏,尤其需要救助。

(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应对能力

基于疫情对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传导特征,应针对不同产业风险形成时期进行精准施策。在风险形成初期,要加强形势研判,及时给予政策保障;当疫情持续时间加长并超过临界点时,需要发挥庞大的政府部门组织体系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干预,保障企业在盈利下滑情况下维持足够的流动性,降低行业对生产资料供给的敏感性,弥补产能受限的短板,延缓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时点。长期来看,一方面要不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的结构,使得各链条环节不要过度集中于某一市场、某一企业,做到适当分散,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保持足够的韧性;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下,要打破国际合作交流阻碍,在产业领域保持开放态度,共同稳定国际供应链,维护全球产业链。

(三)坚持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同发力

财政政策的实施一方面要围绕保住亿万市场主体这一目标,持续强化财政投入保障,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另

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实施要坚持扩内需、扩投资的基本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促进新型消费潜力的释放和延伸,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项目建设,通过促消费与扩投资的有效结合,促使产业链供应链需求端和供给侧新增长点的加快成长,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

金融政策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增加企业获贷总量,降低融资利率。细化市场主体分类,针对不同产业、群体制定精准的金融支持政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产业发放应急性、救急性信用贷款;优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支持产业链核心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融资。二是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同发力作用,共同推动设立信贷支持工具发展基金,用以加大货币政策实施杠杆,分担信贷风险。三是探索建立后疫情时代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跟踪分析疫情对金融机构和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做好形势分析预判,建立一套包含不良资产异常波动预警、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应急管理制度等在内的风险防控体系,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用"三大变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宜宾"三农"工作重心历史转移调查与建议课题组

(2021年5月28日)

课题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宜宾如何结合实际抓好"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要在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总原则指导下,抓好发展战略目标转向,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阶段。抓好战略任务转移,以产业振兴为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品牌建设为重点,推进质量变革;以优化配置资源为重点,推进效率变革;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推进动力变革;以抓好政策、工作等体系转型和完善为重点,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体制和机制等保障。抢抓时代机遇、政策机遇,实施好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大力创新发展新产业、新科技、新业态、新模式,举全市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转移,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新使命之必然在新阶段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实现农业农村历史性跨越发展,首先要抓好发展战略性目标的转向,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新形式下,我市农村呈现出一些明显的新特征:一是农村型社会向城镇型社会转变。2020年末,全市城镇化率已达到53%,乡村人口在不断减少,这是社会的大进步。但是,谁来种田、如何种好田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广大农村全面脱贫向着全面振兴转变。但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十分艰巨。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渐形成规模,引领着农业发展。但是,总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开始形成。但是,还处于初始阶段,发展速度缓慢。五是农业发展动能发生了较大转变。农业机械为代表的要素投入,逐步替代农业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投入。但是,农业动能的进一步转换非常艰巨。六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但是,农业质量、效益低的问题普遍存在。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新目标,以及实现"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必然性,又要看到其

艰巨性、长期性、紧迫性。着力抓好全面布局、科学规划、务实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我们认为,大历史观就是要从大局、全局、长局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关乎推动国家现代化、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历史转折时期,"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时期,更需要我们用大历史观认识理解"三农"问题,切实抓好工作重心转移中的全系统、全方位的对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建议,一定要结合宜宾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总要求,到2025年实现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镇乡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一定要根据现代化农业的新定位、新功能、新目标,坚持实施宜宾市委提出的"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抓好创新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新产品、新消费、新服务,全面推进现代化新型农业农村建设。

"三大变革"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战略任务,要以此为着力点,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们认为,"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转移,必须抓好战略任务转向"三大变革"。抓住"三大变革",就抓住了农业生产力新解放、新发展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

(一)积极构建现代农村经济质量标准体系,以农产品品牌建设为重点,奋力推进农村经济质量变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史无前例地推动着"三大变革"。其中质量变革是主体,高质量发展是主题。我们一定要结合宜宾实际,奋力推进经济质量变革发展。

产业强,经济强。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产业振兴要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推进质量变革发展。2021年3月农业农村工作部印发了《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生产。对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作出了具体安排和要求。农业品牌建设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品牌产品

的基础在品牌产业,品牌产业具有产业化、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价值化等特征。产业化是品牌化的肢体,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标准化是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品牌的格局。价值化是品牌产品的价值定位与品牌营销,是实现品牌现实价值,又创新产品价值,不断提升产业、企业附加价值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努力实现农业质量效益提升,不断增强农业产业、产品竞争力。规模化是品牌效益的基础。我们一定要通过整合资源,引入资本拓展产业链、价值链。我们一定要更好利用区域地理环境等优势,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种、养、加技术,产销特色的农产品,增强具有区域特色的"宜字头"品牌竞争力。

(二)积极构建现代化农村经济全要素体系,引领生产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中,奋力推动农村经济效率变革发展。效率变革是"三大变革"的主线。经济效率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成本、价格、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全面振兴乡村经济,必须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抓好效率变革。

经济效率变革,重在应对市场竞争的发展效率之变,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现代社会,通过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投入的增长被称作"粗放式增长",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的增长被称为"集约式增长"。农业产业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集中表现为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我们推进农村、农业的改革创新,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是引导生产要素向生产力集聚的抓手,一定要抓好组织管理机制、利益联结机制、要素投入保障机制、人才振兴机制,确保示范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我们一定要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